导师在本科生前进过程中的航标作用

2022-09-10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辅导员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专职教师则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但是,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 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以下几方面[1~3]。

(1) 一些德育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效果和力度则要取决于这些老师的责任心。

(2) 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辅导员老师年轻化, 而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尚且还需要长者的引导。

(3) 绝大多数班主任老师只是进行着班级的表面管理, 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处事方面有很大不足。

(4) 专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完专业教育工作后, 就会马上离开课堂, 他们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己无关。

(5) 完全学分制的推行, 使得新生无法独立设计规划适合自身发展的计划, 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在适当的引导下完全可以在本专业寻求更佳的发展前途。

诸如此类, 等等。显然, 这种教育格局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无论哪种情况学生都迫切需要一套好的管理模式。如何使得大学生学会学习, 即根据社会所需确立自己就业和学习的目标, 从而确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如何使得大学生学会做人, 即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诚实守信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国内外的导师制的运行经验, 导师制是比较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2~4]。导师制是指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师原指为某个学生或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更多地内涵。对于刚走进校园的新大学生, 导师为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以及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帮助的指导,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社会所需确立他的方向,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导师则由高校中有着较强专业知识, 具有专业指导能力的教师担任。他们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和独立研究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比课堂的教与学更为密切。本科生导师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 严格教育和亲情教育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全方位, 全过程的指导, 有利于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1 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

1.1 主体的多元性, 工作形式的多样性, 工作内容的繁杂性

在导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客体, 学生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主体。一方面, 每个导师的工作方式, 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效果也不同。另一方面, 导师指导的学生也有有很大差异, 导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处理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 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

由于主客体的多样性, 使得导师工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是学业指导, 更重要的是感情和心理的引导,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导师的思想和个性特点。由于在教学上德智并重,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教学手段的功能。

由于导师所做的工作既有学生专业指导, 还有思想、心理的教育, 而且不同的个体表现各不相同, 使得导师的工作内容很多。

1.2 顺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教学统一设置, 课程统一规划, 忽视学生的个性。高校推行的学分制是实行的教学改革的核心,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 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因材施教, 赋予学生很多选择权利。但同时也带来问题, 完全学分制的推行, 要求学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 限于学生知识, 很难有正确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计划。如何有效推行学分制, 导师制能很好解决以上的问题。因为导师制是导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导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 能够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 帮助学生合理的选课、合理计划学业, 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目的性。

1.3 有效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

导师制不仅在学业上给学生以帮助, 更重要的是德的培养, 注重思想和人格情操的陶冶。导师和学生交流渠道广泛, 优秀导师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严谨学风会深入的影响学生, 导师的言传身教会在学生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使学生自觉的接受德育和智育。

2 目前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

目前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尚不成熟, 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以下几点。

2.1 导师数量严重不足, 质量急待加强

导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 同时还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能够将教书和育人很好的结合。导师的素质是导师制有效实行的保障, 一个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实行学校导师制的前提。但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数量剧增,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不能保障师生比。而且很多高校为了满足师资要求, 用在校的毕业生留校扩充教师队伍, 他们专业水平和德育经验都还有待提高, 无法胜任导师的工作。

2.2 导师制导师的职责不清

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使教师忙于科研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的指导。而学校对导师指导学生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要求, 导师感觉无从下手, 即便指导也常是对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

2.3 对最终的效果缺乏评价和奖励体制

评价机制是本科导师制的驱动力。但是, 目前高校都未能给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导师工作评价体制。口号提的响, 但不能具体恩泽优秀的本科导师, 导师的辛苦和成果得不到认可, 使导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3 对导师制的思考和建议

3.1 本科生导师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优越性

自从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 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善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本科生导师制是班级授课制的有效补充, 是开展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在学分制中, 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不易保证, 还存在学生选课避难就易的现象。在学生的选课上, 导师的作用是无人能替代的, 通过有着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能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选择, 合理的构建知识结构, 减少了选课的盲目性。在班级授课制中, 授课老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而导师制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但是, 导师的工作量通常都很大, 科研工作重, 无法对导师的工作投入太多的精力, 制约了导师工作的有效实行。有的高校每个导师带的学生很多, 导师在专业上的指导无法做到面对面, 使得学生最后感觉没有多大的收获。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导师该为他们作什么。导师应该定期指定特定的课题进行讨论, 并安排适当的任务, 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检查的内容可以是课题中的某个问题的解决, 可以是对自己所看书目的收获报告。同时, 导师提出建议, 进一步指明正确的方向。在这里学生没有被动的听, 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在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方式方法。

3.2 本科生导师制极大地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原来是辅导员老师管理学生的思想工作, 教师负责教学工作。这样, 使得教书和育人严重脱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丰富了学生思想教育的依托。导师带的学生少, 交流比较多, 使他们在学习上、思想上都得到健康发展。创新实践应该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始终, 使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研究中, 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从而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是, 在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中, 学生无法了解自己选哪个导师比较适合自己, 对导师了解少, 而事实上好的导师很缺。如果导师数量过于缺乏, 我们可以考虑只在高年级中实行导师制。

3.3 本科生导师制应该出台有力地针对师生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现在部分高校所实行的导师制缺乏有效的规范、明确的职责, 即使在有些高校制定一些细则, 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可是学分制的实行, 必须得跟上导师制。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5]。

首先, 实行导师的聘任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当导师, 必须够条件的, 聘上之后若通过学生反馈责任心不强, 业务上还有待提高的解聘, 并记入教师年度考核。凡是聘上的导师, 把导师的工作记入工作量, 并且给予比较高的课时费, 在职称评定上给以倾斜。

其次, 明确导师职责。明确导师职责, 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导师应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专业指导、科研指导、心理指导、就业指导等。

第三, 建立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其具体措施可以是:成立多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制定导师考核指标体系;激励与约束并重, 等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包括考勤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最后, 关于奖励。奖励上, 要与导师辅导的学生的评价挂钩, 和学分挂钩。在年终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时, 采用学生和专家共同进行, 评估内容要涵盖学术科研和教学等诸多方面。好的激励机制也使导师能够感受到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业务,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言传身教。但导师的工作的确不能完全用量化去评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付出就很难评估, 而且德育是一项长远的工作, 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 不象专业知识的掌握那么明显。也许导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给学生很大震动, 但是直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学生的心理情况复杂, 如何作好一颗心的工作, 这要求一个导师必须要有综合素质和很强的责任心。

4 结语

总之, 经过多年的实践, 导师制的模式已经得到认可, 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长远计划。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摘要:导师制是现代大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比传统教育, 分析了导师制的特点, 指出了导师在本科生前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导师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现存导师制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本科教育,学分制

参考文献

[1] 谢应东, 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7.

[2] 方小玲, 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7.

[3] 张金萍, 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8.

[4] 李群英.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 2003, 12.

[5] 丁龙华.高校本科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4.

上一篇:论阴山文献的利用与共享服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下一篇:离子交换树脂在苯酚丙酮装置的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