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024-04-25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精选6篇)

篇1: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作者:岳雅峰

来源:《卷宗》2012年第10期

近几年的中考中,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对能力尤其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准确地“迁移”到试卷上。因此,在初中数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上的词汇,笼统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能力指的是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的条件下,对所要学习新的知识的一种接受,既然有接受就会有反馈,所以说新知识对原有的知识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可以说迁移能力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的一种能力。

通过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检验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第一,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有些定理、法则的教学我不是一个一个给学生灌,我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探讨有什么定理、法则等。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我没有给一个,证一个,用一个。而是让学生先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除HL外,有SSS、SAS、ASA、AAS),不管大小,只要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大家想有什么方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三边对应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个判定定理。然后再一个个进行证明,综合运用。这就体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二,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问题解决】

一道相当难的探究题,利用知识的迁移,化解了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篇2: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篇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教给学生会读书, 并且热爱读书

有的人说:“你说的话题是老生常谈。”我说不是的, 就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学法而言, 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是普通现象, 我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此科目开始教到六年级小学毕业, 几个来回发现, 学生不乐于学此科目, 并且家长不重视此科目是普遍现象。就此现状, 我们怎样教会他们读书, 特别是会读《科学》书就显得很重要了。我的做法是, 每开一课, 必须让他们先读课文, 读后能提出问题, 提得越多越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通过读科学书, 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通过努力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后, 都非常高兴。长此以往, 孩子们由原来的不看《科学》书到乐于并勤于读科学书, 由原来的到堂开课时开始读到提前的预习。由家长对学生读不读此书漠不关心到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此书等等。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的是能提出问题,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为小科学家的基本功, 有谁不想当小科学家呢?有哪位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呢?学生的读书能力一但形成, 他们会终生受用。

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他们真观察, 不能假观察。所谓的假观察就是没观察。刚开始教学时为了样子, 为了课好看, 常说孩子们要“观察”, 也有时让他们走出课堂“观察”去, 实际并无目的, 学生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对事物熟视无睹, 也就是没有观察。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达到什么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 我在进行《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时, 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考察, 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我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 ) 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认识,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为什么有的土壤上面的植物长得好, 而有的则不好?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土壤的颜色不一样?有的地里烧柴草, 这样好吗?……由于很多问题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所以孩子会更好地观察研究, 最后学生们一起合作不仅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 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很兴奋。

三、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他们时刻有进步感

时时都感觉自己应努力、应进步。原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背现成的有答案的问题, 为的是考好试, 取得好“成绩”, 评价学生时, 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孩子, 差则不然。这样做的后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么现在我怎样评价学生呢?考试成绩只是评语的小部分, 大部分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你对比以前进步了没有, 你提出了多少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你解决了几个科学课上的问题, 你会读书了吗等等。他们会时刻感到自己有压力, 这种压力是进步的动力, 而不是负担。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当时学习认真, 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 这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吧!

四、团结合作, 携手共享自己和别人的成果, 培养他们的合作品质

现在的孩子是很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的, 只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别人总不如自己。即使别人有了成功之处他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教师及家长没有引导孩子, 让他们认识到此做法的危害性、合作的重要性。前文我说过土壤一课的问题, 从提出到最终的解决, 如果你只研究自己的问题, 即使你研究出来了也只是懂得了一个知识, 如果大家合作共享, 不但问题容易解决, 而且你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的合作也有真合作和假合作的问题。我常听课, 看到有的教师也用此法, 提出了问题, 让前后桌或者邻桌的一起研究, 一会儿就研究出结果了 (当然有的简单问题会得到解决) , 这样的合作我认为就是假合作。那么怎样才是真合作呢?首先, 你要让孩子真心地去做, 再就是真的大家想办法来研究。我还用《土壤》一课来说明, 学生研究土壤的成分时, 有的同学提出, 除了用火烧能验证土壤里有腐殖质外, 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及时把这一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 大家集体研究, 集中大家的智慧, 孩子们提出了还可以用水漂法, 能漂出比较轻的腐殖质。

五、分兴趣小组, 彰显各自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并且这一特长优于别人, 教师除了表扬外, 还应让他们各显其能, 发挥他们的特长。我先后成立的几个小组, 如天文小组、读书小组、动物养殖小组、植物种植小组等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长, 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各种活动, 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

六、上好每节实验课, 教给学生实验方法, 增强他们的内功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关于这一点,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早就有所论述, 我只说我们要让学生重视实验, 认识科学学习中实验的重要性。除了重视外还要学会实验的方法、注意实验的操作流程、注意安全等, 我要求我的学生六年级毕业后,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或多个有别于他人的实验方法, 有几个自创的实验用具。实验是一种积累, 只有通过实验, 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当然自己除了上述的做法外还有许多, 因为学生的能力体现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如课堂上教书育人问题, 树立远大理想问题等, 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灵活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学生的能力决定他们的命运。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等,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研究课题。我的不成熟的做法, 愿意与各位有经验的教师及同行们商榷, 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摘要:科学课程, 是引领小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启蒙课程,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教科书是非常适合儿童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的好教材。有了好教材, 如何发挥他的作用, 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

篇4: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

学习的迁移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练习和听课当中得到的经验去辨认新的知识,把要学的新的知识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生如果对所掌握的知识、得到的经验功底越好,就能更好的发现同类新知识存在的某些共同的实质,从而把要学的新知纳入他们已经掌握的系统当中,这样可以比较顺利的达到正迁移。在此过程中,例如当老师在授新课学习乘法的公式时遇到(a+b+c)(a-b-c)的算式时,可以通过学生对(a+b)(a-b)=a2-b2的学习进行引导,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可以小组讨论、再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让他们对平方差公式抓住本质的特征,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即能够意识到平方差公式中,a、b可以不仅代表一个数,而且也能表示一个代数式,这样的去深层抓本质和概括知识的主要点,从而可以通过变形[a+(b+c)][a-(b+c)],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那么就有效的利用了正迁移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平时指导和示范,学生可以慢慢的无形当中提高对已学知识的概括水平。

二、揭示知识学习的前后联系

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知识的联系,这样只会让学生机械的学习,没有目的没有一个好的知识结构。作为老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要只单单关注每节课的知识点,数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大的体系,其中里面的内容和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更要关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先前的学习和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共同的因素越多的话,他们迁移的就会越多,从而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会越好,还可以起到一个复习巩固的作用。心理学实验也表明了,如果刺激的因素和反应的因素都不变化,则能达到最顶的正向迁移;如果刺激发生改变,反应不改变,这样可以得到正迁移,刺激的程度越多,产生的迁移量就越明显;如果刺激不发生改变,人们的反应发生变化,这样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发生负迁移,负迁移会随着刺激的程度增加而增加。例如老师在讲解分数的加法运算过程中和分式的加法运算,老师通过学生在已经较好的掌握了分数的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揭示他们两者的共同因素与不同的因素,培养他们从类似题型寻求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形成正迁移的定势

这里所讲的定势也叫做“心向”,是一种通过已有的一定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产生的动力倾向发出的准备状态,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一种思维定势,不会通过变化思维去看待不同的问题。这种定势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多见的,例如运动员在赛跑时起跑的那种情形。在我们数学学习的中,学生通过应用知识的一种准备状态也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一种定势。同样如同迁移一样,可以产生正向作用也可以产生反向作用,这关键是要取决于定势和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息息相关。当定势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排斥的话,就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反之就产生反向作用了,阻碍我们问题的解答。就拿我们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来讲,(+2)+(-6)+(-8),根据以上的书写顺序,我们会先将+2和-6先进行运算得到-4,然后再将所得的-4和-8进行运算得到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这种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书写的顺序相一致的,所以对该式的运算方法起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有理数算式当中,在书写算式的过程当中,里面存在乘除法且乘除法算式在加减法算式的后面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这种混合算式的顺序与运算顺序不一致,算式的顺序写法导致的定势就对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可能对一部分成绩不好或者反应比较慢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负迁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当中,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这种迁移产生的反应情况,可以通过对他们以前所学知识比较薄落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复习,采用启发、提示、回忆等一些方法,从而还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的课程学习的中,这样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也为他们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从而慢慢的也可以灌输学生灵活思考。

四、提倡学生通过正确掌握知识的实质进行迁移

篇5: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部分组成。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阅读与鉴赏”上,以至于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写不出通畅的话语、课堂上不敢大胆说话。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在这里,笔者只就“口语交流”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施平等对话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专家认为,“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认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致形成师生间真诚的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说完。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见解,用商讨的方式讲给学生,以便学生对问题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亦或是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中探求知识,体验语文教学的美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空自由翱翔”。笔者一直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中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当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分子,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并不时有会心的微笑展现在脸上,课堂才会变得温馨和谐,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快乐的学习境界,学生才会敢于回应教师的提问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才干,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了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让课堂活起来。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1.诵读式。诵读式绝非创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可是笔者发现这一传统而简单的形式在教学中若运用得当可以使爱说话的学生更喜欢语文,更可以让不敢在课堂说话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笔者总是先鼓励他们放声诵读课文,让他们听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声音,迈出了第一步再让他们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解说式。解说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看云识天气》,笔者让学生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后观看各种云彩的图片解说它们的特征。

3.表演式。表演式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适合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爱读童话,演绎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让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讲故事。针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还可以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展接力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等一些新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让喝彩声充满课堂

上一篇:高三生物复习策略下一篇:东石学校庆六一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