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2-11-14

从这些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高中国高职教育的有效供给和高效供给, 如何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 特别是如何培育符合“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在从事自己擅长的手工艺活动时, 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行为, 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工作能力、创新的工作追求, 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

(一) 敬业的专业精神

敬业是指职业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具有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包含有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取得成就的职业理想、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爱之心的职业信念, 愿意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职业奋斗的职业态度, 在职业工作中能够体会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的职业情感。敬业就是要求从业者对待工作要全身身心的投入, 养成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有着爱岗敬业的光荣传统, 敬业精神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 严谨的专业态度

严谨是指工作态度细微谨慎, 力求完美。严谨的专业态度就要求在职业工作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细微细致。工作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关系到全局, 如果全局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那么整体必然会受到影响。要做到细心, 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把控, 做事情之前深思熟虑, 尽可能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筹划好, 注重每一个细节, 追求完美, 对于自己不满意或者他人提出的观点要一丝不苟的对待。

(三) 优秀的专业能力

优秀的专业能力是对具体工作的胜任能力, 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对经常出现的工作难题能够有创新的解决方式, 有一定的洞察力, 在工作中能排除个人因素, 客观地对工作进行分析。工匠精神所具备的优秀专业能力要做到:对工作永葆热忱, 始终全心全意的工作;敢于担当, 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沉着冷静、大度果断, 既可以积极听从别人意见, 亦可以果断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工作精益求精, 不断追求卓越。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

(一) “工匠精神”没有渗透进教育教学中

当前高职教育中, 多数院校在课堂教育中更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但是一些院校受到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 无法提供满足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工作场景, 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此外, 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忽视了“工匠精神”在的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职业教育学校不重视在课堂中的“工匠精神”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养成。

(二)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而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专业、在校时间的限制, 只能在两年内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 对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另外,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不够重视, 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极为重视这些, 导致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企业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三)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紧缺

想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就必然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近十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快速激增, 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甚至出现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 这就不可能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应该将工匠精神内涵、核心等相关知识用微信公众号、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传播, 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工匠素养。其次, 在教师课堂教育中, 通过一些案例对“工匠精神”进行必要传播。第三, 可以通过素质拓展活动、优秀企业参观、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等形式, 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二) 积极完善课程结构设置

为了有效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 除了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外, 还应不断完善课程结构, 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优化基础课程的同事, 应该开设推广工匠精神的特色课程, 让学生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根据行业企业的特点设计课程结构, 考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 按照重要程度和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进行分类。积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将一些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 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置中, 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高水平人才的引入机制,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引进企业专家进校园, 聘请其担任校外兼职教师, 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和“工匠精神”宣传。最后, 定期将学校的专任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 使教师更加了解企业文化, 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不仅要有出色的业务能力, 还要有高尚的职业素养。

(四) 创新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做事的态度

不仅在学习上要体现学生思想教育, 还要在学生活动上体现出来。学生日常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 都需要按照“工匠精神”的标准来要求。大学生日常安排丰富多彩, 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体能力, 在丰富业余文化知识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活动需要不断地创新,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 对待学生活动就像对待学习一样。这个过程,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懂得只要坚持, 就一定会有收获。学生参与的活动越多, 学生的阅历和眼界都会提升, 使学生的成熟度也会相应提高, 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与社会接轨。

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学校长时间的努力, 从校园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 人性化设施, 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基本素质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学校的校园中逐步体现出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校园中“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何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显得尤为重要。新的时代背景需要高职院校要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 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将明晰工匠精神的内涵, 阐释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 从而提出解决该困境的系列方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27) :27.

[2] 黄文伟, 李海东.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 :10-14.

上一篇:浅析我国品格证据规则构建的现实可行性下一篇:探究当前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