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行政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作为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传统模式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鉴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对于学生在法律适用和法律事实认定方面做出了更多的要求;那么课堂微课教学的改进、案件教学的增加、课堂讨论以及实务操作等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篇:行政本科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院校在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校企校政合作等方面提出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行政管理;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科长期承担着为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管理人才的重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由于对“应用型”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准确把握,加之对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路径依赖,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国家政策初衷未能高度契合。因此,首先需要从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方式谈起。

一、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三类人才作了区分,明确提出重点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首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进国家政策文件。此后学术界和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作了充分探讨,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非学术性研究性工作,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即“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1]。也就是说,学术性人才长于理论研究,技能型人才擅于技能操作,而应用型人才兼而有之,既有一定的理论储备,又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最为鲜明和本质的特征是“学以致用”,其前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途径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服务面向是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培养层次,一般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前者偏重于应用型知识研究,促进应用型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硕士和博士教育阶段[2]。后者应用型本科人才则偏向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式既有别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同应用型高级人才有所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以区域和行业作为服务面向。从国际经验来看,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无不将行业和区域經济发展作为主要服务方向。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基层社会建设的活力,人才资源成为决定因素。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目标的提出,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由地方院校转变而来,根据地区和行业发展的特点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规格。市场需求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实现对人才的“有效供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错位竞争的原则,着力在“应用”上做文章,以应用能力作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规格在知识体系方面表现为学生具备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同时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强的发展后劲。在能力结构方面表现为具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社会服务一线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法治和道德素养、科学和人文精神、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3.以实践贯穿培养全过程。注重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方向设置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产为关键、以学为抓手,以研为突破点。课程设置适量减少理论性课程比例,增加实验类和实践类课程比例,尤其是增加行业企业一线锻炼学分比重。注重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学习锻炼,以应用型教师培养应用型的学生。课堂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和参与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论文、设计环节紧扣行业企业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校外完成设计和论文任务,重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环节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考核。

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方法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与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坚持以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综合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评价主体更加广泛,除高校外还包括行业企业、技能鉴定机构、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社会团体、专业评价机构等;就评价内容而言,除重视知识性评价外,更加重视实践评价和技能评价,建立起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指标;就评价方法而言,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定量评价,同时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价法等现代绩效评价方法,使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3]。

二、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来,很多地方院校开展了积极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大多集中在理工科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中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指南,

行政管理专业一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沿袭学术性人才培养目标,或是照搬重点大学的做法,过于笼统和宽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另外,自恢复重建以来,行政管理专业长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后来纳入公共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设定时容易过多偏向政府管理,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忽略了企业行政管理这一广泛的应用领域,专业方向单一,与现实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还表现为未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基层建设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致使部分学生发展方向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困难。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首先表现为重理论课程轻实践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符合,这既有观念上的障碍也有现实原因。文科专业重理论教学,理工科重视生产实践的固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发挥着作用,另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场所和内容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初期,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比例较低,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积极性不高。课程体系不合理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专业建设的政治学色彩浓厚,理论课程设置中偏重政治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学类课程不足,技能类课程较少,学生“偏科”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

(三)教学方法陈旧

注重理论讲授,忽视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项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缺少学生参与和互动,这是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构成矛盾。教学方法陈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出勤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对知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缺乏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教学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课程考核方面以卷面考试形式为主,形式单一,命题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灵活性,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知识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不够,很多地方院校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重点集中在理工科专业,忽视文科专业,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面对科研、升学和职称评审的压力,与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接触机会较少,中老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师学科背景、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学科背景方面,政治学学科教师比重较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长于理论而短于实践,与现实需要脱节。年龄结构方面,老中青断层使得“传帮带”无法实现,青年教师提高慢,后劲乏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出现自有师资缺乏,外聘教师比例过大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外聘教师比例曾一度达到80%,教师日常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五)校政、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充分有效的校政、校企合作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初期的校企、校政合作不够深入具体,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产学研模式未能真正建立。合作方式以学生认识实习为主,缺乏顶岗实训,时间固定且短暂,学生仅仅对政府机关及企业管理现状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做粗略的认识了解,走马观花,实效性差。高校对实习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特点缺乏深入调研,政府及企业人员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有效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未能与时俱进地贴近行业企业现实需要。师资力量未能实现双向交流,较少引进行业师资充实教师队伍,教师到政府及企业调研实习以参观为主,形式大于内容。此外,学生毕业论文和实践类作业往往闭门造车,选题未能贴近管理和生产实际,问题陈旧,缺少实际应用價值。

三、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综合评估为契机,以2014、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运行为着力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就专业培养目标做出了调整,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首先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宏观政策环境对高素质、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出发,立足区域和行业管理、生产和服务一线,本着错位竞争的原则,提出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淮海经济区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小型企业”,人才的就业范围更加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在基层党政组织和中小型企业顺利就业。“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方面着重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即调查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专业特色”凝练为“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校政、校企合作深度契合”。

(二)实施模块化培养,分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母体学校学科资源,我们探索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专业发展方向和服务面向的培育和引导,拓宽专业服务领域,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模块1: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随着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考原则得到彻底贯彻,公考热持续升温,然而基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报考热情不高,我们将此作为教育引导的重点。此外,校外公考辅导机构良莠不齐,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我们在专业课中强化《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核心课程,在专业方向课中设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公务员面试》等课程,强化应试训练,为学生备考助力。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和老年事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不断增加,我们在本模块中开设社会保障管理和老年事务管理方向专业,满足市场需求。

模块2:中小型企业行政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对掌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知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本模块开设《经济学》《经济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知识储备。随着 “一带一路”战略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推进,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对外交流能力和外语驾驭能力的管理人才日趋紧俏,我们适时增加《商务英语》等模块方向课程。

为满足学生职业资格鉴定需求,学院成立技能培训中心,赋予发展素质学分,引导、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为满足部分学生考研升学需求,我们重点加强考研课程专项训练。如开展考研英语、政治强化训练,针对各招生单位普遍要求的《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增加课时等。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升学率近几年一致保持在13%以上。

(三)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类和应用类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是减少政治类课程,增加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学类课程比重,同时缩减纯理论课程,增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着重增加实践和实训环节比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通识教育课实践;二是分项业务实践;三是综合业务实践;四是专业实习;五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上,按照先分项后综合、先校内后校外的思想,依次设置课内实训、综合实训、综合业务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整个实践体系与理论课程呼应配合,科学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有力,真正做到了制度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经费落实和指导教师落实。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达到26%,增设了《行政能力实训》环节,重点提高学生的公文处理、会务管理、社会调查、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八个方面的能力;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达到35%,增设了《政府机关工作实务》环节,每周一天安排学生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直接顶岗实训,为期24周。

(四)创新教学与课程考核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堂教学在完成理论讲授法的同时,更多地采取情景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演讲法、实践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素养的有力手段。如“公共政策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安排的“政策分析小组”“时政评论员”等环节受到学生欢迎。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合理性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从考核形式来说,我们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50%,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来源。课程考试命题减少了纯理论和记忆性内容,体现灵活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类课程考核赋予实习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更多的权重,从而更加真实反映学生实践效果。

(五)实现校政、校企深度协同育人

1.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的首次调研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和徐工集团,贾汪区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与贾汪区政府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区科技局、信访局、环保局、婦联等单位成为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在实习中考察煤矿塌陷区转型发展状况、调研绿色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新时期信访工作改革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与徐工集团、徐运集团等徐州的5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学生企业行政管理实训任务。

2.加强校外专业建设专家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聘用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立校外专家讲师团制度,定期开展讲座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

3.以校政、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鼓励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和调研活动,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4.增强论文与设计环节的实效性。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减少纯理论研究,避免陈旧的选题,鼓励学生将基层政府当前主要工作任务尤其是难点问题作为选题方向,接地气,求实效。鼓励学生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积极探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鼓励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加入学生组织,承担学生干部工作;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中开展行政伦理和依法行政教育;开展政府与企业组织管理、社会治理方面的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实效,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作者:周生虎

第二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元教学探析

[摘 要]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作为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传统模式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鉴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对于学生在法律适用和法律事实认定方面做出了更多的要求;那么课堂微课教学的改进、案件教学的增加、课堂讨论以及实务操作等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应用型;多元教学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見》和2018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后,高等教育课程开始从数量向质量提升。同时,2017年年底全面落实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司法考试改名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将考试内容予以同步改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为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传统式教学中,通常是以讲授式为主体,常见为单一式的教学方式。但《意见》中新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试内容,重点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等为重点,而案例分析和法律方法的应用是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法律事实认定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的重要内容。为此,多元教学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中的应用凸显必要。

一、传统模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不足

1.传统教学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师在课堂上多以讲授式为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按教学内容的需求整合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单一性。常在于“讲授法”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进行互换。多以概念、特征、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法条等为主体。这一形式虽有利于学生在基本理论方面以及相关法条和学术前沿上的熟悉、掌握和了解,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仅从理论方面传授学生知识,必然对于实际行政纠纷中学生运用相应专业知识去解决行政事务的能力方面显为不足。为此,从观念的引导性、开放性和人本性去选择与课程教学相关内容的内在价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是必然。

2.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不及主题教学模式。根据《意见》,案例题更能客观地考察学生的法律技能,以及考验学生的法律技术知识,这也将会是考试的侧重点。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但实际中仍以法条释义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将会是法学专业教学与“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的弊端。虽法学专业教学不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然法学专业教学以培养专业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当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更能引导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法律职业生涯时,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来倡导课程教学改革也将无可厚非。

3.对实践教学关注稍有不足。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量,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学大纲表面上而已。现实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量的比重仍处于失调状态下。一般情况的教学大纲中仅安排4课时进行实践教学,这种不受重视的状况必将会误导老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老师准备实践教学环节时的随意性,不去认真研究实践教学环节中哪些环节准备的不同将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产生出哪些特定的效果,常流于形式上的教学。不仅如此,从另一方面还对学生与实践教学中的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不去深入思考,而是为了作业的完成而参与,显然这样是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真实目的。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建议

传统的被动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背离,无法满足现实中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提高学生在“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能力。以上不尽完善的教学方式方法和不显著的教学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影响教学效果,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教授通过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后所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可从如下方式中进行探索。

1.微课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改革中的适用

课堂教学是传统意义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实验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模式,但以教师口头讲授的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是学生接受的主流教育。这一传统教学方式虽有直观的优势,但其不可避免于内容的枯燥而使学生易于疲乏,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方面显为不利。如微课能穿插于讲授式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多元化,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法律诊所”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其一,很多有关案例的考试大多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这又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而这一应用对于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于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等实践方面提出要求。从一定角度上将学生置身于案件中,让学生自主的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身临其境的处理问题,以此来达到从现实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二,从案例中去提高学生对于法律事件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用法理知识和法律程序去说服事件。通过“法律诊所”的法律咨询、法律顾问等活动机会,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去接触社会问题,力所能及的参与法律实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他们创新的能力。

3.模拟法庭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模拟法庭的实训是把学生置于经典案例的实景中,以当事人、当事人的代理人或者法官的身份等现实场景中的身份出现。让学生真实处于案件中来审理案件中的法律实务,从所处角色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来分析案件。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对案件进行全面分析、整体归纳、彻底筛选和完整建构,并在这一法律事实中形成自己的法律意见。从而,将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去自主积极的主动学习、相互探讨等途径来更为完整的吸取知识,将会为学生创造出更为主动的学习环境,和进一步促进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

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中提问与讨论的高效结合

提问自古以来就是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案例分析中通过提问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学生参与问答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讨论,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中整体注意力的集中,还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及书本知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门课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而提问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精准化掌握课程内容。在提问过程中结合课堂讨论的方式,这种结合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讨论的方式,可让学生迅速置身事内,快速了解案件,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辨别事件,了解真相,理解真理,并在不断讨论和辨别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和吸收到的知识,真实的领会和掌握知识。

5.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整体学术水平

教与研相结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的发展前沿,提升知识的认识深度具有切实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如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将自己的前言问题与新发现穿插于教学中,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方法。

6.因人而异的为学生量身定制部分课程内容

有继续深造,走研究型学术生涯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术,教师在教学中,让他们去查阅相关学术论文,了解相关知识点,梳理相关学术动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史,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点的求知欲和获取感。通过查找、阅读、梳理文献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的提升。对于毕业后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可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去接触社会问题,力所能及的参与法律实务,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来倡导学生的课程教学。综前所述,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的为学生进行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他们将来的人生规划不无益处。

如上,现有教学环境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行之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因地制宜地构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多元实践教学体系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例,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实践教学改革从一定角度上来探析,可有部分改进和提升。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实践教学有行政模拟审判且不限于法律咨询和行政旁听。形式上初步达到要求,但实际操作中,认为可以加大行政法律诊所的研究分量。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扮演案件中法律角色来引领学生通过系统分析案件,从而学会去总结案件的特点,并有效梳理案件的流程和明确案件的具体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务能力。应该说,这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是一种创新。

1.实践教学体系的细化

从现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实践教学体系的形式中主要包括行政模拟审判、法律咨询、行政旁听。以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行政模拟审判这一形式,主要是学生扮演角色,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而熟悉和了解每个角色所面对的法律关系,来进行法律文书的写作实践。这一模式的整体细化,有利于参加实训的学生去规范的撰写好自己角色的法律文书,而未能参与实训的旁听学生来说,同样需要默认一个角色,根据角色定位来规范撰写角色的法律文书,最后再将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沟通、交流,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最终呈现书写规范,内容饱满的规范的法律文书。在这整个过程中,参与行政旁听的学生,在做好案情记录的同时还得对案件做出法律分析。当然,行政旁听者可以在休庭后与法官和律师进行探讨、交流、学习,以获得进一步对所旁听案件的理解、分析和认知。

从现有法律咨询而言,学生进社区为社区群众进行法律咨询和为社区群众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是主要模式。基于此,进一步拓展相关咨询的范围,与相关单位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助诉讼机制。

2.积极开展多渠道法律诊所

行政法律诊所活动的积极开展。行政法律诊所活动是依托律师事务所进行的,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见习。整个案件的办理并非学生独立去完成,而是通过与律师事务所的合作,在律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实际操作完成法院立案、起诉以及审理等各个阶段的案件处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真实参与的案件承办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在案件中感受到办案现实的压力和乐趣,还能有利提高学生对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3.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种类

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构建多元教学体系需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创新实践教学的种类。就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法律辩论和角色扮演是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教学中设置法律辩论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以法律辩论的方式针对争议较大的案例,采用正反方的模式进行辩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行政争议的进一步理解。虽然法律辩论通常以院系活动的方式开展,若将其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解决有代表性的行政争议,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种类。对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是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4.提高学生实务能力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法学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立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而言,教学中案例的分析尤显重要。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存在一定差距,诸如基本理论等原则性的概念的等理解因自身成长经历中缺失体验感,常处于纸上谈兵式。为课程编选相应的实践教学案例集,通过案例在课堂上的还原案例现场,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可以作为模拟法庭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为此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案情还能熟悉和提高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和熟悉掌握法律流程的处理能力。

5.以人本性为基础,学生需求决定教学方法

学生的职业规划决定教学方法。对于将来从事实务性工作的学生,应在教学中加大法律文书的规范写作训练和事务操作实践。此部分学生除正常课堂教学外,可以给予其法律文书写作的专门作业训练等。从梳理案情,规范使用法律术语,以及规范文书格式等方面进行指导。包括跟律师事务所、法院开展实训合作等来尽可能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对于考研深造的学生,相应提升行政法学理论学习的深度掌握,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多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知识细节的掌握。

在面对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现状中,教师更应该去深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实现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目的。在信息化时代下探索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多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行政法治人才为目标来进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的改革。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多元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加纯粹,从而真正地提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娟.工程类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及评价——以工程热力学教学实践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74-177.

[2]田铮,闫函.浅议管理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6(07):124-126.

[3]马涛,夏洋.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4):176-181.

[4]刘军.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关系再检讨——以法律思维的培养为视角[J].法律方法,2013(1):137-145.

[5]张藐尹.高校法学教学模式在慕课背景下的探究[J].法治博览,2018(9):223-225.

[6]陈松,李霞.慕课背景下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法制博览,2018(06):58-59.

[7]吴倩.大学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329-330.

[8]张瑞萍,黄静文.司法文明背景下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5-108.

[9]張镝,孔张涵,包玉华.司法考试改革视角下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1):50-52.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丁晓军

第三篇: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宗旨、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现实需要,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导向不明、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专业特色、教学方式上实践性不足等矛盾。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途径构建起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导向

世纪之交,在我国高校合并潮和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取向影响下,行政管理专业不再是重点大学的专利,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热衷于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专业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并未形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因此,如何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其从以快速扩张为主要标志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进入到内涵建设阶段的重要动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

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

1 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

2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

3 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1 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2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

1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

2 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1 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

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

上一篇:大学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大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