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柯尔克孜族毡帽艺术研究

2022-09-11

一、毡帽的基本概况介绍

1、造型艺术

雪白洁净而又醒目的白毡帽由羊毛制成, 帽里的下沿镶有黑布或黑平线, 向上翻卷, 露出黑边, 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之分;在形状上有圆顶、尖顶和四方顶之分。在配饰上, 有的饰以珠子, 有的饰以缨穗, 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

老年人的毡帽不绣花, 但有的会以蓝色缨穗装饰, 显得老成持重;中年男子的白毡帽沿绣有黑色或蓝色素花抑或是简单的图案, 帽子顶部缀有红色缨穗, 显得很有男子汉气概;未婚男子的白毡帽沿绣有红花和美丽的图案, 帽顶缀有红金丝绒金穗, 传达着未婚男子英气勃发, 风流倜傥的信息;儿童的白毡帽沿绣有各类花草鸟兽、山水图案或者本人生辰的图案, 帽上还会点缀着色彩缤纷的装饰, 精致而美观, 把儿童的朝气蓬勃、活泼可爱展现的淋漓尽致。未婚女子会佩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 年轻妇女多戴红、黄、蓝头巾, 老年妇女则戴颜色素洁的头巾。

2、制作工艺

在本团队成员米尔米力与当地老乡的沟通中, 我们了解到当地有一家专门制作白毡帽的门店, 在老乡带领下, 我们找到了那家店并学习了毡帽制作, 流程如下:

1) 材料与工具准备

①模型:头部模型、帽顶模型、帽檐模型、模型支架

②工具:熨斗、水壶、刷子、垫子、垫布、钳子、人头针、按钉

③材料:羊毛毡呢帽坯、硬化剂以及衬里、帽圈、帽带、帽针、缨穗等饰品

2) 制作流程

①帽坯的制作

帽冠及帽兜用羊毛制成, 羊毛经过适当处理后, 通过吸力使羊毛均匀地分布在一锥形帽模上, 净喷洒热水或蒸汽后, 将帽坯从帽型上摘下, 经过一系列的硬化及收缩工序后才能成为完全黏合的帽冠。

②定型

根据帽子的款式和风格选择基础帽坯的形状, 然后将基础帽坯反面朝上, 用硬化剂涂抹整个表面, 晾至干透;将帽子在蒸汽壶上蒸透, 趁热将帽冠在模型上拉紧, 按压定型, 并用大头针或已扎根绳子沿帽冠底边线以下将帽子固定在模型上, 帽冠底边的位置以帽冠的高低而定;再将帽冠底边线之外多余的毛毡切去, 然后制作帽檐, 最后在帽檐口缝上沿条, 然后用手针将帽冠缝在帽檐上, 绣上图案, 或加上缨穗等饰品, 完成。

3、神话来源

在古代, 柯尔克孜族的一个国王为增强军事战斗力, 要求谋士出主意为每位军民准备一顶统一的帽子, 并且要求这个帽子既要像一颗璀璨的明星, 又要像一朵色彩斑斓的花朵, 既要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冰峰, 又要像绿茵环绕的山环, 既能遮蔽雨雪风霜, 又能防止风沙侵袭。在最后一天, 幸存的最后一位谋臣的女儿设计出了白毡帽, 国王大为欣喜, 便下令军民佩戴这种白毡帽, 从此, 白毡帽就沿袭下来。

4、艺术价值

在形状上, 毡帽分为尖顶、圆顶、方顶, 样式多样, 对于民族服饰的弘扬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即不必拘泥于形状, 充分发挥创新意识, 同时注重实用性即可。在装饰上, 绣有不同图案, 装饰缨穗、珠子等丰富了毡帽的外形, 使其免于单调乏味。小处的精美也能造就艺术。白毡帽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观性, 而且具有现实上的实用性, 可以遮风挡雨, 阻挡风沙, 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所传达的思想那样, 源于生活的白毡帽必定完美地服务于生活。

二、白毡帽成为柯尔克孜族标志的原因

1、气候与地理环境因素

柯尔克孜族人聚居地主要是新疆,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白毡帽的沿袭提供了条件。白毡帽可以遮阳和保暖, 一帽两用, 方便舒适而且美观。大陆性气候致使沙漠广布, 多风时节, 风起沙落, 戴上白毡帽可以有效阻挡风沙侵入眼睛及头发, 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 饲养了大量的羊群, 羊毛为白毡帽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 新疆经济相对落后, 发展白毡帽制作, 为柯尔克孜族人提供了另一条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在政策上, 国家对少数民族有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 不仅派相关技术人员传授先进技术, 对少数民族进行指导, 而且还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在文化方面, 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 白毡帽已经进展成为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文化, 不同的白毡帽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此外, 柯尔克孜族人对于本民族白毡帽的认同是推动白毡帽发展流行的内在因素。

3、颜色与图腾崇拜。

柯尔克孜崇尚白色、蓝色、黑色。对白色的崇拜实际上是对月亮的崇拜, 因为月亮是皎洁无暇而又明亮的。柯尔克孜族对蓝色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上天的崇拜, 凡与蓝色有关的都是圣洁的。黑色代表广阔、勤劳、朴素, 也表示大地。

柯尔克孜族人崇尚简单不杂乱的生活, 在他们心中, 简单就是美。飞禽走兽、骆驼的双峰等意象在毡帽中比比皆是, 刀枪剑戟等图案也出现在毡帽绣中。独特的本民族颜色崇拜和图腾崇拜为白毡帽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使其在众多民族工艺品中熠熠生辉。

4、审美心理与艺术传统

由于柯尔克孜族生活在牧区, 蓝天白云, 碧水高山, 冰川, 赋予了他们审美感, 长期与自然的接触使得他们对蓝白更有偏爱感, 这也透露出柯尔克孜族淳朴、典雅的民族性格。在艺术方面, 柯尔克孜族的绣工具有柯尔克孜族的民族特色。

三、近年来毡帽的发展现状

1、发展变迁

在柯尔克孜人古代历史上, 一度流行的是黑色毡帽, 后来在玛纳斯把黑色毡帽改成了白色毡帽。自此, 白毡帽一直就这样延续下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柯尔克孜族人都会从始至终戴白毡帽, 这与地区有关。尽管戴白毡帽的的习惯自千年以前就有, 但是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佩戴白毡帽的历史却只有短短几十年。近年来, 由于保护不当, 白毡帽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需要相关部门重视起来, 采取相关措施, 促进其发展。

2、毡帽制作者的生存现状

一方面, 毡帽制作者可以凭借自己制作毡帽的手艺谋生或者走上致富路, 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乐观前景

根据所查资料显示, 柯尔克孜族人一名叫居玛的人在下岗后, 从事了毡帽制作, 因为他自己有这一门手艺, 一是凭借自己的手艺活可以充当谋生工具, 另外, 白毡帽在中亚等地区颇受欢迎, 市场相对较为广阔。1994 年, 他创办了家庭手工毡帽坊, 并且招收了4 名贫困家庭子女, 免费传授毡帽手艺, 他们的产品畅销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等地。

在外部原因方面, 毡帽制作者们利用党和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 积极发展自己的毡帽事业, 一方面促进本民族特色制品的传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民族认同, 弘扬民族文化, 对于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昆仑山下的克孜乐陶乡是白毡帽的制作基地。聪明的毡帽制作者们已经有了很高的经济意识, 并对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解, 这有利于白毡帽制作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造福于柯尔克孜族人。

2) 困难境地

第一, 由于民族大融合和外族文化入侵等因素的影响, 白毡帽存在创作意识上的混乱;第二, 受到地域经济科技等因素的限制, 白毡帽的制作无法形成大的产业群;再次由于毡帽制作者年龄相对偏大, 不能对传统的白毡帽进行创新, 使得白毡帽的制作依然停留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层次;并且, 年轻的柯尔克孜族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对于白毡帽的传承极为不利。

当然, 我们应当对白毡帽额传承和发扬有信心, 相信柯尔克孜族的白毡帽一定会克服困境, 实现长远发展。

四、毡帽的传承与发扬

1、对毡帽传统工艺的传承——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我们对待白毡帽的正确态度应当是辩证的看待,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作为当地政府, 应当重视毡帽制作人的生存状况,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作为毡帽手艺人, 应当积极学习近年来流行的美学知识和技能, 在传承中创新白毡帽, 发展白毡帽;对于年轻一代的克尔克孜人, 应当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热爱本民族文化, 对白毡帽的制作手艺加以学习, 做合格的民族文化传承者与发扬者。

2、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使其迸发时代活力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 跟上潮流,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加大对白毡帽的创新力度, 在政策上鼓励柯尔克孜族人对白毡帽的造型, 用料, 图案等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创新, 使其迸发出新鲜的活力;要求毡帽制作者要拥有饱满的创新热情, 在最新的美学知识、造型艺术等的熏陶下, 共同合作, 发挥所长;再者, 还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

3、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为促进白毡帽制作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形成白毡帽制作销售产业链, 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可以将白毡帽的制作者集中起来, 形成一个统一的制作群体, 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 对白毡帽的制作提供意见建议和监督;同时将白毡帽制作与民族特色服饰联系起来。在市场开发方面, 积极宣传, 加大市场研发投入, 开发潜在市场。在形成文化产业后, 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 用科技造福毡帽制作, 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

五、总结

本团队分工合作, 何镇国主要负责毡帽造型艺术研究报告的撰写, 徐晓翼负责对毡帽传统工艺的了解与学习, 李珊珊负责对艺术研究报告期间的摄影, 米尔佧米利负责对毡帽造型艺术、民族特色及其手工艺传承人的采访, 张雨馨负责了解相关民族特色图腾标志的内涵与意义。在本研究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是在团队所有成员的相互鼓励下, 我们完成了这一项艰巨的任务, 了解了柯尔克孜族白毡帽的造型艺术, 成为标志的原因, 发展现状、面临困境和机遇等, 对我们提升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及服饰等, 其中白毡帽更是成为克尔克孜人的标志。本团队成员均属于美术系, 并对白毡帽兴趣浓厚, 在商讨之后, 决定以此为研究课题, 研究期间, 团队之间分工明确, 互相合作,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考察走访学习, 并亲身体验百毡帽的制作, 对其工艺艺术、造型、来源等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 因而本报告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本报告对毡帽的概况, 发展现状, 传承发扬以及其成为克尔克孜人的标志的原因进行论述探讨, 在论述过程中, 个成员各抒己见, 最终在各成员商量讨论辩论中, 形成了本篇报告。本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增强自己对柯尔克孜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感以及民族归属感, 并希望通过本篇报告能够增强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为文化多样性贡献大学生的力量。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毡帽,发展现状,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3] 徐征, 《东迁故事:他们从哪里来 (三) --传奇的白毡帽》[J], 嫩江草原上的柯尔克孜人, 2014年7月21

上一篇:加强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防护对策下一篇:对话、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