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0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凸显学生地位、使他们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身为中学生体育学科的教师,应当时刻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出足够轻松、和谐的利于培养他们主动精神的教学场景,进而逐步引导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一篇:中学生论文范文

中学生体育课教学中学生情绪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调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刺激,必然引起学生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可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态度,情绪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是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不满足、压抑”。无论是正面的情绪体验。还是负面的情绪反应,如不及时正确的加以调整,势必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体育教师应掌握学生学习中的情绪状态,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身体学习。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障碍,以达到保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共同锻炼。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1 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

1.1 自身条件原因: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因此不愿参与体育活动。

1.2 身体素质原因:自身的素质基础差,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与成绩好的同学比总觉得有差距。产生自卑畏惧情緒。

1.3 不良个性原因: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注意。爱表现自己。对自己的弱项,知道自己完成不了,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

1.4 兴趣爱好的原因: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有些学生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少。对那些接触少的项目,或自己不喜欢的项目,缺乏热情和兴趣。因而在练习中表现出冷漠,不积极的态度甚至逃避。

1.5 有一定难度惊险性的项目的原因:学生在参加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时,由于精神有些紧张,加之几经努力,仍达不到目标要求,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很有可能就放弃学习。

1.6 教师标准过高,对学生要求太严:教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了解不够,教学方法、手段简单、不灵活,对学生训斥过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不愿和教师配合现象等。

2 调控的途径

2.1 培养情商,开展情绪辅导。体育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商的培养。如:①集体游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完成动作时,相互之间的保护、搀扶、一帮一互助等,分担别人的痛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②由于教师的正确的、积极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自我互相的积极鼓励评价,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③利用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

2.2 把握教材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学习时心态好,积极性高,教师应熟悉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课时应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要求尽量分解。先简后繁,先易后难,让学生尽快掌握,然后逐步提高。学生对所学技术掌握的越快,越好,心理的状态越好,能够使学生经常在良好的心境下体验体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越能得到保证。

2.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愉快身心的教育活动,教师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解时要生动具体,安排训练时辅以相关的诱导练习,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如运用示范教学法、优美灵巧的技术示范和录像影片欣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感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保证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人体育教学活动。

2.4 搞好示范教学。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应重视自己在教学中的动作示范,体现轻松自如感,技术姿势的漂亮潇洒感。教师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可使学生感知动作全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跃跃欲试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适时安排身体素质好、胆大勇敢的学生进行示范,减轻学生的畏惧情绪,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对建立学生健康心态非常重要。

2.5 语言艺术的应用。体育教学过程,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做到语言精炼、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力争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觅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

作者:冯国群 赵锁群

第二篇:论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的培养

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凸显学生地位、使他们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身为中学生体育学科的教师,应当时刻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出足够轻松、和谐的利于培养他们主动精神的教学场景,进而逐步引导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具体探究了中学生阶段体育教学现状,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达到使学生主体地位与主动精神得到培养的目的。

1 我国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较单一

尽管跟小学生相比,中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发育的相对成熟,他们能更好的控制其肢体协调力,但在进行体育锻炼中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所以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展开体育教学时通常都会选择传统的教学形式,如选择跑步、站军姿等活动进行锻炼,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教学内容也相对单一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体育学科的新鲜感。

1.2 教学方式较落后

通过探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都会选择教师作为课堂中心进行授课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則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运动属于人类的一大天性,但因为生物多样性,每位学生都有各自喜爱的运动形式,如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跑步等剧烈运动,而有的学生则喜欢慢跑、慢走等轻量级运动。所以,体育教师在具体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细致观察学生各自的运动喜好,并定制相应锻炼计划,充分凸显出中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

2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中学生主动精神的教学方式

2.1 有效拓展并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依然处在应试教育大模式中,部分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较单调,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因此,身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有效创新,尽可能借助多元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育这门学科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学生若想增强自身体魄,只通过知识学习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体育教师还要适当拓展课堂内容,通过情景教学、情景合作等方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热情。

例如在具体的反应速度的练习中,教师可以使用信号灯来作为特殊教具;二在短跑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充分彰显竞争意识。总之这种活动丰富的形式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吸引其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2.2 拓宽学生参与空间,使学生做到主动创造

中学生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与想象力,所以若想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就十分有必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参与空间,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可以自制一些体育器材。由于体育主要是在室外进行训练的一项活动,所以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很多体育器材。而有的学校所配备的器材是十分有限的,且缺乏实用性,很难做到人手一件。所以,为加强体育训练的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与主体性,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体育器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比如生活中的饮料瓶、绳子等等都可用来进行制作:将沙子装在饮料瓶子中便可用来当做标志物或木桩;使用橡皮筋可以制作调高架和跨栏架等,不仅解决了体育课所需器材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2.3 创建并改良教学评价体制

虽然体育教学十分重视实践,但教学效果如何依然离不开完善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主动的投入到训练中,并形成终身体育这种意识。所以我们有必要创建并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具体我们应当增强过程性评价,即不是只将目光锁定在学生体育成绩上,而是对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具体活动也一样要重视起来,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且有效的评价,帮助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更加全面的看待自身,促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升中学生阶段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动并提升学生的主动精神,凸显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其次体育教师还应当善于从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找寻规律,通过学生个体进行特点总结,从而不断拓展和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体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授课主体,激发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意识,帮助其实现增强体魄的目的,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推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

作者:唐林

第三篇:中学生作文心理与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学的以识字连句为目的的长期准备阶段,二是初高中的充满从求同到求异,从模仿到创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一系列发展变化和矛盾再到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有意识的想象能力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并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中学作文教学从记叙文写作到说明文、议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也正是顺应中学生心理能力的这一发展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

在刚进入中学时,作文训练还是以记叙文为主,这时学生形象思维延续小学而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尚处于萌动时期,对于作文的基本内涵和形貌,学生还只是处于一种直接的表面的感性认识状态。再加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所以这一时期,学生作文的形式仍是以模仿为主。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总要先寻出一个模范来做样板。所以在这时的学生作文过程中,范文的魅力是巨大的。而学生作文的结果是,许多老师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千篇一律。即便如此,在“千篇一律”中已能看出学生力求写出“自己”的东西的努力的影子。所以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时,更应该特别注意到这些“影子”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而加以引导和发展。

作为向单纯求同模仿的作文心理的告别,中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求同模仿与求异创新在学生作文中明显地共同存在。反映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首先是形象思维方式被打断,而代之以逻辑的演绎和推理。学生乍一接触,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再就是没有形象思维的帮助,议论、说明的文字让他们感到空洞而无味。所以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议论文、说明文时,呆板、空泛、缺乏活力的毛病是相当普遍的。同时,在对一件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初高中学生一开始尚不能正确而严谨地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学生作文兴趣的形成和培养。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加强精确的语言表述方面的训练。

进入中学最后阶段,说明和议论已经从尝试进到成为主要的写作语言,理性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向前发展,学生的作文也逐渐表现出他们应有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已不再是简单地去模仿和“抄袭”,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独立地进行自我创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事件,已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常能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揭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特点和矛盾。这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的特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式逐渐被掌握和纯熟地运用,学生的作文便也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多姿多彩的态势,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特点。

中学生作文心理的发展,从纵向看,它表现出学生写作时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学生作文时的文章内部言语从形成到完善再向外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在这个“外化”过程中,内部语言的形成是作文的基础。

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材料。没有自己的思想材料,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对象和内容。文章内部言语的完善阶段是“外化”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紧张的思考,对文章进行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形成文章的“腹稿”或编写出写作提纲。“外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动笔书写,形成了文章的形式。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外化”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抄照搬,也不是一种照相式的复写。因为内部言语和外部的书面语言在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和语言展开速度上都有很大差别,“外化”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深层转换”。在这个“深层转换”过程中,充满着一种每一个写作者都会面临的痛苦矛盾,这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人们在写作时所遇到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说道“方其搦翰,气备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复杂而散乱,但他们的作文又要求语言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学生在思维表达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步矛盾真正体现了他们内部言语“外化”的艰苦。

如果从横的发展方面来看中学生作文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作文心理活动的每一个剖面都是由模仿性心理能力和创造性心理能力这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能力构成的。

作文的模仿心理体现在对范文的仿写上。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

创造性能力是作文的基本能力,它是反模仿的。首先因为这方面的心理能力必然是包含着明显的个性特征的,无论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是学生的意志力,都是因人而异的,是各具个性的。所以学生作文如不抄袭,决不会出现文辞一样的情况。其次,作文的创造性心理能力还体现出一种求異的特性。尽管模仿痕迹在中学生作文中甚为明显,但他们已能自觉注意到作文必须出诸己手。正是求异心理的作用,中学生才能不断地、逐步地产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

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即使是仿写,也是需要经过再构思的努力。因为一篇文章的完成,如果不是纯粹抄袭,内中的语言表达可以模仿范文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而真正的自己的思想的表述,除一些名言、警句可资引用外,其他的大部分语言都是要己出的。模仿性心理能力和创造性心理能力对立统一的横向结构与写作中的“意称物”“文逮意”的纵向脉络相扭结,构成中学生独特的作文心理机制。

从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是模仿和反模仿的两种意志的互消互长。他们势均力敌,表现出中学生作文心理的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作文心理的这一特点进行有益的指导。一方面,通过范文诱导学生模仿,为写作掌握更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另一方面,还有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求异。当然,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学生在作文内部言语向外转化为书面语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词不达意的“外化”障碍。为了克服这障碍,作为老师,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冲动,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还需要诱导学生学会用意志力控制情绪以便于构思及表达,学会写毕后的字斟句酌的修改。也就是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还要进行严格的作文意志力的训练。

(作者单位 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

作者:姜成龙

上一篇:政工师论文范文下一篇:货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