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是国家国土资源部认定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它也是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的1号基岩标。在这里,科技与孩子们近在咫尺,科技的种子也悄然地播洒在孩子们的心田。

第一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

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研究

摘 要 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成才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青年大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对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将从科普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普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校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科普教育 高等院校 青年学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效,同时也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是我国科学普及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培养科普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任,对高校青年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普及是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需要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高校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力军,科学普及教育不仅关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也关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1 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丰富青年学生的知识

受目前国内教育模式的制约,我国高等院校对青年学生的科普教育几乎处于缺位状态,对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只注重专业教育,过细的专业分类使学生只关注所选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普知识无暇顾及,兴趣感不强。科普教育可以使高校青年学生加强对科学发展脉络的认识,拓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能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将科普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灵活运用,以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

开展科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包括探索求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批判进取、团结互助等,科学精神是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人们进行科研探索的强大后盾,尤其是对当前高校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观我国当前大学生的科普教育现状,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严重欠缺,只重视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致使大学生在多年的高校教育过程中虽然掌握了大量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严重缺乏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在科普教育过程中向大学生讲解一些伟大科学家探索求真的感人事迹,引导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批判进取的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道德感,接受新挑战。

1.3 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是高校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阶段的学生最具可塑性,想象力和精力最为充沛,是培养和激发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在这一时期加强锻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青年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大部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社团活动,與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严重阻碍了高校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科普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改变现状,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科普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2 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现状

大学是青年学生的象牙塔,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才的摇篮,近几年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稳步进行,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科普教育发展不能同步社会发展,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对科普教育的重视不够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聚集和扩散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主战场,作为高校主要群体的青年学生,拥有较扎实的基本科学知识,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建设和中坚力量,在高校进行科普教育具有多方优势,起点高、见效快,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促进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稳步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还没有被引起充分重视,误认为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和研发科技成果,尤其认为理工科学生在高校多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专业科技知识,没有必要再进行科普教育,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把重心全部放在教学和科研上面,对科普教育严重忽视。科普教育无关教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因此教师更是只注重本专业领域内的教学与课题,几乎不去关注科普教育。另外高校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也没有涉及到科普教育内容,致使学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更不愿参加科普活動。因此,要实现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高校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和高校加强对开展青年学生科普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2 科普教育活动体系不健全

由于对高校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下我国高校科普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健全。尽管政府连续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号召高校、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重视科普教育,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直接原因在于评职称、考核时科普成绩不在考核范围内。再者,科研相对科普更容易出成果,评职称、晋升能加分,所以教师参与科普教育的热情不高。同样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估也不包含科普成绩,是大学生对科普教育没兴趣的重要原因。

2.3 科普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

我国高校科普教育还处于探索积累阶段,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教育体制相对欠缺,科普教育形式较单一,几期板报,几本宣传画册,科普周,科普日,声势大,但都难以坚持下去。教育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较浅,组织和参与人数有限,受众人数少,学校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硬件没有很好的利用,大多时间用作专业知识教学基地,没有真正用在科普教育上面。

3 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未来重要力量,其科学素养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创新科普教育途径,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重新定位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普教育

要做好高校科普教育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要分工合作,加大宣传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要把科普教育引入日常工作范畴,完善相关运行保障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师生自觉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近年来国家在科普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资助创新性科普实验项目,资助在校大学生研究创新创造性实验,设置每人一万元的资金奖项,国家层面直接面向大学生科普教育创新实验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尚属首次,高校应以政策为导向,把普及科普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作为展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3.2 丰富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活动内容

高校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内容、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使科普教育工作富有吸引力和活力。首先,科普教育内容要新,应该紧随科技高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重点突出环保、高新科技、劳动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国家大力提倡的“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万众创业、创新创造”等科普教育主题确立后,要组织内容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将法制普及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特别是走出校门就要面对的就业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科普意识。另外,科普教育的方式要创新。科普教育是一项体验性极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环节,直观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拓展视野,丰富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认识。科技馆、科普实验室、科普实践基地等都是学生最受欢迎的科普形式。再者,科普教育的手段要创新。传统的科普手段主要有报纸、电视、图书、板报、讲座等,在科普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科普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充分,其互动性、时效性、丰富性更易让学生接受,可随时随地查询了解科技知识。

3.3 完善高校青年学生科普教育评价机制

以教师、学生和科普工作者为重心的专项激励评估机制要不断完善,鼓励更多人员加入到科普教育的工作中来。教师方面,可以设立科普工作成果奖,把科普教育成果纳入到考核中,作为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依据。学生方面,高校对参与科普创作的学生要积极提供场地,给予成绩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此外,高校时常科普工作也要与学校日常教育工作并轨,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评估科普教育各阶段的成效,如项目启动前、项目中期及结项验收的整体跟踪评估,促使科普教育各环节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 结语

高校科普教育活动开展多年,但还处在起步阶段,科普资源的丰富性与科普教育的低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普资源的开放度和科普教育的效果离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要稳步推动高校科普教育的发展,必须统一思想共识,重新定位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普教育,构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评估机制,鼓励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推动高校科普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新湘,丁亮中,文瑞明.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科普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0(03):1.

[2] 李成芳.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2013(05):38-40.

作者:吴晶平

第二篇:科普教育奠定学生美好未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是国家国土资源部认定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它也是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的1号基岩标。在这里,科技与孩子们近在咫尺,科技的种子也悄然地播洒在孩子们的心田。

点燃科普教育火种

以1号基岩标的建设为契机,2001年,学校和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地质博物馆合作,将基岩标标房建成了具有科普、环境教育功能的科普馆,成为青少年接受地学科普教育和宣传环保知识的窗口。后又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研究实践基地”“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4年,学校又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改建,形成了主题墙、活动区、科普宣传区、休闲娱乐区四个区域。主题墙上内容丰富,展现了科普基地成长的足迹;崭新的科普知识长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述说着测绘知识的故事;五块各具特色的矿石,揭开地质变迁的奥秘……改建后的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课余活动时尽情地徜徉在科普知识的海洋。

科普教育任重道远

整合资源,为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支持 学校与江苏省地调院、南京地质博物馆、原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原武进区国土资源局联手成为共建单位,通过资助、专家引领,使基地真正成为宣传国土资源和科普知识的窗口。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经济扶持,作为基地专项科普经费;充分利用基地内科普资源,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专家、青少年学生、科普受众达9万余人次;通过整合基地外科普资源,利用周边的污水处理厂、新奥燃气、省前中动物博物馆、常州市民防教育科普馆等单位开展科普活动,激活公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尊重科学、宣传科学、推动基地科普活动的强大合力。

形成模式,初步构建科普活动框架 以基岩标保护亭和科普展示廊为中心加强宣传,营造育人氛围;基地人员利用地球日等,向队员宣传各个环境纪念日的来历和意义,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每学期開展以科普、环保为主题的大、中队活动;成立5个学生社团,其中“小讲解员培训中心”“小水珠援助中心”被评为全国“童趣杯”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基岩探秘”小队被评为常州市“优秀少先队小队”;定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编写科普专题小报,组织讲座、竞赛、小论坛等科普活动;小手拉大手,科普教育走进家庭、社区,使活动空间不断辐射、拓展,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提供保障;基地常年对常武地区学生、群众免费开放;狠抓信息技术教学,夯实科普教育基础。学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普教育的有效整合,达到了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拓展领域,科普教育纳入课程教学 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科普因素,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探索科普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把科普教育真正落实于各科教学之中;大力实施校本课程《我爱地球》《植物王国》《绿水考查》《石头探究》《基岩探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加强研究,科普课题精彩纷呈 科普基地先后确立了多个科普课题。国家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结题获全国优秀奖;《基岩标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研究》中期评估报告获省一等奖;《“科普小天使”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获得武进区第三届学校三年主动发展项目一等奖;《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被选为常州市十三五划课题,中期评估获得了优秀。

科普素养逐步提升

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学校因科普教育工作成绩卓著获得了多项殊荣,在科普教育带动下形成了科普、鼓号队、门球三大特色。学校以基地为突破口,有效开展国土资源、科普特色教育,成绩喜人、贡献突出,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师生科普素养逐步提升 师资强大、阵容齐全。学校选拔精干力量担任科普辅导教师,聘请国土资源专家、有一定科普素养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招聘优秀学生担任基地小讲解员,科普宣传力量强大,在各级竞赛活动中成绩喜人;搭建舞台,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学生发挥特长,勇创佳绩。学校的辅导员创新项目《基地架金桥,科普结硕果》获得常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创新大赛一等奖。基岩探密队活动案例获“全国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优秀案例”。

此外,通过各种科普活动和各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内容和形式,生成了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

规划科普美好未来

学校加强与共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络,取得支持,加大科普教育投入;创建校园科普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科普教育的人文环境;完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科普校本培训网络;将科普教育进一步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去;完善校本课程,研究校本课程活动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举办校园科普节、科技节活动,拓展各种科普兴趣小组、社团、少年科学院,注重科普作品的创作。

在“诚·晓”校训的熏陶下,城东小学的科学素养、人文意识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科普教育任重道远,今后我们会继续砥砺前行,为孩子们的幸福未来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作者:杨筱艳 唐文亚

第三篇:省属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普教育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在完成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之外,充分挖掘实验室硬件和人力资源,利用物理演示仪器和设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具有科学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科普教育;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科学素养;科普教育基地;大学物理实验

1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迅猛发展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的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要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2]。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受众,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人才支撑。如果说工科的专业课程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为“专家”,那么通识类的科普教育则是要把大学生培养为“通才”,这两项教育合力铸就大学生“T”型的知识结构框架[3]。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各界包括高校本身对大学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大学里的科学研究职能就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与科普教育没有关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普适性的科普类知识并没有兴趣,导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全貌缺乏系统性认识,科技认知存在偏科现象,创新能力后劲乏力。为了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科技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引领和推广,而大学生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助推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工科院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围绕汽车产业链发展学科特色,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模式,创建汽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作为全校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平台载体,对工科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训练,同时进行了大学生科普教育探索和实践。

2 科普教育资源

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始建于2018年,室内面积约900 m2,设有集教学演示、科学探索和科普展示于一体的大厅一个(约600 m2)、文化走廊一个(约70 m2)、多功能展播厅两间(约200 m2),室内外观如图1所示;各类科普和演示实验设备160余套,实验项目集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科普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声学、电磁学、机械、光电与信息技术、材料与现代制造技术、生命与环境科学、绿色生活与环保理念。实验展示手段有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参与方式可视听、可互动体验、可动手创新。科普设备中包含一些非常经典的科普教育项目,如海市蜃楼、怒发冲冠、激光琴互动演示、电磁感应与电磁炮、大型蒸汽机、数字声悬浮器、太阳能跟踪系统、远程充电、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师九人、兼职教师四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五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者10人;学生科普志愿者15人。2019年度,实验室被十堰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十堰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3 大学生科普教育实施过程

组建专业的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是有效推进高质量科普教育工作的关键。从专业实验教师队伍中挑选一批专业素养高且热心科普活动的同志,作为科普教育与传播教师。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实验室内所有的物理演示仪器的科普原理和操作技巧,同时能够把仪器展现出来的现象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熟练紧密地联系起来,编写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电子讲义。接着进入集中试讲环节,一人主讲,其他教师作为科普教育受众,同时模拟实际情况向讲解者提出各种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教师要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出来。主讲教师和旁听人员交替位置后,轮流扮演角色,进行实际演练。最后,所有教师坐在一起交流讨论,集中商量确定最佳的科普教育和实验室开放方案,同时要收集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求做到对答如流、不卡壳,凸显专业的科普水平。

除了建立教师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之外,还要成立一支以大学生为主的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每年在大二年级各专业大学生中,选拔一批物理功底较好、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空余时间且乐于科普教育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实验室内的设备布局、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参观实验室人员登记、专业的科普知识讲解、实验操作及实验室安全维护工作等。培训合格后,将根据每个学生的业余时间来安排在实验室的值班工作,并做好一切管理工作。

科普教育实践过程

1)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科普教育。新进校的大学生,刚刚摆脱高中阶段沉重的学业负担,踏进大学校园后,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个时期还没有真正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适合大众化的科普教育。绚丽多彩的实验室,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琳琅满目的仪器设备,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身心愉悦的科普教育过程,这些都能深深地吸引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参与。

每学期初,根据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课程表,安排好业余时间值班表,每次3~4人一组,负责科普教育接待和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工作。然后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发出通知和公告,欢迎全校新生以班级为单位预约参观实验室和接受科普教育活动。班长负责联系实验室负责人,填写预约参观表格,具体填写班级名称、联系人、人数和参观的具体时间,方便后期联络。在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时,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全程负责接待、实验室管理和安全维护工作;值班教师负责全程管理和把控,学生志愿者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及时补充更正,后期总结经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到实验室后,科普志愿者致欢迎词和介绍实验室概况,并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室守则。

全体大学生分组后,一名科普志愿者带领一个小组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为了提高仪器和场地的使用效率,分区域进行活动,轮流交替推进。科普志愿者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和示范仪器操作步骤,然后让所有大学生参与其中,一起享受科普教育活动带给每个人的快乐。如果时间充裕,在注意人身和仪器安全的前提下,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进行操作、实践和探索。活动场景如图2所示。

2)完成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后的科普教育活动。根据工科院校的教学安排,在全校各专业都会开设两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且要求每个学期必须完成10个实验项目,会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实验等相关内容。大学生在完成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学习之后,对科学知识会有满满的收获感。这些实验内容往往都偏重于基础性,操作要求较高,实验过程相对复杂,同时要求有正确和完整的数据处理结果。但是,有些学生可能意犹未尽,没有“窥”到物理实验科学的全貌,感觉还没有吃“饱”。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参观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接受系统性的科普教育训练,这对课内知识的学习也能起到很好的巩固、补充和拓展作用。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物理实验知识基础,在实验室内大胆地进行探索体验,完成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内容,拓宽个人的科学视野和广度。

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拓展活动 凭借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这个平台,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师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物理类科普教育活动,如“科学记者团”和“行走的课堂——我来讲科学”等。这些活动凭借科学宣传、精准互动、深度体验等特色,被地方电视台和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大学生社团或创新团队组织以此为平台,开展了极具特色的第二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如“求实学子科普行——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社会调查、“互联网+科普之自然科学馆运营”之尝试、“孩童眼中的科学——科普DIY玩具”创新与创业活动等。

2019年,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挑选精兵强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打磨与演练,参加了湖北省科技厅举办的科普讲解大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开阔了科学眼界,增长了科学见识;同时同部属高校及其他兄弟单位进行了友好的交流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到先进的大学生科普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4 提升科普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对大学生科普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要齐心协力做好科普教育工作 当前社会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工科类大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就行,而且越专越精越好,并不需要进行大众化的科普教育活动。在这个大的指挥棒的指导下,高校的管理者把主要精力也放在抓教学和科研上,完全忽视科普教育工作,认为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具体来说是科技馆和博物馆的事情。这就导致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本专业领域内的教学和科研课题研究当中,对于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及选树评优无关的科普教育工作无暇关注;在校大学生主要围绕如何顺利毕业这个总体目标任务,忙于上课、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对接受科普教育的兴趣不足,看不到科普教育在短期内的回报和意义[5]。

所以,为了培养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俱佳的人才,高校需要大力挖掘科普资源,出台一些保障科普场地和经费的政策,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科普教育工作量,并且能够承认教师的科普教育成果,将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先争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学生的毕业目标任务要求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工作量的科普教育活动学分,而且作为硬性要求。

需要加强科普教育资源的内涵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作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活动组织和展现内容直接体现科普教育工作的质量。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科普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科普活动内容需要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加强科普教育资源内涵建设,提升科普教育的活力和创新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新时代的大学生参与[6]。

1)加大科普资源更新力度。可根据每个学校的特点,购置或开发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科普资源,这样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更高,专业归属性更强,一眼看上去就感觉是自己专业内的东西。本实验室就购置了一些与汽车技术紧密联系的演示仪器,如双气缸斯特林热机、大型蒸汽机、汽车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些科普设备深受学生欢迎,普遍认可程度高。同时,还可以引进时下流行的VR和AR设备,再结合一些与专业接近的科普电子资源,学生倍感新鲜,体验性强,能充分展现科技的神奇魅力。

2)提升科普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主要是学生参观与观赏,走马观花式地沿着实验室转一圈,这远远达不到高质量科普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尽量少讲解,多让学生参与。如在“怒发冲冠”实验中,两名大学生一组,一人负责指挥和仪器操作,另一人负责人体带电演示,成员间可交流互动,了解静电科学的神奇性,增强对静电分布和高压带电的科学认识。

3)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要充分发挥这些技术优势,为大学生科普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如触摸屏式的电子资源、微信APP、各种在线学习平台等。

要加强科普教育活动对外的开放力度,争取社会资金 高校内的科普场所仅仅对校内大学生开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够对社会人士开放,提升科普场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运行一段时间和条件成熟之后,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科普基地认定,尽量争取到一定的政府经费支持。同时,可以与中小学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有偿合作,从事一些研学、课外科普小制作和科普大讲堂等类似的活动。有了固定的经费保障,科普教育活动才能进入良性循

環;否则,有可能会因为场地失修、仪器损坏和缺乏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激励措施,科普教育活动陷于停滞状态。

5 结语

以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为平台,笔者所在学校为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也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科普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期将在总结前面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科普资源内涵建设,提升科普教育的质量,让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从教育活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16(6):4-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青海交通科技,2020(1):2.

[3]靳萍.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4]吴晶平.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9(7):11-12.

[5]朱蔚云,李靖,许田芬,等.高等院校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9(14):89-90.

[6]葛春先.新时代如何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以郑州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8):58-60.

作者:胡永金 陈杰 周晓红 吴云沛 吕东燕 陈伟 毛书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中学生科普论文提纲11-15

科普论文范文05-08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05-09

农业科普论文范文05-10

生物科普论文范文05-10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05-10

科普类动漫论文范文05-12

医卫科普文范文04-22

低碳科普范文05-16

科普交流材料范文05-29

上一篇:教育教学得论文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