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2022-09-12

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理论背景下,切实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石,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之所在,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在对实践概念的提出、理解、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建构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体系,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意义呢?

1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着眼于客观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实质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哲学被人们当作在哲学史上实现了真正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是指马克思哲学公开明确地将一切哲学思考真正奠基于人的物质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上来,在此基础上去考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极其他一切哲学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所理解的“无人身的理性”与其“逻辑规定”的关系,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抽象的个人”与其“感性的直观”的关系,而是“现实的人”以“感性的活动”为基础与“现实的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5年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之所以说它具有新世界观的萌芽,就在于它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和旧唯心主义者都没有正视人“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也都没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还在于它十分鲜明地指出了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第一层意义来说,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地、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就第二层意义而言,马克思宣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正是通过这种“实践转向”,马克思实现了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向“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转变,建立起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理论,也以实践所特有的普遍性与社会现实性品格保证了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普遍理论意义及其理论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哲学不再被当作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哲学”,也不再被作为“裁判”各种文化样式的“学科的帝国主义”,而是被看作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一种特有的思考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文化样式”。因此,如果从实践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性质而言,我们也完全可以将马克思哲学称作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来理解和掌握世界与社会本质的实践哲学。

2 在批判的视野下赋予哲学新的己任

只有在马克思哲学中,只有马克思的现实的实践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感性活动,理解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摆脱现代实践观的局限性,我们看到,马克思正是通过拨开当时德国思想界喧嚣升腾的意识形态思辨迷雾,批判地辨析欧洲各种盛行思想、思潮及全面的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通过批判它们共同的思想前提,首先回到并抓住现实——德国当时的现实社会状况,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现实,以及人类发展至大工业文明时期的历史现实,马克思才一步一步建立起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新哲学。

回到事物本身的逻辑、环境本身的逻辑,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从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质与永恒性质出发,从创造人类历史的现实主体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的实际生存生活的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思辨、思想、思想物,从静止的某种世界原点,从某些思想家的怪想,从主体的主观精神和思维意识出发,这才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生长、发展的基点,是现实性——马克思哲学现实性及立基于现实性之上的,与现实、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哲学现实性的真实含义,是马克思哲学现实性批判力量之所在,是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当代性的意义之所在。

3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着眼于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实践观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解放,追求人的自觉劳动。人的解放是在政治解放基础上的进一步解放,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和最终解放,人的解放的主题必然是劳动的解放或劳动者的解放。不论是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还是实现共产主义——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含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确立劳动或劳动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如果说人的解放的主题是劳动解放、是现实生活世界的解放,那么人的解放视野也是“改变世界”的视野。改变世界的视野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视野,改变世界的视野旨在改变旧世界,实现新世界,而解释世界的视野旨在给现存世界以某种解释,所以解释世界的视野也是知识论的视野。旧唯物主义以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它只是希望达到正确解释世界,却不知道改变世界;它只把本质等同于存在,却不知道本质的运动;它只把感性理解为感性对象,却不把它理解为感性活动。

马克思从改变世界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认为感性不是静止的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不是抽象的能动性,而是感性的能动性,是感性活动,是实践,从而也是劳动,感性活动也不是单纯的做买卖的商业活动,而是能够使人的感觉和思想观念产生变化的客观活动;这种客观活动必然导致对一切现存世界的前提进行批判;只有推翻一切现存的客观条件,事物才能运动,世界才能改变。人的解放现实地要求劳动解放,只有劳动解放了,人类才能最终获得解放。而劳动要想实现解放必须推翻使劳动受奴役的前提,必须改变现存世界。这些认识不论是政治解放视野,还是知识论视野都是看不到的,只有站在人的解放的高度才能看得到。所以感性只有在人得解放视野中才能理解为劳动,并且只能理解为劳动。只有在人类解放的时代里,劳动受到物(资本)的统治,只有在人类解放的时代里,劳动才恢复了人的本性。

摘要: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石,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之所在,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份,文章就是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解读,总结了马克思实践观的三点现实意义,尽可能地形成关于某种新意义的理解,能够拓展、丰富和完善自己对马克思哲学实践现存在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哲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02.

[4]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5.

上一篇:文23地下储气库完井工艺技术优选下一篇:《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技能操作考核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