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2023-01-20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本文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发展与产生、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正文: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在古代社会,思想家只是对社会经济问题留下了一些片段性的研究。到了15世纪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把人们的经济关系从各种关系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时,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开始产生。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陆续经历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等。马克思和恩科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系统的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批判性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1)、物质生产资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揭示经济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方法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抽象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者立场对其经济意识的系统概括,摆脱了资产阶级利益的限制,克服了古典学派的根本缺陷。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其独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等方法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暂时性,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变化规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逐渐增强,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没有了发生的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极大的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主义发展,我们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种是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有了其现实的意义。

1、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帮助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更好的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是方向上的可靠保证。

3、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对其的继续研究和学习可以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深刻的改变了世界对比力量的格局,壮大了世界的和平力量,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4、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学习可以提高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总之,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抵御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入侵,并有助于我们确立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终生的目标。

第二篇:联系实际,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在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说,是指导实践的工具,在其帮助下,人们方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发现真理,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创造价值。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清楚的看到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从而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驱散了旧中国的黑暗,一批批先进人士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斗争岁月中,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带领中国人民再次站起来,逐步创造今日的辉煌。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的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在中国的积极推进与理论创新,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它指引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使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准确,更深入,对规律的掌握更彻底,在实践中更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更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是批判的,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它教导我们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对就承认对,是错就承认错,只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应该否定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倡导“按辩证法”办事,注重整体的宏观系统思考,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精神反映,而且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使物质充盈,而后才谈文化、思想、精神,这就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升华到理论指导层次,指导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体制性的东西不能超过物质基础太多,相反还必须适应物质基础。

第三篇: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由世界性理论向民族性理论转化的民族化过程,由经典性理论向当代性理论转

化的当代化过程,由普遍性真理向具体性实践转化的实践化过程,由精英化理论向群众性意志转化的大众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学习与坚持。就是全面准确地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武装头脑,并以正确的态度坚持和运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越来越深入,理解越来越透彻,信念越来越坚定,运用越来越娴熟。二是结合与转化。就是在学习坚持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它的实践性、发展性和针对性,实现理论风格的空间转换,理论应用的时间转换。三是发展与创新。就是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思想上不断解放,实践上不断创造,理论上不断发展,提出新的理论体系、概念论断、对策思路,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具体展现为四种存在形态。一是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中国化的实践道路,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核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三是中国化的政策体系,这就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四是中国化的民族风格,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第四篇: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的意义

——以《人间喜剧》为例分析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 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 他称这一现象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的承认, 其真实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现实主义的胜利是生活本身的胜利。

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倾向,违反了他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以巴尔扎克为例, 指出他的同情心虽然是在贵族一边, 但却毫不掩饰地赞美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英雄们。这说明作品的客观意义有可能和作者的政治观点或倾向不一致, 恩格斯称这一现象为“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心和政治偏见; 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 ——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恩格斯所说的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是深入到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真正老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接触到真正现实主义的实质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如巴尔扎克, 假使他所创造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在的艺术发展, 跟他本人最珍爱的偏见, 甚至跟他认为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发生了冲突, 那么, 他会毫不犹豫地立刻抛弃他本人的这些偏见和信念, 来描写他真正看到的, 而不是描写他情愿看到的事物。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图景的这种无情态度, 是一切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优质标志。

巴尔扎克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使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社会倾向性,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他以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中心图画,以金钱统治原则为这幅图画的线索,描绘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的历史,并以批判态度指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阐明隐蔽在这一大堆人物、激情和事件中的意义,暴露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罪恶,为我们认识当时法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人间喜剧》的魅力在于它以一个个特定个体的故事提供了谴责现行世界秩序的美学形式,巴尔扎克现象只是证明作者描写了永恒的生活内容, 《人间喜剧》的美学质量及其真实性在于社会内容的个人化。作者描写的人物所显示的普遍内容超出了阶级社会, 代表了全人类特殊的社会对抗被发展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超社会力量的发挥。生产方式的变化取消不了这种动态。

实践对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有决定作用。巴尔扎克的生活实践来自于对真理具有狂热的渴望,对社会生活迫切关注,因此巴尔扎克创作的成功是历史辩证法的胜利。

巴尔扎克力图在《人间喜剧》中概括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貌,把小说写成一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风俗史,但是其中没有包括“工人生活场景”;

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人间喜剧》中只是得到零星的、间接的反映。巴尔扎克写了农民的贫困生活和悲惨命运,但他对农民暴动始终采取否定态度,把农民反抗贵族的斗争说成是残忍的、野蛮的报复行为(《农民》)。他赞扬共和主义英雄,歌颂拿破仑的功绩,但他对封建贵族的同情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这种复杂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正是他那自由化的贵族保皇党立场的反映,这里既有封建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巴尔扎克创作反映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承载体。

《人间喜剧》中的人物性格是典型化的。尽管巴尔扎克唯心地认为“欲念”是人的基本要素,强调“欲念就是整个世界;没有欲念,宗教、历史、小说、艺术都是无用的”,但他总是把体现某一“欲念”的人物性格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来研究它的具体发展过程,从不孤立起来描写它。而他要求通过生活环境来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确立,又是和他深信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观点相联系的。巴尔扎克作品里的中心人物乃至一些次要人物,都极为鲜明突出。葛朗台老头不同于十七世纪莫里哀笔下的守财奴阿尔巴贡,也不同于《人间喜剧》所描写的十九世纪任何其他守财奴和资本家的形象。

巴尔扎克正确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阶级,将无产阶级本身的发展和解放事业的客观历史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一部《人间喜剧》事实上就是一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控诉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给予巴尔扎克以很高的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脓疮溃疡,指出资产阶级如何仇视人类感情和才能的正常发展,表现了对工人阶级的同情,批判了资本主义使人们陷于良心泯灭、道德堕落的境地。 概括地说,《人间喜剧》的主要内容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以及表现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揭露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特征和金钱的罪恶,并客观地描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对社会的观察、分析、表现,常常离不开人性论观点,他的褒贬常常离不开抽象的道德原则。因此,他在对贵族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又美化封建家庭纯朴的宗法伦理关系,颂扬贵族人物的“高尚”与“正真”,以此与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道德对比;而他在批判资产阶级的金钱关系和道德沦丧时,又不能透过阶级剥削看到当时已经奋起斗争的无产阶级力量。

巴尔扎克能从纷纭复杂的表象中探明事物的内在联系,追溯种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提出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认为艺术家不仅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进而对社会弊端作出诊断和披露,以达到警世和匡正世风的目的。

第五篇: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步,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现实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社会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人们强硬杜撰出来的僵硬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强制人们贯彻执行的思想观念,更不是仅仅挂在人们口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背景与意义,它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在思想上的旗帜。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地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应突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受民族、种族、国家差别的左右。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必然以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为基础。自由、民主、平等、和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实现社会公正,更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第二,应突出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应包含社会主义的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第三,应突出社会主义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公民观、国家观等核心价值观。这是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构筑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和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人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人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人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人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人们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我们周围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统一战线的各民主党派成员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的骨干,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都是忧国忧民的群体,所以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就是在日常工作中用你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当我在电视画面中看到伊拉克人每天都生活在爆炸的恐怖中时,我常常会感到生活在我们的国家是多么幸福,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看过年初的海地大地震,再看我国现在的玉树大地震,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各行各业第一时间在玉树集结,对每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温总理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在国外发回声音:“我要回国,我要和人民在一起”。每每在大灾面前我们被感动的泪流满面,这时我们会深深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作为统战工作者,把你的感受、感动和感恩及时地传递给你周围的人,把工作和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抛到九霄云外,不要只看少数的阴暗面,以大局出发,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我要为国家、民族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抱怨,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进步并持续发展。我们知联会在统战部和赵宏卫会长的领导下,尽力在如大学城、新阶层这些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发展分会,2009年4月相继成立了知联会大学城分会,知联会新阶层分会,目的就是把优秀的无党派人士吸引进来,以点带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下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们,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集各方的智慧和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消除不同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在此共同理想下,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

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具体对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而言,虽然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各界人士的理想都有自己特色,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新时期统战文化就是围绕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消除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早日复兴。因此,统战文化的主题非常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要求,其提倡的许多精神乃至行为是核心价值的一些具体表现,我们党派同志从实际出发,大力支持并且加强地区统战文化的建设,这也是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另一种途径和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信仰的选择与实现》河南人民出版社安身健、刘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煤矿班组建设七项制度下一篇:马克思为什么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