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跨越”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2-10-27

1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与时俱进性

早在120多年前, 马克思就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到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马克思认为: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或不完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先进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马克思继剩余价值论、历史唯物论之后被后世人认为的第三大发现, 这也是继列宁、斯大林之后我们国家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所要探讨的内容。

马克思在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分析后提出了这一理论, 后来学者将其称为“东方社会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这样两条真理:

第一, 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多样的:不仅只有西方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一条道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也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或缩短资本主义行程而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点说明,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社会的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结果, 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且是一个可以有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 这是历史决定论和矛盾普遍性的唯物历史的正确观点。但是社会形态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 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发达, 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所以社会形态也一定会更先进, 应该早一些进入到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正是马克思最先认为应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人们习惯把这种认识叫做马克思的“西方社会理论”。至于东方国家, 虽也进入到马恩的视野, 但由于经济、文化落后, 距离共产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制度的诞生还很遥远, 因此, 不是马恩研究的重点。至少, 马恩晚年之前是这样的。

但是, 马恩的历史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他们从来没有机械地断言共产主义只能产生在西方。相反, 他们晚年研究了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道路问题, 认为不能排除东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也可能发生革命, 从而进入更先进的社会。于是就有了上述的“东方社会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做为“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马克思研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能的发展道路的产物,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即革命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理论上深刻的反思和升华。是直接针对先前关于资本主义普遍性和东方国家不可逾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而提出的;鉴于俄国存在着土地公有制, 并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存在”等多方面的原因, 马克恩断言:“俄国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由否定“跨越”到肯定“跨越”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次重大转折, 促成这个转折的, 不是马克思的一时兴奋, 而是基于俄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 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理论需求, 这是马克思用动态的思维方法对时代和社会历史的把握。

第二, 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离开了人类社会文明成果, 不可能建成先进的社会制度, 也不可能跨越旧社会。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 这样表述:“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 (这个制度单从它可能延续的时间来看, 在社会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 , 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历史经验教训表明: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 条件就是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财富。其中主要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财富。“跨越”只是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推翻旧社会只是一个开始, 而更重要的是建设新社会, 发展生产力。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利用不够, 所以“跨越”没有完成。

2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现实意义

社会生产方式的跳跃式发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一种制度, 一种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 其发展表现出非连续性特点, 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只有依次地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 同样也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借鉴和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现代生产力, 以保持生产力的持续性发展, 从而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质变奠定的基础:“实现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中国的发展无疑属于“跨越”。我国通过改革开放, 引进和利用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也是“跨越”的继续, 它又是中国最终完成“跨越”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正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对“跨越”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正在拓展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大课题, 怎样建设它, 怎样发展它, 如何全面地估计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与历史价值, 如何评价东欧、苏联过去那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 以及科学地说明苏、东国家演变的原因和教训等,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研究和探讨的历史课题, 其基本结论和看法,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未来的走向和命运。面对苏联和东欧的失败, 邓小平同志这样总结:“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这个基础一方面是指这些国家没有把发展生产力这一最关键的问题放在首位, 也没有把经济搞上去, 从而失去了人民群众拥护这一坚实基础。为此, 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 吸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 为实现成功的“跨越”提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要发展生产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把现实的社会主义定位在市场经济这一漫长“卡夫丁峡谷”阶段, 指出了一条现实社会主义真正要跨越的卡夫丁峡谷。

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方针、路线带领下我国顺利地走过了温饱生活, 走向小康时代。表明我们党在“跨越”过程中认清了世界潮流, 也跟上了世界潮流, 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能有的和应有的优越性, 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在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和壮大自己, 吸收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获得不断发展。

总之,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地推进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卡夫丁峡谷”不仅要跨越, 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

摘要: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曾就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提出了“卡夫丁峡谷”可以跨越的论点。同时, 马克思也提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入新的社会形态是有条件的:第一, 必须吸取发达国家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第二, 社会主义道路是多样的。这两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

上一篇: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下一篇:人本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