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2022-09-11

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 教师也应该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年龄特点, 直接决定了授课的方式和理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通过创设出一个民主、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 借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 大部分已经接受到了学前教育, 所以说, 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 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数人数、桌子等, 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 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 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 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 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 我就适时的表扬。如, “某某听讲多认真呀, 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 都爱受表扬, 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 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 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 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 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 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了数学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 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 谁能回答时, 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慢慢提示着, 鼓励大家, 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 有的能答对, 有的有点偏离, 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 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 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 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问题对于不同分析者来说, 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 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注重“自主、合作、鼓励”的教学方式,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一堂课的成功, 首先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积极提出疑问, 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努力去寻求答案,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鼓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 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 自主探索, 讨论总结, 获得成功。教学时, 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如讲解法、悬疑法、引导法、操作法等等, 让学习不枯燥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利用实物观察, 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及特点;让学生亲自去触摸, 感受物体的软、硬, 粗糙与细腻等;用课件展示立体图形和抽象的空间变化, 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印象深刻。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使用课件演示把圆柱剪开、拼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的过程, 非常直观, 一目了然, 学生很快就自己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去实践, 在亲自操作中掌握知识与规律。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兴趣就来了, 学习效果也有了提高。

五、注重联系生活,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 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 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 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 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 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 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 学生亲身体会、练习, 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 学习了“位置”这一课, 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 进行游戏表演, 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笔”等, 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 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

教学是本就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 做到扬长避短, 日臻完善,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上一篇: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原子发射光谱测定方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