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德育的思考

2023-02-13

当我们在大踏步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灵动课堂时, 是否也对德育课堂去思考过?面对活生生的不同年龄的德育对象, 我们又是否就有效的德育活动去追问过什么?如何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健康的人, 一生幸福的人是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德育现象

(一) 形式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德育教育中, 领导的讲话、优秀人物的宣讲、班主任的交心等等空话套话连篇, 校园文化墙、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站里的内容也失去了吸引力, 他们成了校园的固定模式, 它触及不了学生的灵魂, 感化不了心灵, 成了停留在面上的一张死皮。这种流于面的德育形式, 更无法将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

(二) 活动德育

提起德育工作, 大家往往离不开德育活动。然而, 在众多的德育活动中, 我们不难发现, “搭个台子、定个主题、写条标语、搞个仪式”成了德育活动的常规套路。然而, 把德育工作简单地定位于搞活动, 那完全是不够的。比如, 什么义务植树、廉政文化进校园、学雷锋树新风、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没有创新, 也让我们德育活动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三) 孤军德育

随着教师绩效考核中班主任津贴的发放, 很多科任教师也以此为借口, 逃脱育人工作, 导致班主任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孤军作战。更让人无奈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 父母监管不到位, 家庭教育缺失, 更给班主任老师的孤军奋战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与压力。

都说德育是个框, 什么都往里装, 它让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深感无奈, 面对日益纷繁的德育工作, 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为人师者, 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不能选择逃避, 只有拿出勇气去坚守。只要我们更新育人观念, 改变育人途径, 寻求有效的育人方法,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相信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得到更大的改善。

二、德育对策

(一) 让参与、体验成为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体验教育是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 更是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孩子们通过眼看、耳听、手做这一主体参与过程达到动心、动情这一自我教育目的, 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质认识。只有这样的德育才会入脑入心。所以, 我们的德育阵地可以不局限于学校, 烈士纪念碑、民主陈列馆、消防中心、敬老院、街道等等都是我们体验的好场所。孩子们可以通过角色换位体验、集体活动体验、模拟体验的方式参与活动, 以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德育活动的魅力。

(二) 从孩子视角设计德育活动

我们的德育活动设计, 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活动主题, 设计活动内容的求实不求全, 要求细而不过度, 形式活而不生硬, 避免套话空话废话。如九月的开学典礼我们完全可以改变校长通篇讲的活动形式, 以“绿叶对根的情谊”为主题, 让孩子们讲述关于老师的生活花絮——走进恩师, 以师生对话朗诵形式——寻根师恩, 以歌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回报师恩。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成为了主体, 远比几句单一的致辞显得更有生气。

(三)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设置分层育人目标

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按学生身心特点分层确立德育目标, 分层递进行德育管理, 努力使确定的目标和实践目标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如在学生德育目标训练方面, 低段的学生可以以“集合做到快静齐”、“上下楼道靠右行”为训练目标;中段的学生除了基本的礼仪训练以外, 可以侧重于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庭劳动动的培养教育;高段在此基础上, 则可以以理想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主要德育训练目标。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努力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明确目标和内容, 掌握规律的方法, 落实措施和办法, 不求功利, 只求入心入脑, 用心关注学生的德育生活, 用情设计德育活动, 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让德育工作者成为我们永恒的使命与无限的荣耀。

上一篇:从中西法治历程看中西法治理念下一篇: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