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4-05-03

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通用10篇)

篇1: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二、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 中国 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

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 历史 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 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3、建立语文知识的海洋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念的达成,需要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教师要积极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诸如朗诵会、参观讲座、演讲比赛等读书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向语文教科书以外的文本资源、网络 资源、生活资源去挖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走向大 自然、阅读课外书和漫游网络搜,集大量资料,拓宽课文内涵。总之,要建立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等等立体网络资源,使语文教学由传统走向 现代,由单一信息走向多种信息的融会。

篇2: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当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怎样进行作文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改革 学会学习

当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大学问家们的文章,没有时间学习时事政策、电脑英语,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精力却花费在“学习”学生们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三年级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教师的水平岂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岂非缘木求鱼?提高教学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腾出时间,特别是腾出教师们批改作文的时间来让老师们学习进修!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极为软化的作文评改要求,就是为教师“减负”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

首先,许多小学教师自己并不经常写文章,对于文章的构思、生成和写作不熟悉,却要在修改上把关,往往会出现隔靴挠痒的情况。如果教师水平不高,把好的作文说成了坏的,把对的改成了错的,那才叫适得其反呢!其次,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再次,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除非是投稿文章,或者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一般千字以内的课堂习作,以教导学生一气呵成,不作大的修改为好。这样做,一是为了应试,平时改惯了,考试行吗?二是为了提高自信心,一篇千字文章,一稿二稿地改,文章是似乎改得好些了,但是自信也越来越少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三个问题,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却了吗?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像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并不可爱的原因。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那么一分半分地抠,非要把学生分一个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作文评改,其目的仍然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才能在考试和运用时充分发挥和大胆创造。

篇3: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说是赤裸裸的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关系, 师生之间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状态,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处于主要地位, 而学生只是附属品, 处于次要地位, 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地位, 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究竟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首先, 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主体, 是共同的学习体, 教师要走下来, 走进学生, 尊重学生, 公平而公正地对待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 热爱学生。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 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只包括单纯的知识互动, 还包括情感的沟通与互动, 这既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同时又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要用爱心来浇灌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这样更能拉近师生距离。再次, 公平对待。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 不因学生成绩好而喜或成绩差而恶, 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一视同仁, 奖罚分明。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处于这样的师生关系之中, 学生才会把每一次学习当做愉悦的情感历程, 所收获的不只是知识与能力, 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二、制定多维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学生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因素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双基教学的基础上, 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科学调整, 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由关注知识与技能转为全面关注, 真正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将教学与西方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等结合起来,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如在学习问路、购物等内容时, 我突破教室与教材的限制, 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片断,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来掌握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改变了单纯的知识传授,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 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来积累语言素材。这样的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个性等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丰富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现行英语教材与新课程同步, 虽然做了很大的调整, 但由于教材具有一般性, 无法兼顾各区域间学习的特殊性, 依旧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在新课程下我们要对教材灵活运用, 以丰富教学内容, 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兴趣。

(一) 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语言的学习源于生活, 植根于生活。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的精髓, 提高英语综合素养。新课程非常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 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与生活间的关系, 为学生创造各种真实的生活情景, 还原语言学习的生动与活泼, 这样更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技能的掌握。如学习Shopping时, 我让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以往购物的过程;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 让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等等。生活化教学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教材讲授变得更加富有活力, 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 让学生爱上学习, 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 灵活地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机械照搬, 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只会让教学更加枯燥, 学生厌学情绪滋生, 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来灵活地处理教材。一方面要对教学顺序、主次等进行科学调整, 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学生实际,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展现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要将教材之外与教学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教学信息。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枯燥讲解, 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四、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

传统教学重结果, 轻过程, 只是将基本的语法与句型等强行塞给学生, 学生是机械记忆与运用, 这是造成以往学生只会写不会用的重要原因。在新课改下,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我们的教学也要实现注重过程的转变。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留白艺术, 要利用各种教学契机, 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学会用英语来思维, 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才能真正地掌握语法知识, 增强语感, 提高理解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There be”句型, 我并没有直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已掌握的英语知识来展开探究性学习。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 这样才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消化与理解。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的评价应以全面反映学生情况、激励学生上进为标准,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如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合, 量化评价与文字描述评价的结合, 关注过程与过程的结合, 表扬与批评的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等等。

篇4: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现状及对策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更优秀、更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大趋势。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说话、写作能力得到培育的启蒙阶段,在整个学生生涯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具有显著作用。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方式,相反,出现了很多结合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的情景教学法、趣味教学法等,将知识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学中还会运用小组讨论、自主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教学的成效取得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一)教学改革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很多小学在教改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仅让教师进入高等院校进修,以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定期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但是,很多教师对这些技巧的把握并非很准确、很扎实,甚至会出现偏差。如探究式的教学与问题式的教学,二者一个是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学习探究,另一个强调对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旨在运用探究式教学,结果通常运用的是问题式教学,对这些技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二)过分强调形式

课改后,教学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强调课堂的互动与气氛的高涨,因而很多教师以此为教学目标导向,过分地注重课堂的表象。例如,采取讨论式教学,很多时候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观点不合很容易起冲突,会将讨论式教学变为争论式甚至是吵架式教学,这样不仅会无法实现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会忽略对学生真实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反馈层面信息较缺乏

课堂反馈是实现教与学有效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现阶段,由于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课时得到缩减,再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的课时用于教授传播知识,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反馈。一方面不能很全面地针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对每个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课后作业进行详细讲解。

二、改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面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积极地根据问题作出相应的举措,以进一步地加强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巧对教学改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现阶段虽然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但作为教学的引导人,教师的重要作用仍不可低估,因而,要加强对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不仅要让教师接受更加专业化的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技巧学习。一方面利用教育体系内的资源,如进入高校深造、参加学术研讨会,同时还可以利用广大社会资源,如期刊杂志、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提高信息的流动程度及利用率,让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将这些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考核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相当重视教学氛围的创造,很多时候,这种教学氛围的表象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因而,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让教师不仅要顾全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再单一地追求课堂气氛,从而切实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及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

(三)建立健全教学反馈体制

由于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重大,因而教师要积极改善现阶段的教学反馈状况,抽出一部分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当堂学习状况利用课堂作业进行及时检测,并提供积极的指导、纠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对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梳理。同时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应做好及时批改工作,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提高措施,如针对优生的问题,在课后组织这些学生进行自行探讨,针对水平一般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让优生为其进行解惑,若优生无法解答,则由教师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节约课时时间,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总结

伴随着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完善,相对于传统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已取得了很明显的教学成效。但这些过程中,仍然伴随着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对教学进行创新,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凤荣.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林秀梅.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J].时代教育:教育科学版,2009(9).

[3]梁文菊.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18).

[4]咸高军.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小学时代,2010(3).

[5]孙丽卿.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教育学术,2011(3).

篇5: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改革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学校适时时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既是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为此,笔者立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当前正在试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动态家道实践,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效能谈几点本人不成熟的意见或建议以供参考。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它的基本特点,并在教学实践活动加以贯彻落实。

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自主学习,二是活动学习,三是语感积淀,四是创新教育。

1、自主学习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把握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处理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要把自己从“前台”“隐退”到 “导演”策划,组织的角色位置上,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第二,要确立自主学习的量化标准,在具体的每堂课中,要对老师教学引导的时空占有量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空占有量确定一个硬性的量化比,具体的量化标准要根据教学改革推进的不同阶段分别确定。在试点阶段,考虑到学生对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心理准备和适应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一标准可以定得低一些,例如,在起始阶段,老师的教学时空占有量可以稍大一点,可以考虑设定在12-15分钟左右,然后再根据不同年级段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面定,不可搞一刀切的硬性标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的时空之比,愈大则愈体现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关键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的事,变传统的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教而学生能仿的为学生之做。

而之,找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第四、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首行是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适时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认知感。再其次是活动促学策略,通过有目的地组织从二人对子到五人小组,再到10人小组和组织选派代表上台展等活动,提高自学习的效果;最后是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的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技能,这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视同仁”的教

学是无视具体“人”的存在。因此,通过活动来学习,实在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策略,为此,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性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活动学习,是通过丰富性,多样性,动作的活动,使学习主体内部(观念)活动与外部实践活动高度谐动,以达到自主学习,主体整体素质得以发展。

三、语感积淀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活动,围绕什么而进行和为什么而进行,不同学科的回答是不同的,语文与其学科特质,其活动显然是立足于语文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语言素养。这种基本功从素质内涵的角度讲,即是语感积淀。语感对于感受主体而言,是语言感受力,是一种心智能力,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那么,语感积淀从何获得?首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语言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开成,显然也要靠训练,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肯定不合训练要求,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深层次的素质教育理念上,把握住“训练”要义,训练也可能成为“牵制式”的,落入陈旧教学方式的俗套;其次要注重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感生成,积淀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并规定量的要求;再次,就是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也就是语感领悟。传统的语文教学也强调积累,也十分重视通过“悟”而“自得”,如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见”或“作”或“吟”等都属于悟的表现。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拔等主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感情率,这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生戚与积淀,尽情形成语文素质。

四、培养创造力始终是我们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语言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取向,为此,这就从客观和现实需要上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运用教学技巧和方法,驾轻就熟地运用语言艺术,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课到最佳表现。

(二)、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对老师说“不”,引导学生敢于运载教材说“不”,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重视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注意恰当地把知识学习任务“组块”似地教育学生,使其面对困难,努力去解决,强调学习的“顿悟”,独立不反指“个体”合作互动,也是自主学习活动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四、经常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五、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教师要抓住文章中心关键词或词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源动力,必须切实加以培养。

综上所有述,小学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听、说、读、写,使其积淀语感形成与提高语文素养,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创造力。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借鉴相关课改理论和校外同行课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正在从事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而梳理归纳的几点体

篇6: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统筹安排,我校根据本校校情、学情进行了课堂改革及课堂模式改革的一些初步尝试,经过“三轮”(即2013年11月—12月备课组研讨课、2014年2月—3月教师研讨课、2014年4月备课组展示课)、“四个阶段”(理论引领、校本培训——分组研讨、跟进指导——逐一研讨、全面铺开——汇报展示、评比总结),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10月份,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校长办公会研讨了相关工作计划,责令各年级(特别是基础年级)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其他各部门全力配合,现就课改实施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理论引领、校本培训。学校教研室召开教研员、备课组长会议,传达上级关于推进课改的相关精神,重新学习研讨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并进一步组织备课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到西峡县一高和信阳宋基实验中学考察学习。

第二阶段,分组研讨、跟进指导。各年级备课组学习讨论西峡一高“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借鉴其有利于我们学情的教学方式、方法,备课组形成统一意见,由备课组长讲授课改引领研讨课,总结利弊,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逐一研讨、全面铺开。在备课组长引领示范的基础上,各年级在全体教师中全面铺开,所有教师都要至少讲授一节个该研讨 课,力争人人都讲课改课、人人都能讲课改课,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核心理念贯穿于每一节课,转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理念,转变每一位教师的授课习惯(由灌输式变为启发式)。

第四阶段,汇报展示、评比总结。为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保持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在每一位教师都讲授了课改课的基础上,各备课组内推荐1-2名教师进行课改优质课展示评比,评优奖励。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力施行,给我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变“教学”为“诱思”,“师长”变成了“学长”,“讲师”变成了“导师”。“满堂灌”的“痼疾”痊愈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课堂沉闷的现象逐渐减少了,代之以师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生在展示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收获着职业的轻松与幸福。

用改革凝聚人心,从高效课堂寻求质量提升,需要你我众志成城、矢志不渝、一路追寻、上下求索!为此,我们还需强化以下几点:

澄清一个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只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目标是具体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核心教育理念,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其它方面如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必须同步跟进。

树立一种意识:“以学论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状态为参照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即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来评价。要看课堂是否有活力了,学生是否兴奋了,眼睛是否有光彩了,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进来了。

形成一种定势:弃旧扬新,让新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少讲多练,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师生的行为习惯。

坚持一种信念:改革与创新一定能够开发学生潜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能。

创新无止境!我们拒绝因循守旧,拒绝固步自封,拒绝不思进取,拒绝刚愎自用,拒绝自以为是,拒绝盲目自信,拒绝抱残守缺,拒绝墨守成规,拒绝陈陈相因。

我们渴望与时俱进,渴望推陈出新,渴望革故鼎新,渴望破旧立新,渴望日新月异,渴望激浊扬清,渴望一往无前,渴望一鸣惊人,渴望突飞猛进。

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认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篇7: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调查目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又以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为了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全面了解我县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从中探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育质量建设深化年,教研室从2009年11月下旬开始,对我县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三、调查方法: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实地考察、抽样调查,以及座谈、访问、问卷等方法。

四、调查过程:

自2009年11月下旬开始,以XXX主任为组长的课题小组,深入10个乡镇25所基层学校进行调查,听取25位校长或业务校长关于学校管理情况的汇报;查阅教学管理档案,发放并回收教师问卷800份、学生问卷1200份;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48场次;个别访谈200余人。

五、调查情况: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兴衰成败。调查发现,我县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有了可喜的变化:

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思想认识有了重大转变

1.树立了教育教学是中心的自觉意识。教学管理者认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学校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部署工作,各项工作安排有利于教学工作,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位教师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教学工作这个中心,确保学校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树立了质量是生命的发展意识。教学管理者认识到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数学校都增强了质量兴校的责任意识,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各项工作,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3.树立了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意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多数学校都端正了办学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承认个性差异,关爱“学困生”,注重因材施教,推动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

二、在教学改革中强化教学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学校能严格执行我省颁发的课程计划,科学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注意加强对体音美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2.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大多学校能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根据当前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结合本校实际,对教育现状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目标。3.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扎实落实教学常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多数学校都能认真学习落实《河南省中小学教学规范》和《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切实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评等主要环节。能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落实学习常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4.突出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注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夯实“双基”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数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在教学管理中注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都建立健全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科研活动,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及成功经验,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大师培力度,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组织开展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重点内容的新一轮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注意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大力开展校际间、学科间、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引导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增强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存在极大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教不重学,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传递,重数量管理,轻质量管理。

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是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

在教学检查方面,也是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统一发展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看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谁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教学管理者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抵触情绪。

2。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

教学管理者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抓住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排课表,写计划,查教案,开会议,但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松理论学习。一些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或其他科学理论或者是次数少,或者是走形式。第二个主要表现是对教科研抓得不力。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的看法现在减少了,但抓好教科研工作仍是力不从心。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效益低下。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投入不足,尤其是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学校搞科研,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最后导致课题有始无终。原因之二就是教学管理人员与机构问题。管理人员与机构过多,人浮于事,责任分散,不能形成专事专办的集中力量。有些学校则是该管教学的不管或很少管教学(如校长),而代管的则往往由于素质不高往往造成管理低效。原因之三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浪费涉及到管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一些学校的教具、挂图、仪器、模型、学生用品等,平时见不着,上级来检查时发现都是崭新的。

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一轮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探索过程,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教学管理者必须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建立激励创新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

因为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学过程也必须随之而变。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首先要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注重课堂的创新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者应把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中,采取每节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附于教案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教师个人应写好学月总结,分析一个月来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有哪些突出问题等,制订下个月的改进方案,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在管理机制方面,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3.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管理意识。

教学管理者不仅应有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还应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在深厚的知识功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为使教学管理科学化,适应开放的学校系统,教学管理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以条件性知识为依托,增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创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支持和保障,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会促进和深化教师教学的创新,使教学创新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者不仅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而且要将教师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这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来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教学管理者应以新教学观来透视、分析、管理今天的教学。

教学管理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重视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深入进行比较研究,努力开展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效率与效益。

全县教学管理者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在规范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全面推进我县“教育质量建设深化年”。

方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篇8: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科学教育教学中, 评价是其关键组成部分, 评价的基本作用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定位与诊断, 合理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教学标准, 为课程目标服务。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属于有机统一体,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两者具有调节与导向功能。从根本上说, 评价其实就是主体基于客观实际判断客体价值的一种活动。事实上, 教师教学评价其实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现实化与具体化。

二、建立常规: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教师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常态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1、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支撑, 其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尤为重要。日复一日的常态课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肥沃土壤, 每节课前的科普阅读让大家共同分享科技最前沿信息, 认真准备实验材料让大家体验探究的乐趣,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让大家感悟科学的精髓, 这样的课堂让我和学生们深深地“卷入”研究之中, 充实快乐。

2、科学实验数据的应用。

在小学科学中, 观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很多定性观察大多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前提来进行的, 而且学生所认识与观察的事物基本上都停留在感性层面。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采取相关数据, 以分析、计算、对比以及记录的方式, 形成独特见解, 这才是真实的研究与探索, 才能由注重传授知识的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培养的探究性实验, 比仅仅让学生做表面活动更有意义, 同时也更具研究价值。

3、教学文本的解读与处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 学习的“指导者”, 学业的“评价者”, 更应该是文本信息的“重组者”。教材文本的阅读和处理是教师备课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静态的文本要通过教师的解读来形成具有层次感的探究步骤,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列表格、运用比较、推理、列举数据等方法进行探究。

三、实践探索:尝试合适的评价方法

1、全程评价。

从根本上说, 形成小学科学素养本身是不断积累的一个连续性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持续调控和跟踪, 对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予以随时关注, 对科学素养方面学生变化体现出来的相关信息进行详实记录, 以此展开分析和判断, 从而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 可为矫正与反馈, 也可为导向与鼓励。

2、全面评价。

全面化评价是指既要对学生科学学科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学科科学规律与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行考察, 同时还要对包括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科学习惯与行为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进行考察。

教师要关注实验能力、课外探究和动手制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学中, 教师应有计划地深入到每个实验小组中, 了解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帮助;坚持以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动手实践, 关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 鼓励学生观察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数据和语言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学习有根据的猜测和有条理的分析、推理和判断,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以此推进课后的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指导学生学习制作拱形桥、水钟、太阳能热水器等, 根据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利于比较。过多的定性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缺少直观印象, 而量化的评价结果有着更为直观形象的感受, 更能激发学生近阶段的学习热情。如准备实验材料、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中的特别发现、敢于质疑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课后自主研究成果、推荐科普文章阅读等教学中每一个环节, 都可以成为教师评价的内容, 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际状况予以星级赋分。

4、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学生可自行检查目标达到程度, 并反思实际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取相关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 以此实现自我教育。此外, 学习中开展同伴互评, 创建一种现代化伙伴激励机制, 该机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同伴评价中, 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因为小组长对于小组内每一名同学的日常表现最有发言权, 他们的评价往往比教师更加全面、准确。小组长的评价既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也能树立小组长的威信,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篇9:关于小学语文作业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课外作业 布置 问题 改变观念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一)“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二)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来抄写一些课堂上应该掌握甚至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作业含金量极低,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还禁锢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对作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三)读写训练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没有把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纳入语文作业常规,而只在课本知识学习暂告一段落时临时地、突然地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练笔。致使学生心理上、生活上缺乏作业准备,技能上缺乏积累,因而只能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师的突然袭击,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要改变作业布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前提是教师要树立好三种观念。

一、学生是主人的观念

学生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毫无疑问应是自己作业的主人,课外作业则更应是学生的自留地。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自主权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地、有创造性地耕种它。这比起不切实际的“一刀切”作业来,必然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驾御课外作业的自主权交还给每一个学生。

二、作业即自学观念

当今世界,知识庞杂,而我们的课时有限,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传授知识,作业只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那只能教出一批知识面狭窄、目光浅薄的学生。所以说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课后才是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作业决不能只为课堂拾漏补缺,作业该是实打实的学生自我充电、自我发展的自我学习过程。

三、大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所以说教材只是例子,而教学是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学习。因而我们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作业则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去遨游。

教师如果能树立好正确的观念,就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改革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外作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帮助学生明确三种思想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作业的主人”、“作业即自学”、“语文无处不在”,而“作业即自学”则是三种观念的核心。要让学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一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白作业是为了提高能力自身能力,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避免逃避作业、应付作业等无效劳动。

二、培养学生养成三种习惯

(一)、自我检测的习惯。课本知识巩固作业在低段来说,适量的抄写记忆还是很有必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劳动,老师在设计作业上可以投其所好,以趣味取胜。

(二)、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无疑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实践,日积月累地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要引导学生读好三类书:一是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文章,二是优秀的少儿读物,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学生头脑,增加学生文化底蕴;三是科普读物,包括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动态,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促使其树立远大理想。要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作好摘录,并写好读书笔记,真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生活处处有语文,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浓浓的文化氛围,观察生活可直接丰富知识,提高语文水平。在日记本上能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生活经验就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引导学生做好三类作业

篇10: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首先,现今的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做,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因此,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改变教学观念,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应是农村课改的前提条件。

其次,名校的课改经验在农村学校推广基础不够,重复可操作性不强。大部分名校的教改经验,实地考察时都是“看起来很美”,真正拿回去学却很困难,因为那些模式的实际要求门槛都很高,以杜郞口、许市中学模式为例,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表现能力,这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培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名校教师学历很多都要求研究生水平。所以,名校经验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基础、可操作性、成功复制可能性都不太强。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课堂改革模式的进入门槛却很低:任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但又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学习情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如何进入学生情绪心理空间的过程,最佳学习情绪效果设想,学习情绪管控等都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指引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支持。

三、注重课程目标,忽视德育渗透

首先,不管是在改革开放的昨天,还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德育都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整个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而目前的课改模式往往把德育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忽视了,一味追求课改中的教学质量,而忽视课改中关键的育人质量,这种局势不改变,我们就会断送课改的前程,甚至成为教育的罪人。

黑田铺中学积极建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体系,即幸福德育,在手段上不单纯依赖于说教,而是通过对日常行为情绪的积累、德育活动产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相互间正面情绪的交流泛化和强化。加强学校的管理,以保护道德背景情绪,养成行为习惯情绪,引导道德选择冲突情绪,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梯度式进行的目标。幸福德育的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学会相处,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养成正确的学习、娱乐等生活方式,第三阶段是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感受、改善他人情绪,把自己融入集体的“大我”中去,使幸福教育真正做到了德智并重。

其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往往忽视了自主德育。我镇黑田铺中学的做法如下:

一是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以环境渗透德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黑田铺中学的校园文化有以下特点:

1、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在楼梯、横梁设立古代名句、警言警句等,让孩子们随时都能触摸到祖国经典,感受祖国经典的博大精深;走廊文化建设方面突出学生自尊自重、自勉自励、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在教室内设立“名人名言”,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得到鼓励与帮助。同时我们还规划设置了功能室文化,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都有了鲜明的主题,有专门教师管理,使整个校园努力呈现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氛围。

2、让每束花草会传情。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女贞、桂花树、松树、樟树······校园中花草树木的茂密生长,使校园充满了生机。在全校开展“校兴我荣,我为学校增光彩”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地认领下自己的一片草、一片花、一棵树等,让绿色带给孩子们更多地灵感和智慧。

3、让“温馨提示”陪伴着师生。在校园内、在走廊里设立写有“放飞理想,茁壮成长”,“脚步轻轻,勿扰他人”,以及“节约用水”等温馨提示牌,让这些温馨提示陪伴师生左右,时时得到温馨提示,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是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主阵地作用,凸显学校德育特色。乡村少年宫是校内外教育的主阵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塑造的摇篮。

黑田铺镇乡村少年宫以“提升素养,培养习惯,发掘潜力”为活动主线,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美德铸人生”为主题,以人格塑造为核心,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模式,通过各种兴趣社团实现农村孩子的主动、生动和全面发展:

乘着歌声的翅膀,载着金色的梦想,和着巴赫的流畅,徜徉在神圣的殿堂,在音乐的熔炉里陶冶情操。

在“快乐舞蹈”的情境中,用稚气、率真的肢体语言,描绘自己天真、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为步入更高的艺术殿堂展露出自己最美丽、最自信的笑脸。

在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中寓教于乐、发展特长,激发潜能,完善品格,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发展。

练中国书法,承传统文化,在字里行间陶冶情操。

培养孩子优雅的行为举止,展示语言表述交流魅力,张扬个性风采,提升热情与感染力,学会演讲与口才,拥有自信与成功。

棋的对弈,情的凝聚。在棋子起落中看楚河汉界,飞棋跳马,红棋黑子,在攻守进退中感悟人生真谛。

彩笔展丹青,翰墨寄才情。传统与现代完美相融,工笔与写意并驾齐驱,在焚高与达芬奇的世界里漫步,用最美的画笔描绘最真的生活。

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体验的圣殿里,认真对待每次探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启迪智慧,培养严谨科学态度,迈向科学真理的阶梯。

三是让学生民主参与,活动渗透德育。

1、管理育人。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一方面,每期坚持开展班级文明建设达标活动,各班从创建文明建设合格班级开始,逐步提升为先进班级和模范班级。另一方面,对学生公寓实行文明寝室评比制度,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就寝纪律、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一系列的评比制度,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体的凝聚力。

2、活动育人。学校有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舞台。以加强“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等六大教育为重点,制定了详细的德育活动计划,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资源优势,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创造能力,采取长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全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表现自我的平台,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内环境。

四、注重课程内容,忽视小组建设

课改要求开放式、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采用小组学习活动方式。一开始就将学习小组划分出来,结果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课堂还是老式的课堂,学生坐在一起,不是合作学习,而是方便打闹和讲话,课内课外都一团糟。老师们发现苗头不对,只好又将学生还原成过去的样子,课改便成了空改。

首先是课堂内容的改革。作为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进行课堂的重新设计。学生分成小组以后,老师还是用过去的方式教学,满堂老师讲的多,生怕学生没弄清楚,提出问题以 后,学生还没认真思考,或者刚刚有点思路 就让学生回答,还不时的打岔,作一些纠正和补充,完全不知道是学生在答还是老师在讲,学习小组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学生也就 没兴趣了,一切回到原地。所以建议课改必须是老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小组只是学生参与形式的变化,老师不改就没有办法落 实。

再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合作。表面上看,各个班的学习小组都建起来了,也建立了评价机制,黑板上有统计表,下面也有各小组的记载和学习委员的管理,但实际上是:评价就是上课回答问题次数的打分,小组内还是以个人记录,得分统计后,就是一个数字,也没什么奖励措施,评选优秀小组也就凭记载的一些数字作参考,组内学生还是各自为阵,知道的就回答,不知道的就不参与,反正回答了小组就有加分,不会的答不答没关系,也没有什么互相帮助,因为 老师觉得让学生慢慢去讨论、去交流会耽误很多时间,不如提出问题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就给小组计分,这样下去,小组有得分,也有差距,但实际上还是一些成绩好的在代 表小组回答问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什么提高,合作的实效性也不强。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划分的学习小组必须要真正体现课堂的合作交流与互补,组建小组的时候除了兼顾男女生和优中差,还要对小组内不同的角色进行分别培训和有效的指导,让各个成员 都能清楚的明确自己在小组内应该完成的任务,课堂上小组活动时能各尽其职,有效参与,真正让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能学会合作交流的全部知识,而不是部分懂得,仍有部 分不知其解的状况,小组加分也必须是组内所有人都能清楚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讲清楚才可以,否则就只记个人分或不计分。另外就是小组之间也要有竞争,同样的问题,允许不同的小组回答,能做到组内成 员全部过关的小组才算过关。为了更好的让 学习小组真正高效有序地进行活动,让课堂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上一篇:后压浆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灌注桩基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