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思考

2023-01-04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 才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成效。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 这种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将会是今后语文教学一个发展方向, 也是语文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

1 了解学生实际

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 情绪复杂, 情感丰富, 对未来充满幻想, 求知欲旺盛, 记忆力好, 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 缺乏刻精神, 学习习惯不稳定, 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升起。”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描述出来的心中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 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 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 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 作者儿童时代的轻松、自由, 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这些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 便很容易地理解“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

2 从故事形式切入, 引起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很多教师禁锢在文体教法之囿中, 他们讲起课来头头是道, 但留给学生的结果不外是两种情况:优秀生获得了一定知识但运用能力很差;差生只能望文兴叹, 索然无味。因此, 我认为语文教学也可“丢开”书本, 用故事形式把内容带给学生。如在教学《梅岭三章》时, 就先给学生讲故事:“一九三六年冬, 在梅岭的一个深山老林中, 天阴沉沉的, 松针变成了一根根雪白晶莹的冰棍。一棵古松下边的草地上, 站着一个目光坚毅的年轻游击队将领, 眼望苍穹, 思索着如何跟围剿自己的国民党大部队战斗?”, 故事讲完,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提出问题:陈毅同志在哪里?做什么?为什么会在那里?课文是如何表现陈毅同志的爱国激情的?让学生在教师点拨或提问中去思考。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渴望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 然后再根据教学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基本上就在自学中去解决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点拨或提问中去归纳, 这样获取的便真正成了自己的东西。而这故事的变通则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深入认真地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内容;其次要把握每课的重点难点, 把它分别设置成一个个知识点, 继而把这些知识点融入生活, 甚至是历史、地点、政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 最后形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故事。

3 构筑知识平台,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气氛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兴奋剂。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是我们培养学生感受力和感情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前面说的“故事”, 当然不能纯故事而故事, 如果只是把故事讲完, 学生固然可以听得很舒服, 很用心, 但从中获取的知识也是极其贫乏的。因此。故事讲完之后的问题设置是一个关健所在。提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活跃。因此, 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正确把握问题的深浅层次, 难易情况。问题太浅, 学生无须思考, 感到没有意思;问题太深, 学生难于思考, 回答不出来, 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兴趣。科学的问题设置, 就像人们摘食美味的果子, 要“踮起脚来”, 甚至要“跳一跳”去摘, 这一踮一跳, 无疑就是恰到好处了。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 首先让学生凭自己的感官和经验回答:怎样知道天气的阴晴雨雪或风霜雾冻?这样, 学生脑子积极运转起来, 有的说云的形态和光彩现象;有的说自然界的动物反映等等。学生竟相回答, 兴趣盎然。

4 综合实践活动, 回味学习兴趣

当我们的故事完成, 提问及其解答完成, 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课程完成。而语文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能力。所以课后的实践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故事”形式的熏陶、影响下, 在提问的启发中去获取丰富的知识。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就会蕴藏大量的“故事”, 并且口头语言能力也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5 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木兰诗》, 我首先让他们了解事情的背景, 激发兴趣。之后, 学生对事情的经过有了了解, 就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了, 我首先和学生们用故事的形式向他们描述:在古老的中国, 有一位个性爽朗, 性情善良的好女孩, 名字叫作花木兰, 就在北方匈奴来犯, 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 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战场, 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 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 偷走父亲的盔甲, 代替父亲上战场去。从军之后, 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 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 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北方匈奴的来犯, 救了全中国。这样的课文, 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去全面深入地掌握, 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我也想到:一个班几十人, 能力水平兴趣难免会参差不齐, 笼统的作统一的要求, 也不符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我采取了化整为零、分组协作的方式。运用生生互助的方法。

先将学习目标细化为两大方面:一个是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另一个是阅读鉴赏方面。其次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的队伍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每小组若干人, 活动开始后, 我每隔十或者十五分钟, 询问每小组负责人研究的进度, 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写出成果。整个活动则贯穿着组间竞争, 更是人人争先, 个个恐后, 有时一个任务, 几个小组抢着完成。这样一来,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圆满完成了各自的探究任务, 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相互尊重, 相互关爱, 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使之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6 结语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十分关键。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本文提出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主动学习

上一篇:浅析甲醇装置建设的一些思考下一篇:地区性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