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艺术大学设置问题探讨

2023-03-01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 这对艺术教育来讲是一个契机。艺术教育要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 加快艺术大学设置的步伐, 完善艺术教育体系。本文谨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设置艺术大学问题, 进行如下探讨。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设置艺术大学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艺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我国至今尚没有一所综合型的艺术大学, 成为艺术教育的极大缺憾, 也成为艺术教育进一步大发展的一大障碍。2016年,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是我国高等教育继“985工程”与“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 都将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双一流”建设对艺术教育既带来机遇, 同时也带来挑战。面临“双一流”建设, 无论是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是从艺术院校所承担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功能来看, 抑或从艺术学科自身发展角度来审视, 设置艺术大学都势在必行。

(一) 设置艺术大学,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化艺术是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是国家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艺术的发展, 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此为世界的共识。众所周知, 16世纪发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首先就是由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几位形象艺术家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这些作品把古典宗教中人性的因子激发出来, 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和温暖, 把人们从漫长、黑暗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无谓论辩中解救出来,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个性得到了张扬, 开启了新的时代, 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浪潮的到来, 使欧洲引领了世界的发展。这充分说明,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从短期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做到经济社会发达而文化文艺滞后, 那么, 从长期看, 没有文化艺术的支撑, 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难以为继的。

我国目前文化艺术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无论在文艺作品、文艺创新、文艺人才等方面, 都难以满足国民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例, 2012年, 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6%, 远远低于同年美国的25%, 英国的11%, 由此可见一斑[1]。经过5年的努力,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到了2017年, 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仅为4.14%。此即为纵向比较进步很大, 横向比较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再以文化消费为例。我国文化产品产量惊人, 但精品供给不足, 文化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 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多亿元, 缺口超3万亿元。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 2014年这一缺口也达1378亿元[3]。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结合专项调查问卷、中国统计年鉴、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等国家统计数据进行比对、校验、计算后得出结论:“即使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进行比较, 我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依然存在差距”[4]。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窘迫现状。

文化艺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艺术院校难辞其咎。艺术院校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排头兵”, 其为文化事业培养人才,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引导文化产业的方向, 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各种产品, 同时也是国民艺术素质的普及和提升的关键所在。不能不说, 是由于作为文化艺术“排头兵”的艺术院校远没有发挥好其功能, 其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作为“排头兵”的艺术院校之所以没有发挥其功效, 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艺术院校的生态布局不合理有关。在我国艺术院校生态体系中, 仅有综合艺术学院、专门艺术学院、职业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师范院校艺术院系5种类型, 缺乏“龙头型”与“引领型”的综合型艺术大学。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缺乏资源的优化配置, 缺乏培育的层次性以及缺乏应有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 尽早设置艺术大学, 带动整个艺术院校生态体系的发展, 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设置艺术大学更显紧迫。“双一流”建设的初衷有二:首先, 加速我国若干所大学、一批学科步入或者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的步伐。其次, 为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找准方向, 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对于艺术教育而言, 找准方向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整合现有资源, 在“特” (特色) 的基础上, 强化“综” (综合) , 打造“龙头”, 带动整体体系发展, “特”“综”结合, 相辅相成, 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因此设置艺术大学是众望所归、全民所愿!

(二) 设置艺术大学, 是对外文化“辐射”的需要

我国推动艺术教育, 对内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艺需要,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外则是“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传播与“辐射”的需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辐射”, 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艺术以及作品的传播。以美国为例, 美国在文化艺术产品制作中, 注重附加功能。一方面向外输出文化艺术产品, 另一方面输出美国的价值观, 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进一步培育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 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态势喜人。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长, 文化艺术却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没能呈现相应的“辐射力”。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力, 相较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泱泱大国的地位而言, 还是相当欠缺的, 文化艺术的传播力度还没达到与国力匹配的水准。美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当中所占的份额是43%, 欧盟占34%, 两者总和为77%, 剩下23%是包括我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其他国家的总和, 可见我们的差距有多么大![5]

我国要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塑造大国形象, 艺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实施进程中, 要使我国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 占领有利位置, 立于不败之地,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更需要有分量的艺术教育。放眼未来, 伴随着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力加强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艺术大学是艺术教育中的“航母”, 从国际经验看, 通过设立艺术大学, 可以大大夯实艺术教育根基, 提高本国文化艺术向世界传播的“辐射力”, 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比如, 为加强竞争力, 1998年韩国首尔艺术专业大学变更为现在的首尔艺术大学, 1999年俄罗斯设立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2004年伦敦地区历史最悠久、实力最突出的6所艺术学院联合组建欧洲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伦敦艺术大学, 同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更名为旧金山艺术大学。目前, 世界各国设置艺术大学情况大致如下:美国3所、加拿大3所、英国4所、德国2所、奥地利6所、匈牙利1所、罗马尼亚3所、塞尔维亚1所、乌克兰1所、白俄罗斯1所、俄罗斯5所、阿根廷1所、巴拿马1所、日本10所、韩国3所。这些艺术大学在文化艺术“辐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长期缺乏综合型艺术大学这一“航母”, 导致艺术教育难成体系,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文化“辐射”。我国之所以文化“辐射”远远滞后于国力发展, 与缺乏综合型艺术大学不无关系。目前“双一流”建设为设置艺术大学带来契机。我国推动“双一流”建设, 很大程度上是与国际接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校与学科, 是“双一流”建设的初衷。但“双一流”建设只是为我们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校与学科提供了一个起点, 是否能够真正培育出来, 还要“事在人为”。从目前的“双一流”建设名单看, 艺术教育只有一流学科, 尚无一流学校。笔者认为, 艺术教育要审时度势, 抓住机会, 设置若干所艺术大学, 在“双一流”动态调整中力争上游, 尽早跻身一流学校行列,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辐射”, 为我国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力“添砖加瓦”。

(三) 设置艺术大学, 也是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设置艺术大学, 对艺术学科自身发展本身而言, 也是极为重要的。不仅“211工程”与“985工程”时代如此, “双一流”建设时代也是相同。首先, 从学科大类发展而言, 根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 我国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在这13个学科门类中, 除艺术学外, 其他学科都有本门类学科的大学。比如经济学有中央财经大学等财经类大学18所;法学有中国政法大学等法学类大学6所;教育学有师范大学44所;文学有外国语 (语言文化) 大学7所;农学有农业大学20所;医学有医科大学44所, 其中医科大学24所, 中医药大学20所。理、工、军事、管理类大学就更多了。应该说这些大学的设立, 有力的促进了本地区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高等专业性人才培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 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门类的发展。但是,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上看, 目前在艺术类高等院校中, 尚无一所艺术大学, 这既是与艺术学作为独立门类学科的地位不相称, 也不利于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均衡发展。回望“211工程”与“985工程”时代, 艺术专业一直倍受“冷落”, 学科边缘化, 在“大文大理”学科比较中处境尴尬。已经到来的“双一流”建设时代, 艺术教育也无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无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只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6所高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处境难言乐观。设立若干所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艺术大学, 使之与现有艺术院校优势互补, 既是完善高等艺术教育内部布局的必要之举, 也是构建艺术学科完整体系的有效之策。尤其要看到, 缺乏综合型艺术大学, 艺术教育只能徘徊在一流学科层次, 永远难以企及一流学校层次, 学科地位难以保证。从这一维度看, 设置艺术大学, 刻不容缓!

其次, 从学科资源分配而言, 我国已有约1330多所院校设置了艺术学科, 目前在校生达120万之多, 是世界上艺术学科最庞大的国家。但是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中, 只有南京艺术学院拥有艺术学门类下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科资源分配极为不合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改变学科资源分配, 设置艺术大学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对集中优势资源, 形成一个或者几个“龙头”与“航母”, 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外围形成一系列特色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中的特色专业, 综其所综, 专其所专, 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有利于学科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再次, 从培养人才角度而言, 艺术教育经历了一个专业化——综合化的演变过程。当前, 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松动”, “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成为“抢手”。而我国既有的艺术院校是沿袭苏联模式, “画地为牢”是主要特征, 另外相对“死板的”传授式教学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 弊端日显。

在“双一流”建设之前, 我国艺术教育体系就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双一流”建设特别重视学科交叉与系统创新, 学科交叉与系统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已经成为“双一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所在。设置艺术大学无疑符合“双一流”人才培养目标。首先, 由于具有学科门类众多综合性优势, 艺术大学有利于整合资源, 适当“松动”学科界限, 培育“复合型人才”, 对于艺术人才培养事业是一大利好。其次, 艺术大学具有综合性与规模性特点, 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与研究的交流, 对于师生的创新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设置艺术大学, 将能使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第四, 从学科争取资源角度而言, 虽然我国一些艺术院校实力很强, 但是由于规模较小, 因此以前只有一所院校进入了“211工程”, 目前只有几所院校进入了“一流学科建设”。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名分”能够带来更多的资源, 形成“马太效应”。艺术学科规模较小这种现状, 对进一步争取资源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 设置艺术大学, 适当发挥“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 争取更多的资源, 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应当看到, “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 是突破性工程, 重在扶优扶强。“双一流”建设新格局的形成, 将深刻影响艺术院校与艺术学科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境遇, 如果不抓住机会, 争取更多资源, 接下来的发展就会更加被动!

二、“双一流”背景下我国设置艺术大学的思考

当前, 我国设置艺术大学势在必行。那么, 如何在“双一流”背景下推进我国艺术大学设置呢?笔者认为, 要彰显“四个注重”, 即注重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平衡;注重质量优先;注重特色打造。

(一) 设置艺术大学, 要注重因地制宜

早在1996年,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李西安就提出设置艺术大学问题。他提议把当时文化部直属的在京6所高校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予以合并, 组成中国艺术大学[6]。当时的背景是各个学校面临国家“211工程”建设的挑战, 但都规模不足, 难以进入工程, 合并就可以扩大规模实现愿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该建议没有被采纳和实施。时至今日, 已经过去20多年, 我国艺术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设置艺术大学已势在必行。因此, 也必须因地制宜, 予以推进。

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 艺术院校的办学条件、规模、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设置分为三类, 一是按照办学性质, 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二是按照办学层次, 分为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三是本科层次的艺术院校, 又分为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院系。独立设置的公办本科艺术院校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的“主力军”, 目前全国共有30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 (公办本科层次) , 都是以“学院”冠名。在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中又可分为综合性和单科性院校。综合性院校是指涵盖艺术门类下的学科较多, 或者说是拥有艺术门类中数个一级学科的高校。单科性院校是指拥有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较少, 以单一学科命名的高校。在30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中, 包括7所综合性艺术院校以及23所单科性艺术院校。

从逻辑上讲, 我国艺术大学的设置有三种途径:其一, 合并23所单科性艺术院校中的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校。比较可行的是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地的院校, 其他的院校地域分布不同, 因此操作难度较大。其二, 以7所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为主体, 合并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或者专科院校等。但是由于体制问题, 有一定操作难度。其三, 以7所综合性艺术院校为基础, 给予倾斜性政策, 演变为艺术大学。具体以哪一种模式设置艺术大学, 要因地制宜, 充分论证, 不要为合并而合并, 为扩张而扩张, 具体要看现有的资源能否支撑艺术大学;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是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益处、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与现有体制相耦合, 减少磨合成本等。

(二) 设置艺术大学, 要注重区域布局

设置艺术大学, 要注重区域布局, 保持区域相对平衡。一是避免过于集中资源于某一区域,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保持对区域的带动与辐射。三是考虑教育均衡问题, 要和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总体布局相适应。

根据目前我国7所综合性艺术院校以及23所单科性艺术院校分布情况, 以及结合其他资源状况, 目前艺术大学的设置按大区分类比较适合, 具体设想如下:华东1所, 以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 为基础;东北1所, 以吉林艺术学院 (长春) 为基础;西北1所, 以新疆艺术学院 (乌鲁木齐) 为基础;西南1所, 以广西艺术学院 (南宁) 或云南艺术学院 (昆明) 为基础。华北1所, 以北京相关院校合并为基础。

区域布局的核心在于资源利用,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校提供了一个逻辑上的公平机会, 但是参与其中的学校面临的压力是不同的。对于大多数艺术院校而言, 必须具有扎根一方、服务一方、接地气的心态。关于这一点, 我国目前各个综合性艺术院校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成立艺术大学后, 这一传统仍不能丢, 要注重专业方向的侧重及与区位结合的有机性。

(三) 设置艺术大学, 要注重质量优先

艺术大学的设置, 要注意保障质量。建设“双一流”, 重在质量和特色。从“艺术学院”到“艺术大学”, 不仅仅是院校名称更改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规模扩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变革, 其中最关键的所在还是质量问题。艺术大学比艺术院校不仅要规模“更大”, 而且要质量“更高”。近些年来, 我国艺术教育已经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的现象, 设置艺术大学, 意味着数量与规模的扩张, 如何能保证质量?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要保证质量, 必须注意以下事项:招生过程要坚持自己的“门槛”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拔;规模扩大不能降低师生比例;要设立严格的质量标准, 保障培养质量;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 压缩“平原”, 多建“高峰”;要支持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也要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与积极向上的氛围;要注重学生文化修养的培育, 培养德才兼备与融会贯通的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这是大学比学院更要注重的环节;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互补, 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这也是综合型艺术大学应有的使命所在。

(四) 设置艺术大学, 要注重特色打造

对于艺术院校而言, 特色是生命力之所在。很多艺术大学都坚持这条原则, 锐意进取。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在1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 在吸收与借鉴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情况下, 注重固守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弘扬本民族文化特征。我国台湾地区台北艺术大学注重本土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 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国内也有一些艺术学院重视民族特色, 打出自己品牌, 取得良好的声誉等, 值得借鉴和弘扬。

设置艺术大学, 要更注重特色问题。首先, 发展中不能没有特色或者放弃特色, 而要更加注重特色的打造。过去的特色要继续坚持, 并巩固特色;没有的要挖掘特色, 形成品牌。其次, 特色往往来自“本土”, 因此要积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推陈出新, 与大学的发展相耦合。艺术大学作为我国艺术教育的顶端, 要“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与国际接轨, 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立地”就是能够“扎根”本土。再次, 生命力与区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主动融入区域之中,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进步, 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一个“大区”基本上只有一个综合性艺术院校, 本身带动区域发展责无旁贷。设置艺术大学, 更要强化带动区域发展意识。我们深信, 我国艺术大学的较快设置与建设, 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也一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摘要: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我国设置艺术大学势在必行。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 是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要, 也是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设置艺术大学, 要彰显“四个注重”, 即注重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平衡;注重质量优先;注重特色打造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艺术大学,设置

参考文献

[1] 刘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与提升[J].学术交流, 2012 (1) .

[2] 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N].经济日报, 2017-9-26.

[3] 报告:中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4.7万亿元[N].京华时报, 2013-11-10.

[4] 文化产业, 也需要供给侧改革[N].人民日报, 2016-2-5.

[5] 专家:文化产业占世界市场份额越少软实力传播越受限[N].中国经济网, 2015-05-29.

[6] 李西安.关于创办中国艺术大学的构想[J].艺术教育, 1996 (2) .

上一篇:会计集中核算后的实物资产管理下一篇:浅析林木采伐伐区调查设计精度的提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