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

2024-05-03

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通用11篇)

篇1: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

全国重点大学,亦称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一个历史上的称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被国家重点支援的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88所全国重点大学(恢复文革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从1978年到1981年陆续追加11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至1981年共99所重点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体制改革后,”全国重点大学“这一名称不再被政府官方所使用。

全国重点大学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历史,为社会输送过许多较为杰出的人物,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立下了功勋,从而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篇2: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

河南大学是双一流大学。该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3月经教育部批准,河南大学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设立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同年9月河南大学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河南大学的院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补充材料:

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简称“河大”,校徽是1994年由该校工艺美术系青年教师,北京多样达品牌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顾问肖红教授设计,该校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间黑体英文字母与下方的创校年号为绿色,代表教育与勃勃生机,蓝底下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题,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久远。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风是团结、勤奋、严谨、朴实。

河南大学要多少分能录取

参考的数据,河南大学理科分数线是586分,全省考生最低录取位次是36819名;文科分数线是598分,最低录取位次是7239名。

录取分数最高的是口腔医学专业,分数线为619分,口腔医学受市场需求影响,在全国都是热门专业;师范类英语分数线为618分,紧随其后;计算机科学受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影响,热度不减,位居第三;临床医学和会计学的分数线同为614分,是河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分数线同为613分;经济学、法学、生物科学分数线同为612分,在河南大学10个热门专业之列。

河南大学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1、河南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都是河南大学最好的专业,具体名单如下:

经济学、地理科学、英语、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体育教育、化学、历史学。

2、教育部双一流学科:生物学。

3、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河南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分别为:植物与动物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

网友对河南大学评价

1.河大医学院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学校环境挺好的,学风很浓,考研、就业都挺不错的,今年5%的毕业生被北大录取,还有好几个考上协和的,外校保送名额很多。

2.百年老校,当个景点逛不错,吃饭住宿都很便宜,氛围很好了,去铁塔公园可以看看。

3.不错!河大的文科比理科要强!在理科中最强的当然是化学了!现在里面有博导!老师很不错!水平高师德好!

4.播音主持这个行业还不错,现在的节目种类很多,各个领域的都有,你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做,只要有兴趣再加上持之以恒 绝对不是问题 学校环境和专业的传媒学院不能比 但还是不错的。

5.要看你什么专业了,有些专业特别牛。河南大学虽然不是211工程院校,但是在省内还是非常出名的,在省外也是小有名气。

6.我是11届播音考生,河南的(但不是河南大学的)。河大在河南很热门,因为不用单招,使用统考成绩就可以。所以说,你要是河南考生,如果文化课达不到本科线想考上就很难了。外省应该比较好考吧。河大播音据说在综合类大学里还不错,校园环境什么的都很好。祝你成功。

7.河大的历史课相当好啊。楼上的说的对,我也是河大的,老区的专业比较好河大历史系不错的。

8.还不错,在河南,是很优秀的大学,20整整一百年。学校环境优雅,文科实力雄厚,学风在河南是最好的,开封虽破,在河大能让你心平气和,少一分大城市的浮躁,多一份做学问的情致。管理上,你应该明白,国内的大学管理都是官僚化体制,都差不了多少,师资方面,河南大学是藏龙卧虎之地,有才之士云集。

9.说实话,不错,至少氛围都不错。尤其是老校区的氛围,古老的建筑,很多的树木,还有就是美女也不少。如果你来开封上的话,至少比在别的地方省钱,物价底,而且这里的饭实惠又量大。哈哈补充一点啊,河大的艺术系可是河南最好的,全过都能排上名次。据说年后郑州到开封要修轻轨,你是郑州的,要来开封上学很方便的。

篇3:“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对此,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把“985”“211”“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问题来了,“双一流”的大学长啥样?该怎么建?

先要充分落实“四个不得”

林杰(大学讲师)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得动辄用行政化“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得以过多的社会事务干扰学术活动,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

我理想中的“双一流”大学需要这“四个不得”真正落地,以实现学术自由。

最近,有某“985”“211”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后“吐槽”说,他开展一个扶贫课题,“花了近3个月填写各种表格”“制作各种汇报总结、财务报表,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并且“项目经费只能用于‘物’不能用于‘人’,否定了人的劳动价值”。

其实,希望破除科研经费申请、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多种尴尬,希望“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这就要求处理好教育权、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关系。这些权力都有合理性,关键是怎么样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过多,有越位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了学术发展,制约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很多“青椒”(青年教师)为了评中级、副高挤破了头,不仅要教课、搞科研、做论文,还要想方设法和行政领导打点关系。

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希望能给予教授和学术委员会更多尊重,让他们能掌握学术和科研资源配置的权力。高校和科研单位办学、搞科研,必须按照教育、科研规律办事,不能简单照搬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

专注培养优秀的“社会人”

李庆刚(中学教师,2016年高考考生家长)

周围亲戚朋友孩子高考,大家先问“考上什么学校”再问是不是“985”“211”?如今轮到帮我自家孩子填志愿,一度也是全家高喊“天王盖地虎,要考985;宝塔镇河妖,必上211”。

这是因为,我带出来的一些学生进入非“985”“211”工程重点院校后,毕业时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用人单位的歧视。“985”“211”这两个数字就像许多年轻人的“原罪”,一旦高考时与之失之交臂,就意味着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改变“低人一等”的命运。

毕业证书上的大学名字被人们在头脑中切割为重点与非重点,潜台词分别是“极好”和“没那么好”甚至“不好”。这种分界在就业、考研时,甚至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很多年轻人进入有实力用人单位的障碍。我理解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岗位招聘中,报名人数太多,招聘者为了减少工作量,用大学等级这一简单标准筛选,也许是无奈之举,却造成了事实上的后果。

所以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特长,只要是名牌高校,哪怕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也在所不惜。而不少高校为了能进入“985”“211”序列,突击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招兵买马“挖”老师,无所不用其极。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

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我希望未来的“双一流”能专注“打磨”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忙着盖大楼、改校名、注水学科。要根据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营造优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从而让高水平的学生得以被吸引并被培养成更优秀的“社会人”。

当务之急是一流的管理

熊丙奇(教育学者)

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雷文在担任校长20年时间里,没有带过一个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仅仅出版了一本专著——《大学工作》,他说,“校长作为一个职业,职能就两个:找人才,找钱”。他的定位很清晰:不是在任期间把自己打造为学术大师,而是把学校打造为一流学府。

其次要有一流的行政人员与机构,近年来,克服行政化倾向是高校改革的重要议题。这不是说大学不要行政,而是要求行政回归本位。如梅贻琦所言,“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那行政人员更不必说了。这就要求精简行政队伍,明确行政部门的职权,不能用行政权去干涉教育权。

更重要的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到,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那么,高校如何制订具体“双一流”建设方案?是由大学行政职能部门制订?还是把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规划的制订交给学术委员会?可以说,制订方案的程序、机制,决定“双一流”建设究竟能取得多大实质突破与建设成效。

迄今为止,相当一部分高校,采用简单的数量指标考核、管理、评价教师,这种管理、评价方式必须改革。高校应该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梳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内部治理改革的过程,为创建“双一流”提供制度保障与动力。

建设“双一流”,当务之急,不是制订建设的时间表,不是给师生分解、下达一流建设的指标、任务,而是构建一流管理体系,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激发所有师生的教育与学术梦想。

社会认可决定成功与否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我们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迈进,既需要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又需要重视精英教育、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双一流”建设是“985”“211”工程的完善和继承。建设“双一流”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避免学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第二要有科学的治理结构,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四,要有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学术规范和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是要遵循规律、励精图治、长期积累、厚积薄发。不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该是公平、开放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建成一流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应用型大学同样可以建成一流大学。淡化学校的身份,有利于学校竞争,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定位。

“双一流”是不是能够建设成功,除了要达到一些国际公认的标准,还要有明晰的办学定位、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和大学制度,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要有优良的、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以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双一流”能否建设成功,不取决于学校的自我宣称,不取决于学校的规模有多大,学科是否综合,或者学校有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关键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篇4:甘肃双一流大学名单2022

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评选了2轮,首批建设高校140所,本次第二轮建设高校147所,其中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新入选的高校。

国内最好的纯211大学

评价标准不同,国内最好的纯211大学也是不同的。小编在下文中将分别介绍上表中排名第一的三所大学:

1、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既是211大学也是双一流大学,隶属于工信部,也是著名的“国防七子”之一。学校发端于“哈军工”,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很多国防领域的人才。

南理工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该校的兵器科学与技术是A+学科,实力在全国排名前2名或者前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兵器与装备、化学与材料、信息与控制3大优势学科群,有多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南京理工大学在江苏省的历史类最低分数线是584分,物理类最低分数线是549分。推荐报考的专业有武器系统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2、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6所国内名校的矿冶系组成,目前是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共建的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实力很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科大有2个学科被评为A+等级,分别是冶金工程和科学技术史。

20北京科技大学在北京市的最低分是618分。推荐报考的专业有机械工程、能源动力与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3、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是211、双一流大学,是“两财一贸”的成员之一。学校以经管类学科为特色,法学、文学、理学协调发展,是国内很有实力的财经类高校。

上财培养的毕业生实力出众,所以学校的总体就业率是比较高的。根据年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校总体就业率是94.69%,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9.56%,硕士生为98.75%。

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上海市的最低分是558分(满分660分)。推荐报考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政学等。

2022年双一流名单什么时候出

由于双一流的评选是非常严格和谨慎的,所以评选双一流大学一般都会从排名、学科建设实力、学科评估排名等多方面来进行参考。由于参考数据较多,因此双一流的评选时间也较长。

在众多参考数据中,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是最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也就是说双一流的评估时间一般都是在学科评估结束之后才进行启动。据了解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已经在20的11月启动,预测2021年末(2022年上半年)将会公布。

而按照第一轮双一流公布时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双一流每5年为一个周期,因此根据这些信息,小编大胆推测,第二轮双一流应该会在2022年上半年公布。

最有希望进入下一轮双一流的高校

进入2022, 不少考生家长都在焦急等待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的公布。那么今年会有哪些高校有望跻身新一轮“双一流”行列?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所呼声最高的高校,一起来看看。

1、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建校时间不足,但该校的起点很高,自建校以来该校就已拥有了拥有45名院士,其中,22名全职院士。据软科统计,在国家自科基金“杰青”“优青”项目中,南方科技大学近5年新增了5位国家“杰青”和9位国家“优青”;在近10年增选两院院士统计中,南方科技大学增选院士2人,堪称最具实力“双非”。

2、西南政法大学

该校是一所政法类高校,其实力是被人所认可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的法学学科别评为了A类,其实力已经可以和国内知名的政法类高校比肩。如今该校各方面发展已经积蓄了强硬实力,社会呼声大,这次入围双一流大学的几率也很大。

3、江苏大学

江苏本就是一个注重教育的省份,因此省内会大力支持江苏大学入选双一流。目前江苏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良好的口碑和名气及院校实力,进军双一流大学也是比较稳妥的。

4、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目前有着594位教授,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6位,由于该校建校时间较短,所以未参与上轮学科评估,不过从其科研基础设施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已经拥有一定实力去冲击“双一流”。

除此之外,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湘潭大学等校均入选呼声很高。

篇5: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

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当然所有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有一流学科建设的。

篇6:工匠精神 双一流大学 发言提纲

李瑞华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什么: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严谨、耐心、专业和敬业。

德国的工匠精神: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3月7日,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在记者看来,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正如前述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第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

从个体而言,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对卓越和完美的追求。“匠”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有“平庸板滞”之意,我们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坚韧与执着的精神,那么,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吗?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才和专才。一般高校专科和本科的教学计划写着:培养基础宽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种要求既是知识的,又是能力的。“宽厚”一般指的是知识的博通,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专精。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是从19世纪开始的,当时我国内忧外患,《京师大学张章程》就开明宗义地指出其宗旨是:“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和“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民国成立以后,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只学习西方的船尖利炮的技术,还不足以是国富家强,还需要学习他们的民主思想,中外交流的频繁,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涌入中国,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掀起一阵培养“通才”的高潮。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四个现代化”建设愿望的强烈冲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国家功利,自觉为政治服务,自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国家和组织需要,提倡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完全忽视人的个性,教育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他的功利性和教育目标的价值性。在这种情况下,“通才教育”思想遭到批判,高等教育明确规定教育目标是“专门人才”,彻底成为专才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它不能适应经济转型以后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和人们对职业岗位的迅速转换。不能发挥人的个性特长,难以适应社会对各个领域的创新,培养的学生目光狭窄。在这种情况之下,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后来普遍推行的“通识教育”应运而生。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倡导对工匠精神的需求。一部分大学在国家的倡导下,正在逐步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受到了重视。

三、其他国家的培养目标

从中世纪开始,“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那时,师傅就开始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德式‘工匠精神’离不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德国商会培训专家库兹科告诉《环球时报》,这种体系可追溯到18世纪末,但在19世纪末才初步成型。“当时也是‘德国制造’从被英国人贬低向高质量代名词转变的时期。目前,德国可以系统培训350多种工匠。” 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有规定。2004年,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德国《商报》称。德国的教育体系里,在接受覆盖全民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很早即向职业教育与文科中学分流。这种分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减少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危害,避免了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乃至人格的伤害;其二是较早使学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确定自己的职业主攻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职业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做与社会无关的学习,而是在政府的宏观制度设计下,直接与企业就业岗位对接。将一线实践与课室里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产品的精度,理解市场的变化,从小铸造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第四、中国目前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全体中小学生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全部的大学都喊一个口号,创办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是,在大学的出口,我们却发现,有不少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后就业困难。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找不到人,原因无外乎是人才的培养结构出现了问题。不追求浮华、不追求同质化、踏踏实实针对性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办企业办教育都需要的质朴的思考模式。

那么,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呢?一方面,可以向欧美国家和日本学习。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在工匠精神上更有作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院校是不是可以在工科教职的晋升条款中增加企业经验呢?大学专业的设置方面,也应该突破原有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使专业和专业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专业的形式和内容跟上时代的变化。

篇7:双一流大学,如箭在弦

文/杨超 钟章队

中国在变化,世界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现在的学生已不同以往,你们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繁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单一和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教育,给年轻一代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近年来的高考改革、大学评估改革,尤其是2015年年底提出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均对中国教育作出了深刻反思和改变。面对这些变化,你们是否也有所改变来适应高校对学生的新要求呢?

★充满“激情般的好奇”

现在的学生,聪明、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创新的动力却明显不足。创新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的兴趣与好奇心不足。“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我们耳熟能详。10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获奖者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基于一个重要思路的提出,我们常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而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基于浓厚兴趣与强烈好奇心,基于持久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这一点,目前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这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中,中国学生普遍缺少的是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好奇心往往随着学业的增长而衰减,小孩子最喜欢问问题、最有好奇心;小学生要差一些;中学生更差一些;大学生上课一般很少主动提问题;到研究生阶段,往往需要老师点名逼迫他们回答问题。事实上,求知欲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平时多思考问题,多问一些“好的问题”,慢慢就会“独具慧眼”,能提出超出—般人想象力的问题。

★避免“功利主义”

大家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以下问题:在学习时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比如在做某道题时喜欢问这道题高考会考吗?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高考和今后工作有帮助吗?如果说兴趣与想象力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一流人才“冒”出来的主要因素,那么,“短视”与“功利”则成为进一步阻碍人才成长的重要原因。

当然,“功利主义”并不仅仅存在学生当中,我们就是身处一个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中国教育亦是如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当他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与在校生截然不同,令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这种不同反馈的反差正是当前教育领域“短期功利主义”的例证。

“双一流”大学的建立正是要摈弃以往“功利主义”的教学评估模式,弱化“211工程”“985工程”概念,这是对高校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今后的高校招生将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虽然并不是采用加分的方式,但我们所倡导的素质均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内容。

“双一流”大学报考指南

文/陈晓琼

“双一流”大学的建立有两个方面与以往不同:一是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而且“双一流”大学并不是像“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那样是固定的,会定期审核,重新评定,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流动的称谓。面对如此“与众不同”的“双一流”大学,我们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重新衡量专业标准

专业评价和大学评价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都可以从声誉、资源、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几个维度去展开。但是专业数量有数百个之多,由于数据统计和工作量的关系,可靠的分专业的排名目前还比较少,而考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是很少在排名中得到体现,并且就业率并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专业对口情况、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等,所以也就很难从就业角度来对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和选优。

因此,我们选择“双一流”大学的重点专业算是选择专业的一条新标准。“双一流”大学的重点学科是教育部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重点学科的遴选非常严格,考察的重点是学术队伍和科研成果,能够入选重点学科的都是在该学科学术水平最高的机构,因此可称之为“一流专业”,也是今后就业的一大保障。

★专业优先原则

“双一流”大学评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是以学科为基础,鼓励特色发展,因此择校过程中选择一个特色专业就显得更为重要。考生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性格、兴趣、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着眼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来选择专业,并且要选择高校的重点专业。

比如,同样都是交通类高校,可能就业行业方向完全不—样。

“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塑造万物,大学建设也—样。当国内环境全面赶上国际水平了,一流大学建设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目前在国内“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上还存在很本质的问题,国外的大学迎合的是学科的潮流,而国内的大学迎合的是政府的导向。而且国内的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把大学当成一个职业培训学校,而不是当成求知的地方;美国的大学,尤其是优秀的大学,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望的,这个欲望比较单纯,和物质需求脱钩。再者国内的绝大部分教授把大学的职位仅仅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研究的传统和热情,没有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的方法;而美国优秀的大学里,对研究和引导学生充满热情的书呆子教授,也是有一定比例的。

nlc202309050053

经费支出上,2015年国内只有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这四所大学年度经费超过百亿元,并且“985”“211”高校拿走了所有经费当中的70%;而在美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学校超百亿科研经费了,并且经费来源很大—部分都是社会企业或个人捐赠,具有相当好的良性循环与竞争。

我眼中的北大和牛津

文/程cici

我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希望能从北大和牛津给我感受不同之处来谈谈国内目前的“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不同。

高考制度让很多有才华却不是全才的人未能获得与其能力相对应的教育。而以金钱来衡量成就的社会又会再埋没一批有才华却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在我看来,北大从未赶上过世界一流学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大一直在努力追赶。诚然北大现在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他始终在努力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

中美顶尖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文/杜少雷

我毕业于美国的伯克利EECS(EleGical Engineenng and Computer Science)和Math,曾到清华电子系交换了—学期。我将以清华大学和伯克利的工科教育为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中美顶尖大学的异同。

★学术——工程师or科学家

在教学目标上,伯克利和清华对本科生的要求就不相同。伯克利培养的目标似乎是能做出东西的工程师,而清华则是动笔演算的“科学家”。在理论方面,清华讲的东西要多于伯克利所讲的,但是在动手方面,则不如伯克利锻炼得多。可以说伯克利与清华的教授教学理念的顺序是相反的,伯克利先告诉你这门课的应用,并让你实际动手做出来,你若有兴趣则可以继续更深层次学习其理论和数学基础,而清华则是先讲数学基础,再讲理论,最后才提到应用。不过听说近几年一直在教改,要把专业课提前,这或许就是在朝着伯克利的方向改进吧。

★管理——管得多or管得少

美国大学的自由是出了名的,从选专业、选课到选advisor都很自由,而国内在方方面面管得更细,更严格。

A.专业志愿

很多人都在说美国选专业有多么多么自由,每个人似乎都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然而事实上,这一点只对美国上层家庭成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专业基本上就是市场导向。在伯克利,很多文理学院的人挤破了脑袋想进HASS商学院,在伯克利和MIT的工程学院,学CS的人是最多的,而目前CS是最好找工作同时赚得很多的专业。

在清华,每年输出的各专业毕业生基本符合计划需求,而不是市场需求。这样对国家来说或许更有利一些,然而对个体并不有利。首先,很多专业并不好找工作。第二,有些学生确实不适合所读专业。可喜的是清华转专业已经越来越容易了。

B.辅导员vs.Advisor

从功能E来说,advisor对于学生提供的服务仅是辅导员的一个子集。仅仅只有选课时候提供点建议,然后经常会发邮件提供实习、实验室招人等信息。清华的辅导员则除了选课、提供信息外,更有党建、生活学习、情感交流等更多的项目。更重要的区别是,学生要主动找advisor寻求帮助,而辅导员有事会主动来找你交流。

“双一流大学”“211”“985”之殇的遮羞布

上个世纪末,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之下,我国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投入、科研支撑、政策支持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和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差距迅速缩小。—部分大学和学科经过近20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步入或者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在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清华都进入了全球50强,分别位列第42和47名;在英国Qs教育集团2015年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157所大学入选。其中有7所大学的5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

在劈波斩浪20年后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发展该如何深化?水平如何提高?高校特色如何彰显?国人翘首以待。北大清华之间曾有这样一个调侃:清华大学距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答日:出西门往南走100米即是(北大)。同样清华大学也以这样的—个调侃肯定自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实力。“双一流”蓝图与愿景对于打破目前部分名校在招生与就业中的“垄断”,推动高校实力与特色发展都大有裨益。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背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和举棋不定。没有任何4-国家,像中国这样,对高等教育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若干年前的“国家重点大学”名单,20年前的“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名单,到如今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趋向。“211工程”“985工程”提出的宗旨即是为了建设面向世界的一流高校和学科。在这样的决心和愿景下,国家开始对高校办学严把质量关,先后将39所高校列入“985工程”,将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之列。此后将大门紧闭,不再接纳新成员。这一举动说明了一流高校的建设绝非“你有我有,大家全都有”这种撒胡椒粉式的高校建设。而今再次推出“双一流”建设用意何在?双一流的推出岂不是在否定当初“985工程”“211工程”的定位?

就在一年前,一场关于“985”“211”的存废之争令舆论哗然。这场争论绝非空穴来风,或许是官方试探民众口风与态度的一场实验。之后教育部辟谣,不存在废除之说。今天的“双一流”也经历了类似一幕:前不久网络世界流出一张“双一流”高校名单,教育部随后否认。真真假假中,走入我们眼中的“双一流”建设有太多的“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影子,以至于我们不禁要恍惚一阵,有了旨在建设一流的“985工程”的存在,“双一流”还有必要吗?又或者“双一流”是另一种存在形式的“985工程”?

“985工程”“211工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推动我国的科研创新水平与科研转化成果等功不可没,而且至今仍是高等教育中一面鲜明的旗帜。当然,它们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就业市场中的非“985”“211”歧视,如非“985”“211”难以获得科研经费,创新动力与积极性受挫等。高等教育建设方案从来都不缺乏,真正缺乏的是我们对既有方案的执行力。如果真要建设“双一流”,在既有的“985工程”“211工程”基础上即可继续开展,何必再开一道口,另起炉灶?

篇8: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自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并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这预示着,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由此有了新的.蓝图。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意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双一流和985、211的区别:

1.985、211侧重对大学的评定,“双一流”侧重对学科的评定

无论是“985工程”的39所大学(含国防科技大学)还是“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学,都是基于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评价。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则是先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37所),再在此基础上选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也就是说,先看一所大学有没有若干个很强的学科(专业),再主要根据学科综合实力来评定一所大学的强弱。

2.985是211的“升级版”(211包含985),“双一流”则不存在交叉

如果说211是重点班,985就是重点班里的重点班。“985工程”大学均为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委直管,也称部属高校;除985外的“211工程”大学则多为省部共建高校,地方属性更强一些。但985大学都是211大学。“双一流”则是两个平行的评价体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共计42所,在原来39所985大学基础上新增3所。

3.985、211是固化的标签,“双一流”则是有进有出

篇9:江苏双一流大学排行榜2021

2021江苏双一流大学排行榜

到底什么是“双一流”?

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简称。“双一流”建设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地区格局分布

根据名单,“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全国共有19个省份至少分布有一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较原“985工程”所在的16个省份增加了3个,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也逐渐填平了部分高等教育的“洼地”。

其中,北京依旧是“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最多的省份,共有8所。上海有4所,紧随其后。

此外,目前尚无本地高校跻身“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的省份有宁夏、贵州、广西、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重庆、西藏、青海、海南、河北和江西。不过,这12个省份也都有本地高校以一流学科身份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

双一流专业含义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简介

篇10:2022双一流a类大学名单

天津2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吉林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4 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江苏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浙江大学。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山东2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北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中南大学。广东2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2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陕西2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湖南:国防科技大学。

篇11:双一流算是重点大学吗

一、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國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确立“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是国家实现教育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教育梦的主要工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准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的主要任务。

二、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

要打造“双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各类人才队伍。经过这二十年的国内高校竞争,人们已经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学科、教学、科研,而这些则依靠的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所大学很容易在十几年内就发展出一门一流的学科;反之,在人才流失严重的学校,原来几十年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学科带头人的离开导致整个学科垮掉。

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几十年,现在各高校都把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放在引进上。大学之间一流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仅靠酬金待遇已经很难吸引到最好的人才了,“挖人才”的范围早已从国内大学延伸到国外大学。一流人才的短缺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

(二)传统教育模式、计划思维影响“双一流”的建设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直注重防止差距过大,从而导致竞争不充分。我们很难把最好的资源集中到几个学科中。之前的发展形成了“撒胡椒面”式的拨款,985、211大学得到大量的经费之后,都会抽出很大部分用于扶持校内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继续增加学院专业,不断摊薄国家教育扶持优势,阻碍了优势学科建设。

这种传统思维、平均主义将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障碍。现在很多非211大学都在试图进入“双一流”分一杯羹,却没有花心思去研究自身的哪些学科需要进一步整合加强,而哪些学科则要当成包袱甩掉。

(三)缺乏世界一流的评价标准

要建设一个动态的“双一流”大学群体,必须要使用到“双一流”的评价指标。事实上,评价指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亚于财政拨款的重要性。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生均教学标准,比如92标准、96标准等,产生的影响就是学校之间比拼生均教育资源,由此带来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圈地,一个个超级大学的出现。生均教育资源的增加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大学校园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水平的发展速度。

但是何为世界一流?当前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方案》只设定了发展目标,而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发展规划细则、学校与学科评价体系等关键因素目前均未出台。一流大学得到的更多是社会、教育界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很难量化评价,更多的是需要世界上几大排行榜都认可,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国QS排名等。而一流学科更容易制定评价标准,比如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学科,有了若干个一流学科的支撑,才能说是一流的大学。

(四)“双一流”建设的难处在于自身改革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都高于国内高校的现状。建成“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高校不断开展内部治理机构改革的过程,这是个刮骨疗伤、凤凰涅槃的过程,需要各高校首先要对自身下刀,改革掉不符合现代大学规律,不符合“双一流”建设的机构、人员、学科、模式等。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和痛苦的。可以说对自身认识得越清晰,改革得越到位,就会在“双一流”建设中起步得越早。甚至一些985、211超大规模大学,“船大难掉头”,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失去先机。

三、对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一些建议

(一)转变观念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完成五项全新的建设任务、五项全新的改革任务。建成之后,国家对“双一流”大学的支持也将是新的模式,将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方式。对大学的管理是一次崭新的挑战,需要大学转变观念,紧跟国家改革动向,调整组织机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推动学科资源在学校间优化配置

“双一流”的建设不再是一所大学就能轻松做到的,需要各学科资源随着人才流动,在各个大学之间重新分配。在原985高校中一些发展乏力的学科,因为得不到资源“输血”,学科优势就会慢慢往一些比较受重视的地方院校汇集。量变引发质变,地方院校也可以培育出一些一流的学科点。高校的办学理念也将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打造出一批国际一流的学科。

(三)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校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只有培养和引进一批富有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才有了建设根基。学科建设是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

(四)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展充分竞争

在“双一流”的建设中,要汲取985、211教育工程建设经验,不搞终身制,建立一套能出能进、能上能下、科学评价的考评体系,精确核算拨付的教育经费,对各校经费投出产出比排序,打破等级化的拨款模式,把以前个别拿着大量教育经费、成果平平的高校挡在外面,倒逼他们进行学科转型。

引入对大学之间合理竞争与发展的有效激励以及校内各学科之间的竞争,给一些之前没有进入985、211工程的优秀地方高校一些机会,促进各个高校各具特色创新发展。

(五)中西部地区和落后的学校要转变发展思路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从根本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平庸和偏远将不再是国家扶持、投资的理由。中西部地区和落后发展的高校应该好好开展“双一流”研究,调研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学科突破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造几个优势特色学科,实现“弯道超车”,而传统的依靠教育行政拨款,在每个学科上都要苦苦坚持的做法,必然会被摒弃。

(六)“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化是关键

建设“双一流”大学,重点在于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借助新技术手段促进世界顶级高端课程资源共享。

上一篇:与物管公司合作协议下一篇:计划学习计划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