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申请

2024-04-28

双一流申请(通用8篇)

篇1:双一流申请

一是要加强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要从学校层面重点选择几所与本学科战略布局相似、办学理念相近的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切实提高我校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加强和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的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科研机构,积极培育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科研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学术竞争力。推进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要充分发挥学院和学科的主体作用,确立本学科的国际标杆和一流合作伙伴,推进建设一批实质性的高端国际合作项目和平台。

二是要加强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引进国际通用的先进教材,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学位课程体系及相应的全中文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模式,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积极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拔尖人才新模式。研究制定学生赴海外交流、访学、深造、科研合作及参加国际会议等激励支持政策,完善留学生培养的经济政策和考核体系,改善留学生教育体制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留学目的地。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掌握国际水平的全面知识,具备国际交流能力。

三是构建完善国际化人才队伍体系。进一步加强海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大力支持青年教师赴海外名校进修、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制定实施针对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和辅导员的海外培训计划。谋划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科研机构,鼓励老师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科研项目,积极培育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科研成果。支持教师参加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支持院系和研究机构主办国际学术论坛,不断提高学科的国际声誉。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吸引一批优秀外籍教师来校工作。扩大高水平的海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规模。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三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四是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改进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工作,更好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人才项目,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与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与待遇。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等。

篇2:双一流申请

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

第一轮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名单

给予公开警示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

●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大全

返回目录>>>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序号

学校名称

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1

北京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2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3

清华大学

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

4

北京交通大学

系统科学

5

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自定)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7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8

北京科技大学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9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10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12

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林学

13

北京协和医学院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14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15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

16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

17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18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19

中央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

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自定)

21

外交学院

政治学(自定)

2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学(自定)

23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学

24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25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自定)

26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设计学

27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

28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

29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30

南开大学

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31

天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32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33

天津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自定)

34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35

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36

河北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自定)

37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38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自定)

39

辽宁大学

应用经济学(自定)

40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41

东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42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43

吉林大学

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44

延边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45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47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48

东北农业大学

畜牧学(自定)

49

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工程、林学

50

复旦大学

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

51

同济大学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

52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

53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54

东华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55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

56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药学

57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58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59

上海财经大学

统计学

60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学

61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62

上海大学

机械工程(自定)

63

南京大学

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64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65

东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6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

67

南京理工大学

兵器科学与技术

68

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69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70

河海大学

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71

江南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72

南京林业大学

林业工程

7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

74

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75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76

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学

77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

78

浙江大学

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79

中国美术学院

美术学

80

安徽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82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定)

83

厦门大学

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84

福州大学

化学(自定)

85

南昌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

山东大学

数学、化学

87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水产

8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9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自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化学(自定)

90

河南大学

生物学

91

武汉大学

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92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9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94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95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96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

9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自定)

98

湖南大学

化学、机械工程

99

中南大学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100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101

中山大学

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102

暨南大学

药学(自定)

103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

104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105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

106

海南大学

作物学(自定)

107

广西大学

土木工程(自定)

108

四川大学

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109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110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111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112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13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学

114

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学(自定)

115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116

西南大学

生物学

117

西南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自定)

118

贵州大学

植物保护(自定)

119

云南大学

民族学、生态学

120

西藏大学

生态学(自定)

121

西北大学

地质学

122

西安交通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123

西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5

长安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1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

127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自定)

128

兰州大学

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129

青海大学

生态学(自定)

130

宁夏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131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定)、化学(自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定)

132

石河子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13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13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3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36

宁波大学

力学

137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138

国防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139

第二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

140

第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自定)

返回目录>>>

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予以撤销,根据学科建设情况调整为“教育学”)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予以撤销,根据学科建设情况调整为“应用经济学”)

宁波大学:力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西藏大学:生态学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疆大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公布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对一些学科做了公开警示,并没有退出建设范围,请问有何考虑?给予公开警示的建设学科又是如何确定的?

答:从首轮建设的成效来看,所有建设高校都取得了明显建设进展,整体上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公开警示是其中重要内容。首轮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经“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严格评议,个别被公开警示的建设学科按要求结合学校定位、首轮建设成效和学科特色优势,作出调整,原学科撤销。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返回目录>>>

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是什么?

答:与首轮建设范围认定的程序相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建设学科进入的条件后,以认定方式对第二轮建设范围提出了咨询建议。本次认定中,新增建设学科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切合急需。学科方向需要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有较为精准的匹配度。二是水平出色。对应领域的一级学科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贡献水平等各方面表现均应比同类显著,突出建优促强。三是整体达标。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门槛之上,学科认定多维度设置条件,不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根据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三部委研究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轮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篇3:双一流申请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转型发展

西安翻译学院以建设“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为目标, 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为了认真落实转型发展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结合学院实际, 紧紧围绕建“双一流”、“转型发展”这一中心, 结合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 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几项举措问题,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及本人自身工作, 提出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1 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问题

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 将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联系, 一方面要对高校在合作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1]。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 由于企业不能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直接获得物质利益, 加上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任何鼓励措施, 导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 更多的企业将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 对于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耐心, 学院也不例外。[2]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都划归到学校身上, 政府、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职责不明确, 政策法律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导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了高校一厢情愿的事情。

2 实现校企合作的作用

校企合作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搭建的, 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 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平台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体, 能够对校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一方面能够推动企业生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 校企合作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 满足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有助于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 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适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与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互对接, 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促进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社会经济繁荣[3]。

其次, 有利于校企资源整合。从企业的角度看, 学校有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从学校角度看, 企业拥有信息、技术以及设备等优势, 开展校企合作, 能够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 这对于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 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 同时也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而民办本科院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同时能够在企业内部为学生开辟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生产和技术需求,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最后, 有助于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这系统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求教师也必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但这一方面往往是民办高校所不具备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则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高校教师将理论付诸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 为了弥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现状, 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

3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应当采取四项举措

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民办院校的生存, 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与企业之间通过优势资源有效整合,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当然,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推动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全方位合作的态势。

首先, 不断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民办院校需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道路, 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培养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要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模式切实加强。此外, 学校也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次, 积极加强专业建设。民办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社会调查分析, 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民办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优势专业。

再次, 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学生层面上, 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并根据他们的合理建议, 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每个系应成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 制定课程标准, 落实课程开发与设计, 担任相关的教学任务, 监督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应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教学科研团队, 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选定相关课题, 联合攻关, 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运用[4]。同时, 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本校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职后学习,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最后, 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企业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 要对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与企业一起建设好实训基地。一方面, 民办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学校内部可以模拟建立企业的生产车间, 并按照企业的实际管理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性时间训练基地, 高校开设的部分课程在企业内部完成教学, 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互通、“教学做”一体化[5]。同时, 行业企业为学校教师的顶岗实践提供了场所, 学校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了培训。

4 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根据转型发展要求, 学院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四合作、五共同”, 深化校企合作。“四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合作模式;“五共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最终实现校企共赢。

学院不断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 建成了112个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4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仅2015年, 学院就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外包实务教学工作委员会就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达成协议, 并批复成为考培点, 与阿里巴巴签约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试点院校”, 河南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 陕西省第五人民医院和苏州明慈医院 (中德合资) 、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西安华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无锡明慈医院、陕西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单位签订深度合作协议, 并与阳光雨露教育集团等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翻译人才和双语幼儿教师的协议。首届“亚朵酒店订单班”初见成效, 36名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 顺利走上酒店管理工作岗位, 有2位教师成功挂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显著提高,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5 结语

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不仅是学校管理层的十强,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不断增加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的机会。同时, 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挂职锻炼,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够及时解决民办高校的科研问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魏世宏, 严欣平.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8) .

[2]冯建业.对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 .

[3]盛振文.实现三个转变, 推进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01) .

[4]俞国锋.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 2014-07-07.

篇4:双一流建设等四则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部副部长与网友ax互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3月7日下午围绕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与网友互动交流时透露,“多校划片”政策只是階段性的补充措施,解决择校问题,最终还要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所学校。

刘利民表示,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际差距明显缩小,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在总结地方实践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多校划片政策,指导择校热点地区实现机会公平,使学生享有平等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这只是阶段性的补充措施,解决择校问题,最终还要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所学校。

“教育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家认定,对校舍建设、设备配备、教师配置、资金投入、质量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努力缩小目前存在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针对农村教育的短板,将继续实施好全面改造薄弱学校项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他补充说。

校园足球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校园足球勾画的蓝图很清晰。从教育部主导的顶层设计,到“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的具体目标,这一年,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几乎同时吹响“足球集结号”。

校园足球有多火?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8月,全国首批认定的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多达8627所,试点县区有38个。如果深入各地,校园足球的“自选动作”更给力,单列招收足球特长生、政府购买青少年足球培训服务等探索令人目不暇接——校园足球正在经历充分的“量变”,“质变”还会远吗?

对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要按照每周一堂足球课,共上大约450堂足球课,而且这些课程均将拍成视频,放到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供所有教师、孩子学习。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一节足球课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也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的基础。只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踢足球,中国的足球人口才会越来越多,整个足球人口基数的才会提高,才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应教会孩子们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希望更多的学校以校园足球为试点,教会孩子踢足球,继而以校园足球为模板,推广到其他体育项目上来。

互联网a+教育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堪称世界第一。而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后,更是每天引来上百万网民的点赞。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那么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篇5:甘肃双一流大学名单2022

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评选了2轮,首批建设高校140所,本次第二轮建设高校147所,其中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新入选的高校。

国内最好的纯211大学

评价标准不同,国内最好的纯211大学也是不同的。小编在下文中将分别介绍上表中排名第一的三所大学:

1、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既是211大学也是双一流大学,隶属于工信部,也是著名的“国防七子”之一。学校发端于“哈军工”,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很多国防领域的人才。

南理工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该校的兵器科学与技术是A+学科,实力在全国排名前2名或者前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兵器与装备、化学与材料、信息与控制3大优势学科群,有多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南京理工大学在江苏省的历史类最低分数线是584分,物理类最低分数线是549分。推荐报考的专业有武器系统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2、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6所国内名校的矿冶系组成,目前是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共建的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实力很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科大有2个学科被评为A+等级,分别是冶金工程和科学技术史。

20北京科技大学在北京市的最低分是618分。推荐报考的专业有机械工程、能源动力与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3、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是211、双一流大学,是“两财一贸”的成员之一。学校以经管类学科为特色,法学、文学、理学协调发展,是国内很有实力的财经类高校。

上财培养的毕业生实力出众,所以学校的总体就业率是比较高的。根据年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校总体就业率是94.69%,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9.56%,硕士生为98.75%。

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上海市的最低分是558分(满分660分)。推荐报考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政学等。

2022年双一流名单什么时候出

由于双一流的评选是非常严格和谨慎的,所以评选双一流大学一般都会从排名、学科建设实力、学科评估排名等多方面来进行参考。由于参考数据较多,因此双一流的评选时间也较长。

在众多参考数据中,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是最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也就是说双一流的评估时间一般都是在学科评估结束之后才进行启动。据了解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已经在20的11月启动,预测2021年末(2022年上半年)将会公布。

而按照第一轮双一流公布时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双一流每5年为一个周期,因此根据这些信息,小编大胆推测,第二轮双一流应该会在2022年上半年公布。

最有希望进入下一轮双一流的高校

进入2022, 不少考生家长都在焦急等待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的公布。那么今年会有哪些高校有望跻身新一轮“双一流”行列?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所呼声最高的高校,一起来看看。

1、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建校时间不足,但该校的起点很高,自建校以来该校就已拥有了拥有45名院士,其中,22名全职院士。据软科统计,在国家自科基金“杰青”“优青”项目中,南方科技大学近5年新增了5位国家“杰青”和9位国家“优青”;在近10年增选两院院士统计中,南方科技大学增选院士2人,堪称最具实力“双非”。

2、西南政法大学

该校是一所政法类高校,其实力是被人所认可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的法学学科别评为了A类,其实力已经可以和国内知名的政法类高校比肩。如今该校各方面发展已经积蓄了强硬实力,社会呼声大,这次入围双一流大学的几率也很大。

3、江苏大学

江苏本就是一个注重教育的省份,因此省内会大力支持江苏大学入选双一流。目前江苏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良好的口碑和名气及院校实力,进军双一流大学也是比较稳妥的。

4、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目前有着594位教授,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6位,由于该校建校时间较短,所以未参与上轮学科评估,不过从其科研基础设施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已经拥有一定实力去冲击“双一流”。

除此之外,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湘潭大学等校均入选呼声很高。

篇6:2022新晋双一流大学名单

一、2022年新晋双一流的22所大学名单

教育部还没有公布第二批双一流高校名单,但有很多网友根据学校近些年的发展,推测以下22所大学很可能会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综合类(6所):黑龙江大学、江苏大学、湖北大学、深圳大学、山西大学、青岛大学

理工类(6所):长春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医药类(2所):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农林类(1所):新疆农业大学

师范类(1所):西北师范大学

财经类(2所):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语言类(2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法类(2所):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北京大学:自主确定并自行公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并自行公布

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

外交学院:政治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

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

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

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吉林大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

复旦大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

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

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厦门大学: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福州大学:化学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临床医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郑州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河南大学:生物学

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

湘潭大学:数学

湖南大学: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中南大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暨南大学:药学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

海南大学:作物学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西南大学:教育学、生物学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

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

西藏大学:生态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地质学

西安交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青海大学:生态学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宁波大学:力学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

2022年有望进入双一流的大学?

1、深圳大学

该校成立于1983年,办学时间还不足40年,但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比很多高校都厉害。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深圳大学已有10个学科为B类,其中光学工程被评为了B+学科。如果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能有1个或者多个学科升为A类,入选的希望就很大了。

2、湘潭大学

该校在数学与计算科学领域有着“计算湘军”的美誉,足以见得学校在数学方面的优势。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湘潭大学的数学是B+学科。在,湘潭大学还凭借在高效算法上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自然科学二等奖,很多人认为该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3、燕山大学

根据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燕山大学是河北省排名第一的大学,在全国排名第95名。该校的机械工程为A-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学科。距离第四轮学科评估已有近5年,相信燕山大学的学科发展也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该校冲击双一流是受到全省各部门重点支持的,入选的可能性很大。

4、南京医科大学

篇7:江西双一流大学名单2022年

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评选了2轮,首批建设高校140所,本次第二轮建设高校147所,其中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新入选的高校。

序号 学校 双一流建设学科
1 南昌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南昌大学简介

南昌大学(NanchangUniversity),简称“南大”,位于江西省会南昌市,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西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成员,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江西主节点单位,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是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篇8:双一流申请

今年6月28日, 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有关文件。这引起社会舆论对“985”“211”工程存废的又一次关注。

“985”“211”工程的利与弊

我国推出“985”“211”工程的用意, 是为集中少数优质资源, 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但从具体实践的效果看, “985”“211”工程, 对改善我国高校的硬件条件、发展学术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

首先, “985”“211”工程, 使高等教育的等级化管理更为严重, 人为制造了学校不平等和歧视。列入“985”工程的高校, 不但享有更多国家资源, 而且地位也比其他高校高一等。在“985”高校推出之后, 我国高校就被各种工程、计划排出等级座次:“985”高校 (具体还分一期、二期、三期) 、“211”高校、小“211”高校 (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高校) 、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 这使高校陷入不平等竞争, 也让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结更浓。鉴于进入“985”“211”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以及今后就业拥有学历优势 (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提出“985”“211”高校学历要求) , 不少学生把“985”“211”高校作为奋斗目标, 非之不读。

近年,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提出3个“985”的要求——“985”本科、“985”硕士、“985”博士。而对于这种就业中学历门槛、等级, 舆论意见不一。在反对学历歧视的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这体现了“985”“211”院校的价值, 是学生努力考取“985”“211”院校应得的回报。其实, 赞同学历门槛者, 更多是站在“985”“211”院校立场说话。拥有身份特权者, 总会为身份特权辩护, 这不可置否。可这种优势, 本来就不应该有。以学历论英雄, 这是学历社会陈旧的人才观, 难道名校所有学生的能力、水平都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吗?

其次, “985”“211”工程, 说到底, 是政府部门推行的行政性计划, 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评审意图。进入“985”“211”工程, 既意味着获取资源, 也提高了学校的“地位”, 因此, 很多高校就把跻身“985”“211”工程作为办学奋斗的目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 高校都追求“高大全”, 在申报“985”“211”工程过程中弄虚作假, 搞形式主义等。教育部在多年前就宣布, “985”高校在未来10年不再扩容, 一时打消了“211”院校跻身“985”高校的念头。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985”“211”工程的负面影响愈发明显。

“双一流”计划要废除高校特权身份, 更要消除行政思维

2015年10月, 我国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下文简称《方案》) , 该《方案》明确指出, “985”“211”工程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和重复交叉的弊端, 用新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替代“985”“211”工程, 是为了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局面。我国原来实施“985”“211”工程的文件被废止, 这是启动“双一流”建设的信号。

不少舆论认为, 我国“985”“211”工程被废除了, 就不再有所谓的“985”“211”工程高校了。实际上, 废止建设“985”“211”工程的相关文件, 并不意味着就废除了高校的“985”“211”身份。在笔者看来, 如果废止了“985”“211”工程建设文件, 却依然保留“985”“211”高校身份, 我国“双一流”建设根本不可能消除高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的问题。因此, 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宣布废除“985”“211”高校的身份, 也不再在官方文件中提“985”“211”高校。

而比废除身份更难的是废除行政计划办学思维。我国的“985”“211”工程、科研计划、人才计划出现变异, 是因为由行政主导, 对学校、教师进行行政评审、评价, 才会有入选工程、入选计划, 而学校的办学, 又只对上负责, 不对教育和学校师生负责。所以, 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治校。

因此, 推进“双一流”建设, 要想和原来的“985”“211”工程不同, 就必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不能采取原有的行政计划方式来实施“双一流”计划。最近已有专家预测,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之后, 学校和学科会有新的“双一流”标签, 这是必须警惕的问题, 即要防止“双一流”建设重蹈“985”“211”工程的覆辙。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 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同时, 在学校内部推进现代治理改革,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具体而言, 必须进行两方面的重大改革。首先, 我国应该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 负责根据高校的办学任务和实际业绩进行拨款预算, 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如果有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 那么, 高校就不会担心与政府部门关系不好, 或没有列入某项计划而没有拨款。与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应, 各高校则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模式, 负责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预算, 并监督学校行政执行预算, 要求财务信息公开透明, 实行独立的财务审计。

其次, 要在大学里推行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 对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 而不是由行政领导和行政机构统管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 这会让学校严重行政化和功利化。以前在建设“985”“211”工程时, 我国高校出现了合并潮, 还有不少高校追求“高大全”, 增设了很多学科做大学校体量, 这都是行政推动的结果, 有的学校合并和学科建设, 根本不符合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规律。在“双一流”建设中, 会不会有学校为入选“双一流”又搞学科合并呢?如果不推进学校现代治理改革, 很难说有些高校不这样做。

上一篇:烧烫伤后的应对措施下一篇:村特色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