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书法的审美与实践体会

2022-09-11

一.中国书法发展简史及特点

1. 中国书法的历史分期

中国书法自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纵观书法的历史, 可将唐代颜真卿作为分界点, 之前为“书体沿革时期”, 之后为“风格流变时期”。前期书法的发展在于通过书体的变化体现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后期再各种书体完备的条件下, 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 “意”则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2书体沿革时期

2.1萌芽时期

秦代书法开创了书法史上的先河。秦统一国家后, 由金文等字体简化而出现了小篆。结构上篆字追求对称, 笔画布列整齐, 疏密匀均;字体美观匀称, 但在某些方面仍保持画意。在笔法上, 篆书中锋运笔, 起笔和收笔圆滑;提笔运转、笔画粗细保持一致;弧画运笔, 搭接之间没有痕迹。

西汉篆书进一步简化变为隶书, 线条更加明显, 用笔圆转凝练, 即圆笔中锋;起笔方切, 行笔铺毫。汉代书法分两派:一派为汉隶书, 字型方正谨严、波折分明, 达到隶书的顶峰;另一派为草书, 东汉书法家张芝开创了今草体势, 一笔而书, 以自上而下的行式为机制, 运用与之相适应的纵势运笔, 笔贯势连, 隔行似断而不断, 被称为“一笔书”。

2.2明朗时期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 即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三国时期, 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 其字体结构简化, 字形由扁改方, 笔划横平竖直, 规矩整齐。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用笔以中锋立骨, 笔势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行笔潇洒飘逸, 有如行云流水。从结构上看结体遒美, 骨格清秀, 点画疏密相间。章法巧妙, 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

2.3过渡时期

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以魏碑最胜。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字体结构呈扁方形, 撇捺向两侧伸展, 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 使整个字形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 颇具审美价值。

2.4全盛时期

中国书法的全盛期在唐代, 有“书至初唐而极盛”的说法。唐代书法艺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以继承为主, 以楷书为主流, 其结构谨严整饬。

中唐书法形式极为昌盛, 楷书以颜真卿为代表奠定了标准, 形成为正统, 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颜体”楷书结构方正茂密, 笔画横轻竖重, 笔力浑厚, 挺拔开阔雄劲;笔法上行以篆籀之笔, 化瘦硬为丰腴雄浑, 气势恢宏, 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颜体”由颜真卿所创, 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 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晚唐书法随国势渐衰而呈凋落衰败的趋势, 但仍存唐代遗风。

3风格流变时期

宋朝书法尚意, 意之内涵, 主要体现在哲理性、书卷气、风格化和意境表现四方面, 力图在表现书法风貌的同时, 凸现出书法家标新立异的姿态, 给人新的审美意境, 其中以北宋苏、黄、米、蔡为代表。

元代书法崇尚复古, 主要成就在于真、行、草书, 并更加注重诗、书、画的结合。元朝书坛以赵孟頫为核心人物, 他所创楷书“赵体”与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 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

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 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近三百年间,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如董其昌、文征明等, 但纵观整朝并无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二.书法作品及实践体会

在书法的学习中, 我们以颜体楷书为字体标准, 以永字八法为用笔准则, 通过描红、临摹名家作品等方式进行大量练习。在实践中获得以下体会:

(1) 理论为骨, 文化为魂

在学习书法名家的字体之前, 须先以书法的理论性知识为基础, 如用笔的笔法、字体结构、书写章法等。须对书法艺术的本体语言进行熟稔的认知掌握后, 再进行练习。

书法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优秀的书法作品必定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更反映出书法家的气质、底蕴和艺术修养。因此, 在学会字体特点的基础上, 更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文字是书法的形式, 而文化才是书法的灵魂, 是中国书法灵活多变、传承发展的本源。因此, 我们在练习时不能只看到书法以内的东西, 而应当把文字与文化在心中融为一体, 以我手写我心。

(2) 废纸三千犹恨少

学习书法必须经过大量练习的过程方能见成效。古有王羲之“池水尽墨”、王献之“废纸三千”、智永“退笔成冢”的传说, 可见学书者必须要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当代书法家沈鹏先生说“废纸三千犹恨少”, 对于学书者来说, 大量的练习首先可以巩固基础。而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才能领悟到书法艺术和文化的精妙之处。

(3)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之处, 在于能用柔软的毛笔书写硬朗的金石之气。

学习书法从临摹他人的作品开始, 而现在流传的作品大多经过了后人的艺术加工或再创作, 在一些细节上可能与“永字八法”的标准不符。这时就需要利用所学的书法知识进行分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三.中国山水画发展简史及特点。

1.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及分类

山水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等, 下面按时间发展对以上画法作出总结。

1.1 唐代——青绿山水、水墨山水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 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按照水墨和青绿山水的不同风格分宗:李思训为北宗之祖, 王维为南宗之祖。

1.2 宋代——青绿、水墨山水

宋代的青绿山水, 虽继承李思训的传统, 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 虽精细巧整, 而不繁琐纤弱, 既有雄伟之概, 而又无粗扩之嫌, 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1.3元代——水墨山水

元代山水画的发展极为兴盛。水墨山水在元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元代绘画用以寄托性情, 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曲的精神状态所至。山水画家以赵孟頫为代表, 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 并称“元四家”。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 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

1.4清代——浅绛山水

清代山水画势力最大的是号称“四王”的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其画被誉为“正统”的山水画。“四王”是摹古保守派的代表, 因他们都以酷似古人为能事, 故而并未形成独特的风格。

清代王原祁擅画浅绛山水。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 敷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笔墨为画面构形的基础, 墨色足后, 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 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 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四.山水画实践体会

学习山水画, 我们主要以水墨山水为基础, 上色则与浅绛山水类似, 多临摹《芥子园画谱》中的作品, 练习“形”和“意境”的表现。

(1) 构形为主, 技巧为辅

山水的外形须以墨勾勒, 而皴、擦、点、染等技巧则用来凸显山石流水的质感。山水画属于状物类, 对于造型的把握是画面的基础, 这就需要绘画者对自然风景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正如北方的山险峻雄起, 南方的山秀丽温润, 不同画面所表现的山石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山水画须从形的角度表现其特点。

中国山水画技法繁多而颇具变化, 着重于表现光影、明暗和遮掩的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 练习皴、擦、点、染等简单技法, 是在完成好构型的基础上, 增添画面表现力的要求。

(2) 画中有“古意”

与书法类似, 山水画也不是简单的状物, 而是要表现自然山水中的意境。王国维先生说“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因此练习山水画不能停留在外形相似的程度上, 更要追求意境的相似, 即将自己置于古人的位置上, 体会古人绘画时的感情, 方能创造出相似的意境。

五.中国花鸟画简史及特点

1.总结

中国花鸟画是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 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兼工带写则是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

1.1起源——魏晋南北朝

以独立形式出现并具有明确主题的花鸟画作品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期间。当时一些著名的人物画家也有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 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陆探微的《斗鹅图》等;同时也有专擅花鸟的画家, 如南朝宋代顾景秀擅画蝉。

1.2开端——唐代

唐朝时花鸟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此时花鸟画主要体现画家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以鞍马为主的动物类题材在唐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如韩斡的《照夜白图》, 韩滉《五牛图》以及戴嵩《斗牛图》等。当时的画家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 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如张旻画鸡, 齐旻画犬, 李逖画昆虫, 张立画竹等。

1.3 重要发展——五代

花鸟画在五代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形成以南唐徐熙和孟蜀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即“徐”“黄”二体。由于黄家父子先后都是宫廷画家, 所画大多为皇帝御苑里的珍禽异兽、名花奇石, 形成富贵艳丽、不露笔踪、工致精细的特点。而徐熙为江南布衣, 多画汀花疏竹、水鸟渊鱼等, 以“落墨纵横”的笔意写天然野趣, 敷以淡彩, 使花鸟画形成色墨相融、浑然一体的效果。两派在画法、题材上的不同, 使后人有“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的说法。

1.4 顶峰——宋代

宋代达到了古代花鸟画的顶峰。宋徽宗赵佶是北宋花鸟画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黄筌的勾勒填彩, 又兼取徐熙等人之长, 形成工整妍丽、精密奇巧的风格。此时的花鸟延续画院工细写真的画风, 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花鸟画多以“折枝写生”为主, 传世数量虽大, 但大幅的卷轴较少, 多以扇面、册页等小型作品出现;另外当时的一些山水画家如马远、梁楷等, 开始以各自的山水笔法写花鸟, 形成独特的风格。

1.5 缓和——元代

元代花鸟画受宋代文同、苏轼的影响, 题材上以墨竹、墨梅最为盛行。当时画竹名家之多, 作品之盛, 在历朝历代是无与伦比的。其中有被誉为“写竹之圣者”的李衍、创写“晴竹新篁”的管道畀, 以及柯九思、吴镇、倪瓒、高克恭等名家。画梅著称的有王冕、邹雷、陈立善等人, 讲究“以神求貌”、“以逸为上”的文人风格。

明代花鸟画呈百花齐放之态, 画法形式多样。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 多以竹石为题;也有宫廷院体画。明代中叶以后, 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开始兴起, 其代表有沈周、文微明、唐寅等人, 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通。其中沈周的花卉技法, 风格纵逸, 意态生动, 结合诗文题跋, 益臻妙境, 影响最大。明代后期, 又有徐渭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笔墨更加纵放, 大胆创新, “不求形似求神韵, ”以不同的风采树立了文人画在花鸟方面的典范。

1.6 末期——清代

清代是写意花鸟最发达的时期, 画家更加追求笔情墨趣, 在风格技巧上争奇斗艳。以恽寿平的“常州派”为代表的花鸟称为“正统”, 他结合徐、黄两派的技法, 创造出新的没骨技法, 其明丽秀润的特色与宋代的工笔画有着不同的意趣。与此相反, 八大山人朱耷, 陈淳、沈周等写意派名家, 笔意恣纵, 别开生面, 形成写意花鸟名家辈出的局面。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下一篇: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