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书法文化

2022-12-14

第一篇:红楼梦与中国书法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上)

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是在中央党校任教多年的资深教员,而且他又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和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领导的宝贵经历。他长期从事面向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有关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研工作,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研究和文学鉴赏,写作学研究,曾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和工作实际奖,20年来他多次应邀到中央党校、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企业作主题演讲,颇受好评。他还参与主持编著有《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史传卷)、《古文英华》、《新世纪干部公文实务全书》、《新世纪干部常备知识辞典》(文教卷),中央党校教材,《中国古典文学讲座》、《文学艺术与文化》等,因此该套讲座内容熔铸了主讲人多年的教研心得和理政经验,相信会对听众朋友有所教益。 讲座目录,第一讲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第二讲《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第三讲《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自清代乾隆年间问世后,便取代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此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后被誉为四大名著流波天下,影响深远。从此,那时候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我们从中可以关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社会风尚、价值观、审美理想、思维方式。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活案例,经过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营养,这或许对当今治国理政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于古典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层次感悟。四大名著应当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看待,而不能以一般文学作品弄之,对广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来说,对四大名著的解读与阐释也应该有文学审美层面升华到社会人生、政治文化层面,可以说四大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犹如小说中的《四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该套讲座即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鲜活案例为讲解基础,在美妙的鉴赏中阐发有关治国立法的本土化领导智慧与管理智慧,主讲人集多年对该主题内容的演讲积累,重点选择《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为解析重点,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上) 梅敬忠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一、《红楼梦》影响深远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红楼梦》与中国文化,我为什么用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经常以前讲课的时候,有的时候用漫谈《红楼梦》,或者《红楼梦》赏析。但是后来发现还是应该用《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这样的词,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政治小说,而不是普通的一部文学作品。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谈起《红楼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因为《红楼梦》是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也就是清朝的乾隆初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我们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四大名著之一,而且《红楼梦》在四大名著中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乃至有些专家学者就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一)影视文化方面

所以这样一部作品,从它产生以后,实际上就形成了一门学问,我们说的叫红学,既有红学,它的影响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常青的,所以我用八个字给它概括叫常青话题、永恒魅力。大家看现在这么些年来,从80年代开始,一直有几部电视剧是热播的,就是央视八七版的《红楼梦》,到现在也是成为经典。那么近些年来,又拍了些《红楼梦》,比如说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新拍的《红楼梦》,也是轰动一时,当然这两个《红楼梦》的版本,电视剧的版本究竟谁优谁劣,这都是观众众说纷纭。但是能够说明《红楼梦》,它的巨大的影响力。这里面我作为个人的看法是高度评价央视版的《红楼梦》,就是八七版的《红楼梦》,那部电视剧一共36集,大家回顾一下是36集,前面29集是基本忠实于曹雪芹的原著,后面7集不是用高鹗后四十回,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的红学的研究成果,重新把这个悲剧故事给它完成了。所以当时是这么一个八七版的情况,那个年代投资算是巨大的,但是跟现在比也不一样,在当时规模空前、人物众多,这是在八七版的《红楼梦》。而且八七版的《红楼梦》的编剧阵容也很强大,周雷、刘耕路、周岭,三位专家,他们在编著《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说倾注了自己的研究的心血,这是在编剧方面。那么导演王扶林,早在1979年就开始策划这部《红楼梦》,而且召开了编剧会议,成立了筹备组、编剧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的很多专家到现在都去世了,还有些专家到现在我们说,一般的很难听他的演讲,年岁已高,比如周汝昌老先生,这是编剧。然后演员,从全国一万多人,数万名候选人中间选出了一百多名演员,成就了一批演员,而且在北京圆明园办了两期《红楼梦》的演员学习班,让这些演员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情操,最后再确认角色。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演王熙凤的邓婕,原先据说是让她演个大丫头,因为她年纪算比较大的川剧演员,后来让她一扮相,光彩照人,所以让她演王熙凤,她是这么一个角色,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像陈晓旭,原先也是一个一般的演员,但是经过这一训练、一培训,加上她自己有些文学功底,还会写诗,经过演《红楼梦》也是锻炼提高了,她最后成了,可以说是林黛玉就数她演得最好的,但是很可惜,不幸早逝。 为了拍摄需要,在北京市当时的宣武区还建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观园,为北京添了一个景,而且这个大观园的建设,也开创了我们中国古典名著新建的文化遗迹这种先例,它以后大家看三国城、水浒城等等,各地建古迹,可以说成了风气了。而我们的大观园建在北京,是成了北京的旅游点,是到北京来看文化旅游方面的,应该必去的一个地方。但是很可惜,因为建大观园的时候那个地方太小,后来在河北的正定又造了一个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所以当年拍的时候分两个地方。一直到1987年上半年完成的,拍了一万多个镜头,到了十个省市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而且大家看《红楼梦》电视剧的开篇那块石头是在黄山拍的,所以各位到黄山旅游的时候,导游肯定要带大家指着那块石头说,这就是那块《红楼梦》拍摄的那个石头。

(二)音乐文化方面

花这个时间把电视剧《红楼梦》给大家做了一个简介,就是说明《红楼梦》到现在,对我们当代社会的这种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是很深入、很广泛的,影视方面新拍的,那么《红楼梦》给我们带来一种音乐文化方面的,也是影响很大的。比如说王立平,大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的《红楼梦》这种套曲,成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当年是请陈力来演唱的,大家知道陈力,可以说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歌唱演员,王立平先生据他说是专门找那些没有成名的,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这样的演员来唱他这个曲子,所以当时据说陈力也很苦的,王立平先生手把手地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矫正,甚至有的时候还哭,就是老通不过,他就是要用一个还没形成自己风格的演员,来把《红楼梦》的套曲给他唱出来,所以大家如果要听《红楼梦》的音乐,一定要听陈力的原唱。后来郑绪岚也演唱了,那就又可以说又是另外一个风格的了,原版的还是陈力唱得最好,音乐也形成了一个情况。

(三)文本方面

那么,到我们今天,最近就是今年3月份,刘心武先生又续写了《红楼梦》,这又是在文本上形成了一直影响到最近。

(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这么有影响,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这么有影响的一部作品,作为一部经典,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这么大的影响力?我是把它称为一个词叫原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四书,都是我们叫原点,中国文化的原点。《红楼梦》虽然产生得晚,但是在我们这个小说里面,乃至在中国文化里面,也可以称得上一种原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种原点。原点具有深远的一种影响力,它的价值和它的经典的意义是相关的。那么《红楼梦》又是原点,又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的载体,是古典文学的杰出的典范,我们通过《红楼梦》,可以把中国人的很多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所思所想,可以传达出去,让外国人理解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某些美好的方面或者某些思维方式。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能够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部好书。

二、《红楼梦》反映了盛世下的末世乱相

开篇给大家讲了,《红楼梦》是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初年的一部作品,那么这么一个时代产生这样一个作品,当年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红楼梦》,说《红楼梦》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种标志,而且毛主席说《红楼梦》代表了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形象的反映。大家看十八世纪中叶,现在存在最早的版本是叫甲戌本,就是1754年,也就是乾隆19年这样一个版本,是目前最早的一个版本,也就离我们今天250多年的这样一个本子,就至少在250年前,《红楼梦》就已经成稿了、成型了,而且在社会上流传了,离我们今天250多年。我有一个对它整个时代价值的一个概括,这部书是由康乾盛世看出了末世的乱相,发出了盛世的威严,思考以才补天,对我们今天是存古今鉴戒。我这个总体评价是这样的,康乾盛世,大家知道往往在一个盛世的年代,一些文学家、艺术家歌功颂德,这是挺多的,而且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文学家、艺术家往往歌功颂德。但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看出了康乾盛世下的一种末世的乱相。

(一)文景之治

大家知道中国的盛世,有三个大家比较公认的盛世。第一个就是文景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汉景帝,其实包括后面的汉武帝,因为没有汉文帝、汉景帝,没有他们打下基础,也就没有汉武帝,所以这个盛世是奠定了中国大汉帝国的基础,包括我们今天说的汉族、汉人怎么来的,都是跟这个时代有关系,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据说古罗马人,古罗马帝国是中国人把它打败的,为什么这么说?汉朝的时候把匈奴赶到漠北,赶走了,匈奴的一支又把日耳曼人赶走了,日耳曼人又打到罗马帝国去了,这当然比较复杂了,我们到意大利访问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个导游或者介绍人说蛮族入侵,就像我们说日本鬼子来了一样,他经常有这种说法,说的就是日耳曼人打到罗马去了,古罗马帝国。所以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跟这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专家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这跟我们的汉朝,大汉帝国有关系,这是第一个盛世。

(二)开元盛世

第二个盛世大家都知道是唐朝,贞观盛世,或者说开元盛世,唐太宗贞观年间,实际上包括后面的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元天宝、开元年间,这是开元的盛世,这是第二个盛世,简称为贞观盛世。那么在唐朝这个盛世,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大唐帝国。唐朝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文化强盛、国力强盛、文教昌明这么一个时代。去年的时候我听了一个彩铃,彩铃里面说很有趣,一个女孩的声音,就说我多么想生活在唐朝,为什么呢?第一个,我不用减肥,因为唐朝人以胖为美,我这个审美标准就是全世界人民的审美标准,这是我的解读。另外她说还有一个,我生活在唐朝还有什么好处呢?不用学外语,那么苦地学外语,因为唐朝的语言就是世界人民的公共语言,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代表一种说法吧,恰巧这两个说法确实把唐朝的那种强盛传达出来了,这是唐朝。

(三)康乾盛世

那么到第三个时期,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走了下坡路的应该是,但是到了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到这个年代,我们称为康乾盛世,按照专家的标准说法康乾盛世是从康熙1662年即位,一直到乾隆1795年退位,一共134年,当然这是一个确切的说法,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康乾盛世。当时中国的人口也大增,因为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出来以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当时中国人口两亿多,起码两亿以上,当时这么一个数字一个说法,这是在康乾盛世。

(四)《红楼梦》的关键词——末世

那么在这个康乾盛世的光环下,曹雪芹,据现在的学者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曹雪芹是跨了三个年代,就是康熙年间出生的,跨了雍正到了乾隆,他是这么一个年代。所以《红楼梦》是乾隆19年嘛,最早的版本。所以康乾盛世他看出了末世的乱相,什么叫末世乱相,就是看出危机,康乾盛世底下的危机,思想方面的危机,政治治理方面的危机,这叫末世的乱相。所以看《红楼梦》要掌握一个关键词就是末世两个字,大家看那些判词里面,探春的判词、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凡鸟偏从末世来,这是王熙凤,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所以是末世两个字。贾雨村也是末世,这是《红楼梦》的可以说是小说眼,我们说一个诗有诗眼、有关键词,一个文有文眼,一个小说也有小说眼,就特别关注末世两个字。那么看出末世乱相,他就发出一种盛世的威严,盛世威严,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所在。发出威严,就思考着要以才补天,无才可去补苍天,所以《红楼梦》的开篇就告诉大家,我是要补天的,因为这块石头没有补天,所以终身的遗憾。没有补天,也想着要怎么样补天,那么对我们今天的,它提出很多补天的措施,提出《红楼梦》里形象里面传达的很多思想观念,对我们今天也有启示,所以我叫存古今鉴戒。

三、红学

(一)红学的产生、发展、流派

那么,它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红楼梦》确实是一部说不尽的旷世奇书,这部旷世奇书,所以产生的一个学问叫红学,红学并不是我们今天给它的称呼,而是一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的时候,从乾隆19年开始,社会上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清朝,红学,关于《红楼梦》的学问,主要是以评点派为主的脂砚斋为代表的评点,然后发展到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直到索引派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乃至到新红学的胡适、周汝昌,最后毛泽东我们称为马列派红学,李希凡,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方法派,具体说起来很多内容,就一直到现在延绵不断。所以我们的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有《红楼梦》研究所,一部书成立一个所,这是少见的,中外也是少见的,就是一本书成立一个研究所,还办了《红楼梦》的学刊等等,这是我们红学,中国有《红楼梦》学会,红学完了以后还有曹学,跟它并列的现在有曹雪芹研究会,周汝昌老先生的《红楼梦》考证等等,可以说曹学这种都是奠基之作,包括胡德平等等一批官员加学者,都是写了不少关于曹雪芹的研究的著作。现在有一个现象,我们叫秦学,就是刘心武先生创造的秦学,秦学他自己不这么认为,是王蒙先生给他取这个名字,说你干脆叫秦学吧。周汝昌老先生跟他说你这叫探佚学,实际上跟以前的索引派也有点关系,这就是简单说一下,关于《红楼梦》的学问。

(二)毛泽东对《红楼梦》的特别关注

那么关于《红楼梦》,究竟这么大的学问,一些学者、专家,还有毛泽东毛主席,对《红楼梦》都有一些很多的看法,我们作为领导干部要看《红楼梦》,我推荐大家把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应该好好地读读、好好地看看。据说毛泽东同志,就毛主席最早看《红楼梦》,实际上在井冈山时期,最早发表对《红楼梦》的看法是在井冈山时期,这是根据他夫人贺子珍的回忆录里面透露的,贺子珍当年一边散步一边谈话的时候就说了这个话,贺子珍说我不喜欢《红楼梦》,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的,我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水浒传》,毛主席就说你这不对,《红楼梦》是怎么怎么伟大,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比较早的。当然后来毛泽东对《红楼梦》,尤其是解放以后对《红楼梦》的评价,就可以说是达到一个最高峰,就毛主席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的一种形象的历史来看待,说他开始当历史读,开始当文学读、小说读,后来是当历史读,这是他有名的话,说他看了五遍,说如果《红楼梦》至少要看三遍,不看三遍就没有发言权,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至少看了五遍,这不是随便说的话,他五遍是在不同的年代,不是说一次看五遍。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心情之下,然后看了五遍《红楼梦》。他告诉他的表孙女,表侄孙女王海容说,你要想了解什么叫中国封建社会,那么你就去看《红楼梦》。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年八大军区司令调动的时候,第二天许世友就要从南京军区到广州军区上任,毛主席跟他头一天有个谈话,这个谈话里面当然除了其他内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红楼梦》,毛主席说许世友同志,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看《红楼梦》是把真实隐去,用贾雨村言写出来的,里面有个真实的人,有个贾雨村等等,不要以为他是吊膀子的,不要以为《红楼梦》是吊膀子,吊膀子这些是掩盖它的政治内容的,说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很多文学语言等等。他有一番谈话,很有意思,所以后来许世友也看《红楼梦》,这是毛泽东对《红楼梦》的特别关注。

(三)毛泽东对《红楼梦》的古为今用

毛主席对《红楼梦》的古为今用也是做到了极致,因为毛泽东对中国的文化古籍有两个观点,一个叫古籍新解,对古典典籍一定要新解,那么光新解还不行,还得古为今用。我举个例子,毛泽东怎么古为今用的。在三反的时候,毛泽东就用贾政做官的故事来教育共产党员干部,要警惕受人包围。在1957年3月1号最高国务院会议结束语中,他就用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在1957年的宣传工作会议上,他说王熙凤说过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来鼓励、来励志改革的志士仁人。在访苏的时候,用林黛玉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比喻当时的国际形势。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用小红说的,里面一个小丫头叫小红,小红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说明聚散的辩证法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相互转化的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毛主席要求中国的理论文章,理论文章、政治演说,也要注意创造一种新鲜活泼的,像《红楼梦》这样的语言,所以他经常引用,就《红楼梦》是毛泽东最经常引用的,这就是给我们领导干部看《红楼梦》也是一个启示。

(四)其他文人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

有一些文人看《红楼梦》,像王蒙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红楼启示录》,李国文先生,都是大作家,他的散文集里面就经常是《红楼梦》是一个大的专题,他们两位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像李国文先生把《红楼梦》作为政治来看待,王蒙把《红楼梦》作为一部人生的大书这样一个标准。海外一个学者,以前在国内,叫刘再复先生,他高度评价《红楼梦》,说《红楼梦》标志人类精神的高度,是经典极品之“第一正典”,而且他认为《红楼梦》除了考证、论证之外,更应该用一种悟证的办法里解读,悟证,感悟的悟证,这是刘再复先生一个说法。刚才说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后来做了《红楼梦》套曲以后,他自己实际上也成了红学家,他对《红楼梦》那种情感那种细腻的理解,为我们很多人所不及。他说《红楼梦》不是讲情节的,而是讲情趣,这很精辟,不是情节,而是情趣。比如说葬花词就是一部天问,有屈原的精神等等,他发表了很多观点。我们中央党校的原先文史部老主任叫刘景路,刘景路教授,也就《红楼梦》的三大编著之一刘耕路,那是他的笔名,他是我们中央党校文史部的老主任、老教授,他就进一步解读,《红楼梦》岂止葬花词是天问,一部《红楼梦》就是天问。而且他专门把《红楼梦》的诗歌写成了一本书,我称为它叫诗心诗梦解红楼。我在人民日报专门写了一篇小文章,就是给刘老师这个诗心诗梦解红楼进行了一番解读。等等等等政治家、文人,到一般的学者、老师,对《红楼梦》的看法,可以说各种各样的。

(五)《红楼梦》的政治色彩

那么《红楼梦》开篇有个题诗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相信如果看过这首诗的人,绝对不会以为《红楼梦》仅仅是一部儿女情长的、卿卿我我的、谈情说爱的一个作品,因为作者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满纸荒唐言,荒唐无稽之谈,荒唐言,实际上是一把辛酸泪,这个辛酸泪就蕴含在荒唐言里面。大家还记得《红楼梦》吗?看《红楼梦》开篇的时候,《红楼梦》是怎么写的?是一块石头,原来《红楼梦》叫《石头记》,那块石头,就是我们当时天破了个大窟窿,实际上就隐喻封建社会的苍天,天破了个大窟窿,我们伟大的女神女娲就要补这个天,补这个天用什么补,就炼了36501块大的五彩石,然后宽24丈、高12丈等等,他写得很详细,五彩石把天要补上。结果用了36500块,就留下了一块没用,无才可去补苍天,这一块就扔到哪?扔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大家看这是谐音,荒唐无稽之谈,无稽崖,然后这块石头天天在那自怨自叹的,你看人家都补天了,我没补天怎么办呢?后来碰到和尚来了,他就求和尚,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让他把它带到人世走一遭,说我既然不能补天,你好歹把我带到人间走一遭,所以这个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就把大石头变成一块小石头,然后就带到人间,扔到王夫人肚子里面就了贾宝玉,构造这么一个情况。结果这个石头到人世走了一遭以后,贾宝玉后来不又回来吗?又回到这个青埂峰下,这块石头又显灵了,又把自己这一生的人世间的经历就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一部石头记刻在了石头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一个叫曹雪芹的人从这儿过,然后把这个石头上面的都抄下来,加以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然后把它改变成了《石头记》,就我们今天看的《红楼梦》。你看开篇就说这么多,他先说了,先把这个大的框架给他解读了,这里面一下就,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面明显就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里面就有这个诗,就可见作者是蕴含着一把辛酸的泪,这是有很重要的政治色彩。当然有一种说法,我有次讲课的时候,我们吉林的长白山的一位领导就找我说,吉林长白山市的《红楼梦》的研究也轰轰烈烈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完整的一套体系说法,叫《红楼梦》实际上写的不是别的,写的是长白山的。大家看大荒山,长白山以前就叫大荒山,无稽崖,无稽崖如果谐音就是勿吉,切勿的勿,吉林的吉,勿吉,勿吉就是以前的满族的族名,叫勿吉族,分满族管的。青埂峰下,按照我们今天好多专家解读就是荒唐无稽青埂峰下,不是一般的青埂,是情之根也,按照长白山他们研究的解释据说这个青埂峰是清之根,清朝的根,他这么解读,就是一部《红楼梦》是写的清朝的兴衰、兴亡史,大家到长白山,肯定要到天池,天池里面很神的,满族的起源就跟天池有关,说当年满族的祖先,天上的几个仙女到那游泳,后来有一个仙女就没回去,因为她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放在部落里面养大的,这个就是我们满族的祖先,大家看满族历史传说里面都有的,都跟天池长白山有关系。可见这么小小的一开篇的时候,作者这几句话蕴含的内容,可以做很多的解读,总之是有政治色彩。这是开篇给大家介绍了,这么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四、《红楼梦》的基本价值

那么,下面我就讲两个大题目,刚才实际上也包括一个基本常识。两个大题目,一个就是关于《红楼梦》的基本知识。第一个是基本价值,第二个就是曹雪芹,就作者的生平与家世,第三个就是《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这是我们要简要跟大家提示,也不得不讲的,所以叫基本知识。所以第一个大题目里面包括三个小题目。第二个大题目跟大家讲一下,《红楼梦》的文化解读,里面分四个方面,第一个是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第二个是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第三个是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第四个是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等等内容很多。

前面关于《红楼梦》的基本知识,先讲第一点,就《红楼梦》的基本价值。这个基本价值我一共分为六小点,如果掌握这六小点,对《红楼梦》,我的看法就是比较完整地把握它的内容,就没什么遗漏了,这是我一种自信的说法。

(一)成就最高的古典小说

基本价值第一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这是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遍价值的少有的杰作之一。你看对内对外,它都是一个既是文学的一个很高的成就,又是文化史上在世界上有地位。我们党的十七大说要加强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红楼梦》可以说以《红楼梦》为代表的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称它为《红楼梦》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的一个鲜明的标志。中国的学问里面,汉学里面有三大显学,真正国际公认的显学第一个是甲骨文,第二个是敦煌学,第三个是红学,就是我们的红学。甲骨文就中国的文字学问,现在殷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骨文学。敦煌学,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也是伟大的学问了。再就是我们的红学,三大显学,其他的很多称为国际学问,但是远远就没有这三大学问得到国际的公认,而且我们的《红楼梦》,也成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比如说这几年很热闹的,比如朝鲜歌舞团到中国来演出的歌剧《红楼梦》,朝鲜版的歌剧《红楼梦》在中国巡回演出,轰动一时,现在他们又在排梁祝,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排成朝鲜歌剧,可以看出这是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温家宝总理到朝鲜访问的时候看的都是这些,看的中国的歌剧《红楼梦》,这是第一点。

(二)永恒的主题——爱情

第二点,基本价值,就《红楼梦》问政写出了中国封建制度下一个典型的爱情婚姻悲剧。大家想想看,《红楼梦》如果不写爱情、不写婚姻,不写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这种三角关系,我们说好看吗?肯定不会好看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是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文学,什么叫文学?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人的情感的学问。江苏民歌有个说法,叫无郎无姐不成歌,民歌的特点,哥、姐这些东西,大家写这种。所以我们不管小说、戏剧、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不写爱情,一般的很难打动人,因为什么?因为人的情感生活里面,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反映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那种情感的方面的,就是感情,而且是爱情,爱情发展到后来是婚姻,爱情与婚姻,这两者是最能反映人类的心海波澜的东西,所以你写这个,实际上就是在写社会,因为由这个就连带,把其他的都给带出来了。因为它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爱情成为永恒的主题。那么《红楼梦》,它就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种种感情纠葛,和他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把它展示出来,让这个传统的悲剧故事有了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深度。那么它的艺术形象的美感,也就大大地增强了,这就说第二条基本价值为什么重要,为什么《红楼梦》既不能完全把它作为爱情小说,但是又不能忘了它的现实、它的核心东西。

(三)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规律

第三条基本价值,就《红楼梦》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如何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逻辑,我用两个字叫如何、必然,如何走向灭亡和必然走向灭亡这种历史逻辑。大家看《红楼梦》,它是以描摹爱情婚姻悲剧的背景为出发点的,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主要是写了贾家这一家族的由盛到衰,而恰恰是由于这四大家族的特殊地位,把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种种情态也连带地给展示出来了,这一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景象的宏阔的画卷。我们一提起四大家族,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跟《红楼梦》是有联系的、有关系的,四大家族往往就是从《红楼梦》四大家族的说法过来的,用家族的历史来反映这个社会的历史,这是第三条。

(四)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第四条基本价值,《红楼梦》堪称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里面,这两年专门有一套节目叫红楼美食,把《红楼梦》的美食方面弄了多少集?上百集了可能是,就《红楼梦》里面饮食文化,然后《红楼梦》里面还有其他的园林,《红楼梦》里面的服饰,尤其是《红楼梦》,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红楼梦》里面的医学知识,有个专家是河南中医大学的,就河南中医学院的一个姓段的教授,段振离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医说红楼》,27万字,里面整个就谈到《红楼梦》和医学的关系,和现代医学的、中医的关系,他在前言里面就说到,说《红楼梦》,说红学,实际上就是宏大的学问说《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从建筑、园林到服饰、器用,从随时礼俗到点缀称谓,从哲理宗教到诗词典故,以及音乐戏曲,绘画、生物、饮食等等,都反映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医药,这位专家他就很有心,他就总结,他从医学的角度看,《红楼梦》中的医药学,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一共290多处、5万多字,用的医学术语161条,描写的病例114种,中医病案有13个,方剂45个,中医125种,西药3种,他一部小说包含如此丰富的医药知识,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确实绝无仅有。所以据统计120回的《红楼梦》,细致描写或者明显涉及疾病与医药的就有66回,占55%。所以他这本书里面每个标题就很有意思,小标题,比如林黛玉和人参养容丸,薛宝钗的冷香丸怎么回事,贾宝玉康复靠的桂圆等等,林黛玉失眠和补锌丹的关系等等,秦可卿患的什么病,乃至到养生,乃至到王熙凤为什么早逝,从优生学的角度看贾宝玉的婚姻等等,好多小题目,这虽然是看的有趣的一个话题,但是确实他很严肃地写这个关于医药方面的知识。就《红楼梦》它作为一个百科全书,确实别的书,包括四大名著其他三部书都不能相比,都是一个方面。那么我们把它再提升一点,它这个百科全书,可以说是对封建末世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思想体系、价值取向、文艺生活状况都做了形象而深刻的解剖艺术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了解当时的阶级关系状况,了解当时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了解当时的人们究竟是以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生活的,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增长许多知识。这个说法应该是完全有道理的,就是封建社会一个百科全书。这是第四个价值,这个价值我们应该充分认识。

(五)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性格严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个价值,《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富有典型意义,而又性格严明的人物形象长卷,会一共写了多少人物?有个专家叫朱一玄先生,他写了一部书叫《红楼梦人物谱》,他统计说《红楼梦》人物各种版本统计起来,最高达到了975人,其中庚辰本就80回那个本,男子306人,女的296人,一共602人。程乙本120回本里面,男的有368人,女的有302人,一共670人。所以大概是他统计说,各种版本是421人到975人之多,当然这里面是有的有名有姓的,但是详细写的有几十人。当然如果仅仅从人数来说,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没法比,《战争与和平》写了一千多人。但是从它的含量来说,《红楼梦》一点不次于《战争与和平》,所以刘再复先生就说,《红楼梦》是堪于《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悲惨世界》等等,和它相媲美的人类的文化的精神财富,这是有道理的。所以《红楼梦》写了这么多的人物,主要人物也写了那么多,而且这些人物写的那种生动性,形象鲜明,生动形象鲜明,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富有典型意义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长卷,没有《红楼梦》中的人物,我们有个判断,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就会缺乏迷人的光彩。这400多个人物也好、900多个人物也好,涉及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有崇贵无必的皇贵妃元春,有雍容华贵的贵夫人,有道貌岸然的官僚,有荒淫无耻的恶少,更有一群天真烂漫的青春女子,比如说金陵正钗、副钗,又有十二钗等等,还有农村老太婆,比如刘姥姥,还有清客相公,比如贾政旁边的那些詹光、卜山人等等,市井流氓、和尚道士、尼姑道婆,以及各种类型的男女仆人等等。随便我们提起一个人物,就有呼之欲出之感。尤其是这些主要人物形象,简直就成了中国人美学方面品质的代名词,我们说一个人多愁善感,说你简直像林妹妹,说一个多情公子说简直像林黛玉,怎么那么好感情。所以说中国社会生活中间,很多的标准、很多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我们评判社会生活的标准,就说一个人负心,你说你简直是个负心汉,怎么那么坏,你还不如说你简直是个陈世美,简直是王奎,陈世美、王奎这种形象都不是中国的正史提出来的,恰是中国的戏曲小说给大家提供的。说一个人很正直,说你像包公一样的等等,莽撞像李逵等等,这都是提供了一个评判的标准。那么《红楼梦》就提供了一系列这样的人物。

(六)巨大的美学价值

第六点基本价值,最后一点要把握的,就《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美学的价值,这种美学价值,我们可以从六个小方面给大家念一下。哪六个小方面呢?

1、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比如说第一个小方面美学价值,因为看《红楼梦》还是要从美的方面去感受,因为阅读《红楼梦》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比如说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很鲜明、很生动。

2、真切感人的生活氛围

真切感人的生活氛围,这也是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感受到的。像王蒙先生就经常说,我看《红楼梦》,随便从哪翻起来看都行,随便翻起哪一页都能看下去,就因为它那个语言美,它那个氛围美。我们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周汝昌老先生,红学专家、大家,他曾经为有一回里面感动得可以说热泪盈眶,哪一回?《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是秋窗风雨夕,写一个秋天的黄昏的时候,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很凄凉的,林黛玉在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窗外是竹子唰唰响,下着小雨,很凄凉,这个时候多么希望,而且一会黄昏下雨,风吹雨打的,她就想这个时候要有谁来看她,或者是贾宝玉或者是薛宝钗来看她多好啊,正在一边想,一边自己写了一首长诗,叫秋窗风雨夕,刚好和我们唐诗里面很好看的篇章,就是春江花月夜相对应,就是秋窗风雨夕,写完以后正在那很悲凉的时候,谁来了呢?贾宝玉来了,贾宝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踏着木屐专门来探望她,她很感动,实际上没说几句话贾宝玉还是回去了,大家看那段情节写得特别美,在电视剧里面也展示得很美,贾宝玉刚走,谁来了呢?薛宝钗派人来了,她没亲自来,因为她觉得贾宝玉肯定会来的,然后她就派了一个仆人老妈子专门给她送冰片,冰糖燕窝粥,因为她不是生病吗,冰糖燕窝粥给她喝,所以她也很感动,所以她大有一种风雨故人来这种感觉,就那个生活氛围写得特别好,充满人情世故,包括那个老妈子要走的时候,林黛玉一时高兴还给她一个散钱银子,给她一点钱,为什么?她说据说你们最近好麻将牌、赌个博,然后我给你拿回去赌赌什么的,你看这种情致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他也写进去了,林黛玉也从俗干这种事,就说明她确实很感动,就写了这么一个场景。所以我们的周汝昌老先生特别感动,我们每当看这个时候也是很感动,这就说真切感人的生活氛围。

第二篇: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蕴含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令我们不禁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为此,本文探讨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书法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模式

一、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还是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价值。

(二)文化传承价值

德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兰德曼说:“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传承被中断,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书法教育具有基础

1 性,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文化创造价值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教育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又在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书法教育,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书法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青少年书法教育。

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教孩子书写规范、工整、易认的汉字外,还有文化识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应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中去。

二、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正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育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

一至二年级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夯实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进一步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3]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遵此而行。

书法不仅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 3 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中国,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正是东学西渐的产物。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三、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

古代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至唐代时已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时期,它的兴旺发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既当学生又做先生,既是书法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就像传递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充当“书艺传人”,把书法艺术传到了今天。自从真、草、隶、篆等书体的相继诞生后,于是产生了流派,为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颜真卿其书初自家学,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其受笔法之经过,后又师从褚遂良,一变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则崇尚“二王”,极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万机之馀,不废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于宫中大兴书法之风,以“书”论赏,成为一时趣话。

(二)当代书法教育

我国大规模的书法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文革”结束 4 不久,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书法教育活动也应运而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法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实际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高等艺术院校,二是中小学校,三是各类专门培训班。

1.高等艺术院校——我国书法教育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各类师范院校或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是我国书法教育的高等学府,他们有一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是我国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据专家分析,随着近二十年来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在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下的确涌现了不少高水准的书法专业人才。这其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王镛书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和美术系这四所大学的教学成绩最为突出。[7]充分说明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力,展示了新形势下书法教学的新成果。

2.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后备力量的摇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写字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有老师专门上课讲解。但都比较浅显,属于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一般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掌握写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有灵气和有灵感的学生会因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参与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有的学校通过抓学生的素质学习和培养,掀起了书法教育的高潮。如山东省曲阜市鲁城中小学2000学生用硬笔现场书写《论语》,其情其景,无不令书法教育者们兴奋万分,激动无比。[8]硬笔书法教育的出现,也加速了我国书法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专门培训班——书法教育的补充力量。各级各类专门培训班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分布广;二是教学地点不稳定和人数不确切,有时甚至只有

三、四个学生;三是形式多样性,少年宫、书协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中心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四是授课老师差异大,有美术专业毕业的书法老师,也有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而更多的老师则是一些书法爱好者。但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写一手漂漂亮亮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倍受推崇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 5 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书法艺术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着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国民族最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审美性、艺术性走向世界范围,不止在日本、韩国,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米肖托贝便远涉重洋到东方学习书法,代表着西方现代画家对书法专注的热情潮流,使得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态。

四、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书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书法教育显得倍加艰难,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综观中国教育全局,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显得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程来实现

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七至九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但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

其三,语文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着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将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 6 意性就更大了。语文课程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

(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鼓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沈尹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连西方的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也说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国人福开森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伸。”[9]当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精英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在漠视、贬损它,这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事情吗?

五、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二十年,其“热”早已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们现在所要关注的是它的教育质量问题。

(一)高等院校面临的困惑

一是因教学思路所限,面临就业问题,学生学完四年大学书法后真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继续选择考研、读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为择业找到一条便利的通道。二是作为已经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艺术教育,其科学性却无法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逃脱“私塾”教学模式,虽然好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式。三是作为书法这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该如何把握书法本体与跟书法有关的相关文化的关系?是应该唯书法而书法?还是泛书法而书法?还是二者兼顾?四是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处理培养精英书法群和大众书法群的关系?[10]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

(二)中小学和专门培训班面临的困惑

7 一是任课老师的素质不高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是由专门书法老师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而是由一般的语文老师来承担。在培训班里,则是当地的一些所谓“书法家”来承担此项任务。师资的常识修养、雅俗高低,必然会影响教学中的学习。

二是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教学理论,更不要说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有的连教学计划都不全,教材也不规范,不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你写我编,大同小异。教学中缺乏创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写”,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点划、用笔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体制的制约,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权威机构所承认,即使承认了,与之有冲突时,首先被砍掉的也是书法课。为此,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就我国中小学生书法(写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不少学校将写字课砍掉了,甚至语文课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压缩,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来精神的。我国小学中的写字教学,本来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写字教学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很薄弱,尚待补充和加强。初中以后,课程、科目增多,负担加重,刻意学习写字,这对一般学生来说,则已成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写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11]

六、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一)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书法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而是关系着我国文化和谐发展的大事。在书法教育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发文件,要求广东省的中小学设立书法课,这无疑为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书法教育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模式

8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书法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用电脑处理汉字时,数千年来牢牢建立在我们深层意识中的汉字审美模式,也许就会从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当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熟读ABC,却不知道字帖是什么;当他们对网络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王羲之、颜真卿为何许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逐步走入死胡同,从原来的追随一生的工具,变成了现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门类。

(三)书法教育要“走出神坛”,介入商业模式

书法是艺术,艺术需要生存,经济是基础。书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当然,书法教育中的经济利益获得并非卖字画那么简单,必须挖掘书法内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书法在很多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潢和广告宣传等等,通过诸多方面加强书法教育的宣传,尽可能多的为书法提供经济载体。

(四)书法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都要与时代接轨。实践是检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书法艺术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鸣中、一泓清泉旁,挥毫泼墨,流露出风雅儒士的古风,但是毕竟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去研磨撰写了。书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离时代的潮流回归古代,就必须要从自身改变,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七、结束语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劲姿梅有芬。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体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习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13]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求索,在书法展览,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书法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相信我国书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书法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9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具有大的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地审视它的未来,为弘扬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书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我们仍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6]《宣和书谱》,北宋,1120年。

[7]《书法报》,2003年6月30日,书法报社,第26期。 [8]《中国硬笔书法报》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笔墨祭》,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11]《书法报》,2003年7月14日,书法报社,第28期。

[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10月18日。 [13]黄君,《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三篇: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

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1

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2

第四篇:中石:文化与书法

欧阳中石先生“文化与书法”讲座观点整理来源: 李煜华夏的日志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欧阳中石先生在大礼堂的讲座——文化与书法。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和美术社的同学们去后台拜访老先生,向他请教了一些书法方面的问题,并且合影。虽然先生已经不如几年前在荧屏上精神矍铄,但在交谈时先生仍然思维敏捷,问答之间充满睿智。会面结束之时,先生更是谦虚地说:“这只是我自己乱说的,不一定对。”大家之风,与众不同。

欧阳先生的作品:

下面是先生讲座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文化?词典上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总和”尤为关键。具体的实物只是文化的结果,或者说产物,而非文化本身。

下面我们来看古书上的“文”:《易经》中说: “物相杂曰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因此,所谓文,是美好事物依据一定规律的巧妙组合。

再来说“化”,依据偏旁部首,化的偏旁是“匕”。对于这个字,我们从“匕”来理解。化的篆书写法是个角度来说,化强调的是变化。

,右侧的“匕”是倒过来的人,可以理解为人的变化。从这

总的来说,文化就是把一切事物变为文,以文化之。因而文化的必然要求就是事物要向美的方向发展。

具体说来,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是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空间上的限制,比如声音难以传远,再比如方言、不同语种之间交流困难。时间上的限制,例如声音难以持久。而文字的出现则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语言在这两方面的局限。当然,语言不能完全代表客观事物,而文字也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汉字自象形始,又有其他的造字法加入,表意丰富,对具体和抽象的事物均能清楚反映。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的科学产物,是中华文化之根。

学习汉字,我们应该有“一入一出”的过程。“入”即是认识汉字,“出”则是良好地书写汉字。由此产生了一门学问——“书法”。应当注意的是,书法不等同于写字的方法,也不是写出来的汉字,所谓“写书法”,根本不通。书法就是用美的方法将汉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学问。

对于“书”,我们从书的篆书写法来看: ,上半部分是手拿着笔的象形,下半部分是“者”的篆书写法,可见,书是用笔写出之物。而略作简化的篆书写法则是部分仍旧是手拿笔,下半部分是“曰”。因而,所谓书,也是“用笔说话”。

,上半

而对于“写”,我们可以将其与同音的“泻”相类比,往“流出”的意义上理解。引申一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呈现出客观事物,因而,写与书几乎同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研究书法还有用处吗?当然有。在当今时代,书法的任务有二:其一,进一步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其二,研究如何更美、更好地将汉字呈现出来并在实践中努力达致。

以下是大家的提问与先生的回答。括号里的字是我自己的理解与阐发,仅代表个人观点。

提问:

一、美术社成员与先生会面时提的问题:

我们和先生的合影

1.对于书法的取法,有人认为,应当博采众家之长,也有人认为,贵专不贵博。请问先生如何看待书法学习中取法的博与专?

先生:我认为,应当以专为主,专而后博。通一家便易于举一反三,博通百家,而且也只有专精一家才能旁通百家。切忌心有旁骛,杂学乱临。 (这个问题是学习书法的人都会遇到的,对于先生的看法,我也基本认同。此外,我还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将“专”与“博”结合。比如,我主要学习的是一个风格非常粗犷大气的碑帖,那么,在尽可能肖似的同时,也可以辅助性地临习风格与之相近的其他碑帖,加深对这种风格的理解。而且,也适当临习一些风格与之相反的,秀丽精到的碑帖,以求用笔的细腻与精到,弥补用笔粗疏之弊。当然,这一切只是为了辅助“专”。)

2.那么,请问先生,我们应当如何衡量“专”?或者说“专”的标准是什么?

先生:要做到“专”,一是眼力准,二是手上功夫到位。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字形与笔法。

3.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碑帖,特别是其中那些看上去“不好的”地方?

先生:在实践中,通常有人对于那些看起来“不好”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但是,进一步想,你认为不好,那它就真的不好了吗?不见得。而且,还可能你认为不好的地方别人反而认为好。此外,著名碑帖经过历史浪潮的淘洗,仍能被封为圭臬,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所以,在临习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帖,不要妄加“己意”。

(补充:先生所说并不意味着古代的名碑名帖尽善尽美,什么碑帖有什么特点,什么优缺点,从历代书论中可以窥其端倪。而古今许多名家也有临帖之作传世。所以在学习传统的时候,可以参考经典书论,名家临习的范本来加深理解。)

二、现场提问

1.请问先生,为何文字也是科学的结晶?

先生:首先,文字突破了语言在声音层面的局限,起到了记录语言的作用。其次,从象形开始,为了更好地描述客观事物,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汉字的构成,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描述、表达这个世界,因而其中必然有科学的成分。

2.请问先生如何看待汉字简化对于书法的影响?

先生:汉字简化是近代以来人们提高书写效率,不断实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汉字简化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和描述世界,是一种进步,在推进文化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简化的过程中,考虑得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文字会丧失了原有的表意。电脑对于书法,对于汉字的书写,并非是一种“损伤”,而是促进书法的发展。当然,书法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电脑更好地表现汉字之美。

(现代技术对于书法的促进作用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很容易地找到历代名碑名帖,进行书法方面的交流,甚至有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现在电脑上“打草稿”——把他临习的碑帖进行“集字”,出一个效果图,再来自己写。当然这个方法好不好还有争论,这里不加以赘述。)

3.历史上有不少人品行为世所不耻,但是他们的书法水平却非常高。对于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先生怎么看?

先生:常言道,字如其人。我认为字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坏人写不出好看的字”。人品的好坏与书写技能的高低并无关系。人品对于书品的影响更多地在于字的性灵、气质上,当然字如其人的说法不能绝对化。

(我认为“字如其人”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更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会对书写主体的书法风格有一定影响。但是人品与书法应该真的不具有什么关系吧。比如说,我为人不好,但是我很爱书法,书写技能以及对书法的理解都非常精深,那我的字就不好?)

4.请问先生如何看待“火星文”?

先生:创新是需要的,但是“新”应当和历史上的高度相适应,新而不高不可取。此外,“新”还应当能为大家接受。

5.当下书坛,对于楷书的风格有两个倾向,一是书协副主席旭宇先生提倡的“今楷”,横不平竖不直,但在展览中盛行。另一种是田英章先生的严谨端正的楷书,但也有人讥之为字奴,字匠。请问先生如何评价这种差异?

上图:旭宇《楷书千字文》局部

上图:田英章楷书中堂

先生: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硬性规定。人们的审美之间有差异。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其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委诸历史,广大人民的选择。

(对于这个问题,先生的回答比较“圆滑”,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那先生对于两种风格也必然有自己的取舍。我认为,旭宇与田英章两位先生的书法都各有长短。前者的书法看似散乱,但笔画、线条之间自由韵致。但是从大的观感上,显然难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后者的风格更趋向传统,结构合理,笔画精到。但是,仔细来看,有过于刻板之弊。所以,我理想中的完美风格是二者的折中。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的冲突,在当下的确被广泛讨论。我认为,当前展览中所谓新形式、现代书风、丑书等等绝大多数不可取,陷入了造作、狂怪的圈子中,而缺乏审美上的快感,形式上的各种拼接,特效更是文胜于质。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深挖其精华而非浮光掠影地东截取一点,西截取一点,加上自己并不见得高明的间接,就凑成新风格。)

第五篇:书法:文化自觉与担当

李一

2012-8-6 16:36:37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6日

(书法)岳兴林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的问题,是书法进一步走向文化自觉的标志,是主动意识到书法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标志,表明了书法界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尽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表明了社会对书法的需求。这样的讨论,既是理论思考,又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从历史上看,古代虽然也有轻视书法者,有“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论调,但从主流文化上始终是强

调书法的文化功能的,是将书法纳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内的。如在唐代,就将书法看作与圣人经文相表里、自然与人心相会通的大道:“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张怀瓘《文字论》),视书法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国是十分强调书法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当下。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发展当代的书法。发展书法事业,涉及到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交流和展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无论是政府管理者、书法家还是普通民众,全社会都应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书法这一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具民族魅力的艺术的价值,重新认识书法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书法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重新认识书法与书写者个体、与受众群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人重视书法,归根结底是因为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人格历练、文化品位的体现。“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是人格的表现,心性的流露,是中国人不断修炼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它既通向中国文化核心,又在构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应该认识到,书法是艺术,但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又更多地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重任。从古代起,读书写字是每一个文化人所必需的功课,今天的中国人更应该把这门功课做好。今天中国的青少年,决不应该是会说英语而不会写毛笔字的学它而忘本者。在今天,书法又多了一层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意义。如果说,古代的书法交流主要在文人中进行,传播也主要是本土;那么在改革开放、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书法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世界艺术。诚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书法这门民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又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标志。一位作家说得好,在今天,写一手好毛笔字更像中国人。当代的中国,物质世界已基本西化了,精神世界西化的痕迹也非常明显,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文化特色已相当模糊。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应该使中国文化的特色更为鲜明,使中国艺术更具有原创性,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具有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更为重要。

具体到书法自身,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书法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尚书的民族,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地位是很高的。虽然对书法的看法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却有着共识和相对稳定恒常的评判

标准。如重德尚艺、人品与书品的统

一、分品评鉴、对法理意趣的重视等等,有着中国书论特有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今天的书坛异常活跃,但对书法的看法众说纷纭,批评标准混乱。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什么是好的书法,什么是不好的书法,在是与不是、好坏优劣等大问题上缺乏共识,加之没有标准的“捧杀”和“棒杀”批评充斥于书坛,已严重干扰了书法的创作。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吸取传统书法观和价值评判体系的精髓,结合当下的创作实践,进行不失书法本体特点、符合艺术规律的新探索、新样式、新风格,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当代书法观和理论体系是时代的需要。

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理论体系,借鉴西方的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不能套搬西方理论解释书法,更不能套用西方艺术观念和标准,西方艺术理论也很难适用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理论体系。比如把书法说成是“抽象艺术”。实际上,书法并不等同西方抽象艺术点线面的组合,书法的气韵,与诗词歌赋的综合表现比西方抽象艺术内涵要大得多。比如把书法说成是线条的艺术。实际上,“线条”一词还不如古代书论的“点画”贴切到位。再比如把书法看成是视觉艺术。实际上书法不只是视觉,除了看还可读,只强调看而忽视读,低估了书法的功能和作用。应该看到,现当代的书法理论成果不少,但原创性不多。今天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书论的一些重要理论范畴,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上,用当代的中国的语言对书法的元典精神和本体内涵再解读再阐释再创造,建立起当代的书法理论体系,是书法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所谓文化自觉,即文化主体的自省能力与自信意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的高度看书法理论,必须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自觉性,文化的自信力,积极提升中国当代书法理论的文化厚度与文明高度,更加主动地把“为中国书法而言”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来认识。书法理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担当责任,以自信的心胸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用开拓创新的意识建设中国当代书法观,构建具有核心价值观念的书法理论体系。

上一篇:护理质控小组质控报告下一篇:航模兴趣小组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