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2024-05-07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共8篇)

篇1: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选用文章: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

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2002年版.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版.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5、《汉字何以成为艺术》聂振斌 中国书法,1997年4月版.(作者简介:张琪(1987.1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法与中国文化》有感

谈及书法,很容易就想起那句老话:字如其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智慧,简单四个字,就把书法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练硬笔书法,每每实在我玩的正好的时候问我:“今天练字了吗?”。那会儿对练字的感觉就想怕爸爸的巴掌,想想就觉得痛苦。后来初中语文老师也总提倡我们练字,还要求我们每天交一张作业纸,练字便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好长一段时间,提到练字我都会觉得烦,同时也很是嗤之以鼻,总觉得以后是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才是王道,还有谁会慢悠悠的拿笔写字。现在想来,每次看到自己鸡爪子一样的丑字,一阵沮丧后,才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以后”。

硬笔书法还是很年轻的,比起毛笔的历史,便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毛笔,作为千年来书法所用的工具,更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承载感。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时间的磨砺和生命的积淀中,满满的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学。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中,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优美。

而且,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就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是小线条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像我们理工科中学习的那些定理与规律,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的。最美的书法,也是仅仅几个线条描绘出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也有有句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载体,还是应该被我们好好对待,好好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而在碌碌红尘中追名逐利的我们,或许更应该停下脚步,拿起毛笔,去感受那磅礴厚重的历史和五千年不灭的文化精神!

篇2: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 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第19期.

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版.

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7月版.

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篇3: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统文化,审美

一、引言

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 始自颉皇, 写彼鸟迹, 以定文章。”汉子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从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 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书法。书法的精神在于心, 可以说, 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古代书论中有许多术语, 都是形容人格的词汇。如雄壮、质朴、磊落、刚健、闲雅、沉稳等。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飞”也是将书体拟人化。《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 《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寒食帖》可观苏学士之凄凉;中正均衡的秦刻石, 表明了秦帝国车铜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思想。即使是从单个汉字的书写中, 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气息。

二、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活缺的一部分, 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与中华民族精髓成一体。从古朴严谨的篆、隶书, 庄重整齐的楷、真书, 到流畅奔放的行、草书, 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性。书法中抽象的自然与情感、心态的虚静与空灵、气脉的贯通与运动的精神内涵, 可与天地相结合, 可写心、写神、写意。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地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着你和谐的思想,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 兼容并包, 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 书法的笔意气势五不体现自然的和谐之美。笔画间的映带之势, 顾盼之姿, 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 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 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又移不断调整, 造险救险而实现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可见, 一点一画, 互相牵制, 互为生发, 彼此衬托;一字一行, 小大参错, 相衔, 彼此渲染,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 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而书法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感受, 一凝练的线条彰显着它的文化内涵。

书法与传统文化, 相辅相成。我们倡导读书, 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 读文化史、艺术史、书法史论的书, 深化对书法本体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传统书法经典, 提高书法创作的基本能力。通过读书, 可以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跪在创造, 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做支撑, 书法艺术需要运用特有的艺术形式、手段、方式、技巧来完成, 既提倡认真学习古人, 又强调切忌食古不化, 开创自己的风格, 最终达到古为我用。

在笔者看来, 书法单靠练是出不来的, 还需要养。烟云供养, 方有好的山水;诗书供养, 方有好的书法。当一个人的书法技法达到一个水平线时, 就会停滞不前。为什么上百万人习书, 只有少数人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其实论及技法, “上百万人”和少数人的水平是没有多少差距的, 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差距的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涵养。传统文化涵养是一种身心修养的评价标准, 不仅仅是智慧的积累, 而是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高标准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是传统文化知识升华至人道的高境界的灵魂力量。传统文化涵养通过对世界万物千理的净化吸收, 渐渐滋修而成, 是一种自觉自修的成果。这方面, 我们且不论古代那些文人书画家的例子, 单就近, 当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书家为例子就好, 如吴昌硕、齐白石、弘一法师、林散之、启功等等,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书坛巨匠, 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深的传统文化涵养, 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定位。

吴昌硕、齐白石在诗文、书法和篆刻方面的深厚基础和修养, 无疑是他们日后再书法绘画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条件。由于他们广泛的交往和吸收, 深厚的根基和刻苦勤奋的探索, 终于把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貌。弘一大师, 擅书法、工诗词。通音律、达丹青、精金石、善演艺。其书法早期凝重厚实, 舒展劲键, 笔意开张, 出家后则超逸, 晚年之作朴拙圆满, 浑若天成, 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他把佛家禅意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林散之除诗书画外, 金石词章、楹联鉴赏以至天文星相、武林技艺, 差不多传统艺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他都有所涉猎。启功先生古文字学、古汉字、音律学、径学、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书画、诗词歌赋等无不精通, 早已超出书画笔墨范畴, 启功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由于时代巨变, 自五四运动以来, 白话文的推广,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和衰落, 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 越发使得中国传统的各学科萎缩和衰退, 中国书法也在其中。这是时代巨变所造成的, 绝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受此大环境影响, 今日的习书者普遍皆传统文化素养不高, 导致其书法水平难以望及古人项背。

三、结语

今天, 在笔者家乡江川, 习书者不下万人, 可以说是邻县之冠, 然而却没有称得上大家之人, 与明清两代都无法可比。我的家乡虽是遐乡小邑, 明清时的文人墨客, 著名的有数十人, 若是连诸生、塾师、隐逸之中出众者算上, 更有上百人之多。由此也可见古时之盛, 今日之衰,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今人之传统文化涵养不及古人, 也就是字工夫没有古人高。如今, 国家提出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习书者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 也就是字外工夫, 采油可能使自己的书法有所长进。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呢?最好是沿着古人的为学次第, 循序渐进, 也就是按照小学、四书、孝经、六经、春秋、三传、诸子、诸史的顺序去读。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 的确是很困难, 那么简单一点, 按顺序去读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书, 也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如果自己有着方面的兴趣爱好, 更会事半功倍。

篇4:《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

一、《兰亭》:飘逸多情的审美旨归

我给《兰亭》定位是飘逸多情的审美旨归。标法,晋人字最高成就的是二王,王羲之留下的传世代表应是《兰亭序》。《兰亭序》里面有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个人不可能在原地踏进同一条河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今天我们讲《兰亭》讲什么呢?从远的讲,《兰亭》应从秦始皇开始谈,秦以前还可以追溯的,秦汉嘛,汉以后东汉时代末年到三国,应该讲魏晋风流,魏是一个关键,魏的关键人物是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下面竹林七贤,晋代有三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书法家二王,留下来的《兰亭序》,还有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图1)写的是曹子建的《洛神赋》一段,《洛神赋》大概是中古时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陶渊明有两句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我认为魏晋文化的序幕由曹孟德《短歌行》揭开,就像秦汉之际,项羽的《垓下歌》送走了旧历史;刘邦的《大风歌》,迎来了新朝代。

由此我想到了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曹操带领人马要统一中国,即将胜利时的英雄人物唱起了悲歌,他想到了没有什么人可以理解他,包括他的下属等等,真正理解他的人只有一个,这个人是他的敌人——刘备。他早就看出这个人不是个好东西,是他的对手,所以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吓一跳,匙箸掉了,正好打了一个雷,刘备说,我从小就怕打雷,所以匙箸掉地下,曹操放松警惕,后来刘备就跑了。现在刘各就在江的对面,马上曹操就要统一中国了,刘备不在话下,消灭了刘备,英雄把对手消灭了,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对手了,所以我对《短歌行》有我自己的看法——《短歌行》是曹操在想念刘各,消灭了刘各自己后就没事情可干了。(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故”,字去声回绕,“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你想一想,这是什么味道?

现在就来我们想一想,来看一看《兰亭序》。“二王”,最了不起的是什么东西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的“奇谈怪论”,他忘记了中国还有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不得了的。书法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说到底,艺术离不开生命,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是没有艺术的。

所以,我在给一部关于《兰亭序》的书写序时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叫“飘逸多情的审美旨归”。

中国从前有两个时代很奇怪,一个是战国时候,一个是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思想反而很活跃。统一以后要求有统一的思想。很奇怪,统一以后思想没有那么活跃。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到魏晋南北朝,你可以看看那个时候的文人生活,鲁迅先生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是中古时候另外一个活跃的时代。每一次讲演我常以文章开始,因为我怕我跑远了——我一讲问题就容易越讲越远——那么现在我请大家拿着这个文章看看,这是我为《兰亭序集字对联大观》一书写的一篇序。

二、秦汉的一统

我每一次展观秦篆李斯的《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假定没有秦始皇的统一,那么就不能建立大秦帝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就出现七国甚至更多的国家了。从帝国到中国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中国恐怕就不是一个这么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假定秦始皇没有把中国统一的话,现代中国这个地方可能跟欧洲差不多。所以每一次看到《峄山碑》(图2),《峄山碑》是统一文字的东西,就是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写一个标准的法书。对以前有成就,有个性的人它不怕。我最喜欢的一个是《石鼓文》,一个是《诅楚文》(图3),这两者我都很喜欢。但是各写各的,你奏你的乐,我奏我的乐。这个度量衡,你有你的度量衡,我有我的度量衡,你跑到美国去开车,如果你跑120码,警察就抓你,因为它是英里,不是公里,它里程表不一样。比如说我,人家问我今年多大,我说我四十多公岁,还没到五十公岁,用公岁就整个不一样,度量衡不一样。再好的东西它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范围,统一起来文字才能流行。所以每一次对着这个东西我就心生感激,肃然起敬。下面一段文章我认为很重要:

“我们反对暴政、集权,文化垄断的专制;但我们不能不赞叹‘车同轨、书同文’对于历史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但这二者往往难以分割。是故,秦始皇的功罪,千古难以评说。”也无劳评说,如强为评说,我不揣浅陋,斗胆赠始皇帝一联日:“上联是‘平平仄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上联是‘功勋盖世’,下联是‘罪恶滔天’。”看来,如果没有滔天的罪恶,很难建立盖世的功勋!是故,祖龙之后的历代开国之君,莫不可以此八言概括之,虽然规模有所不同。一直到蒋介石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例外,都是秦始皇的具体而为。所以这里有一个规模的问题。一个统治者如果死了多少人,那不算死。贪污也有规模的,贪污一百万,枪毙你,贪污一千万,假如有个人贪污一千万万美元,不会枪毙你,到哪个国家都走红地毯,你信不信?你说那些大富豪,把他的财产整个清理一下,每个钱来得都很正当?没有逃税漏税?……什么事情都凭良心?讲本图利,是一个正常的商人?他发那么大的财,那鬼才相信呢!那么,问题是他看的那一个限度。“汉承秦制,秦砖汉瓦一脉相承。大汉的丰碑和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其建造的气象就是宏伟。”你看汉朝的砖都不一样,司马相如的赋也厉害,这个大建筑,俱反映了大汉帝国的典范性。一个国家统一以后它要典范,要搞专制,你要反对我,我就消灭你。“如果汉高祖是个“无赖”,汉武帝是个伟大的“奴隶主”,司马迁则是一个懂得反抗的最最伟大的‘奴隶”’。而司马相如不仅善于逢迎。而且实在非同等闲。我称他为文采斐然,才高千古的“文学奴才”。这是两个东西,从汉朝开始,或者以前也可以追溯。统治阶级下面有两个东西,搞文学的,一个是奴隶,一个是奴才。什么叫奴隶啊,我们有两个歌来写这个问题,一个叫《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我们有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奴隶大家都不愿意做,奴隶并不愿意做奴隶,他要反抗。西方的斯巴达克斯,那是奴隶,奴隶要起义,奴隶要造反的。还有一个叫奴才,奴才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们现在看晚清的电影,你看看,“老佛爷,奴才不

敢……喳……”,这就是奴才,每一朝每一代都需要他,而且奴才有他的档次。主子身上有土,一个小奴才上去给掸土,拍马屁。老奴才马上发脾气,你靠边站吧,难道主子身上的土是你可以去伺候的吗?你靠边去吧。你只配拍我的马屁。那主子的马屁是我拍的,你的身份不够拍主子的马屁。你们看过《红楼梦》,是晴雯还是谁的,去赌钱回来看到别的丫头,好像是小红,在伺候宝玉,倒茶递水。马上大发脾气,二爷是我们伺候的?你算什么?你是应该伺候我们的!大家记得吧?《红楼梦》有这个段戏。奴才是心甘情愿伺候主子的。因此汉朝是两个大文学家,一个是奴才文学家,一个是奴隶文学家。“文章西汉两司马”,一刚、一柔,一“奴隶”、一“奴才”,一“疏荡”、一“绚丽”;“疏荡”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上枢密使韩太尉书》中称赞司马迁说“其为文疏荡,颇有奇气”,共证大汉帝国的兼容气象。一个伟大的时代它必须要容纳两个,既有一套奴才班子,也允许包容一些和它对立的东西,但是,是有限度的,用它来证明我的兼容,我的民主气象。所以五十年代我曾经写过一句“留一狂夫天意厚”给聂绀弩,后来又被他收录在自己的诗中“留一狂夫天意厚,白双老眼帽檐斜”回赠给我,留一狂夫是说明老天爷的宽宏。

三、魏晋的离乱

下一段,“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以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叹人生之虚妄”。哪是个什么时代啊?“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写照,生离死别。两个东西最痛苦嘛,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江文通,江淹,写过两篇赋,一个叫《别赋》,一个叫《恨赋》,《别赋》是开头两句最出名,“黯然销魂者”,讲“别”是讲这两个,因为大家现在看到这两个词已经没有什么词感,没有什么感动了,已经讲油了。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什么叫“黯然”,“黯”是“声音的音”加上“黑颜色的黑”,是声音进入到黑暗里面去了,声音泯灭在灵魂的黑暗处,然后灵魂就像在炼钢的铁水里面消掉了,这种感觉,“黯然销魂者”非常的形象。“唯别而已矣”,这是江淹《别赋》的前两句。另外他写了一篇《恨赋》,最后两句,讲“自古皆有死”,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莫不饮恨而吞声”,这是什么味道,恨化成水喝下去,“而吞声”,最后一句话说不出来,都是流着眼泪走的。不知道大家观察过人死的时候没有,有个共同点,都在留恋生命。人有两个时候哭,一个是来的时候,小孩生下来,在屁股上打一下,哇的一声哭出来,别人便会恭喜,人是带着眼泪来的。另一个就是临终对生命的留恋,一个是“饮恨”,一个是“吞声”。一个人最可怕的是什么?连痛苦也不会有了。生命没有这个感觉就不行,痛苦既是生命的证据,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我这个人怕两个东西,一个怕死,一个怕疼,但疼得最厉害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说明我很敏感,我是活着的,假定我死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疼,的确痛苦,但是疼的时候我就忍受着,我可以忍受,我的忍受能力很强,就看我究竟能不能忍受这个痛苦!

在动乱的年代,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写《兰亭序》的时代,王羲之生的年代很好记,是321年,属蛇的,鲁迅也属蛇,1881年,毛泽东也属蛇,1893年。王羲之这个蛇也是灵蛇,了不起,死的年代也好记,379年,79,喝酒啊。一共活了58岁。最近有个书法家去世了,大家说他是短命而死,他是68岁,比王羲之大概高了10年。那么你就觉得王羲之的寿命太短了,才58岁。他写《兰亭序》的时候才32岁,他生在晋武帝时期,晋武帝一共活了19岁。他再往上推有三个皇帝,明帝,成帝,康帝,晋明帝活了27岁。晋成帝活了22岁。晋康帝活了23岁。最小的武帝才活了19岁。作了17年皇帝。那么他的下一代叫晋哀帝,晋哀帝活了25岁。那个时代你就可以看到,这里面一个是动乱的年代——变化大。另一个特点可以参阅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是及时行乐,觉得生命非常快就过去,如何去把握有限的时间?如何度过自己感到痛苦的时间?痛苦使很短的时间感到很长——“度日如年”,怎么去沉醉去?所以这个时候,就找到了酒。现在有人提倡两个文化,一个是酒文化,一个是茶文化,我是主张茶文化的,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喝酒差点死掉了,醉了三天,人事不知,腿也断了,后来就移情在茶上。王羲之那个时候的背景时代是东晋(图4)的动乱时代,“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于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叹人生之虚妄,但整个中古时代,至少是魏晋时代,是整个中国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境界全新的时代。”

四、汉唐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两汉一方面是大统一,东汉末年不算,就是讲它鼎盛的时期,它是继承的前人。中国有两个短暂的朝代为下一代制定了蓝图。一个是秦汉的秦,秦砖汉瓦是一脉相承盹一个是隋唐的隋,两个时代都很短。汉唐都是非

篇5: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理解附答案

2.A

3.B

答案解析:

1.(“不是线条艺术”错误)

2.(B原文中是“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C“儒家思想”应为道家思想;D“使得”关系不当,“柔中带刚”与原文“强劲”不符)

篇6: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1

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篇7: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懂得: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它可以修身养性……我们应该传承它,并将它发扬光大。

篇8: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国粹, 探讨中国园林与书法的艺术文化, 可以从书法中的文字起源说起。中国最早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远古时代仓颉和其他先民们根据生活实践经验慢慢创造的结果, 他们根据“六书”法则,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创造了数达10万的汉字, 可谓浩如烟海。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其图画性强, 让我们看到了早期象形文字记录下来事物的形象, 即用线条描画出具体事物的形状。如“囿”、“室”、“宅”、“车”等的甲骨文与其物形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 这些古代汉字的起源与古代园林元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国最早的“园林”是满足皇亲贵族攻猎休闲需要的, 历经历史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逐渐发展为能够满足多功能需要, 且富含内容和内涵的现代中国园林艺术。同样, 汉字也从当初的形象汉字, 逐渐演变为为语言而书写的符号, 书写上由当初没有粗细变化的“铁线银钩”的书法逐渐演变成点线有粗细变化的“有血有肉”的书法。具有生命意象和韵律点画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园林几乎是那些诗书画全能的文人雅客所创建的, 绘画在中国园林发展中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书画同源, 书法艺术也为中国园林艺术赋予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之文化共性, 可从平面空间美和立体空间美中几点管见。

1 平面结构的形式美感

1.1 书法文字的间架结构与中国园林平面空间营造

文字是以点画为基本元素构成的, 书法艺术便是用点和线构成流美的空间艺术。书法难, 难在间架结构和章法上, 即是汉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组合、虚实的布置, 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章法。中国园林构建序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物质元素和书法文学精神元素组成, 园林规划设计难, 难在如何把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组成流美的空间艺术。由此可见, 二者具有平面空间艺术上相通的文化。

1.2 文字书体与园林风格和线的力度、重心稳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分3类:第一类是结构规整、左右对称, 有明显中轴线、主体突出的北方皇家园林;第二类是布局自由、不讲究绝对对称, 颇具自然情趣的江南私家园林;第三类是前2类风格兼有的。中国汉字书体同样也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比较规整的, 正如篆书、隶书和楷书;另一类是自由形体的, 如行书和草书。这种规整与自由的园林风格与书体的结构规律是不谋而合的, 是有着相同造型文化原理的。

力度是外观感知上的反映, 与平整、滑面、纯净、利落、曲直形态有关, 属于美学范畴。书法中笔法的力度是指从点画形态上体现出来视觉上一种“精神气质”的感觉, “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砂”等都是常用作表达笔法力度的术语。中国书法从魏晋南北朝的钟瑶到“二王”再到唐代的“欧、褚、颜、柳”四大家, 各家有各家的风格, 王羲之的法书, 风骨内揉、遒劲典雅, 富有一种弹力的美;欧阳询的险峻峭拔、刚柔并济, 富有一种英俊之美;颜真卿的宽博浑厚、苍老古朴, 富有一种雄强之美;褚楷的倔强之美, 柳楷的挺拨隽永之美。中国园林中, 皇家园林中的建筑一般比较高大、笨重而雄伟又含蓄, 正如书法中的颜体风格, 而江南园林的建筑比较细小灵巧、轻盈、峻拔而率真, 正如书法中的欧体、柳体风格。

重心稳则是由点画构成的单个字或是多字构成篇幅的平衡稳定状态, 重心稳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意趣。园林元素建筑、山水、花木更需要重心稳, 就象楼歪了不会给人以美的感觉一样。

1.3 神采

神采即表现事物外在形态的高雅趣味和精神风貌, 体现艺术家的灵魂。书法家通过文字点画的不同造型, 结合文学艺术构成千万种文字排序, 表达书法家技巧、精神风貌、性情、艺术、修养和心境。园林艺术家则通过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多样配置, 同样能体现造园者的兴趣、精神风貌、学识、阅历、修养等丰富的思想意境。物出人形, 写字造园是一样的道理。汉字点画的构连大概与当时建筑物的构件搭接有着惊人的相似, 都集中体现在神采当中。

1.4 静与动和先抑后扬

书法中有动与静之分, 楷、隶、篆书属静态书体,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行、草书属动态书体, 如“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字里行间是那样静逸自然, 一似行云流水、遒丽天成、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有些书法作品, 正文是楷书, 属静区域, 落款是行草书, 属动区域, 静与动结合, 既符合汉字演变规律, 也符合艺术审美规律。同时, 正文是篆隶楷的, 给欣赏者略有些压抑感, 收尾落款是行草书体则给人以自由释放、豁然开朗的感觉, 正如园林中先抑后扬, 欣赏过苏州留园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这是园林艺术上的典型案例。

1.5 色彩

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 或快或慢, 或曲或直的点画, 产生粗与细、浓与淡的墨色变化, 表达不同的性情、心情、心境和意趣, 当然这个不是一般观赏者都能体验到的。如在天下第二行书———颜公书的《祀侄文稿》中, 观赏者可从微弱的墨色和点画变化中, 看到无处不流露的那种悲愤心情, 达到了用点画来表达心境的艺术境地。园林中色彩的使用非常丰富, 包括建筑、山水和花木等。其中, 花木色彩能够表现不同的季相变化, 表达不同的思想意境, 内涵更丰富。甚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南北园林艺术在运用色彩风格上有明显不同, 北方园林多用浓烈壮丽色调, 表现恢宏、庄严、尊严、权力、张扬、华丽富贵, 而江南私家园林用色则是自然淡雅秀美, 表现自然、淡雅、率真、内敛、趣味和含蓄。

2 空间意境创作艺术文化的融通性

2.1 空间的间架结构

园林中多种元素如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合理设置, 穿插使用, 甚至细到植物品种间的搭配, 形成流美的立体景观;书法艺术中, 字的结构, 点画间的相互联结、楫让、虚与实, 从而构成结构严整而且美观大方, 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汉字, 如有号称“巅张狂素”的怀素, 其草书代表作《自叙帖》, 李白赞诗云:“少年上人号怀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扫却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 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这个跟园林中元素的设置和搭配原理是一脉相通的。

2.2 作品创作前意在笔先

书法家创作前总是先谋划一番, 包括笔、墨、纸、文字内容、字数、字体风格、章法和落款等都作一番谋划安排, 更关键的是调整好心理状态, 达到恰当的心理境界, 然后再动手创作, 这就是意在笔先。宁静致远, 心静易产生意境, 静才能制动, 才能充分表现书家的“功夫”和思想情感, 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 书法的思维就是造园的思维, 中国园林的创作与书法创作一样,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高在意境。园林规划设计中, 也必须在设计前对园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指导思想、总体规划、景点设计等都作一番周密的谋划, 同样也需要静静地事前谋划, 做到胸有成竹, 园林和书法的思想方法是一样的。

2.3 作品创作时巧用点画, 气韵生动

书法作品的气韵, 指的是技法表现、法度的准确、笔意的神采、通篇的精神以及展现出的气质和风貌。中国汉字书体变化较多, 结字间架方法也不同, 篆楷书讲究方圆综合运用, 起笔收笔极尽变化, 规举中不失生动;草书则极尽变换之能事, 巧拙、轻重皆有变化, 一笔连到底、跌宕起伏、流畅洒脱、气势连绵。书法难, 难在用笔和结字, 用笔难, 难在“活”字, 否则就会“平直相似, 状若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方齐平, 便不是书, 但求其点画耳”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园林也同理, 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元素, 如山、水、花木、建筑等, 求得一个“活”字。例如在动势处理上, 亭子的发戗造形, 波浪形的景墙, 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 给人以动态之美;有了曲折的游廊还不够, 还注意了结合环境与两侧的景观, 使游人左右顾盼而得景, 形成景画连绵的感觉。陈从周特别注重造园的气脉连贯, 有“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源贯通, 全园生动”之说。

2.4 作品创作技巧的虚实相生, 曲直互生, 计白当黑

虚与实、曲与直这些概念, 从广义上说, 都是相对而言的。园林中有亭台、楼、阁的为实, 没有的为虚;有密的为实, 稀的为虚, 园林就是利用园林构建元素间的相互交替运用, 来表现园林的主题;书法中, 有字的为实 (黑) , 没字的为虚 (白) ;笔画多的为实;笔画少的为虚;笔划粗的为实, 笔划细的为虚;墨浓的为实, 墨淡的为虚, 书家精心安排粗细、黑与白、曲与直、浓与淡等虚实相对关系。计白当黑, 通过熟练的技艺, 抒发心境, 对于书家或是园林艺术家来说, 都是最高境界。

在园林中往往是人文书法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水乳交融。实的是亭、台、楼、阁、道路、山水和花木等多种园林元素组成的自然景观, 虚的是匾额、楹联、碑刻等题咏书法艺术品文字的形神意境, 多种园林元素组成如画的自然风景给书家以神意, 挥洒在酣畅淋漓的笔墨中, 恰当地、最大限度地将激荡于胸次、情景交融的园林文化内涵表达于寥寥数个书法艺术汉字当中, 为园林景点起到点晴作用。这种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几乎是成功的现代园林不可或缺的园林艺术技法。

2.5 作品创作技术的前后呼应, 多样统一

中国汉字结字成书难, 难在如何在方正曲直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 笔断意连, 独具匠心。欣赏书作如同欣赏园林, 透过点画结构和景致布局, 看到作者苦心经营的努力, 宛若天成、巧夺天功。书法作品讲究前后呼应, 字里行间产生气韵连贯、顾盼生情、风格协调。一幅成功的书作, 其正文和落款字体应该符合字体的演变发展史实, 如正文是篆隶楷书, 其落款则应该是行草书体, 如果题跋也应该用行草书体, 形成顺理成章, 而且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造园如作诗文, 内容丰富, 技法也较复杂, 如空廊、花廊、花墙、漏窗等与外景物取得视觉的呼应, 多种元素的统一, 做到散而不乱, 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恰当地而又透彻地表达造园者的本意。

3 结语

书法艺术和园林艺术的文化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 两者从平面的空间美到立体空间美都有共同的艺术文化, 并相互促进, 有着共同的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在于园林艺术、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三者的大综合。研究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文化共性, 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只有对书法艺术、文学艺术和园林艺术有深入研究, 才能对这2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共性作出更全面地分析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文东.书法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田英章.楷书要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中国注射液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下一篇:居委森林防火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