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024-05-14

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精选8篇)

篇1: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庄晓红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做好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中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实,中小衔接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早在2009年广州市教研室就以中小衔接为主题,开展了很多研讨,我们越秀区也还在进行着中小衔接的相关课题研究。应该说,中小衔接在很多层面上都已受到充分的重视。我想,教学的真正实践者——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也是十分重视中小衔接的,在日常教学中也能有意识地将衔接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使衔接教学做得更到位?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教学体会跟大家探讨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学和中学有着怎样的不同。

1、教材。小学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而初中教材经常出现变量,几何变换和逻辑推理,并且小学部分复杂的内容也转移到初中阶段来学习。

2、环境和心理。小学熟悉的环境、老师、同学,到了中学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老师、同学。并且,很多外界的影响,也让初一新生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还有一些小学奥数的知识,有些小学生理解不了,应付不了,当他被告知,这些知识将在中学学到,他的心里多多少少已经有些胆怯了。

3、教法和学法。小学课堂由于知识点较少,难度较低,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总能想办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到了初中课堂容量较大,再加上有些老师急于将中考题“晒”给学生,拔高过快,让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而且,小学老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和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但是,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和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 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二、七上数学衔接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 七年级上册的主要章节和内容有:

第一章

有理数(正负数、有理数及其加减乘除乘方)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整式及其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几何初步、线、角、制作长方体纸盒)

查阅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纵观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我发现小学和初中有太多的知识点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在有些知识点的学习上,确实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如果人为地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孤立或分隔开,是很不科学的,也是很不实际的。

我们总是说教学要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我想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将是有效学习的基本保障。

第一章 有理数

有理数与小学各个阶段对算术数的学习是相关联的。学生在小学里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在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了正数负数的读和写,通过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理解,了解了正数、零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进入初中后,负数再次出现,此时对负数的学习要求提高了,要求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由于负数的引入,数集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集,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增加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整体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务必使学生熟悉算术的四则运算,理解有理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有理数的运算即可顺利过关。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引进了整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整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具体的数值到抽象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算术到代数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过,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字母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这是学生易错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这是难点),使学生感受“式”的容量之大。

本章中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重难点,在这部分同样也有小学知识的衔接。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其实就是结合律、分配律的运用,在讲解时,可以把小学的算式再现,让学生回忆起运算律。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让学生体会从算式到方程的发展。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等式的含义,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形如axb和axb不作要求)和较复杂的方程(axbc,(xa)bc,axbxc)。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本章时要让学生感觉到小学的学习对初中学习的帮助,简单的方程仍然要出现。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只解简单方程,需要将方法进行归纳,例如“移项要变号”等要强调,要了解其道理,更要在解题中时刻牢记。

在这章中,可能最让老师们头痛的要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了。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来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把未知量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可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要把握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小学图形到中学图形,有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认识过程。小学是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来增进学生的认识,而初中则要了解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和特征。同时,还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逐步提高要求,逐步发展学生的合理想象、推理能力,进而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并且还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推理,这将是学生学习初中几何的一个瓶颈。教会学

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是我们几何教学持之以恒的目标之一。

三、中小衔接教学中还需注意的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好初中数学。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爱面子,如果让学生多表现,感受成功感,相信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学好数学。学生好奇心强,每节课的引入应该精心设计,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才会有精彩的结尾。

2、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3、教法的衔接。需要我们听听小学的课,取长补短。

4、学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肯问、好问、专心、及时复习、会归纳、有反思等。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个衔接阶段,老师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叙述与理解相关概念,联系与分析相关定理与方法。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时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总之,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了解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知识体系,找出中小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上课和教学时能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篇2: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刘书堂

进入初中的学生,由于刚从小学的襁褓里解脱出来,因而在学习的习惯上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在思维的形式上以具体形象占主要成分,在接受知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要方式。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严密性和深刻性;敢于表达自己的学习意见,但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抽象,说理、推理的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便可能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方法上的“断桥”,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分化。下面就我对中小学教学方法衔接谈几点体会。

一、排除依赖性,培植独立性

升入初一的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十分明显的。我们曾多次对初一学生做过座谈了解,从调查的情况看,初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也反映出他们的依赖心理是明显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读、听、说、练、评、知”等环节上。如“读”,往往是读得太快,读而无序或不留心细读;“听”往往是听故事似的或听其结果,难以听入耳;“说”往往是抢说,齐说;“练”往往只重书写答案,弄不明白的问题,不愿回头看教材;“评”抓不住要害,认识知识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注重反馈和自我调节。其结果是,读得不透,听得不明,说而不思,练得肤浅,评而少理,知而无馈。如何克服初中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心理障碍?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由诱导——引导——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自学能力。

(一)强化动机,诱导学生学习初一学生多数爱表现自己,敢于发言,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可利用的极好的机会。老师应注重抓住这个机会,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发问时,教师应给以“这个问题提得好,正是教师所疏忽的问题”的话语;学生回答总是时,常用“你肯动脑筋,回答得很正确”或“你再想一想,把问题说得更完善些”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和启发。有时对学生提出的总是不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你所提的问题,能否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或“谁能帮助回答XX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利用初一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接受新事物敏感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语言激励”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学习。如在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时,老师先不给出概念,而是给出两个问题:①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0.30和0.300,想想它们的结果相等吗?②如果0.30和0.300是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它们相等吗?这时有的学生说“相等”,有的学生说“不相等”,教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自学教材,然后让学生根据语文中多义词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具有不同意义的道理,说明前者相等,后者不相等的道理。又如讲有理数减法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3-5这样的运算你们会吗?怎样运算呢?”“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算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先学教材,再做这类运算,探讨中提示法则。这样有目的地创设学生读、思、议、练、评的学习环境,激励诱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自学教材。

同进,由于依赖心理的障碍和学习能力的局限,学生开始独立学习时,往往因抓不住要领,学得不明不透,需要教师通过适当 的方式加以引导。语文阅读教学常以提纲作为拐杖,数学教学也应重视学生读教科书,辅以提纲进行指导。如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编拟如下提纲:①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同,类似);②式子

AAMAAM和中字母M所表示BBMBBM的含义是,对M的限制要求是 ;③例题1(1)中左边变到右边是 得到的,为什么(1)题加有C0的限制,(2)题没有加X0的限制?④自学例题

2,试做练习的第2题,想一想所填整式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学习,读、思、练结合,能强化学习的动机,问题既可作学生的导引提纲,又可作评价的依据。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准确表述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钥匙——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学习方法体现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自学、听讲、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学习活动都有其各自的方法和规律,比如阅读数学教科书时,应用语文默读的方法,对课本中的黑体字、关键解题步骤要精读,对叙述性、过渡性的语句则略读。精读的内容以读、划、批、疑、议、问构成一个读书程序,且对怎样读、怎样划(标记)、怎样批、怎样议、怎样问等提出具体方法。“读”不同的内容,彩不同的读法。如对概念(黑体字)的精读,要抓关键字词,弄清本质属性。具体地象有理数乘法法则,本质属性有三点:①两个因数为有理数;②确定积的符号;③求绝对值的积。对略读的内容只要求明确上下的联系,对例题的读法应抓前后步骤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依据。对不同学习活动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数学教学还必须注意基本思想方法的指导,如观察、比较、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摆脱依赖性。

(三)限制正面讲授时间,留给学生独立学习余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面讲授时间过长,使学生失去了在课内独立看书、独立思维、独立练习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只能领先教师,被动听讲。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大胆改革教学方法,避免灌输式的讲授,实施“启导学习,评价回授”的教学模式,对求讲在点子上,练在关键处。教师的讲,重在诱导、启发、点拨。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就引导学生自学。充分暴露认知过程,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解题思路探索的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对学生在课内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这样可使学生在初一就初步形成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运用形象直观性,强化抽象概括性

小学教学内容,多是用具体形象、直观描述的方法来阐述知识。如三角形、圆的知识,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出现图形,而在五、六年级才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其意义叙述这“像红领巾、三角旗、房架的外形这样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我们周围的很多物体,像硬币、钟面、车轮都是圆形的”。初中语数外教学对想象、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要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应继续以形象直观作为拐杖,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水平。

(一)注重应用直观,但避免处处直观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应用实物、图形、数字、语言的直观形象性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总结解题规律。如在讲授相反意义的量时,用温度计的“零上与零下”,企业的“收入与支出”,餐馆的“创收与亏损”,农户的“增产与减产”,生活水平的“上升与下降”……这些反义词来描述实际生活中两种量的关系,并引入负数的概念。又如在讲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时,用“偶正,奇负”来提示积的符号规律,在讲十字相乘法时用“看两头,凑中间”的语句来提示解题方法,运用这些形象的对偶语句来提示运算规律和解题规律,简便、明了、易理解、易记忆。

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的形象直观提供观察、分析的模型,应用算术数的具体直观引入抽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应用条形图、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应用具体的数字来提示代数运算的法则与规律,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深刻。

恰当适时地应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对初中学生的学习过渡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切不可处处直观,对学生已具备的、可接受的知识内容,不需应用直观。同时,直观的应用必须恰当,不可为应用直观而造成学生认知的错觉,对后继的学习造成障碍。

(二)在应用直观的同时,注重及时抽象

直观是教学的手段,认识抽象的知识才是目的,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直观具体的阶段。如讲授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如果只停留在由数轴表示的公共部分确定其解集的四种情况(直观法)上,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而是通过数轴上所表示的解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最后归纳出。这才反映了知识的一般性规律。若只应用直观,而不抽象出知识的一般性和本质性规律,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具体形象阶段(认知的初级阶段)。

(三)抽象的知识应在具体运用中深化认识 对于知识的认识不仅要从具体形象中获得,而且要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应将抽象的知识在具体运用中巩固深化。如不等式的第三条基本性质,学生不难记忆,但运用中往往出错。因此在归纳其性质后,要及时进行有关运用。

三、避免机械性,注重理解性

小学的数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可凭机械记忆获得的。但在初一学生中的抽查表明,有近50%以上的学生已将这样获得的知识遗忘了。针对上述情况,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尽量使学生避免机械的记忆方法,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认识。

(一)避免死记硬背,再现理解记忆

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知识再现的次数,以强化学生的认知。语文课的识“字”教学,先从音、形、意抓新字的建立,然后由字组词、由词联词组,再将词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强化对字的理解。数学教学应将语文课的字、词教法运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并注重通过提示新知识的提出、形成、深化、运用、发展等过程以强化认识。如讲授乘法公式时,先由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推导出公式(ab)(ab)a2b2(提出新知);然后由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即相乘的两个二项式因式中,一个是两式和,另一个是两式差,结果是两式的平方差(第二次再现公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做些熟悉结构的训练(第三次再现公式,深化运用);在完成上述训练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并说明a、b的含义,即字母a、b可表示任意数或式(第四次再现公式,推广发展);最后让学生用公式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这样使公式反复再现,强化了理解记忆。

(二)多角度认识,强化理解记忆

多角度理解知识,不仅可增加知识再现的次数,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理解知识的内涵,深化知识,增强意义记忆能力。如讲绝对值时,提示出概念后,先从正面深化认识:|5|、|-5|、|-3|和|0|的值。提问:①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②两个负数,是较大的数的绝对值大,还是较小的数的绝对值大?再从反面思考:①绝对值是的数是 ;②两个负数a、b且a>b,那么|a|与|b|的大小关系是。然后综合思考:①两个数的绝对值均是10,这两个数的关系是 ②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整数,这个数可能是。这样多角度理解,认知深刻,在理解中达到了记忆的目的。

(三)提示知识内在联系,综合理解记忆

单一零散的知识,学生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易造成概念的模糊不清。在实践教学中,我样根据一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各知识点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一类知识。数学教学应注重把各知识点入在知识群中,通过揭示内在联系来深化认识。如在讲授同类项时,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还要使学生明确是在多项式基础上研究同类项,又是在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合壮工同类项的运算,即字母相同的多项式中

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的项 同类项

常数项12几项合并成一项 合并同类项。

篇3: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入学教育是各所大学的第一课, 对大学的全面了解, 都是从这里开始, 新生对学校都充满着喜悦和憧憬, 也面临许多茫然和陌生, 学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及未来的学习生涯有着紧密的关系, 入学教育第一课成为学生们彼此信任、共同努力的起点, 成为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已经架设的各种资源和渠道, 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等问题, 都希望在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上得到解惑。入学教育能尽快帮助大学生熟悉学校的各方面的环境、消除陌生感;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学校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这些也是同学们跨入大学校门, 规划自己求知探索、拼搏奋斗的新起点。是感受学校深厚底蕴, 增进成长信念的最好时机, 同时热爱学校, 对实现自己的成才梦想坚定了信心。在这里对新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思想上要志存高远, 行动上要脚踏实地, 学习上要勤奋努力, 思维上要求实际创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 不仅勤奋努力, 而且要懂思考、多思考。

二、高职数学与初中数学需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双重衔接

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 环境是全新的, 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入学之前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必然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 入学后无紧迫感, 也有些学生在入学前, 就耳闻初中以后的数学很难学, 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 影响了这一阶段数学课程更好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重要, 根据这些教学中实际情况, 要做好初中数学和高职数学内容上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 多为常量, 题量少而简单;针对例题的练习题和习题对比性强, 只要例题理解了, 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而高职数学内容与初中相比, 抽象而较难理解, 对公式和性质的推理过程要讲清楚。从初中的具体数字过渡为多用字母表示数字, 研究变量、字母、及公式和性质的来龙去脉;既注重计算, 还注重理论分析, 这与初中的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 虽然两部分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是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而高职的数学多数为高中的数学, 实际的难度没有降低,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中与高职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教学中要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相关性, 要做好理论和实际数学教学的衔接;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的内容的衔接。

例如:在高职教材第二册中, 平面解析几何一章中, 第五节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这节的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并画出图形。

答案:平行 重合 相交 垂直 (其中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问题2:平面上直线L1与L2都有斜率, 则它们斜截式方程:

y=k1x+b1 y=k2x+b2

用关系式表示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L1//L2⇔k1=k2且b1≠b2

L1与L2重合⇔k1=k2且b1=b2

L1与L2相交⇔k1≠k2

L1⊥L2⇔k1k2=-1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 使学生对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的内在联系, 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增加以下练习, 让学生对直线方程及特殊的直线方程, 结合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达到灵活运用的教学目标。

判断平面上以下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

⑴ x+5y+1=0 与2x+10y-3=0 (平行) ⑸ x=4与y = -1 (垂直)

⑵ 3x-4y+1=0与4x+3y-2=0 (垂直) ⑹ x=7 与 x = - (平行)

⑶ y=2x+3与y=2x-5 (平行) ⑺ y=x与y=-x (垂直)

⑷ x=0与y=0(垂直) ⑻ x-y=0与5x+4y-2=0 (相交)

对于以上题的练习, 学生都用以上关系式, 判断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对于一些类似的题目用直角坐标的知识来做更简捷。但前提是要熟悉坐标轴的解析表示:X轴用方程y=0表示, Y轴用方程x=0表示, 因为两条坐标轴是互相垂直的, 所以, ⑷ x=0与y=0就是问平面上两条坐标轴所在的直线是什么关系;如果学生非常熟悉x=0与y=0的含义, 是很简单的题目, 反之, 要用以上公式来判断问题就复杂化了。像x=0, 与x=4, (即X等于常数) , 都是平行于Y轴的两条直线, 同样Y等于常数, 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这样通过数与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上题中判断⑺ y=x与y=-x学生多数用新学习的方法:因为两条直线的斜率k1=1, k2=-1, 由于k1k2=-1, 所以两条直线是垂直的。而初中学习正比例函数及图像时, 学习过这种方程, 它们分别表示:直角坐标系中一、三象限角平分线和二、四象限角平分线, 这样的两条角平分线通过夹角是直角, 来推出两条直线垂直, 也是一种简明的方法。后一方法要在教学中明确指出, 这种用图像的方法比前一种方法更加直接, 也是高职数学和初中数学的一种很好的衔接。

初中的学习方法与高职的学习方法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初中的老师讲得细, 类型归纳得全, 练习的时间多, 练习题的类型单一, 并且反复练习, 所以学生只要记住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及性质, 还有老师所讲的有关例题类型, 一般均可对号入座比较轻松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 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 依赖于老师, 被动的学习数学知识, 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性的内容归纳总结。到了高职学校学习数学, 由于课本的内容是高中的数学内容, 虽然没有高中数学内容深, 但也是面面俱到, 所以高职的数学, 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同初中那样讲全讲细, 更缺少反复练习的时间, 对于这些变化, 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 只能让同学们通过自学来完成, 或者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习潜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点, 掌握数学思想的主导学习方法, 做到将数学知识模块由浅入深掌握好,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而对于新生来说, 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 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重重, 完成当天的作业都困难, 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和自我调整的时间;所以做好初中数学内容和高职数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 要潜心研究, 真正做到让学生尽快适应进入新环境学习的方法, 对数学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 上高职学校学习, 数学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 对于相关学科都有很多的关联性, 所以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学生越来越熟悉新环境, 适应高职学校学习的新生活, 慢慢将工作和教学重点放在夯实基础,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全面发展上来。在日常教学中, 本着尊重学生实际, 实行层次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段进行。例如:在学习平面上的直线方程中, 在速度上, 放慢起始进度, 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 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 先课本。注重前后延伸。在讲授新知识时, 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 复习和区别新旧知识, 加强新旧知识点的内在关联, 讲清楚来龙去脉, 新知识的引出, 这也是高职学习数学与初中数学不同的关键所在。并在学习的同时, 注意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重点练习, 特别注重对那些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在练习题中,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练习。并让学生自我总结, 反复做作业。这样可以达到由温故知新而探新的效果。

要想学好、学透高职学校数学这门基础课,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注意运用情感和举一些成功例子,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深入学生当中, 从各方面了解和关心他们, 特别是成绩较低的学生, 帮助他们寻找问题,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并且找出解决办法,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 从学习实际出发, 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肯下功夫的好学生, 这样, 在教学中既抓基础较差的学生, 也发掘了优秀学生, 并抓住时机积极培养, 锻炼他们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 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和思考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 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教学效果。

由于高职数学内容就是高中数学的内容, 这就决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 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 能冷静地总结教训, 振作精神, 主动调整学习状态, 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 深切地感受到, 初中和高职两个阶段数学的学习, 衔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针对每届新生的具体情况, 潜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 对高职学校数学这门基础课学习得更加得心应手, 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夯实基础。

摘要:学生由初中进入高职学校学习, 将面临许多变化, 对于新生来说, 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都是全新的, 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都将有质的改变和提升。本人结合个人教学实际, 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 潜心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特点, 需要通过入学教育, 提高学生对进入高职学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由初中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特点, 克服各种不良的习惯, 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环境。

篇4: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差异;探索;措施

一、中小学英语的主要区别

从本质上来讲,中小学英语均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交际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中小学英语都强调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中小学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以下几方面:

1.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差异

目前的小学英语知识大多数是以人物对话形式出现,教材几乎全部选用插图,其特点就是:生动活泼地为学生展现英语的日常交往功能,比较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对话。这种插图对话安排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且很快地学会运用,此时学生不需要知道这些句子是怎么构成的,语法是什么等。但中学英语教材就显得比较复杂了,教材中虽然也有插图,但主要的还是大篇幅的词汇、语法、句子。学生就需要下功夫学习语法的结构以及句子的构成,还需要自己学会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日常的生活中。

2.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教法上,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多数偏向重视学生口语的学习,学生达到会读即可,轻视了语法知识的贯穿。中学课堂却被大量的单词、语法结构、句子成分等充斥着,学生一边要花时间记忆单词,一边下功夫背诵语法知识,另一边还要死记硬背一些句子用于短文的写作上。例如,常见中学课堂:老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学生姿态万千地使劲背诵,这两种情况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也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二、针对当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

目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水平不同,对进入初中后学生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对教材中某些章节的某些知识点,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不仅让学生知道句子是什么意思,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语法知识。但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会背,知道意思就行,并没有深入贯彻给学生更进一步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而进入初中后,对语法知识有一定掌握的学生会学得快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麻烦。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主要有:

1.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由于初中的英语教材大多数的词汇都是小学阶段接触过的,并且多数的语法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提到,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内容上的衔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让学生较快地接受中学的英语知识。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英语教材,了解小学英语的授课模式,然后找出其相通之处,从而找到衔接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进行补偿训练。比如,语音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小学生都不具备准确拼读单词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这部分知识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听音和辨音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通过变换语调来表达相应的意图,具备一定的拼写能力。

2.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好教学的衔接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比较大,对新知识的渴望比较强烈,而中学生因课程任务的加重和学习生活的大幅度变化,再加上进入青春期后特有的身心特点,往往在英语的学习中,多数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学习方法之上,不能够突破自我,从而造成成绩下降,不愿学习的结果。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在小学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多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在中学的教学中不要“填鸭式、满堂灌”地进行讲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综合以上的分析探讨,对于当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组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完善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争取在探索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实践、合作与创新能力,切实保障小学教学向初中教学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廖小萍.浅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3(06).

[2]韩漠婷.谈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01).

(作者单位 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

篇5: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1厘清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高职数学教师要和行业、企业以及中职数学教师密切联系,明确高职数学的课程目标,界定高职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增强与中职数学课程的衔接度,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职业导向,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

2.2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数学衔接的关键。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比较直观,注重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较少,而高职数学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4]。因此,高职数学教师首先要熟悉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坚持以素质、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中职数学为基础,高职数学为主导,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根据高职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整合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需求,激发学生产生“动机”,兼顾学生后续专业课程。

2.3改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较差,对数学有畏难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要灵活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猜测、多交流,积极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数学软件,通过数学软件的使用,将学生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淡化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这一情况,教学中不追求逐字逐句的严格描述,而是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例如在概念教学时,通过有专业背景的实例引入,避免严格的“数学定义”,顺势引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在介绍基本定理的时候,避免“定理—证明—应用”的单一模式,采用问题式引入,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渐入主题,交代来龙去脉,避免抽象。在讲解运算及其规则时,对于复杂的内容充分与数学软件相结合,抽象内容形象化处理。将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及借助于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4改革评价体系

探索与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使考核方法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分情境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对每个情境进行考核,每个情境的考核分为能力和素质考核两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情境的考核作为高等数学整体考核的一部分,弱化以卷面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考核,打破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使学生克服对高等数学的畏惧感,重拾信心。

3具体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课程组将工科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针对所有专业开设的基础模块(函数、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和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模块(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在各模块中根据生活实例或专业实例建立学习情境,阐述实际应用和价值,引入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云平台和智能手机,建立了微课平台、线上题库等多种资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同时,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软件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形成了“教、学、做、评”一体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建成混合式教学平台,完成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完成院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本,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4结语

通过构建新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以任务为驱动,情境为依托,混合式教学为载体,结合专业特色,实施中高职衔接数学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科学人文素养,从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翠兰.对中高职数学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19):52-53.

[3]斯彩英,洪波,潘仲川.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87-89.

[4]尚秀丽.中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衔接的探讨———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85-87,120.

篇6:中小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之分析

1.环境与心理之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之,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之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之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之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之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之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之学习质量。2.教材之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之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之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之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之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之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3.课时之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之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之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之提高。4.学法之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之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之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之高一 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之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之形成和学习质量之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之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①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之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之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之特点,为其它措施之落实奠定基矗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之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之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之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之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之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之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之分析,了解学生之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之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之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之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之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之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之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②重视新旧知识之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之加深了,有之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之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之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之效果。

③重视展示知识之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之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之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之本质,提高应用之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之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之提高。

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之良好习惯,提高学习之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之,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之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之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之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之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⑤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之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之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3.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之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良好衔接。

①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之热情。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之积极作用。我们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之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之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之专家学者;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代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等等。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之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之机会,以体会成功之喜悦,激发学习热情。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之良好心理素质。由于高中数学之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之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之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之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之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③电视知识之反馈和落实。通过建立多渠道之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之掌握情况和对教学之意见,为及时矫上学生之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知识落实之思路为:以落实“三基”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三、实践效果

篇7: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顾广林(225312)§1问题的提出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是没有真正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2 了解影响初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因 §2.1教材的原因

目前的小学已全面进入新课改,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材在难度、深度、广度方面降低幅度较大,且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初中学习中经常是变量,几何变换和逻辑推理.且小学部分复杂的内容也转移到初中阶段学习.这样小学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因而初中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和教学要求上都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小学教材.§2.2环境与心理的原因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六年级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初中,认为小学学习任务已完成,目标已达到,整个身心完全放松.在两个多月的暑假中,基本不再复习小学数学,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思想继续松懈,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上课精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认真完成作业,知识、能力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2.3教学方法的原因

初中上课容量大,而且在讲授时,常常是知识点一出来,马上就是一道中考题,立即就拔高,当然,学生听不懂,只有自己看书,自己学,这样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在小学课上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一到初中就被抹杀了.因而产生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教法上未能与小学教法衔接上.§2.4学生学法上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但是,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规律,在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3掌握小初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搞好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小学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3.1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3.2数与式 初一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不过,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便更有居高临下之感.§3.3由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初一的“空间与图形”内容主要有“走进图形世界”、“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全等”.对于“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要把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对于 “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要把握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对于“图形的全等”的教学,要把握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4做好小初数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4.1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学生的兴趣何在? 实际上兴趣随时都会产生,对于刚进入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新鲜感和对“新”的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如何利用好,值得研究!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的学习,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强,面子又薄,更需要肯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1)在处理数学问题时,要再现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2)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2做好学生的心理衔接

我们可通过入学教育增强学生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明白整个知识在初中的布局;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小初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五是给学生讲情在初中学习数学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心境的创设,以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初中数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位学生在一周内都能有1-2次机会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精心编制试题,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能及格.作业批改认真、细致、耐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当面批改最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种成功感,拓宽心理情境,使学生热爱数学.§4.3衔接好教材内容

小学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初一上学期抽象概念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同时,初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4.4利用学生的思维特征,衔接好小初教学方法

小学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初中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论思维过渡.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有较好的衔接.开学前,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出教

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初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初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初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教学中,随时注意多渠道的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可以在学生上初中一周或半月、一月后就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深度.在不影响整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先放慢教学进度,适当减小课堂容量,降低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初中数学教学.§4.5加强学法指导,衔接好学习方法

篇8: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研

一、注重心理上的衔接

当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 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他们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学习内容, 都会产生很多心理上的不适应. 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心理上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战胜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 从而尽快投入到初中阶段快节奏的学习当中.

例如, 数学教师可以指导初一新生快速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一些同学之间的互动等, 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 在执教“正数和负数”一课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下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合作进行解决: (1) 在-2, +2.5, 0, -0.35, 11中, 正数是___, 负数是___; (2) 如果向东为正, 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 如果向南为正, 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学习,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融洽很多.

另外, 对于教师他们也很陌生, 此时数学教师不应该表现得高高在上, 而是应该多亲近学生, 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和爱心来感染学生, 从而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尽快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对于初一新生的启蒙教学过程中, 对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教学都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 纵观中小学数学教材, 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有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 小学阶段关于简易方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为初中阶段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亦为初中阶段深入的几何知识学习提供了前提.所以, 我们在初小数学衔接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衔接关系, 深入挖掘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 把新旧知识的学习很好地串联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初中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又如, 初一数学教材中的有理数部分, 就包含有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算术数”以及它们的相反数, 有理数运算中的很多计算法则与小学算术数的计算法则也是相通的, 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就会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初中生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三、注重教法上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一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上亦要搞好衔接. 在开始阶段, 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教学进度, 而是应该循序渐进, 缓慢增加教学节奏. 我认为, 初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让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有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逐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例如, 在对初中阶段新的数学概念和新的数学定理进行学习的时候, 要适当地结合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 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初中阶段之后,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会明显增多, 这可能会让同学们感觉到应接不暇. 比如负数概念、有理数概念、相反数概念以及绝对值概念等.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不断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初中生有效联系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最终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概念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四、注重学法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科目较少, 学习内容也相对简单. 但是进入初一阶段之后, 教学科目明显增多, 学习内容的难度也成倍提升. 为了帮助初一新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过渡,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 在小学阶段, 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 也是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初一新生都不会预习, 即使有同学预习了, 也仅仅只是走马观花的简单看一遍. 所以, 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初一新生的学法指导, 加强对其进行预习训练. 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是:列出预习提纲, 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布置前置性作业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验等. 通过长期的训练, 他们的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 例如, 在对“正数与负数”一课进行教学之前, 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 (1) 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 零是正数还是负数? (3) 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这个前置性作业的完成, 同学们很好地对这一课进行了预习.

五、结语

事实上, 中小学数学衔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就可以有效解决. 但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 这一点必须有效纠正. 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作出经验上的指导, 引导更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做好中小数学衔接教学.

摘要:小数数学和初中数学在学习难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 进入初中之后, 很多新生由于学习的不适应, 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问题也自然而然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展开实践研究, 希望能帮助初一新生进一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仇菊妹.中小学数学应“相亲”而非“相轻”[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7 (1) .

[2]张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效途径的思考与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20) .

上一篇:数列求和高三一轮复习下一篇:怎么当父母而不成为“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