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城市地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行业应用建设,将成为IT服务商未来重点关注的业务方向之一神奇的平台“有了数字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我们工商部门在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地址审核时,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了。

第一篇:城市地理学论文范文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是城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州市花城广场为案例,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该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维度,将空间新文化地理学的空间理论运用于城市研究中,为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及地方与人和谐相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新文化地理学

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缩影,也是城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其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迅猛,城市的扩张、更新与重构等问题都伴随着公共空间的生产与重构。转型期的广州也逐渐发展为一个高度多元的城市,其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重构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协商。因此,本文以广州市城市公共空间——花城广场为案例研究,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以期填补国内公共空间研究的空白,同时希望给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指导。

花城广场是广州亚运会重点项目,也是目前广州市最大的人民公园,其内部以及周边有众多标志性建筑。花城广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产物,是广州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的标志。本文以花城广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空间的建构,将西方的理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补充了中国学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足,同时希望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促进人与空间的和谐相处,使城市公共空间乃至城市得到良性而持续的发展。

1 研究回顾

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而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意义。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文化地理学研究者们以独特的资本、权力、文化等视角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问题。新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使人们逐渐关注了空间内的权力、话语、日常生活等重要元素,西方文化地理学界已逐渐完善和成熟地运用了相关的理论对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社会脉络和文化意义在空间内的集聚,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群体或个人彼此接触与交流的空间,隐藏着众多的社会、文化等问题,如群体的社会认同、身份认同④、社会管制⑤等。而中国的地理学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多集中与空间的规划,较少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及其背后隐喻的相关问题。

空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地重构。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是社会的产物,同时空间也是社会生产的过程⑥。他突破性地讲空间划分为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和表征的空间三个维度。空间表征是社会权力阶层或精英群体对空间的规划与蓝图;空间实践是空间的物质环境,是真是可感知和使用的环境;表征空间是社会大众内心对空间的真是感受,往往表现为抵抗或顺从⑥。空间的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用作用建构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空间。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为出发点,分析花城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维度,为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及地方与人和谐相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同时希望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2研究设计

2.1案例地

花城广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内,广场内建有众多商业项目、超甲级写字楼以及重要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同时,作为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的举办地,花城广场内还设置着许多的政府机构(如图1)。花城广场集合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功能。

2.2研究过程

调研人员于2015年2月10日至3月11日以及2015年3月20日至4月2日在花城广场进行实地调查,并随机选取了29名游客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3 城市公共空间的表征

空间的表征是对空间的设想,一般是精英阶层或权力结合对空间的规划。随着改革开放后广州的经济飞速发展,广州城市空间不断地规划与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花城广场也迅速从农田发展成为了广州市最大的人民广场。

花城广场作为珠江新城内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其空间的建构是随着珠江新城的规划发展而演进的。199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发展规划珠江新城并编制“93规划”提出“中轴线”的概念,正是此时,花城广场的设想与规划也同时成形,而在此之前,花城广场是一片农田。政府力量是空间建构的强大作用力推动花城广场从农田发展成为集经济、文化、政治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花城广场是国家政府作用下的产物,是国家响应全球化发展以及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体现。在政府对珠江新城的规划中,其被定位为“未来的广州市新城市中心,将统筹布局,综合商贸、金融、康乐和文化旅游、行政、外事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因此,花城广场内部以及其周围地区规划和发展了多项商业广场项目、CBD项目,并引进众多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设置重要的政府部门,并建有各类基础设施、文化设施。

对于花城广场的空间建构,政府在其设想和规划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政府力量与社会精英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花城广场的开发、设计、规划、建设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政策、政府力量、精英思想在花城广场的空间过程中发挥了主导的推动作用。

4 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践

空间的实践指的是空间的物质环境。权力作为一种力的关系,空间建构与重构的基础⑦,政府力量是构建城市景观的重要动力。广州市政府主要从商业、文化、政治等三个方面对花城广场进行定位以及空间的建构。

2003年,广州市政府将花城广场定位为广州市的中心商务区。而后,超甲级写字楼兴建、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商业中心聚集等现象体现其商业定位。花城广场的核心区内有39栋商务办公、大型公共建筑,对核心区内的空间进行了整合,形成良好的CBD景观,聚集了众多内外资公司、世界500强公司、上市公司的地区总部和办事处。

政府对花城广场文化方面的定位兼具传统和现代特性。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师均为外籍著名设计师,而三者的设计风格都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感,更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全球化空间生产。而多项民俗活动的举办,如迎春花市、民俗表演、非遗展示、主题花展等以及传统元素的添加,如音乐喷泉的传统音乐元素、巨型金桔树“吉祥树”、巨型迎春中国节等都体现了花城广场的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

花城广场不仅在商务和文化上建构空间,其在政治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位置。花城广场内还设置有广东省检察院、广州海关以及美国领事馆、西班牙领事馆等主要政府机构。花城广场的绿道两旁设立了多个公益宣传项目,更体现了政府将其作为重要的政策与精神文明宣传的重要空间。

物质空间的生产是通过权力对空间的塑造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的过程,而花城广场的物质空间的建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力。

5 表征的城市公共空间

表征的空间是人们对空间的真实想法。花城广场作为集经济、政治、文化作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对其的定位有一定的认同。

首先,人们对花城广场全球化定位的认同。花城广州众多标志性的建筑多为现代与后现代风格,同时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集聚于该空间,使得花城广场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空间。而游客们也对花城广州的全球化风格表示认同:

“……花城广场内的建筑大剧院是英籍设计师设计的,说明国内外的建筑艺术已在互相交流与融合,设计很前卫、新颖,是一个高档次的艺术文化中心……”

——受访谈者XXIV

“……花城广场的环境适宜人们休闲娱乐和散步,其建筑代表了广州迈向新城市和国际化、现代化的表现,使人更好地与自然环境与现代建筑融合起来,让人更好地领略到广州的美……”

——受访谈者VII

其次,人们对在花城广场文化地位的认同。花城广场通过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相关的节事活动体现其文化作用,而人们对其文化作用表示认同:

“……我和孩子周末都会来广州图书馆,通过阅读书籍、参与讲座、观看展览,使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刚参观完博物馆,感觉这个城市还是包含了很多文化内涵的……”

——受访谈者XIV

“……四大文化场馆集中在一起作为宣传城市风貌的景点,很不错。建成后的确让更多人开始接触大剧院的表演和博物馆的历史文物、绘画等等的展览……”

——受访谈者XVIII

花城广场众多的商业广场、高档写字楼以及众多的知名企业集团,充分地展现了该空间的商业定位,而人们对此也有深刻的认同:

“……花城广场的商务区高楼林立,给人感觉这个城市很现代、很向上……很多国际级地标性商务综合体的落成体现了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这里有很多高档商场,购物很方便……”

——受访谈者XVII

表征的空间是人们对空间的实践和空间的表征的真实想法。而花城广场中的活动主体对该城市公共空间的认同体现了政策指导下的地方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6 总结

花城广场是在政府力量下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公共空间,遵循着其空间表征的定位,建设成为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对其的感知与想法,即表征的空间与政府的蓝图和建设相一致,体现了地方与人的和谐相处。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为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颖的理论视角,对城市问题的分析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启发。城市空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集合,新文化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能更加深入问题的本质,促进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arr, S., Francis, M., Rivlin, L. G, &Stone, A. M.(1992). Public sp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abermas, J.(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e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uge: MIT Press.

[3]Salmenkari, T.(2009).Geography of protest: places of demonstration in Buenos Aires and Seoul. Urban Geography,30(3),239-260.

[4]Amin,A.(2008).Collective culture and urban public space.City,12(1),5-24.

[5]Ameel, L.,& Tani,S.(2012).Parkour: creating loose space.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94(1),17-30.

[6]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 1991.

[7]孙婷婷.对福柯《另类空间》的后殖民解读[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3:175-181.

作者简介:

李倩菁(1990年-),女,福建莆田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地理、酒店与餐饮管理。

李琦慧(1992年-),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城市休闲与娱乐管理。

作者:李倩菁 李琦慧

第二篇: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城市的基石

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行业应用建设,将成为IT服务商未来重点关注的业务方向之一

神奇的平台

“有了数字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我们工商部门在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地址审核时,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了。”浙江省某市工商局一位姓王的女士介绍说,“系统中的定位功能,可方便快捷地定位到企业的注册地址,避免了以前定位不准、地址表述不规范、同一地址重复办照、书式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这个系统还在责任区管理、巡查计划、无照企业监管、户外广告等多项业务中得到应用。”

王女士还介绍说,依托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让工商局的办公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用三维地图或地名地址、责任片区、工商数据等方式即可快速查找到工商部门所需的相关信息。在单位的显示屏上,整个城市市全貌以立体画面呈现,各条街道一目了然,甚至每栋房屋和门牌号码都清晰可见。我们单位进行信息查询,只要在相应的位置点一下,企业法人、注册资本、股东构成、经营地址等详细信息全部显示出来。感觉就像在看007的电影一样,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个让王女士赞不绝口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其实就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正在大力建设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所发挥的神奇作用。

说起地理空间框架,可能大多数人还不太熟悉。事实上,通俗一点讲,就如同IT基础设施对于企业信息化一样,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的基础,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基石。“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其实就是城市信息化以网络形式表现的高速公路,数字经济、数字企业、数字社区,以及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等等的数字化生活环境,都离不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的基础框架。”业内资深人士向先生说道。在他看来,目前全国各地炒得火热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的建设,其实都离不开地理空间框架的支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理空间框架在城市信息化中的地位就如同城市建设中的道路与桥梁一样,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的基础设施!”郑州市相关负责人如是形容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建立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的框架,不仅可以避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基础地理信息建设部分的重复投资问题,还能通过降低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维护与使用成本,来迅速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提升城市整体信息化服务水平。“这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他举例说,“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郑州市很多局、委、办都在建设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市政府每年收到的各单位建立各种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立项申请也在逐年增多。但由于之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势必会造成各局委办在建设自己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时,在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重复投资。而且,由于各单位是按照自己行业的需求来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难免会出现坐标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采集范围不一致、数据精度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数据不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数据相互之间不能整合使用。另一方面,一些资金预算比较少的单位,如民政局、统计局、公安局等单位虽然也需要建立如地名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和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但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方面的高昂投资成本和政府部门利益造成数据不能共享等原因,使得这些部门迫切需要建立的系统迟迟不能建立。”

确实,如该人士所言的这些问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表现得越来越严重。其实,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也是过去几年来,各地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建设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原因之一。

IT服务商的巨大商机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100个以上的城市建成或正在进行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而在“十二五”期间,这种建设的力度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所有的地级市甚至县都会开始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渐入佳境,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大范围、大规模在全国进行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测绘局党组果断决定,乘势而上,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整体上从试点全面转入推广,推广工作重点向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转移。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促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与共享利用。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的这番话无疑表明了政府对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决心和投入力度。

而在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中,IT技术的支撑无疑将占有绝对的比重。无论是软硬件基础平台、地理信息平台还是各种行业应用,都会给IT服务商带来大量的市场机会。

“这一市场的空间非常庞大,对于IT服务商而言,有着非常好的机会。”山东省某IT公司老总张先生如是说道。张先生给记者算了一下,一般地市级城市,在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时,投资至少在几千万元以上,有的甚至上亿元,而全国的地市级城市有数百个,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县级城市,这一市场的规模可想而知。“至少有几百亿元的市场空间。”

行业应用与地理信息的结合

那么,在这一市场,IT服务商的机会到底有哪些呢?

“一般情况下,地理空间框架由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三部分共同组成。”张先生介绍说,基础设施主要是完成各类信息从数据采集到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全过程软硬件与网络设备的有机组合,它由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支撑环境组成。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是核心资源,管理平台是资源的管理者,支撑环境包括软件、硬件、网络及安全设施。“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比较专业,一般由专业的地理信息服务商来进行建设。而支撑环境则对于IT服务商的技术能力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对于绝大多数IT公司而言都有参与的机会。”

应用服务平台则是地理空间框架的支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和应用集成的公共服务平台,是业务应用的重要支撑。“这部分对于IT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行业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门槛也相对较高,基本上是由熟悉各个行业应用的ISV或SI来提供服务。”

确实,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方面的项目基本上都被一些专业的GIS厂商所垄断。对于绝大多数IT服务商而言,他们更多的机会在与平台之上的应用方面。而且,在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之后,用户对于应用的多样化需求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因此这一市场的增长空间也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公司把业务重点放在地市级城市的应用上。随着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成,各个局、委办肯定需要建设大量的应用系统。这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张先生坦言,在地理空间框架建成之后,如何把城市原有的行业应用与框架平台融合在一起,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原来做行业应用软件的公司,虽然可以把软件做得很好,对行业应用也比较熟悉,但是在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后期的加工等方面显然缺乏经验,而我们公司不仅在GIS应用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同时对于一些政府、企业的行业应用也比较了解,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上,把数字城市的各种行业应用放大,这也是我们未来几年内主攻的市场方向。”

据张先生介绍,他们目前已经在几个地市级城市做了相关的行业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在地理信息框架上建设的卫生系统的应用,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卫生局的工作效能。以前只能通过文字记录,或到实地勘查了解疫区疫情。现在,利用公共平台的地理信息,就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疫区药物的投放范围、配置药物量。另外,在环保监测系统方面也有成功的应用,通过在线监控、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污染的危害,使这座以煤炭、冶金、化工等重金属工业为主的城市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处理事件的时间由原来3小时缩短为目前的40分钟。”

在张先生看来,未来类似的行业应用将会越来越多,关键是IT服务商能否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发掘出更多的商机。

作者:郭嘉凯

第三篇:城市地理的发展与研究

摘 要:城市是人口、经济等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群的组成部分。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地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中国逐渐认识到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的差距巨大,也看到了城市发展的迫切性,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地理的发展与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发展特点;发展趋势;核心研究内容及发展

1 核心研究内容及发展

(1)城市化。城市化或城镇化,指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社会向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城市化研究始于1980年,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进入高潮时期,在乡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动力机制有了一定的成果。新时期,强调的内容逐渐转到环境生态问题上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成为研究主体内容。

(2)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不同职能、规模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城市群体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城镇体系研究起步,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末一直是研究的核心和热点,21世纪后下降。城镇体系主要研究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此三方面。

(3)历史、文化、生态和环境。城市历史是城市产生并发展的整个过程,一个城市的历史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城市的独特个性标签。城市的生态和环境也深深影响着这个城市的口碑与发展。近10年来,地理学者利用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广场、宗教祠堂景观、地方感等进行了研究,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小尺度上发展并深化了本领域的研究。

(4)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由各种非农业经济机构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劳动力、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经济。近期主要研究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在世界城市和以及全球城市产业发展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

(5)社会地理。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的学科。社会地理学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起源于20世纪初。此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稳步上升。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采用生态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整体社会空间进行研究。90年代中期之后,特定群体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城市犯罪与绅士化等变为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6)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不能被禁锢在某个区域,要想得到长久更好的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加强与各个地域的联系与交流。关于中国城市全球化的研究,作为城市地理研究的新兴领域,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兴盛期是在新世纪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城市理论引进、新国际劳动空间分工与世界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全球化发展过程、城市应对全球化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研究等。

2 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特点

(1)与城市规划的实践相结合,以满足城市规划的需求,促进城市规划理论的成熟;

(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引进、吸收和转换的机制,引进西方技术、方法及人才。

(3)结合中国社会发展潮流趋势,强调对生态环境问题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关注,带动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

(4)从全球化的角度促进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与西方的接轨,借鉴西方经验,学习西方理论知识,从而完善中国城市地理的不足。

3 研究发展趋势

(1)多尺度的研究。近年来,城市地理学关注对尺度问题的探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尺度研究城市空间过程、现象及空间结构以及传统的研究尺度;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深入发展,城市内部结构要素的重新组合,城市地理既需从宏观的层面对城市进行研究,也需从微观尺度来研究。一方面是全球范围内城市体系 — —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另外还有对全球城市的研究。特别重视对营业性场所微区位研究和社区地理的研究。

(2)认识路径的综合化。传统的城市地理学派正在不断转型,城市地理学派更加注重城市在物质空间之上的非物质空间的研究,将物质与非物质空间结合起来研究,从城市文化找寻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心智地图基础上的城市地理的精神分析的超自然转向,则注重非意识对人们行为和城市的作用。

(3)研究內容社会化趋势和研究的“管理化”倾向。国外城市地理学注重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可以看出城市地理与社会学的交叉明显,学科界限十分模糊。目前,国外城市地理学的杂志都呈现出这种趋势,一部分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空间方面,一部分并没有涉及。其中研究包括:①城市移民、避难者的空间迁移,城市空间的不平等、城市社会极化;②城市少数民族居住区、贫民窟、社会混合居住等;③城市健康以及城市中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化的问题等。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社会发生了公共治理变革,“凯恩斯时代”结束。西方国家政府鼓励市场化,主张在公共领域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发了很多国家发展环境及治理方式的转变。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城市经济,积极进行了各种营销战略,西方的传统型的管理模式,被企业化模式开始取代,政府、商业机构等利益团体逐渐合作并且形成“增长联盟”。基于这种情况,城市地理学需要适用城市发展服务的需求,所以,近年来城市管治、城市营销在城市地理界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贺灿飞,刘志高.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

[2] 薛德升,王 立. 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J]. 地 理 学 报,2014,69(8)

[3]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传承与发展[J]. 地 理 研 究2017,36(11)

作者:张雯雯

上一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下一篇:刑法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