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城市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典型代表,引领着全国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明晰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优化其区域资源配置、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以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及GWR模型对全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城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城市设计论文 篇1:

关于哈尔滨欧陆风情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思考

[摘要] 哈尔滨这座城市是在19世纪末因作为中东铁路的附属地而迅速发展繁荣的,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国际商埠和移民城市,因而留下了浓郁的欧陆风情。它既是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是今天旅游开发的独特资源和宝贵的遗产。依托这份历史资源,系统开发哈尔滨欧陆风情文化旅游产品,对于完善哈尔滨旅游产品结构具有重要价值。为此作者在对欧陆风情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空间布局和系统规划的策略,以及主推“欧陆风情之旅”主题旅游产品的对策。

[关键词] 哈尔滨 欧陆风情 旅游产品 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 F590.3 [文献标识码]A[

浓郁的欧陆风情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最明显的特色之一,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个性魅力所在。依托这份独特而宝贵的资源,系统开发哈尔滨人文旅游,特别是开发欧陆风情文化旅游线路和塑造强势品牌,对于仍处于“冬夏两季热而春秋两季冷”困境的哈尔滨旅游来说,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填充和弥补,同时也是对哈尔滨特色文化走向市场的有效尝试。

一、哈尔滨城市欧陆风情旅游资源分析

哈尔滨城市欧陆风情的形成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哈尔滨市近代城市发展史始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作为中东铁路枢纽和附属地的哈尔滨,接连不断地有大批外国移民涌入,至上个世纪20~30年代曾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有领事馆,外国侨民一度达到20万人,超过当时人口的半数,由此,哈尔滨变成了地道的国际移民城市和国际商埠。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中晚期,随着国家对“工商业的改造”和中苏关系的日趋紧张、破裂,外国移民陆续迁出,到了60年代初已经所剩无几。但他们的到来,对哈尔滨城市建筑格局、建筑风貌、文化构建以及风俗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具欧陆风情特色的当属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哈尔滨市区现存的早期建筑中,荟萃了欧洲近代各种流派的建筑艺术,包括巴洛克、拜占庭、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如此多样的建筑集中于一个城市,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有代表性的建筑500余座,其中极具史学研究、建筑研究、艺术研究和观赏价值的欧式建筑就有234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洋建筑有52处,绝大部分是欧式建筑。因为道里、南岗两区曾是当年外国移民的聚集区,所以当时遗留下来的建筑多数集中在这里。由于各种原因,尽管毁掉了一大批珍贵的欧式经典建筑,但保留下来的这些建筑也基本上能代表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尤其是在国内率先辟为步行街的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简直就是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这里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出自欧洲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其表现手法、设计理念和价值取向各有千秋,有些建筑当时在欧洲也极为盛行。即便你不是一个建筑师或艺术家,你也会感受到每座建筑的不同凡响和精美绝伦。

与此同时,哈尔滨的欧陆风情还体现在居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语言习惯的异域色彩,其中更多地表现为俄罗斯的风格和习俗。近20万侨民中大多数是俄罗斯籍,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这些在哈尔滨从事投资、贸易、商业活动的移民们,其文化、艺术、宗教等生活方式对今天哈尔滨居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起到了特定的影响。哈尔滨当时就诞生了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音乐学校、第一家啤酒厂等国内之最,至今,哈尔滨的啤酒消费量仍堪称全国之最,哈尔滨啤酒是中国最早生产的啤酒。可以说哈尔滨是拥有国内俄罗斯风味西餐厅最多的城市,饮食风格也倾向于俄罗斯,俄式“大列巴”和秋林“里道斯”红肠仍是哈尔滨人的偏爱。到了节假日,哈尔滨人喜欢去野餐的习惯仍然保留,去教堂结婚的人群数量也在递增。人们着装中的俄罗斯样式仍有延续,当地的方言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外来语,如称面包为大列巴,一种俄式饮料叫“格瓦斯”,缝纫机叫“马什”,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学钢琴的人数也居全国前列,在哈尔滨的音乐教学中,仍活跃着很多俄罗斯教师。由于历史的缘由,哈尔滨的这些生活习俗均呈现出深厚的俄罗斯情结。

上述一切散在的资源,经过有效的整合与提炼后,将成为欧陆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的可靠条件。

二、哈尔滨欧陆风情旅游产品和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充满异国情调的景观建筑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使哈尔滨的城市景观与中国大多数城市景观迥然不同。(2)景观特色鲜明,知名度和集中度较高。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百年老街中央大街驰名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异域风情的果戈里大街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索菲亚教堂景观的整体协调性较好,满足了休闲购物的需求,符合现代游憩的发展趋势。太阳岛景区早期的别墅建筑较为集中,目前仍得到了保留。(3)哈尔滨的风俗习惯(饮食、着装、度假)、爱好音乐艺术等社会风情仍刻有俄罗斯文化深深的烙印。

2.劣势和问题

(1)欧陆风情旅游资源有建筑、有风情却无特色主题产品。仅仅开发了中央大街、俄罗斯风情小镇等零星产品,而没有进行系统开发,资源开发的深度也不够。往往是只重题目而缺少内涵,难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2)缺乏公认的目的地形象,欧陆风情的品牌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欧陆风情知名度以及国际吸引力远不如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来哈尔滨的旅游者中,65%的游客认同城市干净、美丽,95%的游客认同冰雪,仅23%认同“东方小巴黎”的提法。看来,形象塑造和知名度的提升任重而道远。(3)欧陆风情建筑虽有所保留,但是城市整体风格遭到破坏,存在城市旅游设施和风格不配套现象。(4)俄罗斯风俗习惯仅仅是自发的和散在的状态,而没有在整体上得到放大,形成规模。众所周知的“东方小巴黎”缺少能使市民参与的社会风情活动,没有建立起社会各界对哈尔滨欧陆风情了解和交流的平台。(5)代表城市异域风情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很难出现真正成熟的名优品牌。具有哈尔滨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比例更少。在中央大街上的旅游商品店内,以及其他分散在哈药路上的几家商店,几乎所有的旅游纪念品都是以俄罗斯的旅游纪念品(俄罗斯套娃、巧克力、军用望远镜等等)为主。虽然这也能体现俄罗斯特点,但是哈尔滨当地设计生产的体现异域风情特色的工艺品和纪念品还为数寥寥。(6)地理位置偏远,使游客旅游成本加大。虽然作为计划单列城市的哈尔滨已经被评为中国十大宜游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地理位置距离客源地较远的事实不能改变,即便较为发达的交通条件能够部分减少旅行时间,但是旅游成本不能减少和旅游有效时间大为减少,这是哈尔滨旅游的一个制约因素。

3.机遇分析

(1)大众旅游时代即将到来。在美国等旅游发达国家,每年有超过50%的人口进行旅游活动,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我们国家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城市人口的收入以每年高于8%的速度增长,农村人口收入也以高于6%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将会迎来大众旅游时代。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区域旅游的发展也会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因此旅游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2)城市旅游和生态旅游同样被关注。21世纪旅游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趋向,一是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备受青睐;另一个就是具有文化个性的城市旅游受到推崇。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科技信息、时尚的生活方式、领先的思想观念等,展示了都市的繁荣风貌和时尚潮流,给游客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体验。多姿多彩的都市文化正是其魅力所在。(3)游客出游组织形式出现了以散客为主的变化,产品选择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和主题旅游转变,游客需求由观光向求知、参与、体验、探险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为文化旅游开发和个性城市形象塑造创造了市场空间和需求。

4.威胁分析

(1)进行城市旅游开发和异域文化旅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哈尔滨欧陆风情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的竞争对手,如省内的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城市;国内其他地区的上海、杭州、青岛、大连、天津等城市(都市)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成为我们客源分流强劲的竞争者。(2)人文旅游开发水平较低。哈尔滨冰雪旅游开发较为成功,具有了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探索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三、哈尔滨欧陆风情产品开发的对策

一般来讲,产品的开发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达到成熟。首先是系统的产品开发阶段,而后就是品牌塑造阶段,在此基础上更高的阶段和目标就是产业化发展了。那么哈尔滨欧陆风情旅游主题开发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和路径,进行系统开发。据对哈尔滨天马国际旅行社、哈尔滨蓝太阳旅行社、黑龙江省海外旅行社、哈尔滨海派旅行社等部分旅行社的调查,各旅行社目前为来哈尔滨游客提供的比较常规的成形旅游线路主要就是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和太阳岛公园。目前的线路还处于一种没有精心编排的、异域风貌主题不突出的状态。因此亟需进行主题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它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一要进行空间布局和系统规划。由于欧陆风情的建筑及遗存主要集中在太阳岛、道里区和南岗区,因此空间布局以上述三个地区为主。应在哈尔滨旅游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旅游框架内进行欧陆风情主题旅游的系统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定位、产品的规划和布局、市场定位、形象包装和营销、管理和保障措施等等。当然核心要素是产品策划和品牌形象塑造。

在欧陆风情旅游产品策划上可做的文章很多,例如策划开发哈尔滨欧陆风情节,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激情和浪漫,而且还要让市民参与进来,达到满城皆乐、万民共欢的效果。同时,环境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可在中央大街休闲广场上策划一些可定期上演的俄罗斯歌舞表演,以及以俄罗斯生活为背景的话剧。也可在固定场所定时放映反映哈尔滨历史的电影等,甚至可以参照国内其他地区排演《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的轰动效应,排演《印象哈尔滨》,已成为定期上演的固定旅游项目。另外中央大街区域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还要再造当年的交通工具和情景,如拉着啤酒桶的马车,完全可以策划成为哈尔滨一道情景交融的景致,它定会令游人驻足观望,并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要主推“欧陆风情之旅”主题旅游产品。应策划不同的线路供游客选择,突出观光、求知、体验、娱乐,把“欧陆风情之旅”主题旅游和“一日走百年”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结合起来,力争让游客在玩乐、观赏和体验中了解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史,感受城市文化,爱恋城市风情。

线路之一:建筑艺术游。该线路不仅展示哈尔滨建筑的丰富多彩,而且也向游客推介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无疑是一次城市特色文化宣传的深入和引申。主要布局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霁虹桥——红军街历史风貌保护区、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和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建筑艺术游以欣赏哈尔滨各色建筑和普及知识为主。其主要线路为:欣赏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的防洪纪念塔,以及位于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内的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原哈尔滨舰艇俱乐部)、公园餐厅(原铁路松花江站站舍)、江畔餐厅(原铁路松花江站站舍)的俄罗斯建筑风格;道里区文化宫(原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俱乐部)的富有俄罗斯风情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欣赏坐落于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原为犹太人约瑟·加斯普经营的旅馆)和道里秋林商场(原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的仿巴洛克式建筑;哈尔滨摄影社(原“米尼阿久尔”餐厅)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黑龙江美术馆(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哈尔滨分行)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索菲亚教堂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原英国汇丰银行)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构思精巧的霁虹桥、位于红军街77号(原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呈文艺复兴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位于红军街85号的龙门大厦(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红军街108号(1936年为日本驻哈领事馆)的以巴洛克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莫斯科商场)典型的艾尔诺贝新艺术运动风格;国际饭店(原为新哈尔滨旅馆)的装饰艺术建筑风格;哈尔滨市少年宫(原梅耶洛维奇大楼)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位于东大直街上的秋林公司(原俄商秋林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位于西大直街上的铁路局(原中东铁路、中长铁路管理局办公楼)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原中东铁路俱乐部)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该线路以建筑文化为脉络,重点介绍哈尔滨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各种建筑风格同处一个城市的罕见性。但是在操作上一定要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发生在马迭尔创始人约瑟·加斯普及其儿子身上的神秘故事,围绕中央大街修筑背后的故事,介绍所有的建筑、街道及商铺当年的名称等等,这样才能让游客感受到轻松而有趣。哈尔滨建筑游的客源定位既要着眼于国内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以及东北等地区的远程游客,也要积极关注哈尔滨地区的学生和居民市场。教育游也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领域。

线路之二:教堂文化游。作为移民城市的哈尔滨,教堂建筑这一西方文化的载体成为城市的另一道风景。哈尔滨是国内少有的世界上主要宗教教堂汇集于一个城市的地方,开发教堂旅游具有极好的基础条件。著名的教堂主要集中于道里和南岗区。已经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索菲亚教堂、犹太总会堂、犹太新会堂已经辟建为犹太纪念馆,内部设计极富现代感,充分展示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堂的建筑文化、各种宗教的知识等等,对于游客来讲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是教堂的钟声以及今天教堂的利用也同样具有吸引力。但该线路在操作上要注意淡化宗教色彩,而突出宗教建筑的珍贵和奇特。

线路之三:俄罗斯文化体验游。主要活动地区在太阳岛历史文化街区。在俄罗斯风情小镇体验一下“入关”进入俄罗斯国境的感觉;领略俄罗斯艺术家制做俄罗斯特色工艺品套娃的高超技艺,揭开套娃制做的神秘面纱;品尝地道的俄式大串烤肉,欣赏激情的俄罗斯歌舞和民族艺术等。另外还可游览至今保留完好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木结构房屋,参观俄罗斯画家在哈尔滨太阳岛的创作基地,让游人近距离接触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感受浓厚的气息。

线路之四:俄罗斯风味饮食购物游。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厅20余家,而其中要数华梅西餐厅、波特曼西餐厅较为正宗。游客可以选上一家品尝一下正宗俄式大餐,而针对自助游的散客,推荐到马迭尔冷饮厅品尝地道的马迭尔面包和瓷瓶酸牛奶,临行时还可以在南岗的秋林公司买上一些秋林特制的俄式“大列巴”面包、酒心糖和在国内其他城市吃不到的“里道斯”红肠。

线路之五:犹太历史文化遗迹旅游线路。位于道里区的犹太老会堂、犹太新会堂(全面展示哈尔滨犹太人历史的现代展馆)、中央大街区域与犹太人有关的建筑,如包括位于经纬四道街24号的哈尔滨土木建筑协会(原著名的犹太商人索斯金私邸),哈尔滨摄影社(原为犹太人卡茨开办的“米尼阿久尔”餐厅),位于中央大街61号的亚帝女士用品商店(原为犹太国民银行),马迭尔宾馆(原为犹太人约瑟·加斯普经营的旅馆),位于道里五道街的哈尔滨眼科医院(原为犹太医院)——犹太人公墓(近几年政府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得到了修缮)等等。该线路客源市场主要针对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人后裔和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宛凌迅.哈尔滨的欧陆风情[M].文明遗踪,2004.

[2]聂云凌主编.哈尔滨保护建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王富德.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

[4]俞滨洋.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探索[M].哈尔滨出版社.

[5]石方,高凌,吕爽.哈尔滨俄侨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吴相利.哈尔滨城市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7]陈玲,孙志红.区域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构建[J].2004(2).

[8]赵黎明,黄安民.旅游规划教程[M].2005.

[9]李燕琴,吴必虎.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4(2).

[10]徐菲菲,万绪才.南京市旅游形象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3).

[11]盖湘涛.别具特色的哈尔滨建筑风格[J].2006.(1).

[12]中俄哈尔滨城市设计暨建筑风格学术会议纪要[J].城市建筑,2005(11).

[13]佚名.城市建设不能断了文脉[J].中华建设,2005(4).

[14]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母语——漫谈城市建筑与环境[M].2004(7).

[15] 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四辑)[M].浙江大学出版社.

[16] [美]M·Matley/黄国英译.国际旅游地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刘惠音)

作者:王 晶 王 娜

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城市设计论文 篇2:

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典型代表,引领着全国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明晰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优化其区域资源配置、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以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及GWR模型对全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色小镇的分布表现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聚集性,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热点密度圈。通过对比分析最小二乘线性(OLS)模型及GWR模型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及人口规模是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显著性因素,且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前3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均高于中部、东部地区,尤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

关键词: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

城镇化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城镇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向农村扩张的经济、社会综合性发展过程[1]。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叠合期,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把握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而小城镇作为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背景下,浙江省于2015年提出以“四位一体”和“三生相融”为建设目标的特色小镇计划。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争取培养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特色小镇成为激发区域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4]。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研究已相当丰富[5],而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破点,关于其研究才刚刚起步[6]。从研究时间上来看,2015年后国内才逐渐有了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依托典型特色小镇案例的发展规划[7]、问题[8-9]、路径[10-11]三方面的研究,其中研究重点多集中于产业融合、政策设计、动力机制等。王志章等认为,西南地区小城镇建设应全盘谋划顶层设计、合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特色小城镇[12];苏斯彬等认为,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13];王振坡等提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坚持多元化发展道路的特色小镇发展理念[14];赵佩佩等指出,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应全面兼顾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15]。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多依托现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定性分析,而基于地理空间视角对特色小鎮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探讨则少有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是一种考虑局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回归建模技术。国外关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主要代表人物有Brunsdon等[16]。近年来,GWR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地理、社会现象分析及人口统计等领域。如戈冬梅等利用GWR模型以中国31个省域为例,研究了省域旅游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17];沈思连等基于GWR模型对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8]。综上,本研究以特色小镇为样本,首先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再通过基于全局均质性的最小二乘线性(OLS)模型与基于局部异质性的GWR模型对比分析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明晰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优化其区域资源配置、制定发展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包括特色小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A级景区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其中,特色小镇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A级景区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6》;地理空间数据采用1 ∶ 400万地图,通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获取,并利用Google Earth获取各特色小镇坐标点数值,并利用ArcGIS 10.3进行矢量化、可视化处理。

1.2 研究方法

先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探析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再选取影响指标分别构建OLS模型和GWR模型,并对比其估计精度,解释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1.2.1 核密度估计 为了探求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空间分布热点(即聚集核心),本研究采用分布密度来衡量[19]。核密度分析是根据要素数据计算整个空间单元的数据集聚密度态势,点要素的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是用于计算每个输出栅格像元周围的点要素的密度。

2 空间分布格局

2.1 总体分布格局

借助ArcGis 10.3软件将403个特色小镇进行数字化处理(图1),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特征,形成明显的阶梯状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黑河-腾冲”线是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以该线为分界的东、西地区无论是地理环境、气候,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1]。由图2可知,华东地区特色小镇最多,总计105个,占全国的26.05%,其次是西南地区(16.87%)、华中地区(14.64%)。西北地区(12.16%)和华北地区(11.91%)的特色小镇数量相当。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数量较少,其中东北地区数量最少,占全国的8.19%。为探究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热点,本研究利用ArcGIS 10.3软件,采用空间核密度的方法对特色小镇的分布点坐标进行核密度估计,进而探究其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由图1可知,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多核扩散”模式,形成了3个等级的核密度圈。其中一级核密度圈是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中心向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等地扩散的效应圈,这些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旅游资源丰富;二级核密度圈有3个,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中部及广东省,这些地区拥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及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三级核密度圈有2个,分布于辽宁省和陕西省,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资源或历史文化资源。而西南、西北及东北等地核密度数值较小,分布并未形成明显的热点,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的低值核密度圈,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及资源优势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也欠佳。

2.2 空间自相关

2.2.1 莫兰指数 为准确度量各省(市、区)特色小镇数量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联程度。本研究选取Morans I对全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近一步的探究分析。借助OpenGeoDa软件,以一阶Rock作为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特色小镇数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图3)。Morans I=0.20(P=0.10,Z=2.18),表明中国特色小镇在空间上呈现出正相关,反映出中国特色小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中位于第一象限(高-高)扩散效应区有浙江省、广东省、湖北省等(图4),这些地区不仅自身的特色小镇数量较多,且其周边地区的数量也多。位于第三象限(低-低)低速增长区的特色小镇的数量与第一象限相当,表明特色小镇数量高(低)的地区,其周围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数量也高(低),在空间上具有高(低)值集聚的现象。而位于第二象限(低-高)极化效应区与位于第四象限的(高-低)过渡区的特色小镇数量较少,说明特色小镇数量低值区域周围高值区较少,总体数量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明显的高低值区域分化现象,发展较不平。

2.2.2 LISA聚类 对于要素的空间分布聚类研究常采用核密度分析,通过计算要素的分布密度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但这种方法存在的弊端是未考虑空间权重及要素聚类是否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LISA聚类弥补了此不足。由显著性水平可知(图5),山东、江苏、福建等省的集聚性通过α=0.05 的检验。新疆、云南、重庆、江西、安徽、辽宁、上海等省(市、区)的集聚性通过了α=0.01的检验。由图6可知,特色小镇的发展形成了以辽宁省为核心的东北区、以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为核心的华东区,以云南省、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区三大“高-高”扩散效应区,这三大核心区不仅自身特色小镇发展迅猛,且对周边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正向的辐射作用,因此在空间呈现出“高-高”集聚。但其周边的上海市、江西省的特色小镇数量较少,与其形成“低-高”显著集聚。而在我国西部地区,总体而言特色小镇数量分布较少,尤其是西藏自治区(7)、青海省(6)、甘肃省(8),虽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身的特色小镇发展较好,数量较多,但并未形成以其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效应,极化现象显著。

3 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3.1 指标选取

郑鑫认为,城镇地区逐渐成为新增经济活动的主要承载空间[22];昌晶亮等认为,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落后的民族地区[23];曹广忠等认为,城镇化在地域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原有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张以及新城镇的出现[24];朱兵等認为,交通可达性水平对城镇发展起制约作用[25];曹文莉等认为,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推动了城镇化的建设[26]。参考已有研究,且考虑到数据获取的易得性及真实性,选取GDP(EL)代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建筑用地密度(LL)代表土地利用情况;选取客运量人次(PL)代表各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而旅游资源禀赋(TL)选用旅游产业资源来衡量,考虑到不同级别A级景区辐射效应的不同,参考有关文献[26-27],本研究以5A ∶ 4A ∶ 3A ∶ 2A ∶ 1A=5 ∶ 2.5 ∶ 1.75 ∶ 0.5 ∶ 0.25,对其数量进行权重赋值,得出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的综合得分,选取年末总人口数量(PS)代表人口规模。综上,本研究选取上述5个指标为自变量(表1),分别与各省(市、区)特色小镇数量两两一组构建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分析。

3.2 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避免单一模型结果可能出现的偶然性,本研究通过对比基于全局尺度的空间均质性的OLS模型与基于局部尺度的空间异质性的GWR模型结果来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异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3.2.1 OLS模型结果 由表1可知,从显著性水平来看,在挑选的各指标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对特色小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些因素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影响显著。从影响系数来看,系数全为正,表明较多的人口基数可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更多可供的人力资本和人才储备,同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丰富旅游资源禀赋、改善交通条件能显著地促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发展。

由表2可知,一方面,GWR模型中的ARCc值比OLS模型低,由ARCc判定准则[16]可知,GWR模型的应用对以OLS模型解释影响因素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从调整后增大的R2数值也可看出,GWR模型比OLS模型的应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解释力更强,评估效果更好。

3.2.2 GWR模型结果 综上分析,本研究以通过OLS模型显著性的影响因子为自变量,各省(市、区)特色小镇数量为因变量,借助ArcGIS 10.3平台,两两构建特色小镇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的GWR模型,并对其各解释变量系数进行可视化处理(图7),结果显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对特色小镇数量的影响均表现出正向影响作用,但其影响作用的大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局部异质性。

经济发展水平(EL)的解释变量系数空间显示,系数范围在0.62~1.68之间波动(图7-a)。说明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这是由于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必然带来地区公共配套设施及交通等的发展,可以提高特色小镇的基建及对外通达度等,从而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发展。解释变量系数表明各省(市、区)特色小镇的发展对自变量变化的敏感度。由分析结果可知,解释变量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至南递减的现象,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解释变量系数最大,其次是青海省、甘肃省、辽宁省、吉林省。而东南沿海地区则相对较低。说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新疆、西藏等地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作用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

旅游资源禀赋(TL)对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正向作用(图7-b),解释变量系数在空间上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层现象,其中新疆、西藏等地最大。表明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资源禀赋品度、丰度的敏感性高于中部、东部。从A级景区数量来看,东部、中部高于西部,从A级景区的品度上看,西部地区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外,其他省(市、区)均较低。因为在目前特色小镇的评选中,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建立在旅游小镇的基础上,因此旅游资源禀赋对其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

交通发展水平(PL)的解释变量系数均为正值,表明改善交通条件可以促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解释变量系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这与我国交通线路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交通的发展可以提高特色小镇对外的通达性,可以实现人流、物流等的运输,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建设速度。由公共交通密度(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面积)可知,西藏自治区最低,其次是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而其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交通发展水平的敏感性最高。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条件,可以显著地提升特色小镇的数量和发展速度。

人口规模(PS)系数维持在0.82左右呈小数值波动(图7-d),表明各省(市、区)的人口规模对其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推进作用,这是由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较大的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且人口规模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作用表现出低值的分层现象,其中东北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对人口规模的影响较敏感。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本研究探究了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利用基于全局均质性的OLS模型及基于空间异质性的GWR模型对比分析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出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态势。由空间自相关的分析结果可知,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大部分特色小镇位于“高-高”扩散效应区与“低-低”低速增长区。由核密度的分析结果可知,特色小镇整体的空间分布模式为“多核扩散”模式,其分布热点形成了3个等级的核密度圈,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第二,从基于全局尺度的OLS模型与基于局部尺度的GWR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可知,GWR模型对于特色小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的解释性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是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显著性因素。从局域视角看,人口规模促进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的品度和丰度,改善交通条件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但其影响作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人口规模的影响作用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而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后3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均高于中部、东部地区,尤其是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

目前,我国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研究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析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引起这种分布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 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的

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后期学者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对小尺度的省域特色小镇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简新华,黄 锟.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 经济研究,2010(3):28-39.

[2]张广海,赵韦舒.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效应及其空间差异[J]. 经济地理,2017,37(1):196-204.

[3]吴一洲,王 琳.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現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规划师,2012,28(9):65-70.

[4]高树军. 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青岛海青茶园小镇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40-44.

[5]胡 杰,李庆云,韦颜秋. 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演进动力研究综述[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25-30.

[6]温 燕,金平斌. 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 生态经济,2017(6):85-89.

[7]蒋如愿,孙秀睿,石 宇. 山东省平度市特色小镇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16,32(增刊2):126-130.

[8]路 培,马世梁,刘贺明,等. 特色文化旅游小城镇建设探索——以武强周窝音乐小镇概念性规划为例[J]. 生态经济,2013(12):149-153.

[9]强海洋,谢海霞,刘志超. 特色小镇建设土地利用问题浅析[J]. 中国土地,2017(9):31-32.

[10]李庆红,汪晓云. 贵溪市特色小镇调研报告[J]. 价格月刊,2017(7):83-86.

[11]范远航. 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症结与路径规划——以18个特色小镇为例[J]. 经济师,2017(4):188-189.

[12]王志章,孙晗霖. 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6(1):74-77.

[13]苏斯彬,张旭亮. 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 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14]王振坡,薛 珂,张 颖,等.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 学习与实践,2017(4):23-30.

[15]赵佩佩,丁 元. 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 规划师,2016,32(12):57-62.

[16]Brunsdon C,Fotheringham A S,Charlton M E.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a method for exploring spatial nonstationarity[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6,28(4):281-298.

[17]戈冬梅,姜 磊. 基于GWR模型的省域旅游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J]. 生态经济,2013(7):93-97,132.

[18]沈思连,王春伟,汤 静. 基于GWR模型的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3):165-174.

[19]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20]陈彦光. 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 地理研究,2009,28(6):1449-1463.

[21]胡焕庸. 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 地理学报,1990,45(2):139-145.

[22]郑 鑫.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 中国农村经济,2014(6):4-15.

[23]昌晶亮,余 洪. 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16,36(6):204-208,141.

[24]曹广忠,边 雪,刘 涛.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1,30(12):2139-2149.

[25]朱 兵,张小雷,桂东伟,等. 新疆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相互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39-1248.

[26]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27]翁钢民,李凌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 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宁运旺,张 辉,张永春. 水稻种植大户采用配方肥的意愿及其对化肥投入的影响——基于江苏省苏州和盐城997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293-296.

作者:何琛 普拉提·莫合塔尔 居玛·吐尼亚孜 阿司古力·艾百 辛龙 马静

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城市设计论文 篇3:

学科课程怎样和创客或STEM教育结合起来

为了说明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内容选择的问题,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列举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都将创客视为一个专门的课程开展。除了将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开展,我们更可以将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与现有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用创客的方法改变学科课程的开展方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转变,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这与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单向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成为主动探索者;课程不会直接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要通过动手制作构建起对知识的理解;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学科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长足进步。这正是新课改中“三个转向”理念的体现,为创客教育或STEM教育与学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可行性。

怎样选择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题材呢?我们可以从新课标的课本中找到答案。新课标更强调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新课标的课本会在每一单元之后加上一个“问题探究”环节,这个环节通常会介绍一个与单元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或现象,并为学生开展课程提供参考思路,包括识别问题、搜集材料、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等思路。这为我们将学科教育与创客或STEM教育结合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科技教师可以根据以“问题探索”为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自己设计主题,开展独具特色的创客或STEM教育。

笔者与多位教师进行了STEM课程讨论,讨论的主题分别是“未来的海上城市”和“超级火山大危机”。在此前的专栏文章中,我们从科学幻想的角度分析了“未来的海上城市”开展方法,这里我们重点从学科课程的角度分析这2个案例,抛砖引玉,为科技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地理课可以说是最能够与“未来的海上城市”和“超级火山大危机”活动结合起来的学科了。“未来的海上城市”适合与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结合起来,而“超级火山大危机”则适合与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表形态塑造”的内容相结合,这两个内容都非常适合作为这门课程的拓展活动。

首先,无论是科幻感十足的未来海上城市还是末日感的超级火山大危机,在设计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真实情境,并从真实情境出发,理解我们面临的真实挑战或问题,这样最终的解决方案才能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为“未来的海上城市”设计的真实情境是在全球变暖得不到遏制的情况下,海平面快速上升,对沿海城市生存形成了威胁。为了应对威胁,人们决定向大海索取土地,建设漂浮在海面上的城市。为了构建更加真实的情景,我们通过材料阅读,认识科学家关于“在20世纪初,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而到了2100年,海平面预计上升65厘米”的推断。但仅仅有资料阅读是不够的,由于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认识,学生很难理解海平面上升65厘米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通过Flood Map等模擬软件,模拟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哪些地方。在动手调整数据的过程中,当我们从模拟软件中发现我们的城市由于海平面上升得不到遏制而被淹没时,比任何数据都来得直接而震撼。

而在“超级火山大挑战”的课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真实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超级火山严重的全球影响。我们以英国画家威廉·透纳的一幅画作《奇切斯特运河》作为引入,这幅画作描绘了18世纪英国鲜艳的天空,然而透纳不知道的是,这片美丽的天空却是离英国半个地球外的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的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的。在画作完成后的几年,灾难性的天气席卷了全球,那一年的北半球没有夏天,大面积农作物死去,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在欧洲,大约有20万人因坦博拉火山造成的饥荒而死,而在中国云南等地区,大规模的饥荒也间接导致了清朝的衰亡。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认识超级火山爆发的严重后果,帮助我们意识到做好火山持续监测的重要性,进而作好应对策略。

其次,与独立的创客教育或STEM教育不同,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的活动更要强调与知识点的结合,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讲解或资料搜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涉及的背景知识。虽然,这种课程活动必然以学科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很强调跨学科的特征,我们要强调和认识的知识点往往是综合性的。这也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更要有广阔的视野,对其他学科的内容也要有所涉猎。

“未来的海上城市”涉及的知识以海洋地理和城市规划为主,同时也有能源,受力等物理知识和概念,其中的大多数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例如,建造海上城市,一定要考虑海洋的运动会对城市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海洋的潮汐、洋流、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有基本的认识;设计海上城市,我们应该以陆地上的城市作为参考,了解海上城市应具备哪些基本功能,跟陆地上的城市有什么不一样,这需要有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海面波涛起伏,设计什么形状的城市才能让它如陆地般平稳,这需要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超级火山大危机”的主要知识点是地质学,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化学和信息技术的内容。例如,超级火山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它的地质情况是怎样的;超级火山即将喷发的时候,会产生哪些我们可以检测到的物质变化;我们怎样通过化学方式检测物质变化,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出来……这些都是知识综合性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只为体现基本的火山地质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出火山模型教具,用瓶子、陶泥、纱布等展现出火山口、火山锥、上升通道等地理信息,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对于火山的基本认识。

第三,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不同,创客教育或STEM教育是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发挥创意解决真实问题,这意味着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教师可以通过诸多创意的展示,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案。

在“未来的海上城市”课堂中,我们分析了众多工程师设计的海上城市模型。有的城市模型如一片荷叶,有的如一艘巨轮,还有的可以模块化地拆分。不同的创意展现出工程师对于海上城市不同功能的思考,有的工程师希望城市有强大而集中的生产生活功能,这需要巨大的面积,所以他把海上城市设计成荷叶状;有的工程师希望海上城市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够与陆地城市快速连接,所以他把海上城市设计成巨轮状;而有的工程师希望海上城市应满足每个人自由生活的需求,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因此他把城市设计成模块化。这种分析能帮助学生对自己将要设计的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超级火山大危机”课程中,我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火山,并且展示了多种不同的火山预警系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意识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不是唯一的,每一种解决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学生在开始制作前需要对自己将要面对怎样一座火山,选择怎样的预警方法有明确的定位。

最后是制作和交流展示环节。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明确自己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制作环节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做出海上城市或者火山监测站的模型出来(能做出来当然更好),在形式上,我们可以不拘一格,科幻画、工程项目书、说明文等都是很好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通过创客或STEM活动,学生将成为自己的老师,主动学习和建构起自己对于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

作者:陈染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论文下一篇:防治上市企业虚假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