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及瘤样增生性病变临床观察

2022-09-11

三苯氧胺 (枸橼酸他莫昔芬) 为非固醇类抗雌激素药物。其结构与雌激素相似, 存在Z型和E型两个异构体。两者物理化学性质各异, 生理活性也不同, E型具有弱雌激素活性, Z型则具有抗雌激素作用[1]。如果乳癌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 (ER) , 则雌激素进入肿瘤细胞内, 与其结合, 促使肿瘤细胞的DNA和m-RNA的合成, 刺激肿瘤细胞生长。而他莫昔芬Z型异构体进入细胞内, 与ER竞争结合, 形成受体复合物, 阻止雌激素作用的发挥, 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2]。本文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及分析, 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乳腺癌术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均阳性患者120例, 均为女性, 15例为闭经后, 年龄28~72岁, 平均50岁, 有87例接受过ADM、CTX、5-FU等药物的系统化疗。选取同期350例具有瘤样增生性乳腺良性病例, 全部为女性, 年龄25~63岁, 平均44岁, 病程0.5~15年, 全部病例经红外线、B超或钼钯诊断, 部分病例经病理确诊。本组病例中, 乳房疼痛并肿块者298例, 肿块无疼痛者52例;全部病例中有337例, 以往用1种或多种乳腺药物治疗, 效果均不明显。

1.2 治疗方法

每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服三苯氧胺2~5年, 剂量10mg, 每日2次。随访3~5年, 记录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瘤样增生性病变组采用月经周期给药法:于月经干净2~5d起, 每次口服TAM10mg, 每天2次, 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停药, 一般20~30d为1个疗程, 全部病例均连服2~3个疗程。

2 结果

乳腺癌组服药2~3年后发生子宫内膜癌3例, 其中1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癌, 经妇产科手术后随访2年, 未见癌肿复发、转移;服药半年后发生卵巢囊肿2例, 停药后囊肿消失;22例月经量减少, 周期紊乱;3例服药半年后新发子宫肌瘤;1例原子宫肌瘤不同程度缩小;绝大多数用药患者反应频发阴道炎、宫颈炎。近一半 (约47.5%) 的患者不能坚持完成疗程。

3 讨论

三苯氧胺 (Tamoxifen, TAM) , 它作为三苯乙烯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是目前最常用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2000年以后三苯氧胺已成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 特别是近2年来一些新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使三苯氧胺作为所有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标准药物的地位正在被逐渐动摇[3]。在临床还是有一些副作用的表现 (1) 常见面部潮红, 潮热, 体重增加。个别出现月经紊乱, 性功能减退。 (2) 胃肠反应, 常见恶心, 呕吐现象, (3) 个别可发生胆汁淤积, 肝脏酶谱的增高。 (4) 个别外阴瘙痒。少数绝经期前的妇女可发生卵巢囊肿。罕见子宫内膜瘤, 子宫内膜增生, 内膜息肉。尽管如此,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仍然存在, 已证实三苯氧胺对乳腺癌有多方面的作用:乳腺癌复发转移、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对乳腺癌高风险妇女, 服用TAM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三苯氧胺对乳腺癌预防作用逐步明朗, 临床前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雌激素在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提示了通过激素调节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生。

笔者依据如上原理, 同期治疗乳腺瘤样增生性病变350例, 亦取得可喜疗效。乳腺增生多是由于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激素依赖型疾病。其发病机理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其同源性, 都与雌激素的分泌过高, 孕激素水平下降, 以至靶器官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有关。TAM作为一种雌激素拮抗剂, 它可以与雌激素竞争受体, 从而阻断雌激素对靶器官的刺激, 抑制乳腺组织增生。本组病例采用月经周期给药法, 根据雌激素的周期变化给药。在卵泡开始发育时, 雌激素分泌量较少, 随后逐渐增加, 左排卵前和黄体成熟时形成高峰, 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下降, 到月经前为最低水平。本文采用月经周期给药较符合病人的雌激素生理变化, 能够较有效地起到病因治疗作用。本组90%病例采用本法治疗前, 曾用过一种或多种其他乳腺药物治疗, 但疗效均不理想而采用TAM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9%, 说明其疗效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其他乳腺治疗药物, 为乳腺病的病因治疗展示了新的前景。

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癌及瘤样增生性病变患者服用三苯氧胺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及350例瘤样增生性病变患者服用三苯氧胺后, 随访3~5年, 记录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乳腺癌组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有子宫内膜癌、卵巢内膜样癌、卵巢囊肿等;瘤样增生性病变组多数患者疗效明显, 无不可控不良反应。结论 长期使用三苯氧胺的乳腺肿瘤患者, 其在妇科方面所产生的副作用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三苯氧胺,乳腺癌,瘤样增生性病变,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尤江立.乳腺癌术后三苯氧胺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8 (6) :56.

[2] 周小娟.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 2005 (4) :776.

[3] 刘运江, 单保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 2 (22) :76.

上一篇:论“海归交易法则”的失败下一篇:基于移动终端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