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49例疗效观察

2022-09-12

笔者依据中医理论以益气温经, 活血通络为治则, 结合控制饮食、运动、糖尿病教育、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49例, 并与同期口服维生素B1, 维生素B6, 静脉予维生素B12结合控制饮食、运动、糖尿病教育、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本病44例比较,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 3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者来自门诊和住院患者, 均符合WHO、DPN诊断标准。采用随机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9例, 对照组44例。治疗组:男29例, 女20例。年龄 (44.5±10.4) 岁, 病程 (12.3±3.27) 年, 病情轻7例, 中31例, 重11例。对照组:男21例, 女23例, 年龄 (42.9±11.3) 岁, 病程 (13.87±3.66) 年, 病情轻8例, 中27例, 重9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伴有四肢感觉异常, 明显的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或发凉, 多呈袜套或手套样分布或运动异常, 肢体痿弱, 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传导速度减慢。中医辨证参考《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疾病诊断和治疗》属于气阴两虚夹瘀型。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控制饮食、运动、糖尿病教育、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2h血糖。对照组予口服维生素B120mg tid, 维生素B620mg tid及静脉推注维生素B12500ug bid, 4周为1个疗程。2组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治疗组在同样方法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加服中药, 基本方药为:黄芪20g、玄参10g、生地10g、苍术10g、山药10g、天花粉10g、麦门冬10g、葛根10g、丹参15g, 生三七粉3g (分2次另吞) 。具体加减:尿多加益智仁10g、枸杞10g、多食善饥加生石膏20g (先煎) 、知母10g;阳痿加仙茅10g、淫羊藿10g、消渴多饮加乌梅10g、五味子6g。

1.4 观察指标

资料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糖 (空腹及餐后2h) 、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麻木、刺痛等症状减轻;无效:双下肢麻木、刺痛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7例, 占15.91%;好转21例, 占47.73%;无效16例, 占36.36%;总有效率为63.64%。治疗组:治愈18例, 占36.73%;好转26例, 占53.06%;无效5例, 占10.21%。2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临床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多有相吻合的描述, 如《诊治要决》曰:“三消久之精血即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疾, 非风也”, 《证治要决》曰:“消渴日久, 精血亏耗, 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其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现代医学认为其是由于代谢障碍或血管病变所致。其起病隐匿, 进展缓慢, 易于忽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病机为阴虚燥热为本, 日久导致气虚, 气运乏力, 血行不畅可致血瘀。因此, 气阴两虚, 血脉瘀阻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 益气养阴, 活血通络为其主要治法。方中黄芪益气生津;生地、麦冬、玄参、山药、葛根、天花粉养阴生津, 清热润燥;丹参活血行血, 养血凉血, 即所谓“一味丹参, 功同四物”的经验;参三七活血化瘀, 祛瘀生新;苍术健脾通络。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中黄芪有降糖、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丹参有调节内分泌功能, 能促进胰岛素组织恢复, 提高胰岛功能活动, 有抗凝、溶栓、降脂、改善微循环作用。葛根能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降糖、降低血清胆固醇, 麦冬有降血糖、抗缺氧作用。生地能增强肝脏贮存糖原的能力。

现代医学固然能快速降低血糖, 但对糖尿病进行性血管损害治疗无效, 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无特殊治疗方法。应用中医中药能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 减轻和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症状是四肢尤其是双下肢麻木刺痛无力, 伴膝反射减弱。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可伴发肢体远端肌肉萎缩。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宗明.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708.

[2] 刘新民.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633~634.

上一篇:国民经济学宏观理论下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下一篇:利用影视文化滋养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