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2-09-10

颈性眩晕为颈椎及有关软组织 (关节囊、韧带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眩晕,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因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迁延、难以治愈, 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及保守疗法2种, 而保守治疗多以西医及中医 (针灸、理疗、推拿、牵引、中药) 治疗为主。为探讨观察和比较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治疗效果, 该研究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接诊的18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中药配合针灸治疗2周, 观察其疗效,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就诊于该院门诊因颈椎病变导致的眩晕患者86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眩晕病症的诊断标准, 并经颈部CT确诊;排除内耳性眩晕、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导致的眩晕。所有患者病程3~6个月;其中男38例, 女48例, 年龄32~68岁, 平均44.3岁。颈部CT证实均为颈椎增生性病变, 无颈部外伤、畸形及肿瘤病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43例, 其中试验组男18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42±15) 岁, 病程3~6月;对照组男20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41±15) 岁, 病程3~6月。

1.2 方法

1.2.1 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2]。方剂均以水煎, 分早晚2次服用。

1.2.1. 1 肝阳上亢型:

眩晕耳鸣, 头痛且胀, 易怒, 失眠多梦, 或面红目赤, 口苦。舌红, 苔黄, 脉弦滑。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30 g、钩藤20 g、石决明20 g、生牡蛎30 g (先煎) 、川牛膝15 g、益母草15 g、黄芩15 g、山栀10 g、杜仲15 g、桑寄生12 g、茯神12 g。肝火过盛, 加龙胆草增强泻肝之力;若肝阳亢偏阴虚者, 加龟板、鳖甲滋养肝肾。

1.2.1. 2 痰浊中阻型:

证见:头重如裹, 视物旋转, 胸闷作恶, 呕吐痰涎。苔白腻, 脉弦滑。治以健脾除湿, 祛痰。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泽泻60 g, 白术20 g, 半夏20 g, 天麻30 g, 陈皮15 g, 茯苓15 g, 砂仁10 g, 钩藤15 g (后下) , 胆星20 g, 生姜10 g, 大枣10 g。若呕吐频繁者, 加赭石、竹茹、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痰阻气机化热者, 可加黄连、黄芩以清化痰热。

1.2.1. 3 气血亏虚型:

证见:头晕目眩, 动则加剧, 面色淡白, 神倦乏力, 心悸少寐。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处方: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30 g, 白术15 g, 茯苓15 g, 当归15 g, 白芍15 g, 川芎15 g, 熟地20 g, 黄芪30 g。若脾虚食少便溏, 可加木香、砂仁、内金以健脾胃;若形寒肢冷, 加肉桂、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甚, 可加阿胶、三七以益气摄血。

1.2.1. 4 肝肾阴虚型:

证见:眩晕, 腰膝酸软, 少寐健忘, 心烦口干, 耳鸣, 五心烦热, 舌红, 脉弦细数。治以滋阴补肾。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山萸肉30 g, 熟地20 g, 淮山药20 g, 泽泻30 g, 丹皮15 g, 茯苓15 g。若五心烦热, 可加鳖甲、胡黄连、银柴胡、知母;若失眠梦多, 可加炒枣仁、夜交藤。

1.2.2 针灸治疗

主穴取百会、风池 (双) 、合谷、太冲、肩井、后溪 (双) 、悬钟 (双) 。肝阳上亢者加曲池、气海、关元, 痰浊中阻者加足三里、阳陵泉, 气血亏虚者加内关、足三里、膻中穴, 肝肾阴虚者选肝俞、肾俞, 脾胃亏虚者选胃俞、脾俞及足三里, 呕吐明显者加内关穴。针灸1次/d, 30 min/次。

1.2.3 试验周期

2周为1周期, 对照组:中药治疗。试验组:中药+针灸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眩晕症状消失, 1年内未复发;②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 或眩晕轻微, 可正常工作及生活;③有效:眩晕减轻, 尚能坚持工作, 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④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分析, 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经上述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5.35%, 明显高于对照组8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眩晕是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 女性多于男性, 中老年人多见, 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3]。临床资料统计约有80种疾病可以导致眩晕, 其中与颈椎疾患密切相关的颈性眩晕是常见原因之一。

颈性眩晕系指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 表现为头昏、恶心、猝倒等一系列综合征, 发病机理是由于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而引起, 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其临床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 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随着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因其易反复发作, 频繁就医,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目前常规治疗方法是根据具体病例分别选择手术或保守疗法, 因手术治疗的风险大, 术后并发症常见, 患者及家属一般不愿选择手术治疗, 故其依从性差, 疗效不明显。而保守治疗方面包括西医及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选用静卧、镇静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治疗, 因其见效慢、复发率高, 影响其疗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 应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 对眩晕症辨证施治可提高其疗效、缩短病程,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 多因风阳上扰, 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 脑髓不充所致。中医“眩晕”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称为“眩冒”。《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顶, 因逢其身之虚, ……入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 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 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又说“痰因火动, 又有湿痰者, 有火痰者”;《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 有“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都说明痰为基础, 风火为诱因。本病多为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实指风、火、痰、瘀, 虚为气血阴阳之虚, 病变脏腑在肝、脾、肾, 尤以肝为主, 故需要详细观察病情, 辨证治疗, 治疗以标本兼治为主。方剂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 而止头眩;白术可健脾燥湿, 与半夏、天麻合用止眩功效益佳[4];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之功;天麻、钩藤、川芎能扩张血管,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 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缓解眩晕症状。针灸同样遵循“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原则, 辨证取穴, 随症加减。所选穴位中百会升举阳气;风池祛风通络;和谷调理气机, 使气行则血畅;足三里健脾以绝痰湿之源;悬钟为髓之会穴, 主清窍不利。诸穴相配举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之功, 可增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提高脑血流量, 缓解血管痉挛, 对神经有良性调节作用, 可恢复颈椎力学平衡, 从而根本上起到快速消除症状, 治愈患者的作用[5]。

该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均比较好, 但观察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 试验组总有效率达到95.5%, 对照组总有效率81.4%, 结果显示针灸加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中药组。因此我们认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见效快、疗效好, 不仅能防止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避免西医用药易复发的特点, 而且能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巩固疗效, 明显提高了颈性眩晕的临床治愈率, 是一种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这一结论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一致[6]。笔者观察到通过上述治疗不仅缓解了患者反复就医的痛苦, 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辨证施治及个体化治疗方法, 结合中药不良反应少, 针灸安全性高的特点, 更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明显改善症状, 最终提高治疗有效率。该研究局限性在于入选病例均为颈椎病变导致的眩晕患者, 病因单一, 观察病例数较少, 故今后应加大样本量及多病因的研究, 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86例颈性眩晕患者, 随机分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组 (试验组) 和单独针灸治疗组 (对照组) , 各43例, 采用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5.35%, 对照组总有效率81.4%,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应用针灸治疗临床疗效好, 见效快。

关键词:中药,针灸,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2] 张伯臾, 董建华,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04-206.

[3] 丁雷, 刘博, 王嘉玺, 等.眩晕患者25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2) :44-46.

[4] 周辉, 林海.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4 (1) :32-33.

[5] 应有荣, 应方光洁.天台山道家功夫整脊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0-35.

[6] 俞伟强.针灸推拿治疗颈性头痛眩晕128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7) :79-80.

上一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下一篇:建筑节能工程中采暖通风设计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