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析

2022-11-24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 是新时期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 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和理财环境的日益复杂,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愈来愈重要, 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成为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加强监督制约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就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 全面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明确审计职能、对象、内容及目的

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委托, 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任期内因其他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 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做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 对其所在部门或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由此可见,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只能是与经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且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行政领导干部 (包括院系领导) ;二是后勤实体、校办企业的厂长、经理。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 其审计内容也有所区别。对行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要以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主要审查其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创收、办班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财产物资的采购、管理和使用情况等。对后勤实体、校办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要以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基础, 主要审查其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资产的管理、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债权债务是否清晰无纠纷;对外投资是否执行有关的审批程序, 效益如何;是否依法纳税, 有无偷税漏税情况;是否完成学校下达的经济指标, 有无潜亏情况, 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合规等[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 并非对其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察。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应达到四个具体目的:一是弄清截至审计期间范围终结时, 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家底”和经济活动中的遗留问题;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负的责任;四是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财务制度的情况[2]。在审计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这四个具体目的, 抓住重点开展审计, 并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2 依法严格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规范运作

(1) 坚持“先委托、后立项”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委托审计, 只有在负责干部任免、管理的部门根据干部监管工作的需要或校党委、行政的意见, 向学校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书面授权或委托书后, 内部审计部门才能确定审计项目并依法组织实施。

(2)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项目确定后, 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要进行审前调查, 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认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对审计的难点和风险进行分析和估计, 并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审计方案作为审计组内部实施审计的预案, 在审计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调整, 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3) 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 明确审计的依据、时间、内容、范围、审计组组成以及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 尤其要明确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组提交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 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行政领导干部与后勤实体、校办企业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内容有所异同。除了两者都应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任职期间经手或应负责的未完成事宜, 如签订的经济合同、协议, 经手或审批的往来款项尚未结算的事宜等;任期内的主要业绩,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廉政规定的情况等内容外, 前者的述职报告还应包括其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预算经费、专项经费、创收经费的收支及管理情况;后者的述职报告还应包括其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目标责任制指标的完成情况;经营方针和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

为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公开力度, 在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 还可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发布审计公告, 公告内容包括: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及时间、审计要求、审计组人员组成、联系电话、意见箱设立地点及审计纪律等, 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4) 综合运用审计方法实施审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手段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多方听取和收集有关意见, 以确保审计证据合法、有效、客观、充分。综合运用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盘点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 正确分析和归纳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计组因审计工作需要, 可以书面、座谈等形式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进行审计调查。

(5) 审计终结, 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组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 对审计内容进行总体性复核, 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 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 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若其对审计报告有异议, 审计组应对审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核实。如有必要, 须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如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须将相关说明呈报授权或提请审计的部门。

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审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只向授权或提请审计的部门提交审计报告, 不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做出审计决定, 但可在审计报告中提出表彰、奖励或处理、处罚的建议。

3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作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学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委托, 依法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 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 既要全面肯定被审计对象所取得的成绩, 又要大胆披露被审计对象的违纪违规问题, 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具体来说, 审计评价应坚持“独立、客观、谨慎、全面”的原则。

(1) 独立性原则。要排除一切外来因素干扰, 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实事求是地评价功过是非。

(2) 客观性原则。要以审计认定的具体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准绳, 决不能主观臆断。

(3) 谨慎性原则。要以稳健、谨慎的态度, 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不好定性的问题, 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咨询, 必要时向学校领导、有关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而不宜直接进行评价;对因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原因或受审计手段的限制不能实施的审计程序, 应当进行客观公正的陈述。

(4) 全面性原则。要全面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 既肯定成绩, 又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考虑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及有关部门行政干预和集体决策等因素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所产生的影响, 划清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 从而使审计评价既反映了被审计对象的总体面貌, 又容易被审计对象接受, 也便于审计成果的运用。

4 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该项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 要重视和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除了定期进行审计业务培训外, 要鼓励审计人员自学, 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 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并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三要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3]。

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奋发向上、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内部审计队伍,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5 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要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 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 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的内容, 增强干部监督管理力度[3]。三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 对于学校职能部门在执行法规制度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 应予以关注, 并进行深入的审查、调研, 并向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交管理建议书, 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 详细记录每位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审计时间、审计报告及审计取证的原始资料, 全面、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担任每一领导职务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实绩, 作为领导干部调任、选拔、调整、聘任、免职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实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必须注重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为学校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谋的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能摸清“家底”, 直接了解学校经济活动状况, 特别是通过对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反映情况, 并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为领导判断、决策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为加强学校宏观调控和管理发挥积极有效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二是促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 决非有了问题才审计, 没有问题按制度化要求同样必须审计。通过审计, 不仅能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一审、二帮、三促进”, 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及时沟通, 帮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 并督促整改落实, 促进学校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经济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是推进学校勤政廉政建设的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和存在的问题, 为考核、考察和任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 也是一种有效的干部监督制约机制, 对干部起到积极的防范和警示作用, 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履行职责, 勤政廉政,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2]。

总之,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是加强学校内部经济管理, 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推进勤政廉政建设, 保证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广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 不断健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为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摘要:为保证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充分发挥其作用, 应全面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从规范审计程序、客观公正作出审计评价、重视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加强审计工作。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美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J].湖北审计, 2001 (10) :6.

[2] 李智民, 孙殿军, 王琪.高校中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探索[EB/OL]. (2005-08-26) http://sjc.xaut.edu.cn/article.asp?articleid=35.

[3] 周彤.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谈[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 20 (2) :48~51.

[4] 陈燕峰, 易慧霞.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中国内部审计, 2005 (12) :39~41.

上一篇:DHS+松质骨拉力螺钉治疗老年患者顺股骨转子间骨折下一篇:探析银行网点“空心化”的原因与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