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在定义和内涵上,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隶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3.内部审计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内审机构的企业,领导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然而从中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中没有经营风险的概念,更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因此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以上种种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资信度较差、经营能力低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迎接新经济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5.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会计的日常控制依赖于会计的日常监督,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经

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干预或利益的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办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履行。

二、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导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

2.健全性原则。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规范了各项经济活动,覆盖了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

3.适用性原则。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4.可行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要有明确规定,要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和运行。

5.有效性原则。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规违法现象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并完善。

6.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求企业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也就是说,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 7.相互牵制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即在横向关系上,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上下级有关人员之手,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制约,促使上下级均能忠于职守,不可疏忽大意。如费用报销,由经办人填制有关单据,交由部门

主管审核签字,再交由财务部复核其发票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再交由企业领导审批签字,才予以报销。

三、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组织结构控制。一是明确规定各种岗位的职责范围。按照程序定位和内部牵制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业务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然后再按岗位确定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明确单位所有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逐步形成一整套自我制约和自动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二是强化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形式,体现在人员分工、职责界定、业务处理等各个方面。如会计、出纳业务不许一人兼任;收支款项时,收入不能集开票收款于一人,支出不能把审核、批准、付款由一个人经办;管钱,管物,管账一定要“三足鼎立”,等等。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严格分离,做到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核分离,执行与记录分离,保管与记录分离。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至少包括规划、审核、执行、记录和复核5个步骤,每个步骤必须严格分开,不允许“一手清”。

2.授权批准控制。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纷繁,环节增多,企业领导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划分,对下级授权、分权,规定各级业务人员处理某项事务的权力。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把各项经济业务在其发生之际就加以控制,使各级业务人员都能“在其位,谋其政”。一项经济业务从发生至结束,谁核准、谁经办、谁复核、谁验收、谁审核都应在制度中予以充分说明,做到分工负责,权责分明。

3.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健全会计凭证的审核制度、账账核对制度、复核制度、检查差错制度和采用会计科目控制、会计凭证控制、账簿控制、报表控制、记账控制以及电算化控制等措施。尤其是采用电算化会计的企业,区别于手工记账方式,会计记录完全以各种指针、索引技术操作日志等不同的形式存在。因此,为正确履行不同职责,企业的管理人员、会计人员都必须了解数据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

计记录控制,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如有些企业领导授意财务人员无故更改原始凭证、财会报表、伪造企业经济业务等虚增成本来逃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所以,在做好会计记录控制时,切记注意合法性原则。

4.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的资产保护控制还包括资产购入和销售活动的控制等。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接近控制包括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为了防止差异再次发生,可以加强保护措施,惩罚不称职的员工或采取其他改进措施。

5.员工素质控制。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的素质。要使内部控制的功能按预定的目的正常发挥,必须配备与承担职务相适应的高素质员工。否则,即使内部控制本身是十分完美的,但实施的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员工素质控制体现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各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控制。企业领导人经常要与员工互动、沟通、交换意见、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如旅游、文艺活动、奖惩分明、升职人人有望等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增强员工凝聚力,归属感,使企业成为强有力高效的团队,树立企业形象。21世纪不在是一个人单打独的世界,它需要合作、团结才能生存,“团结就是力量”, 企业亦如此。

6.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控制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量为纽带,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以责任报告信息为基础,以经营、财务预

算指标为依据,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实施全面预算,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

7.业绩报告控制。业绩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报告的种类和格式由内部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由财务负责人负责。但是,要注意业绩报告的真实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1.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持久地进行,而且有碍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失真现象的背后,体现出在日常工作中,单位的各项制度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各项批准授权不清,相互牵制不到位。财务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缺少事前控制制度,多为事后补救措施等问题。当前会计改革应将重点放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上,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之必需。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

4.防范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5.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管理层次不断复杂化,内控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企业内

控乏力、管理失控,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的甚至发生一夜之间轰然坍塌的巨变。

总而言之,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有序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会计控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能够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有活力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只有企业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的职能融合

摘要 将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将纪检监察融入到日常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去,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将查出的所有的违规违纪的相关问题以及线索都及时的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部监督的合力,将企业内部的监督监察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的重要作用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能融合有其重要的意义,探讨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监督 纪检监察 监察职能

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两个部门都属于是监督的保障部门,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分工有所不同,因此两者的工作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内部审计一般包括了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常规审计等多种形式,但是对于查处的问题缺乏较强的刚性处理方法。而纪检监察在对违规违纪的问题进行查处的时候是具有一定的处置权的,但却不能够长期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具体的业务中去。所以,将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将纪检监察融入到日常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去,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将查出的所有的违规违纪的相关问题以及线索都及时的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部监督的合力,将企业内部的监督监察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案件查处的工作效率

在对违规违纪的案件进行查处的过程中,如果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直接的查账,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同时对于查账的方法以及专业业务水平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平时的监督,能够获取大量的书面证据和线索,节约了很多的取证时间,从而提升了案件查处的工作效率。

(二)增强案件的保密性

在对违规违纪的案件进行查处的时候,案件的查处保密性不仅仅影响了案件的查办质量,而且还关系到案件的成功查处。因此一般在案件开始查处的时候,纪检监察部门不会出面,而是由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预先开始,在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过大的反应也使违规违纪的人员在思想上有所放松,对案件查处的保密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线索及案源共享

近年来,企业发生的经济腐败案件大多与企业管理粗放和资金监督失控有关。而审计部门通过经常性的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一些带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找准其存在的源头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整改意见,并将信息、线索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沟通,前移纪检监察工作的关口,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密切配合办案

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若各自孤军奋战,不但耗时费力,而且难达理想效果。两部门通过工作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由审计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规范其被审计对象的业务行为;另一方面由纪检监察部门对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使其警醒和认真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变事后查案为事前教育,防患于未然。对于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利用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惩处职能对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追究,以增强震慑力,使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审计专业优势,抓案件线索与查办

在实施审计中,通过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能直接发现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在查处案件中发挥审计的“侦察兵”作用。纪检监察部门可把审计结果作为备案材料,建立干部廉政档案,使之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能够全面、客观地对领导干部加以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内部审计对纪检监察转来的信访举报以及在查办案件中发现有关需要审计的线索,可以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安排和审计项目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

三、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收集证据要掌握方式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判断如果是经济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对关键审计证据从司法的角度进行审视,判断其证据的目标是否直指犯罪构成要件,对相关人员触犯刑法事实的认定是否清楚,尤其对依法追究个人和单位责任的证据,要查看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一是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二是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三是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四是审计人员对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原因和日期,拒绝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二)案件移送资料要完整及时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区别审计证据和法律证据的异同,借鉴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的证据观,对关键证据的取得要跳出审计的常规程序,及时主动取得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及早掌握关键性的证据。通过审计锁定除案件线索以外的所有涉案构成要件的事实资料。包括嫌疑人身份、涉案资金来源、性质、数额,贪污挪用的时间范围,具体操作过程的手段等,并结合案件线索事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定性、定罪的可能性等进行初步的审计分析,并做出审计移送该案的结论,及时将上述资料作为审计查案线索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这是审计查处案件线索的主要工作,也是审计查出案件线索能否顺利移交和最终得到处理的关键性工作,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足以认定,避免关键审计证据缺失,以免给案件受理机关进一步调查造成困难。

(三)审计人员要注重经济犯罪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维护企业经济秩序的监督部门,除应熟悉财经法规外,审计人员还应重视了解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并应重点学习与经济犯罪案件相关的法律知识,发现案件线索后要注意从落实单位、个人的具体责任入手,及时取得证据,以便追究个人及单位的责任,提高审计移交案件的查办率。

(四)建立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制度

在实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中,有必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以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从而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部门分别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重大问题等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显然很有必要;二是要建立情况交流制度。对一些重大经济违纪违规事项,审计部门与协作配合的纪检监察部门需要召开会议介绍情况的,应当及时召开,以使双方掌握情况,平时业务对口的人员应保持经常的联系,在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双方按协作的事项,可以查阅对方的内部信息资料;三是要建立工作协同制度。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逐步形成工作计划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共同制定,审计进点时,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共同派人参加,审计中发现案件或违纪线索,纪检监察部门提前介入,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常的开展;四是要建立成果运用制度。再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充分运用审计成果,组织人事部门将其用于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纪检监察部门将其用于对干部的教育警示及廉政督查,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部门对其的评价,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成果运用的目的,就是提高成果转化力度和利用价值;五是要建立案件线索移交制度。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中,一旦发现经济案件线索,应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并发挥审计部门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优势,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帮助,移送有说服力的相关证据,发表专业意见,供纪检监察部门对案件的定性和处罚参考。案件线索移交后,双方要及时向对方通报有关移送案件的调查、立案和处理情况;六是要建立协调配合问责制度。在审计监督工作过程中,属于审计人员在项目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需要提请有关部门协助而没有向审计部门领导报告和反映,或对需要协调配合的工作不重视、不努力、不作为的,应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属于审计部门领导应提请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而审计部门没有及时做到,致使审计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以及企业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审计部门领导的责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职能融合是在现有的监督体系的基础之上,在共同?l挥两者的监督功能之下共同分享工作所获取的成果,不断的加强监督的力度和深部,进一步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率,尽最大的可能防止监督的缺项漏项的情况出现,促进企业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浅析企业内部和谐的一般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企业内部和谐包括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而影响企业内部和谐的一般因素主要有管理者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激励机制是否合理、上下级关系是否和谐、员工是否认同企业价值。

论文关键词:企业 和谐 影响因素

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促进企业和谐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当前,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因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企业关停并转等引发的劳动争议案甚至群体事件不断发生,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还不相适应。本文认为影响企业内部和谐的因素主要有管理者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激励机制是否合理、上下级关系是否和谐、员工是否认同企业价值。

一、是否坚持以人为本

传统的“以人为本”强调“依靠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把“依靠人”和“为了人”有机结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一论述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社会权益和发展机会与权利。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各项权益,促进员工全面自由发展。但一些企业对“以人为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模糊的理解。一是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我为本”,最终导致个人本位主义、唯我主义和利己主义,成为一切以“我”为中心,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哲学。这种观念体现在“官”身上,就是“以官为本”,最终演化成以权谋私、争名夺利的权力腐败。二是片面强调“以人为依靠”而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把手段当目的,最终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人本观念上。三是认为“以人为本”只是“为了人”,而没有看到“依靠人”,最终必然导致享乐主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其实质是“以我为本”的变形。

二、激励机制是否合理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是需要的动物”。概括地说,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层面的需要和精神层面的需要。有效激励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科学判断不同条件下的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薪酬制度、用人制度

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主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员工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心理需要日趋多元化。企业所采取的传统激励方法已经不能再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热情。

从物质激励层面看,导致我国企业员工忠诚度和敬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制度不够合理。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规范,存在“暗箱操作”,员工工资与绩效脱钩,对企业高管人员实行年薪制或模拟年薪制,其收入是普遍一线基层员工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员工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公平感挫伤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收入相对较低企业的员工感到心里不平衡。

从精神激励层面看,影响企业员工归离的因素有三:一是在在职务晋升上没能真正按德、能、勤、绩的标准公开选聘,使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种“任人唯亲”现象影响了人才的敬业精神。二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制度不够健全。比如,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很多企业员工在某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生只操作一台机器,或只和螺丝钉打交道。有些领导认为,工人的任务就是干活,知识多了也没用,很少给工人学习提高的机会。又比如,重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轻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很重视,为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各种学历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对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却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现象。还有,缺乏培养人、发展人的激励机制。由于近年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一些企业领导担心自己培养出来的员工“跳槽”,替人“做嫁衣”,因而不愿花代价培养员工。一些员工则认为,自己花精力学习提高后,也得不到重用,“机会成本”难以挽回,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三、上下级关系是否和谐

“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建立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企业领导与员工关系是否和谐,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是否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否让员工参与管理,是否保障员工各项权益。

近年来因工资、福利待遇或改制破产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各地劳动争议案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存在着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一些私企雇主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惜牺牲员工的经济利益,如克扣工资、“打白条”等,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故意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置员工人身安全于不顾。雇主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利益对立关系甚至使员工怀有敌对情绪。在国有企业中,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关系虽然不像一些私企中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那样对立,但还是普遍存在着关系不够和谐或根本不和谐的现象。

国有企业中领导与员工关系不够和谐,有来自领导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员工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来自领导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领导的“官本位”使员工对领导不满意。“官本位”意味着贵贱、地位和名誉,必然使领导者脱离群众,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筑起了一道的隔离墙,阻碍了上下沟通。二是一些企业领导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反感。一些企业领导把管理等同于管制,简单地采取强制的方法,苛刻地要求工人服从,动辄以“愿干就好好干,不干走人”等语言相威胁。而对员工的情感、尊严、幸福等却不当回事,根本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三是管理作风不民主。不少实行公司制的国有企业,相应的设立了

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同时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照常运行。在“新三会”与“老三会”中,“一人多任”、“一把手说了算”等问题比较严重,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四是一些企业职工安全得不到保障。这里的安全主要指职业安全和工作安全。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裁减人员,致使大批工人丢掉饭碗,在岗职工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恐慌、焦虑。在工作安全方面,一些企业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忽视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不愿在劳动保护的设施方面投入资金,缺乏安全生产的条件,致使工伤工亡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工矿企业旷难不断,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谐。

四、员工是否认同企业价值

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是指员工在理解、认可、接受企业精神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主体性感受。它不仅取决于员工与企业之间是否结成“利益共同体”,还取决于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同化程度。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需要,还要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形成员工认可赞同的共同价值观。影响企业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因素多种多样,有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工资待遇、安全保障、人际关系、晋升制度、参与程度等,其中,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影响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基本因素。在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企业纷纷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在强化员工对企业认同感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各种缺陷,其不切实际的“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不被员工所认同,也就不可能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一是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把主要精力放在请名人谱写厂歌、兴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请文化咨询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等方面,做表面文章。二是简单模仿,千篇一律。不少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只是从他人那里“借来”一些好听的词句拼凑而成,诸如“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求实创新”,“艰苦奋斗、报效祖国”,“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空洞口号。三是盲目崇拜,“东施效颦”。一些企业派人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考察学习归来后,不顾本企业实情,将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全盘硬搬,结果中看不中用。

总之,促进企业内部和谐,不仅要构筑企业、员工“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物质保障,更要注重企业、员工“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建立起企业与员工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把不断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第四篇: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赵树海

[摘要]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从而有利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风险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与我国企业所处地具体环境及经营管理实践相协调,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统一标准,其整体架构主要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就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内部控制中风险防范与控制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防范企业风险有效途径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企业合规经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率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往往会导致各种错误和舞弊的产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从国内的巨人集团衰败、银广厦案到国外的巴林银行倒闭、安然事件等无不是由于其内部控制缺损或失效所致。因此,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

二、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前者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

工作效率,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后者则是以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为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些控制措施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表现通常是制度或工作流程,其有效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的完善与合理;二是制度的执行情况。具体来说要保证内控制度有效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单位的经营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即防止错弊发生和对已发生的不法事件的揭露和处理情况,查处只是维护内控制度严肃性的手段而非内部控制的目的。

2、注重选择关键控制点。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决定了管理者应当也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上,不可祈求面面俱到。

3、做到适度控制。即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为此,控制过程中要注意既能满足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要防止与企业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注意到过多的控制会扼杀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影响单位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地进行。

4、营造良好企业制度文化氛围,形成遵守制度和按工作流程办事的自觉性,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设计一套制度,而在于如何保证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执行。世通、安然、中石油新加坡公司破产案无不说明公司的风险来自于内控制度的失效和形同虚设。这些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都比较完善,有些还是请专门的中介机构设计和制定。因此,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就是授权和监督,公司所有人的权限都是在这个组织中被授予的,并要得到有效监督。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否则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对企业风险的防范毫无作用。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构建企业风险管理及预警体系,做好企业风险的预警及防范工作

内部控制虽然可以防范企业风险,并构成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但内部控制不能代替风险管理,因此,企业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构建风险管理及预警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当企业风险产生并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才能及时化解风险。每个企业因其规模、所处行

业等的不同其相应风险因素和防控手段都会不同,因此风险管理应因企而治,但总体来说应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作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按照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要素构建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1、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确立风险防范控制的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

2、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任务,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体。

3、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4、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所以,有必要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总之,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遵循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它本身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人的因素很重要。内部控制会受到企业内部各层次人员的影响,内部控制应是全民控制,处于企业中心地位,贯彻于管理始终,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持续发展。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共识,它对于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企业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张连起: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J].财务与会计,2004,(6)

[3]曹廷求: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J].工业企业管理,2004,(2)

[4]杨浩:现代企业理论与运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下面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3.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5.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6.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

二、对策

1.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理念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了领导的重视,有了员工的诚信,就有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但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公司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5.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上一篇:气象预警系统建设方案下一篇:汽修厂服务方案及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