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内部审计受到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逐渐向审计信息化发展,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观念,充分利用高科技,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对规范高校经济管理、落实经济责任、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思考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发展和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和改革,高校内部审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校内部建设的不断加强,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此,阐述相关的理论概述,分析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方向。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引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认清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并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完善,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改革方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数据逐渐来到我们身边,并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输出地,不仅是大数据最先体验和发展的机构,同时也是大数据的体验者和受益者。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办学经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产教结合、校办企业的增多,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了目前主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数据的相关概述

(一)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逐渐被人们熟识,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搜索引擎,大到各行各业的数据分析和整理等等,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二)大数据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审汁指在高校内部所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并保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的监督和自我监督行为。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建设的飞速发展,教育经费不断增长,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流向和内部审核也逐渐公开化、透明化,将大数据应用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大数据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出地,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直接带动着我国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从而促进我国教育和企业向信息化发展。其次,在高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今天,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多,审计技术和审计工作愈加重要,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大数据审计势在必行。最后,就目前高校的审计数据来说,大都是以合规性审计为主,数据提取相对单一,无法进行数据的充分挖掘,数据之问的联系性也比较低,影响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二、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云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的审计技术,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审计工作人员的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通过大数据的处理,不仅可以减轻传统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让审计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内部审计,相对传统的审计来说,数据面更加广阔和全面,数据准确、有效,不仅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成本,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使审计工作更加专业和高效。

(二)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这无疑是对传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巨大的挑战。其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挑战。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大都知识结构单一,虽然具备基础的财务、造价等专业知识,但是往往对大数据的了解和掌握不足,甚至计算机水平仍然处于基础阶段,限制了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发展。其次,对内部审计模式的挑战。传统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大都是以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为主要方式,而相对于风险审计和管理审计则要求不高。传统审计的重点在于检测资金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对资金的风险控制、管理控制等涉及有所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其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不足,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最后,对内部审计方法的挑战。传统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大都是以查账、凭证、盘点等方式进行,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人工审计的方式难免会有所疏漏,从而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有效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方向

(一)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

“2l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虽然大数据可以实现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但是整个数据的判断和分析还是需要审计人员完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财务、工程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对相关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大数据应用处理技术要有非常高的要求。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才建设,普遍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鼓励在校学生留校,并针对高校自身对审汁人才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自主培养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双优的学生毕业担任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大数据审计应用和管理专业的人才,完善高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人才结构,让更多优秀的大数据审计管理人才融入高校内部审计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团队大数据审计建设,提高整体素質。最后,高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大数据审计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作为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大数据审计培训,普及大数据审计知识,提升相关人员的大数据运用和分析能力。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向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同事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教育等为自己充电,学习先进的大数据审计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率

如果我们将整个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看作是一个人体的话,那么审计模式就是人体中的骨骼和脉络,决定了整个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除了对高校的资金进行监管和审核之外,还要注重对资金建设和风险的掌握和把控,从而进行风险预估和规避,使高校审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首先,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代表着我国整个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显然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国家需要做好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其更好的约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其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划,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智能和作用。例如,高校可以建立数字化办公设备、完善的财务数据库等,用于日常的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加工和共享,使其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三)创建审计平台,提高审计质量

大数据下,相关的工作逐渐从人工转变为电子化、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单个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限于条件的制约,更多的高校会对大数据审计感到抵触和力不从心。对此,笔者建议,参考审计署所制定的“金审工程”的审汁发展模式,南教育部进行牵头提供资金支持,以地区为单位向各高校的科研力量提供技术支持,整合各高校之问的科研力量,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数据平台,将各高校的内部审汁和管理通过该平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共享,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各高校之问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整合,同时还能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内部审计数据的统一处理、分析和管理,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在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建设、审计模式、审计平台上等进行全面改革,在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推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敬妙.浅谈新形势下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 3):32-35.

[2]谢洁莹.高校内部审计及整改问题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7.

[3]侯文杰.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8-80.

[4]侯文杰.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7(1):181-182.

[5]王康.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6):268-269.

[6]張晓辉,张皤,常淑惠.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内部审计流程分析与处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 36):78-79.

作者简介:

王晓艳,南京中医药大学审计处,江苏南京。

作者:王晓艳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篇2:

浅谈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对策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内部审计受到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逐渐向审计信息化发展,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观念,充分利用高科技,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对规范高校经济管理、落实经济责任、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质量

0     引 言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顺畅,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大数据时代逐渐到来,信息技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积极探索内部审计的新方式、新方法,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好地结合科学技术进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成为摆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大数据环境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1.1   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信息化时,可以有效节约内部审计工作人、财、物,全面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较少、技术设备不够先进的问题,虽然制度要求人员配备应具备相应资质,但是现实情况仍与制度要求存在差距,这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容易与社会经济脱节。而在大数据时代,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学校办公软件中的程序,通过程序对比分析系统提取的数据,同时监督业务关键点,以及时发现各项工作中的不合规之处。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财务数据的风险点进行自查复核,使该项检查全面覆盖于财务数据与业务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1.2   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创新、数据综合分析

大数据外部审计环境给高校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带来了契机,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要审计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比对分析,同时对被审计的关联单位进行关联分析,对即将审计的数据进行全面测试,以全面暴露隐蔽性问题。另外,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比传统的人工审计方式更便捷,大大节约了审计时间。

1.3   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功能,提高内审绩效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人员与技术力量的制约,通常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出具的审计报告主要是查弊纠错,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不大。而利用大数据,可以让内部審计人员控制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外的内容,如分析财务核算、资金预算等,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依据,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决策层面的建设性作用。利用技术,在实施现场审计前,发现被审计业务的数据异常点与疑点,抓住审计重点,从而进行重点取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1.4    提高内部审计信息质量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基于本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一套控制节点更加完善的软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再是仅在纸质资料记载,还可以通过软件对比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核查节点到节点间的信息传递记录,避免因通过舞弊手段人为篡改纸质资料或为规避责任未留下痕迹而造成审计结论失真的情况。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在审计信息化下,每个环节都能通过计算机实现,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相应的数据,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就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方式而言,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变更或修改被审核业务内容,则很可能存在经办人员没有留下痕迹的情况。但在审计信息化系统下,每一个环节都会被记录。虽然现在的计算机软件可以实现数据无痕修改,但是如果能针对该问题开发和完善一套软件系统,将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块镶嵌到系统中不断升级,就能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例如,A事项通过软件系统传递信息,每一个环节都能被清晰地记录,由谁提交、谁审核了哪个环节、修改的内容或退回的记录等,只要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出错,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直接从系统导出记录各个环节的数据,并通过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进而发现内部控制制度节点设计的不足之处,之后再修改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节点,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2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开展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

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审计信息化固然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内部审计信息化观念落后、缺乏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困难等。

2.1   内部审计信息化观念落后

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行与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具有紧密联系,审计人员的观念反过来会影响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的成效。与企业相比,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推进速度缓慢,一方面,某些高校主管审计的领导对传统审计模式已经形成了固有思维,忽略或者不重视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导致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面临建设困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原来大都从事财务工作,虽然具备财务、审计知识,但是对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了解较少,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内部审计人员是信息化系统应用的主导者,如果从思想观念上拒绝改革,将阻碍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行,更有可能使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停滞不前或无法实现。

2.2   缺乏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

大数据时代,高校开展内部审计的关键是人才。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内部审计还处于初步探索期、成长期,需要高校领导层提高对内部审计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另外,受到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的限制,高校很难引入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这成为高校实施审计信息化的一大困难。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建议放宽对审计人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在提升现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因为起步时间晚,面对的历史问题客观且无法改变,需要大量具有信息化和审计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当前配备的内审人员难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2.3   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在高校内审工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字处理软件编制底稿、电子表格处理和统计数据上,这些办公自动化软件并不能与高校各类系统连接,并直接获取审计所需信息。虽然一些高校采购并应用了会计师事务所常用的审计软件,但是仍与内部审计信息化需求存在差距。在高校内部,财务、资产、科研、教学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各自独立,要想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实现内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数据分析和处理等非常困难,工程审计方面更难以实现内部审计软件与计价软件的兼容,很难覆盖全部的审计业务。

3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提升内部审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

要想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高校中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应率先打破固有的工作思维模式,带领审计人员转变思想观念,从信息系统投入上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方面,高校领导者要认识到大数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充分意识到搭建和运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内部审计对提高审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管理者的角度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行动上予以支持,以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审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相互交流,共同转变观念,认识到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努力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从传统审计模式向信息化审计模式转变,适应时代发展。

另外,身处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也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勇于创新,全面开启高校内部审计新时代。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过程的运行、审计质量的高低都依托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思想观念,而跟上时代步伐,更多取决于观念。如果审计人员墨守成规,则高校内部审计很难完成信息化转变。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勇于创新审计思路,转变审计观念,突破原有的审计模式,为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例如,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信息电子化、系统化工作,以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对信息系统中的审计模块功能提出有效建议;对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单位采取终身责任保障制度,定期清理软件隐藏的风险;对病毒及危害网络安全的程序进行实时监控、查杀;通过对用户的职务规范其职责权限,强制各安全级别的用户,定期修改密码,增强系统自动监测功能;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进行自动报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定期调整内审人员在系统中的权限,定期抽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加强内部审计信息质量控制。

3.2    引進和培养审计人才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从外部引进适应大数据时代且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强的人才;二是通过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加强对已有审计人员的培养。要从外部引进合适的审计人才,高校首先应设计好自己的人才组合结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队伍的人员构成应多样化,包含具有网络、管理、工程、财会、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继而增加内部审计工作方面的经费,为顺利引进人才做好基础工作。同时,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限制标准,录用前严格选拔,在招聘关口把控好人员素质。对于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高校应加大培训力度,比如:积极组织举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业务交流学习会,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借鉴已经有信息化审计成功案例的高校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成对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或交流工作,弥补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短板;针对内部审计岗位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奖罚制度,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整个审计队伍的素质,进而迎接来自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

3.3   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关制度,鼓励搭建内部审计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审计体系,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现阶段,各高校为了保证学校各类业务的审计质量,开始制订内部审计信息化方案,同时,政府等部门开始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关制度,如制定《计算机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等,以避免发生各种审计失误。事实上,要想短期内将所有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替换为计算机手段并不现实,应鼓励各高校以省或院校类别为单位搭建内部审计系统管理平台,尽可能实现审计与财务、基建、资产管理、教学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避免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孤立,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该平台,以满足审计人员的专业需求,有效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4     结 语

大数据已经开始影响外部审计环境,并逐渐应用到高校内部审计中。审计信息化的到来,将改变高校审计的内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利用数据信息,能大幅提高问题审查的效率,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经济增值的作用,对规范高校经济管理、落实经济责任、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出现的审计信息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推广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审计信息化使高校内部审计由原来的单一报告向综合信息分析转变,由片面数据向完整数据转变,由数据整理向数据挖掘转变,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开展的各项被审计业务都能立体地展现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进而提高风险预计的前瞻性,同时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管理。此外,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细致地开展审计工作,了解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并观察到数据库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等,避免因主观因素造成的以偏概全问题的发生。虽然我国审计信息化依然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制度建立、审计工具开发,还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突破空间,需要高校各管理人员重视内部审计职能,同时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推动高校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金刚.浅议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8(15):119.

[2]刘智航.基于审计信息化的政府审计质量变化与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3):57-58.

[3]郑海鹰,曾义.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1):41-42.

[4]胡美玲.企业审计信息化及审计组织方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128-129.

作者:陈苗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已迫在眉睫,分析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独立性差,审计范围狭隘、信息化水平落后,审计结果运用效能差的三大困境,指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推动高校治理的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三条路径:增强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地位;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智慧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对新时代审计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审计署很快颁布了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第11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11号令)。11号令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对内部审计职责、程序,审计结果运用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内部审计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指明了方向。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令第47号《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47号令)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系统健全内部审计领导和管理机制,明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定位和职能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丰富结果运用方式和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传统上以财务审计为主,基于业务监督与评价的工作定位与高校治理需求和新时代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选择迫在眉睫。

二、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

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11号令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47号令:第三十八条“单位在对所属单位开展审计时,应当有效利用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对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上述可见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提升内部审计效能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的新课题。根据当前情况分析,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境。

(一)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只有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尽管内部审计是相对独立的,但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必须符合审计独立性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业务上的独立性。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由校长领导,但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领导。近年来,审计全覆盖、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但对这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并不深刻,具体措施更是偏离了初衷。部分学校出现了领导者或管理者要求审计人员参与到各个部门的具体管理事务中去,以实现审计全覆盖、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标,最终导致了高校内审工作业务上的不独立。

(二)审计范围狭隘,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以工程项目结算审核、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业务为主,管理审计、学校内部控制审计、各种决策或决议的审计等,学校治理层面的审计为空白或较少。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的资金不断加大,各种资金的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和烦琐,数据量种类繁多、更新迅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处于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查阅凭证、查看资料、统计数据的状态。传统审计方式及数据分析工具功能有限與新时代,数据审计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效能差

内部审计促进完善高校治理,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落实整改审计发现问题是完善高校治理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审计整改思想认识不足,审计信息公开化程序低,督促落实不到位等各种原因导致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运用难以落实,同样的问题在不同部门以不同形式同时出现、反复出现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性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指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以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并重,从全局出发,增强内部控制,完善高校治理,促进教学效益和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内部审计转型是推进高校治理的需要

大学治理的理论源于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体系中的理论值得高校治理研究借鉴。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同样内部审计也是高校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也决定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11号令对内部审计作了重新定义,47号令也沿用了该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关系,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安排、治理机制及效果肩负着评价、监督、促改职能,是高校治理的微观基础、重要基石,两者相互促进、彼此耦合。新时代,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治理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高校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实现转型,提升内涵,推进高校治理,适应高校综合改革的需要。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肩负着新的使命,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内部审计更应着眼于关注高校内部风险的防控,减少问题的发生,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健康发展。47号令的颁布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也提供了制度保障。高校内部审计要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及高校治理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时转型,在促进内部控制、完善高校治理,提质增效、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强化监督职责、扩宽审计范围、提升审计效能,构建“监督-促改-导向型”内部审计,既是当下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地位发展变化的体现。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内部审计及时转型才能让使其自身发挥重要作用,更具生存和发展空间。

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路径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必然的,但如何转型,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和途径。

(一)增强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地位

47号令指出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高校内审部门应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并报告工作。通过制定高校内部审计规程,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机制、组织结构、权利和职责范围,从制度上确立内审机构形式和职责上的独立;明确权利,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权利的行使有依据,提升内部审计地位。

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上确保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也应有切实的保障。内部审计活动离不开人,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更充分地实现审计的独立性、地位性。一方面,内审人员在工作中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之间应保持组织上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应具备专业判断的能力,能准确指出问题,正确运用法律法规知识,以保持审计的权威性;同时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也应保持独立性,在工作中不让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也不受自己的偏见或杂念所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确保审计地位。

为确保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权威性,一方面需要从制度上来约束内审人员的职责、建立激励与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从管理上构建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内审人员队伍,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支持和保障内审人员的持续技能培训和后续教育培训,确保内审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智慧审计助力高校发展

新时代,大数据、云技术的发展为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成为提升审计效率、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成为智慧审计的基础。为实现智慧审计,首先应构建信息化审计管理平台,高校内审部门结合学校实际配合软件工程师为学校审计管理量身定制一套审计管理软件,以实现数据共享、智能抽样、全流程线上可控等功能。其次是确保前端数据的及时、真实、全面和有效,前段数据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与财务部门数据的对接、被审计对象有关数据的及时上传与审核等等。第三是审计过程的流程控制与记录,审计管理平台包含了审计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审计人员可以在平臺上实现审计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审计数据可实现自动保存。第四是实现审计结果运用的可追踪、可评价,将审计整改与学校的目标督导、组织人事、纪律检查等监督管理部门办公系统协同,进一步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第五是数据的保存、查询,在运用中应注意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的一致性,平台强大的查询功能,将大大提高审计数据的归类、统计、分析等运用功能。

(三)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最终要实现内部审计促进完善高校治理的目标,则需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建立审计公开制度,审前公开,接受举报同时也接受被监督;明确审计结果公开的范围、程度。二是具体、明确的指出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向导性的、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个性问题,要求被审计对象立即整改,对于共性或机制上的问题深挖缘由,查找问题根源,提升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高度,由点及面,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和向导性,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三是与纪检监察、目标管理、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协同监督、督促整改等运行机制,促使整改落到实处。

五、结语

目前,高校的审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各类审计业务工作量也快速增加,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有限,大量的审计业务实行了外包,由学校委托的社会审计单位来完成,管理受托审计单位成为高校内审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管理好受托审计单位,确保审计质量,也是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度科研项目(编号:CJF19028);四川省教育审计学会2019-2020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SCJS201911)。

作者:李书丽

上一篇:钢铁工业发展论文下一篇:绿色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