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财务审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监督管理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监督管理机制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肯定,逐渐向更为深入的层次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内部财务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内部财务审计论文 篇1: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

【摘 要】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彼此之间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内部控制达到既定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其中内部控制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对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基础上,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分析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从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分类几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 实证研究法

根据现代内部控制理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可理解为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异常迅速,但目前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的规范尚未出台,导致高校经济问题频发,铺张浪费现象日益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尤其基建项目已成为高校职务犯罪的“重灾区”。这些现象表明,当前高校内部控制漏洞颇多,急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保证高校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一、高校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高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总体而言,高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非营利性。高校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以单纯的盈利为目的。尽管高校也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设立一些校办产业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有偿服务,但高校的主要工作还是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工作任务,提供科研成果和服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二,校本管理方式。高校以学校为本位,是管理的主体,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管理机制完成各项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强调管理与科教并重,教学科研是高校的核心和重心,学术权力也是高校的一支重要的管理力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成为高校管理的一大特色。

第三,多元化的经济活动。高校通常会通过筹资、投资、基建、校办产业等多种经济活动满足生产、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目的,其范围广泛且复杂,加大了高校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明确

现阶段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主要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立的。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这与企业有本质上的差异。由于高校和企业主体上不同,因此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结合高校本身的特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而制定,绝不可照搬照抄。

(二)高校对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体系的认识不到位

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对于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内部控制的主动性、提高高校办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现实中,不少高校的教职员工对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的理解不深刻,甚至有些迷惘,导致内部控制的可实施性及评价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张美婵,2011),偏离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三)高校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

目前主要以财务审计和会计核算为主,而学校组织结构、校园安全保障制度与校园文化等领域还处于表面工作阶段,忽略了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只有当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深入贯彻到学校各个领域,进行专业分析判断后,内部控制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才会浮出水面,行政管理层就能够以此为依据优化学校管理,改善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保证学校各项活动良性发展。

(四)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

高校在内部治理制度的安排,基本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导致高校过分依赖政府,而政府在高校日常管理的某些方面没能尽到其应有的监管职责,同时政府又无端干预那些该由高校自主办理的事务。这种政府对高校的缺位或是越位现象,造成权责不清、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运作的低效率。

自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再次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但专门针对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规范尚未出台。虽然政府尚未对行政事业单位作出具体规范,但上述规范却在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上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标准。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高校同样面临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急需强化等问题。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提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在COSO内控框架提出后,国内外许多企业开始运用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并将其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中。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它由围绕COSO五要素内容展开的18项应用指引组成,用于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审计行为。自此,高校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制度才参照此规范逐步建立起来。2011年我国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高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也有章可依,开始围绕COSO五要素并结合自身特点着手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体系,高校内部控制活动逐渐步入正轨。

三、构建评价体系遵循的原则

建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首要环节是明确其目标,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目标是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和自我完善能力,以降低高校发展中的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龚丽娜,2012)。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以评价目标为逻辑起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中以COSO五要素为范围的要素评价模式来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高校内部控制活动涉及的内容具有多角度、系统化的特点,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内部监督方面展开评价具备可行性。

评价之前需要确定相关评价实施原则,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一)适应性原则

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广义上有共性,但在具体问题中也存在个性的差异。高校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如外部环境的特点、人员素质的高低或高校是否具备足够财力进行内部控制及评价活动等特殊情况,建立具备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良性运转,最终达到评价目的。

(二)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要贯穿高校经营活动、教学工作、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在涵盖高校内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和事项,全面系统地分析高校各项活动内部控制情况,就不难发现学校运作状况,并能及时找出当中薄弱环节加以改进,所以全面的评价方式最具代表性。

(三)重要性原则

哲学中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应当相应的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应如此。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求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以监督和控制为主要评价对象,统筹分析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

(四)客观性原则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知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知识活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高校运作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杜绝主观随意性的评价。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时刻明确评价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全体人员为评价的主体和以COSO五要素为评价客体的有机结合。全员参与有助于提高大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提高评价的效率和结果的真实性。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包含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最终将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现状及存在缺陷。事实证明,往往广大基层教职员工对各自岗位或某一环节的问题了解最为深刻,因而全员参与的评价活动也具有代表性与准确性,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离不开广大群众的配合。

四、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模式是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评测方面展开的。本文在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所以,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模型也遵循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检查与监督五方面。

(一)权重分配

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权重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评价结果,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这里按主次指标排队分类法,将考核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按照一定标准,如按照其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列。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分表(表1、表2)

五、结束语

高校内部评价体系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反映和分析高校内部控制具体实施情况,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预防、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合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应该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匹配,职能超越目标,内部控制评价只会是一种空谈,毫无实际价值;职能若不能符合目标的要求,评价就成了一种表面形式,不能真正反映高校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在高校内部控制全面有效性开展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具体原则和高校自身特点,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

高校越发展壮大,越要及时有效地防范高等院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问题的发生,确保高校发展中良好绩效目标的实现。从当前高校内部控制落实情况来看,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人员素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加强内部控制任务的重中之重。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正常化离不开评价体系的监督管理,若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配合不同程度的奖惩措施共同作用于高校内部控制实务,这对提升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水平,改善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会产生莫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喜春.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02(2):56-59.

[2]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3] 张美婵.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5-58.

[4] 龚丽娜.要素模式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6).

[5] 王卫星.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王立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J].审计研究,2004(4).

[7] 何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1(2).

[8] 朱辉,梁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J].金融与经济,2013(1).

[9] 刘正兵.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3(1).

[10] 张翼.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6).

[1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 规范[S/OL]. 2008-05-22[2013-03-08]. 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wengao / caizhengbuwengao 2008 / caizhengbuwengao20087

/200810/t20081030_86252.html.

[12] Larry White. Management Accountant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Strategie Finance Montvale. Nov2004: Vol. 86, 155.5:6-7.

[13] Armour. M. hitemal Control:Govemanee Frameworkand Business Risk Assessment Reed Elsevier.Auditing:AJoumal of Praetieeand Theory,2001(19),SuPPlement:75-81.

[14] Mullen Dorothy and Ragahunandan. 1996. 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J].Accounting Horizons,10(12):67-75.

[15] Kelly,Thomas P. 1993. The COSO Report:Challenge and Counterchallenge[J].Journal of Accountancy,176(2):10-18.

作者:陆文斌 颜端阳 吴杰

高校内部财务审计论文 篇2:

论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监督管理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监督管理机制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肯定,逐渐向更为深入的层次发展。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高校所获取的利益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财务工作量逐年加大,监督管理难度逐步提升,所以必须加大管理高校内部审计力度,以便保障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进而推动高校全面发展。文章将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294

1 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1)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涵是参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职员,通过对高校使用资源情况以及内部运作的科学情况开展审核和检查工作。通过使用合理以及有效的审核方法来保证高校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高校风险管控能力以及审计环节的效率。之所以大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因为该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不但可以帮助进行职责权力的划分,还可以实现体系之间的相互监管,使得高校内部各个监管任务合理、科学地进行。久而久之,还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降低违法行为的出现,从各个层次保证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资源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资产得到最合理的分配。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还可以有效响应时代号召,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审查以及监管的能力,提高高校廉政构建速度,各项利益也得到有效保证。

(2)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一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备监督的特征。在高校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主要以财经制度以及审核法规为基础,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财务流动状况和学校的经济波动现象,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监督,进而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第二个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备管理的特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也是学校在进行内部监管时所采取的基本途径,所以不难看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个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备评判的基本特征。在完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之后,相关工作者需要对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对被审计部门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并进行科学评判,根据有关法律、制度来审核其是否符合高校的基本要求,倘若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从而保证高校的快速发展。

2 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氛围的制约。高校内部审计氛围是目前影响审计工作的主要因素,内部审计氛围的制约主要指的是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以与自身同级别的部门或是单位为主,倘若高校部分管理层存在分歧,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或是相关工作者给予大力支持以及援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便很难得到有效开展,现阶段的内部审计改革进程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制约。第二个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最终提出的要求一般都是由被审部门自己独立解决,被审部门是否有效进行整改,基本不会公开声明,所以,久而久之便会出现部分部门屡教不改的现象,不难发现,这与现阶段的内部审计氛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2)内部审计体系的缺陷。内部审计体系的缺陷也是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因素,相关的法律条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分配、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内部审计环节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情绪的调动等内容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以及对应的改进措施,然而,很少有体系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结果进行规划与制定,即使存在一些内部审计结果的相关规定条例,大多数也都存在于高校其他的审计体系之中。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所取得的结果如何能够得到合理使用仍然处在理论分析以及实践探索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结果使用情况都较为低效,有关体系构建力度也不够强大,从而往往导致高校自身没有有效的弥补措施,一旦在审计结果中发现问题,便要从头开始寻找问题根源,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审计成本。

3 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1)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能力较差。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相关体系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目前所制定的制度还未达到覆盖所有高校经济项目的目标,而高校管理层把目光都放在如何提高学校财务审计效率层次上,所以往往事倍功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不但要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策略进行,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改变或是微调,高校把内部审计工作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方面固然没错,但不能只关注这一方面的内容,还要在其他领域加强审计的力度,比如说:对签署的合同进行复查、对高校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以及维护保养问题等。只有有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能力,才能确保高校内部审计环节能够按照预期执行。

(2)参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较少。参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较少是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都只有与财务审核相关的职位,缺少技术方面的审核职位,所以导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才稀缺的现象。而且参与高校相关财务管理的职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往往有限,只对基础设施的组建以及维修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对内部审计工作其他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并且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不重视的情况,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只要做好前期工作,并且在日后的管理监督中不存在问题,就可以不进行其他方面的审查以及统计工作。

4 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查错体系。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查错体系,首先,需要清楚地了解参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能;其次,需要了解高校审计部门、监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和维修保障部门的基本权利以及执行水平,根据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审计工作的各个部门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查错体系就是为了使工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2)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预警能力。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建设的环节中,必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预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旦发现风险便可以进行前瞻性预测的能力。在该环节中,一定要有效完成查错工作,比如说:在对高校财务支出情况进行审核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不科学现象进行快速的诊断。由此不难看出,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预警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能力,使学校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5 结 论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监管以及评判等基本特征,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使财务运转更加科学与有效。可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体系、制度的完善力度,提高内部审计的基本能力,笔者相信未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本篇文章主要从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出发,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应采取的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包曉红.浅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6):100-102.

[2]张祖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17):61.

[3]赵佩春.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3).

作者:白丽芳

高校内部财务审计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

摘 要: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审计范围、审计职能、信息化建设、审计结果公开等方面对高校内审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路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发展现状 改革路径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①。随着国家和高校的政策、经济、业务环境发生变化,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近年来,为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加大审计资源统筹整合力度,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确保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审计工作的总目标和指导性文件,也为审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总体部署,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推动内部控制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重点领域审计,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在此基础上,2016年先后出台了《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文件紧紧围绕“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拓宽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同时明确了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具体要求。

目前,高校的快速发展趋势也对内部审计提出新的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资金规模将进入新一轮的膨胀期,资金来源渠道也将更加多元化,内部审计对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监督更显必要;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松绑”,意味着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监管责任将更加重大;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和新校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将承担更多维护国有资金和资产安全的重担;高校二级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的频繁更换,也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成倍增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施行,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加强对各领域的风险防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机构设置。高校内部审计产生于高校内部受托责任关系。高校校长将财产管理权委托给下级管理者形成受托责任关系,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在于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而独立性是内审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独立性包括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隶属关系的独立性。若干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日益增强。彭巧萍、薛国友(2013)通过对广东省30 所高校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5家均设置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对校长直接负责,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响较小。吴国萍、朱君(2014)对吉林省21所高校的调查和丁惠(2014)对56所江苏省属高校的调研均表明,各高校均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立设置和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两种模式,不存在属于财务部门下设机构的模式;同时,内部审计处于纪委书记领导之下的隶属关系最为普遍,只有少数高校内部审计由校长直接主管。笔者了解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情况是,普遍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管,直接由校长主管的高校为数不多。

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部审计只有由校长直接领导,才能保证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报告,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2人员队伍。童燕军(2016)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审计人员人数、学历以及从业时间。人力资源是内部审计中最活跃和最有价值的因素,也是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最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内审人员队伍严重缺乏。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项目数量成倍增长,要求不断提高,而内审人员数量并未增加,待遇也未相应调整,部分内审人员甚至因工作负荷过重而辞职。内审人员队伍严重不足不稳定是目前高校内审部门的普遍困难。其次,高校内审人员招聘机制僵化,难以吸引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内审人员招聘通常纳入学校事业编制人员统一对外招聘,对应届毕业条件、学历学位、英语水平等方面作统一要求;且高校所提供的薪酬水平未能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媲美。这样一来,内审部门难以招聘到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第三,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完成高校复杂的审计任务。高校已不是单一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附属医院、校办产业、出版社等等,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要求内审人员熟悉行政事业单位、医院、企业、新闻出版行业等各种会计制度,以及各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关键风险控制点。随着审计范围的拓宽,还要求内审人员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的相关知识,还要熟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等法规和规章。但是目前,内审人员专业背景主要是财务管理类或工程管理类,法律、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背景人员非常少。况且,大多数内审人员专业背景单一,职称晋升受限制,知识结构更新不足,综合素质不强,难以胜任复杂的审计业务和更高的审计要求。

3.审计范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主要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等。从审计范围覆盖的广度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机关部处、学院、产业和附属医院的行政一把手,大部分高校尚未按照 “党政同责,同责同审”的要求开展二级单位党委书记的审计,对党委书记审计的组织形式和审计内容也仍不明确。部分高校至今仍未开展资产管理和物资采购专项审计,对国有资产和物资采购行为监管不到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和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仍不完備。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大多融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覆盖面不够;建设工程审计中未突出内部控制审计。

4.审计职能。我国内部审计最突出的职能是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监督职能主要是查错纠弊,是内部审计的基础职能;服务职能则是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建议,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和免疫系统功能。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统一于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即服务于高校各项事业和改革的健康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阶段,审计的关注重点仍是合法合规性,审计职能以监督评价职能为主。整个审计流程较少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未综合考虑和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经营风险,并从高校整体风险的角度提出管理方面的建议,降低了审计工作成效。

5.审计信息化。目前,相对于财务信息化水平而言,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大部分高校内审主要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包括外购审计软件用于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凭证抽样;运用WORD、EXCEL软件进行文档编辑、数据统计等等。少数先行的高校正在开展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实现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各审计业务类型的流程和审批;在信息系统中储存审计项目的文档资料;实时反映审计项目的开展进度等。但是,目前审计信息系统只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与财务、科研、教学、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不对接,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采集功能,离“大数据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审计信息系统与高校办公OA系统也不能衔接,造成审计信息系统中的审计通知、准备通知等文档需再纸质传送或是在高校办公OA系统中再走一遍流程,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另外,信息系统中也未建设高校审计案例法规库,不能为审计人员提供查找审计依据的快速支持。

6.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运用是审计权威性和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体现。目前,各高校在审计结果运用上仍存在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领导干部“先离后审”,审计报告在领导干部届满一段时间后才能正式出具,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尚未能作为领导人员任用的有用依据。一些高校仍未建立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审计发现问题未能及时传递给其他部门进行研究决策。其次,高校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整改落实力度不够,导致审计发现问题屡审屡犯,缺乏追责问责机制。第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大部分高校未建立审计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结果也未进行适当的公示。

三、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改革路径

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与国家、教育部要求、学校发展相匹配,应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1.着力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应隶属于校长直接领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由高校校长直接领导,避免受学校其他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干预和影响,更有利于提高学校校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校内其他部门和学院贯彻执行审计整改建议的效果和效率。内审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应由校长直接审批,内审机构负责人应定期向校长汇报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审计报告等文书应报送校长和党委书记,作为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2.完善内审人员招录机制,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2.1响应国家关于“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应解放思想,实行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分类招录的机制,主要面向有工作经验的具备财务、工程、法律或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员招聘。对专业性较高的岗位可实行聘任制,如造价、审计软件开发等,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符合内审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

2.2高校应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3

2.3高校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内审人员参加行业或主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鼓励内审人员参加职称竞聘,提高整体专业综合素质;鼓励和支持内审人员获得外部专业资格认证,更新审计理念,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2.4有条件的高校可考虑服务外包或联合审计的形式开展审计项目,利用社会审计力量,整合审计资源;同时,加强对社会审计质量的监管,确保审计成效。

3.拓宽审计范围,逐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

3.1高校内审应探索党政同审,有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院、附属医院和产业黨委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讨党委书记审计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行政一把手离任或续任审计的同时,可对该单位党委书记开展任中审计,既加大审计工作频次,又能统筹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

3.2采用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开展国有资产和物资采购审计,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物资采购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3.3在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科研经费审计中尝试增加绩效审计的内容,建立健全合理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

3.4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成果基础上,高校内审应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着重抽查其他审计项目中未覆盖的单位和部门,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在建设工程管理审计中也应突出内部控制审计,并结合高校实际,调整内控审计覆盖面和关注的重点。

4.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增强内部审计服务和预防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应增强服务于高校改革发展的意识,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流程中关注风险因素。从审计项目的立项选择、审前调查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应变被动为主动,定位于为高校的决策服务,选择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加强对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和风险评估,对发现问题要深入挖掘体制机制原因,提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风险管理和应对方面的管理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加强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服务。

5.构建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水平。各高校应重视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促进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向真正的计算机智能审计转型。审计信息系统应纳入全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中,充分考虑与学校办公、财务、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尽可能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为实现“大数据审计”创造数据基础,并避免文件重复审批和传送,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信息系统中应建设完备的审计案例法规库,为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提供智能化支持。

6.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首先,应建立健全高校内审部门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将审计发现问题传递给其他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其次,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尽量在领导干部任期届满前出具审计报告,使审计结果真正使用干部选拔任用的决策依据。第三,建立审计整改不力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造成损失的严格追究责任。最后,应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对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结果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

参考文献:

[1]彭巧萍、薛国友,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改进路径——基于广东省30所高校的内部审计调查,财政监督,2013(10):73-74

[2]吴国萍、朱君,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实证分析——基于吉林省高校的调查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4(5):18-23

[3]童燕军,基于DEA方法的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以四川省省属本科院校为例,财会通讯,2016(10):90-92

[4]陈倩,基于整合视角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4.5

[5]祝青、吴伟章、唐振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内部审计,2015(9):75-78

[6]丁惠,江苏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4.5

作者简介:黄旸杨(1979—)女,广东潮州,审计师,管理学硕士。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审计处,研究方向为审计会计。

作者:黄旸杨

上一篇: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工业企业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