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

2022-08-20

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之我见

单位:河南省登封市石道初中姓名:刘电话:邮箱:邮编:日期:

朝 芳 15890028844 dflcf111@126.com 452485

2012年3月12日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之我见

内容摘要:

学生们很喜欢上美术课,但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一星期生活费二三十块钱,家长们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也可能会成为艺术家,买美术用品认为是不务正业,多半不支持。我的美术教学正在摸索中、艰难前行。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呼吁减负,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改变教育形式,可教师面对的依然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能力的高低;学生面对的依然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差生和好生的区别;家长们面对的依然是:喜欢用分数来对比孩子、炫耀孩子。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教师 学生 学校 正文: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农村孩子们美术知识的贫乏;不明白美术的含义,不知道美术课上应该做什么?更不懂得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的区别,当然也就谈不上绘画的方法与技巧等等。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让我在教学中有很多的困惑和苦恼。

先谈谈我乡的美术教育现状,全乡中小学教师中,是美术专业的也有几个人,可是众多小学中没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初中由我一人担任美术课。我能担任美术课是我的荣幸,可是我也有很多苦恼,教研工作无法开展,教学中无人交流探讨,同行之间又因为不在同一所

学校,见面机会很少,交流、研讨更谈不上,学校的美术教育就像一株“发育不良”的小草,询问其他乡镇的美术教师,他们学校的美术教学也大多都有类似苦恼。从七年级第一节美术课上我了解到:一个不少于45人的班级,大概有5个学生举手说在小学上过美术课,多数学生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美术教育在小学就把孩子们拒之门外,学生的心中没有美育的概念,也缺乏对美的意识的追求,即使上过美术课的学生也不知道美术课应该准备些什么,做些什么,怎样去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使他们的心灵感悟到了什么。他们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学生们对美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水彩、什么是油画、什么是国画、什么是版画?当然绘画的技法、绘画的技巧就更不知道了。学生们对世界名画的了解就更不用提了,学生们所知道的也仅是来源于语文课本上的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这个故事学生多半用在写作文上,对于达芬奇本人和他的绘画成就不会有太多的关注。这不能怪学生们,因为老师和家长不会让孩子们在绘画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他们的目标还是停留在学好文化课,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美术和上小学的孩子不太沾边,学习美术是耽误时间,影响孩子们的文化课成绩。

我们学校仅为美术课每周一班安排一节,遇上期中、期末大型考试,美术课就要为文化课让路,学生从心理上失去对美术课的重视,如果这时候你在过多的安排学生搞绘画或手工制作,学生在文化课上分了心,恐怕领导和班主任就会对你有意见了。

我在美术教学中面临很多难题,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教材,一级

学生用一套书,上课发书、下课收书,一节课45分钟,课前发书、学生检查书上有无问题、下课收书,时间浪费不少,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美术教材安排的多姿多彩,可作为教师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地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不具备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颜料、用具、纸张等,关键是太花钱,教学中买几十块钱的东西都很艰难,遇到绘画活动需要参加,经费就更困难。在教学中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趴在桌子上画,绘画用品多是一张纸一支铅笔,想开设色彩课,多数学生没准备颜料,费力准备了上节课后又换了课型,东西又搁置在那,或被学生浪费了,再等用时又需要重新准备,上节课费时、费力、费心。面对这种局面,通常我都是统筹安排,调整课程,提前几周布置学习用具准备,在这样周密的安排下,学生们用所收获,但多数时候仍是上课效果不理想。

学生们也很喜欢上美术课,但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一星期生活费二三十块钱,家长们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也有可能会成为艺术家,买美术用品认为是不务正业,多半不支持。我的美术教学正在摸索中、艰难前行。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方面

学校地处边缘农村,各种条件十分落后,将大部分精力、财力都放在文化课上,于是忽视了美术学科,对美术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简单的认为:美术课领着学生随便画画,上节课就够了,不给美术老师太多压力,也不给美术教学足够重视和支持。文化课成绩,

升学率才是重点。对文化课的重视过多,忽视了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方面

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还比较支持孩子画画,看到孩子画的画会夸奖几句、鼓励一番。等上了小学 ,只顾着紧盯分数,将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上,将财力花在买学习资料上,与学习无关的不会多花钱,如果孩子在写作业时分神画了一张画,这时候多数家长不会再表扬孩子画画的好,恐怕还会批评孩子不专心、不用心„„。孩子的绘画欲望在小学时就一点点打击殆尽,到了初中仅剩下课堂上听讲,等到动手实践时多数学生会说:“老师,我不会画。”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会批评学生说:“三四岁的孩子都会画,你不会画?”可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都碎了,这能光怨学生吗?每每这时我有很多的感慨、深思和无奈,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美术教师,我能为学生们做什么呢?我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后上课时无论哪个学生对我说这句话,我都会说:“三四岁的孩子会画,你也试试,不会画好会画赖,不着急,慢慢来。”每个孩子三四岁时都会画,可为什么越大越不会画了,不是他们不会画了,是不敢画了。从上小学开始,孩子们被分数压着、被作业撵着、被家长逼着、被老师催着、被同学追着,试问他们还有时间画吗?所有人把文化课成绩看的至关重要,分数成了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孩子们被压的、撵的、逼的、催的、追的,没了自信、没了力气、没了时间、没了恒心、没了感情,无法感受生活的美好,他们还能画出对生活的憧憬吗?

三、社会方面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着,这个社会太浮躁,都在为钱拼搏,不少人把发财眼光放在学生身上,于是无健康保证的食品、无安全保证的玩具、无聊的儿童游戏、无教育意义的出版物,都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发明的人只为多赚钱,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安全、教育、发展,直到问题发生的那一天,关系自己孩子的切身利益时,一些人才会恍然醒悟,恐怕那时悔之晚矣!可又有多少人仍执迷不悟,仍在继续为自己的发财梦为之奋斗不已呢?这些人何时才会醒悟?呼吁全社会的人为了孩子的明天,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良知、多一点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呼吁减负,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改变教育形式,可教师面对的依然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能力的高低;学生面对的依然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差生和好生的区别;家长们面对的依然是:喜欢用分数来对比孩子、炫耀孩子。

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工作,教过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我深知其中滋味,要改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需要有硬件设施;需要有专门的美术教室、画架、工具配备;需要美术教材更合理、实用性的编排;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学校的支持、家长的配合;恐怕这些还不够,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改革:“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

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等,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如山区学校可进行泥土、木工制作;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我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我觉得,美育是一门即遗憾的又很美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用爱心施教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现在,我所能做的不是让学生们一个个成为画家,而是尽我所能教学生们更多一点的美术知识、绘画技巧。不让学生们像我初中时上美术课那样:一个茶杯、一个水壶就糊糊涂涂上完初中美术生涯。让学生们开阔眼界,学会欣赏,憧憬生活,用心绘画,就是我的追求。

第二篇: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技巧之我见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技巧 为了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使其逐步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以往中学教授课文的方法是以分析课文的语言点为主,教师和学生关心的是语法和词语用法,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却不大在意。这种阅读方法实际上是把课文看成是语法结构和句子,词语的堆砌。这种阅读方法时培养不出学生的阅能力。 理解是阅读的目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语言能力是指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及相关的基础知识。而阅读技巧包括掌握文章主旨,猜测生词词义,抓住细节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语言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阅读技巧的获得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训练,不断提高。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一,立足课本,开展整体教学。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我们是农村中学,缺乏外语环境,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来源只有课本,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课本来获取信息,提高词汇量。为此有效地提高课本材料的阅读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改变那种“肢解课文逐句翻译深入讲解全面练习语言点”的做法,把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让学生感知,把课文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要求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整体内容上,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课文教学作为教师、学生互相作用的积极过程。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语法,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知识的能力。下面是有关阅读教学的几个步骤:

(1)阅读前,教师先教一些较难的单词或词组或有碍课文意思的单词或词组。(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而后介绍一些跟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

背景知识;然后根据文章标题,插图或利用简笔画等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如在教学八年级英语(下)Go for it, Unit1, Section B,3a 的阅读短文时,教师先教一些词组。eg fall in love with,like living alone, be able to, dress more casually, wear a suit ,look smart。然后拿出挂图,让学生描述各幅图画的内容,叫学生猜测文章可能要描述的事情,教师再给出一些短语,让学生用这些短语结合图画内容连成一篇短文。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及词组的运用有了初步的印象。

(2)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先提出几个指导性问题,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听读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解决教师精心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拓展,先浅后深,兼顾差生和优生的原则。通过听读而后默读,解决问题,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结构已有了大致了解,已经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3)阅读后,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来应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精练:既英语课堂中的排忧解难的过程,是难化重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读。另一种是让学生提出预习时或阅读后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精讲精练,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解难后教师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做一些语言知识点练习,或围绕课文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笔头练习,进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法知识的理解。二,精心选材,培养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热爱、向往追求某物的心理状态,是他或她希望达到目标的精神力量。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要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浅显的科普读物,简易文学作品或幽默丰趣的短文。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阅读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就能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品选好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几点阅读的技巧和策略。

查阅(scanning)查阅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阅读课文时,要求学生:①阅读读物的题目,题目不仅给读者提供文章的主题,它还激活了他们的知识,引起作者对读物的预测。②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因为作者通常是在第一段谈到他们的写作意图,他们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写作的。③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一般来说,论述性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用来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的。找出主题句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思想。④阅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通常是作者的结论部分。⑤阅读具体的数字、日期、人名或地名等,这有利于回答类似what,who,when,why和where等文章的细节问题,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就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三,阅读可以分以下几步

走:第一步:迅速阅读。注意每一个问题的主语,疑问词及重要的谓语。

第二步:以最快的速度读完文章。在这一步里,要尽可能快速读完文章,不 要担心有些地方还不能完全理解。第二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 构有一个总体了解,找到作者的基本思路,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再次快速阅读。通过这一步,学生已能知道一些重点词,事实或有 关材料在文中的位置。譬如时间,地点,人名,数字等,可以边阅读,边用 笔划下来。在这个步骤中,先将较容易的问题处理完。

第四步:带着未解决的问题重新阅读。这一步是最后一次阅读全文。阅读时, 头脑中务必记住这些问题,进行细节阅读。对于由中心展开的细节,尤其是 不能立即看出来的深层信息,一定要仔细阅读。记住,为了不影响阅读速度, 不能回答,不能用手指着文字,不能中途产生畏难情绪,要坚持将全文读完。 这次阅读有助于解答难题。

第五步:做一些收尾,核查工作。如果经过前四步还有问题没答出,就尽可 能地在所给的选项中,排除一些明显不可能的选项,猜估一下答案,以提高 得分率,切忌空选。

如果形成习惯,这种方法则会成为学生阅读理解最为省时,最有把握的一种。 此外,还要记住一点,即使能完全弄懂文章的文字含义,但做不出问题,就 不能算作理解了文章。相反,如果对文章某些地方不堪理解,却能作出答案,

那么也算是取得了阅读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云清,张玲,范祖承英语阅读能力与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2】将宇红运用任务型信息沟通活动提高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 [期刊论文]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4)

【3】钱丹萍 开发利用阅读课文资源,以读促写[期刊论文]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之我见张正贵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形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国家对教育投入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却让人忧心忡忡,辍学现象仍然严重。就其原因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对城市、农村的“一刀切”;家长意识淡薄,农村留守现象严重;控辍机制不健全等造成。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战略路有多长? 关键词:

农村辍学教育机制弊病

辍学总的来说即是:学生中途停止上学,具体指的是学生没有完成规定学业发生中途退学的行为。还有一种冷辍学,所谓冷辍学:即是厌倦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人在校园而心却离开了校园的就学行为,其实质都是不就学的行为,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辍学现象,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而且是对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小学生辍学是制约西部农村“两基”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人供职于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十多年周而复始的生活随着社会的演变也让我这井底之蛙的双眼有些许见解。就拿学生辍学一事简析当今农村教育的一些弊病吧!

面对辍学现象,不管是城市或者农村都是客观存在的。以下是几组数据:

1、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组成“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潘云良教授),先后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宁夏、新疆、西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6省市进行实地调查。经过数月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2000年,就庄严向全世界宣布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的我国,农村初中实际辍学率居然高达40%!与国家要求的3%居然相差13倍还多!

2、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

3、我所供职的学校2008—2009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数为907人,第二学期开学一周后仍然有近80名学生未到校入学,当时辍学率接近9%。

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辍学问题。根据本地实情,就其原因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对城市、农村的“一刀切”;家长意识淡薄,农村留守现象严重;控辍机制不健全等造成。

一、教育体制改革对城乡实行“一刀切”,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导致农村教育出现大量辍学和拔苗助长现象。

1、教育体制、尤其是乡村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所学知识与乡村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当地经济建设、农民奔小

康严重脱节,“学而无用”,是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还没有远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把升学(读大学)当成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条块分割严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成一家,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优势得不到互补。譬如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学生“十年寒窗”下来,家庭花了很多费用,自己也花了很大力气,终于大学毕业了,结果呢?就业不了,只能失业在家;而早期就放弃读书在家或外出创业的同龄人,有的当上了老板,有的虽未当上老板,但收入也相当可观,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相比之下,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则寒碜得多,凄惨得多。结果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温州等地)就出现了很奇怪的一幕:小学生、初中生是老板,大学生、研究生反而是雇员。因此,就出现了“学与不学一样,学多学少一样,学好学坏一样”的“怪”现象。所以,近几年,“学习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发达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抬头。正因为如此,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就已成为一件正常之事。

2、为顺应国家“两基”政策,不挤占教育资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偏低。近些年来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

种现象。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尤其是英语学科异常薄弱,为了不影响“两基”检查中“师资力量”的指标,大都只能“半路出家”,这样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上为了不挤占教育资源,中小学取消留级,成绩好和差都能升入上一级。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部分小学升入初中语数双科总和不到20分,进入中学学习科目增多,压力加大,厌学情绪随之而来。这样拔苗助长,故辍学现象便成了自然之事。

二、家长意识淡薄,留守少年儿童增多也是造成辍学的又一大诱因。本学期,我对我校15个级班的88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父母都在家的为206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主要是母亲在家)261人,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237人,依靠别的亲属的58人,靠上自己独立生活的37人。留守少年儿童超过在校学生数的一半。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少年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很多少年儿童积习难改,最终,初中没上完就踏上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路。

三、政府控辍机制中虽然有了法律保障,但执行力度却让人为之担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后

经过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至今,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些农村地区仍广泛存在学生家长和一些私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及一些部门执法不严的现象。让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外出打工政府未加大执法力度,雇佣未满16岁童工的企业政府和执法机关也未加强依法治教力度。农村学校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近年来,在“两基”工作中,为防止学生辍学,乡镇政府部门虽然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涉教部门及村、组一级,但面对已辍学学生广大干部却听之任之,或搞一个假的在外就读证明就敷衍学校。以上从表面上看,政府是有了大动作,但实际却让我们看到执法部门或执法者在力度上薄弱的一面。也正是如此,农村辍学现象才居高不下。 面对辍学这股浪潮,可以说是我们身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直接面对且无力回天的。“两基”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要防止在校学生的流失,我们教师一边要痛心地面对流失学生带来的压力,一边还要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绞尽脑汁。学生流失超过了底限,遭受批评和各种处罚,学校义不容辞或不可置辩地承担起这些责任。学校也少不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劝说不成功后还给学生家长送去口气强硬的复学通知书。可惜的是学生家长跟本上就对学生复学通知书不当一回事,就这样学生流失了,而学校就此被背上天大的罪名,结果就是批评和各

种处罚接踵而来!有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说句公道话呢?这种种痛苦也就令基层教育工作者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倘若学生不流失,他们就是在学校里冷辍学,以各种违纪相逼,迫使我们老师让他们辍学,我们老师又将遇上什么困难,谁可以为我们老师解困呢?至于前面谈到的冷辍学就更多了。我们可以管好他们在校的纪律、安全、道德、法律意识,但学生不就学态度,就是我们在“人所不欲,强加于人”的思想指导下,也不能转变他们不就学的态度,以及温暖他们一颗麻木冷漠的心。这也许是他们在小学的时候也处在冷辍学状态。因为他们的入学成绩非常低,都是小学毕业测试成绩不及格的,成绩好的都录取到县城中学去了。由此可见冷辍学在小学已经大有市场,何况是我们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呢?

当然,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本人因资质原因只能作浅浅而谈。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想光凭自己这样无度呻吟永远也起不了作用,只想借此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地址(单位):贵州省平塘县油岜中学

邮政编码:558304

作者姓名:张正贵

联系电话:13885473506

第四篇:历年高考农村初中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

.

.

。。

.

.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东台市富安镇丁庄学校 陈晓芳 224222 【论文摘要】: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 ,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

2 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

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

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

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

3 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4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三)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5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

6 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 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观

四川营山凉风小学 司长合

教学完《安塞腰鼓》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 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

曾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其中一段朗读指导堪称一绝。当她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还可以……。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了个体感受的淋漓尽致地张扬。

2 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3 朗读要注意提出一定的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4 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这一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相融,包括玩味词语的质感。读中穿插体验、讨论,通过阅读、理解和朗读感悟,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并落实语感积淀,得到情感提升。

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这一步是一种创造性的外显表现。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民族团结活动月方案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