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2024-04-28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通用6篇)

篇1: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决不是什么地大物博,主要能源多靠进口。要发展,又不能轻易得罪美国,韩国仇日,俄罗斯强大,中国崛起,日本其实很难熬,居安思危就尤其很重要。空调不低于28℃是潜规则,结果到哪都是28℃;煮鸡蛋也要考虑怎么省一半的天然气。日本地震也很多,他们的孩子必须随时明白在危险中怎么做。

而中国,仿佛是小农意识太久了,没回过神,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杞人忧天的少,莫名其妙枉死的多。安逸舒适一天,不想明天会有什么,不直面问题隐患,正如鲁迅先生打过的比方,只关注烧麦或北极,不看肮脏的桌子和地面。

说了很多中国人的缺点和日本的优点,不是媚外,崇洋和媚外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柏杨先生明确阐述,崇洋但不媚外。我们要学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我陶醉,日本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例外。问题在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批判亦懂得前进。

10电子信息

周 培

篇2: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摘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8世纪左右,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茶道是种生活礼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 饮茶,茶道研究,茶道思想,发展历史,精神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文明的茶道国家。虽说茶道都是两国文明的一方面,但是在茶道上也存在着一些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本人对于两国茶道方面的看法。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对茶道的解释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大体来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中国的茶道文化的形成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主要为以下几个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起步相对晚很多。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 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概括来说日本茶道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从茶道的发展历史相比来看,中国茶道的发展比其日本来讲更为久远。但在现在的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茶道精神的比较,茶道精神是茶道的根本所在,虽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而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主流派有〞千利休〞与〞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不难看出两国的茶道虽然有一定的继承,但各有不通。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分别在发展史及精神方面做了一定的介绍,自己也从此对中日茶道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中日两国继续将古人的茶道文化发扬。

篇3:中日姓氏文化内涵比较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最早的姓氏都带有女字旁, 如姚、姬、姜等,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最初, 姓代表母系血统, 有区别血统的作用, 氏代表氏族分支, 有区别子孙的作用。进入夏商之后, 姓氏开始带上阶级色彩, 进入秦汉后, 姓和氏已经合为一体, 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意义了。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姓为氏、以国邑为氏、以先人的名或字为氏、以官职为氏、以次第为氏、以地名为氏、以职业或技能为氏、由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或称呼演变而来以及因赐姓、因避讳而改姓等。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统计,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 双字姓氏4329个, 其他姓氏2313个, 其中到现在还在使用的常用姓氏只有200个左右。

日本现有的姓氏并不是都来自于古代, 大部分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这一时期内迅速增加的, 和中国一样, 日本的早期姓氏非常有限, 来源大致分为皇族赐姓、古代贵族的姓氏、外来人姓氏、神官的姓氏几种。现在, 日本已经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日本人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八种分类:第一, 以地名为姓;第二, 贵族和功臣被授予的姓氏;第三, 随着家族发展分出的姓;第四, 以地形为姓;第五, 以职业为姓;第六, 来源于宗教的姓;第七, 根据事物状态为姓;第八, 以传说为姓。

二、中日姓氏的文化意义比较

(一)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是追寻先祖的意识。中日两国的姓氏中, 以出生地名、居住地名以及祖先的土地名作为姓氏的情况是最常见的。在日本姓氏中, 属于地名型的有238个, 占总数的79.33%, 在中国的姓氏中, 属于地名、国名和居住地型的有90个, 占总数的60%。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强烈的祖先意识, 让他们认为家族的根源是在祖先居住的地方, 以地名为姓反映了祖先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事实。在日本的青森县, 工藤、三浦、小笠原这几个姓氏数量要比其他数量多, 福岛县的安部、菊池、星这几个姓氏要比其他姓氏数量多, 在山西省, 王、赵、张这个几个姓氏占了大部分。

其次, 是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日本, 氏的产生早于姓, 氏最初是受赐于天皇的, 之后, 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姓出现了, 早期的氏和姓只存在于贵族社会, 这点与中国姓产生于氏之前略有不同。在封建社会, 贵族和平民不仅在职业、婚姻方面天差地别, 就连姓名上也存在的巨大的不用, 这正是儒家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体现。

(二) 中日两国姓氏的不同点

首先, 中国姓氏的延续性和日本姓氏的随意性。中国姓氏到了夏商周时代, 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 与此同时, 姓氏制度与父系社会的关系也进一步深化。对于男性来说, 家族的姓氏是代代相传的, 父亲将姓氏传给儿子, 儿子再将它传给孙子。研究表明, 现在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87%, 在这其中有19个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 分别是李、王、刘、陈、痒、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这些姓氏全部产生于秦汉时代, 这就是中国姓氏具有连续性的体现。日本的姓氏产生于4世纪, 在当时只有贵族能够拥有并使用。此后, 随着大化改新的展开, 姓的尊严性开始淡化, 逐渐变成了家族的名字, 氏和姓的区别也开始混淆。明治维新之后, 为了征兵征税的开展户籍制开始实施, 姓氏开始普及。明治八年 (1875) , 政府颁布了《苗子必称义务令》, 日本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氏的热潮, 使得姓氏数量大量增加, 其中大部分就是以自己的居住地以及根据实物名称来命名的。

其次, 是先祖观念的不同。中国人对姓氏非常重视, 姓氏代表了一个人的血统。中国自古有“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 令之相生, 虽不及百世, 而此姓不改。”的说法, 就是说姓是一个人生来既有, 代表着血缘关系的东西。正是因为姓氏代表了自己的血缘关系, 反映了对祖先的尊敬, 改姓就成了对祖先的否定, 所以改姓的情况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对先祖的尊敬意识是中国姓氏能够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日本, 到明治维新为止, 名字都只是代表家族的存在, 只有继承家业的人能够继承姓氏, 除此之外的次男、三男及女性成员是不能使用家名的。另一方面, 日本的女性结婚后就会改用丈夫的姓氏, 这一传统至今仍然在延续。

第三, 是宗教观念的不同。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在中国起源于宗教的姓氏并不多见。反观日本, 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影响, 当然也包括了他们的姓氏, 日本的姓氏中三轮和新谷就是两个宗教型的姓氏。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宗教观所派生出的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文化上的不同。

最后, 是民族种类不同造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民族的融合, 姓氏也随之融合, 在中国的姓氏中的双字姓宇文、慕容、长孙、贺兰等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康、石、和、安等则是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的县名。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受少数民族影响产生的姓氏在日本姓氏中是没有的。

中日两国的文化虽然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 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却也存在着不同。姓氏文化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通过对比我们能发现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也以发现两国文化各自的精髓, 这就是跨文化比较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3]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邵加陵.日本人的姓名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篇4:中日文化比较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具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两个国家既有相互学习的阶段,也有相互鄙视的时期。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以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许多国人认为日本的文字,宗教,思想领域都受到了中国的极大影响。本论文避开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这个话题,尝试着把日本文化作为大和民族的固有文化来与中国的文化进行比较。没有异文化的比较,就不会明确各自文化的特点。比较文化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与不同文化的比较,进一步认识本国文化,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他国文化,最终达到消除相互之间误解之目的。中日两国虽然拥有共同的文字和儒家文化,但是两国在文化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本论文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比较为切入口,来进行比较。

【关键词】筷子文化;饮酒文化;一期一会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44-02

1 饮食文化

1.1 筷子文化:中国是使用筷子的民族,中国人使用较长的木筷,竹筷或者是象牙的筷子来吃饭。使用长筷子原因有二。其一:饭桌是圆形的,为了夹起饭菜来方便。其二:中国人出于礼仪,为了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往往直接夹饭菜到客人的碗里。客人坐的离自己不是太远的话,长筷子使用起来就十分的方便。而且筷子也不是一次性的。可以多次使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同样是使用筷子的民族日本人,使用一次性筷子来吃米饭,生鱼片等日本料理。制作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以刚砍下来的带有树皮味道的木材为上等材料。而且用完一次后,就被扔掉了。在日本是绝对禁止用筷子夹饭菜直接放到对方碗里的。而是把夹给对方的饭菜先放到小碟里,再递给对方。只有在葬礼的时候才会被允许。日本人在家里吃饭时,也不是每天都换筷子的。但吃日本料理时通常使用一次性筷子。這是因为日本人非常重视每一次的机缘。

在汉语中没有像「一期一会」这样的词汇。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亦有说明。因为富于禅理,成为日本茶道的重要思想理念。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结束时,使主人和客人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盘。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弻解释说,“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这一点从日本人欣赏樱花当中可以看得出。

中国人则不然,喜欢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做事情不凭一时的冲动。总是理性的从各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假如今天不行,还有明天。做事情不会急功近利。体现了非常具有韧性的民族特点。

1.2 酒文化:在中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们曾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仪,无酒没有乐趣的说法。由此可见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自从清酒的制作方法传到日本后,清酒便与日本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统计称:现在十八岁以上的日本人每人每年清酒的平均消费量为十二瓶(每瓶装一日升,合一点八公斤);啤酒的消费量为大瓶八十瓶,威士忌的消费量为五瓶,合算成金额大约在四万日元(按现在的汇率,折合人民币大约三千元左右)。

2 酒的种类

中国的酒大多为白酒和老酒。白并不是白色,是指无色透明的蒸馏酒,如茅台。老酒也称黄酒,如绍兴酒。

日本的酒大多是清酒和果酒。其中清酒最出名,口味上来说,酒的味道主要有甜和辣两种口味。

3 喝酒的礼仪

中日两国在饮酒方式和饮酒的礼仪方面是不同的。中国人在酒席上喝酒时有三个忌讳的地方。

第一:喝酒的时候不能我行我素,自斟自饮。喝酒的时候必须跟别人干杯。四目相视共饮,是中国流的喝酒方式。日本人只是在酒席开始的时候,干杯。之后就可以自己随便喝。中国人的就必须邀请他人一起来喝。例如十二人一桌的酒席,那么那天的东道主就要频频举杯,来邀请大家一起来喝。干杯也不像日本人那样只是适当喝点,表示一下。而是一滴不剩把杯中的酒全部喝干。最理想的是跟在座的所有人都干杯的方法。从坐在自己的右侧的人开始,来跟在座的所有人来干杯。尽量使所有人喝等量的酒。

第二:就那样跟人干杯也绝对不能醉。中国的酒席上,流行找各种理由,让对方来喝酒。而且被灌多少酒也不能在外人面前表露出自己醉了。要坚持到酒席结束。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被社会所尊重。像这样的事情日本人是绝对不可理解的。这跟日本人的做法正相反。喝酒不醉的话,就会被给以为不能作推心置腹的朋友,为人虚伪等的评价。把喝醉酒的丑态暴露出来的人,才会得到对方的信任。

第三:酒席上不能谈敏感的话题,同样这句话也用于欧美的宴会。中国的情况是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么会给听的人带来麻烦。中国人特别害怕给人以攻击自己的话柄。因此中国人在酒席上尽量避开敏感的话题。但是喝多以后难免口无遮拦,给人以话柄。不说话阻止也被认为是同罪。因此日本来看这样的酒席,哪里有快了。中国人其实也不是高兴的在那里喝。宴会不是娱乐,是证明自己如何优秀的地方,某种意义上是战场。因此绝对不能醉。也就是说中国的宴会是一种商务活动。

综上所述,宴会对中国人来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第一:辨别谁能够被信任。第二:通过经常参加宴会来提高自己获得对方的信任度。第三:通过宴会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失去了影响了。回到主题中国的酒文化并不像日本那样高兴的在享受。而是通过宴会上的喝酒来取得别人的信任。

4 结论

通过筷子文化和酒文化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中日两国文化相同,内容却不相同。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要维护两国长期关系,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寻找双方的共通点。由此进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亲近感。第二:了解双方的不同点。这是相互理解,认知的前提。第一点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第二点就难以实现了。如果是肌肤不同的民族的话,开始就会意识到双方的不同。但是对于相貌相同,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来说,要认识双方的不同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日本的文化来源于中国,却没有完全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经常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喜欢中国的人也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罢了。希望日本人不要用日本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应该客观的来看待中国,了解中国。不要受原有思维的影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也不要以偏概全。解除双方的误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参考文献

[1] 本田總一朗『箸の本』(日本事業出版社一九七一年 ).

[2] 岡倉覚三 著 村岡博翻訳『茶の本』(岩波文庫 一九八四年).

[3] 山下晋司『文化人類学キーワード』(有斐闇双書 二零零一年).

篇5: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

价值观的联系及差异

文化既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更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从而使其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教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民族昌盛愿望。

2.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3.忠诚精神。

4.“家族”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5.亲和一致的精神。

二.日本人价值观

1、勤劳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当今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例如成日本人的经济活动为“经济动物”。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未必意味追求利益是首要目的。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的。据评论家山本七平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在当今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继续充满活力,可以说还是这种精神产生出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

2、集体主义赖肖尔在《论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连日本人本身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普遍如此,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于隋”和集体自杀的悲剧、“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乃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凡是和集体唱反调、背离集体者就要受到“断绝来往”的处罚。正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式内心具有危机感的日本人由此学会了集体调和这种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智慧。

3、虚心学习日本人在对于国外文化有一种略显卑微的谦虚态度,对于国外的文化日本人极少挑剔,几乎来者不拒,一方面使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改进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一些糟粕文化大量的涌入。“拿来主义”几乎成为了日本人学习国外文化的代名词,毋庸置疑的是,正是这种谦虚和狂热的学习态度,令日本的科技技术在极短的时间里不可思议的迅猛

发展,并使其技术力量在全球始终保持优势。工蜂式的劳作和谦虚求学再加上坚忍不拔的意志,使“日本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劳动力”,可以说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民的这些优良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一美国文化的特征

1.个人主义。

2.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3.自由、平等精神。

4.实用主义。

5.物质主义。

二.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人的种族、职业、信仰多种多样,因此,美国文化是最多元性的文化之一。煤矿工人和公司经理、爱尔兰血统的波士顿天主教徒和新奥尔良的科利奥尔人——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为美国文化增添了光彩。但是,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异,某些共同的价值观模式还是能够清楚地被区分出来的。

1.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赞扬和奖励那些才艺出众和成就辉煌者,尤其是那些通过艰苦工作而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常常被赞同于其在商业、艺术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成就。但是,对成就的这种强调,特别是往往用经济方面的状况来衡量成就,就与尊重一个人仅因为是其自身的原因的观念相冲突。

2.工作。美国社会是建立在艰苦工作的基础上的。来到这片荒原的早期移民必需努力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较好的社会条件,更是为了能生存下去。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些殖民者也意识到,一个农民、猎人或矿工的劳动不仅仅给他自己,而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财富。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工作被视为是取得较好的社会条件的手段。这个新国家开放流动的社会结构也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到现在为止,工作仍然是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3.道德关怀和人道主义。作为美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早期美洲殖民者对那些比他们不幸的人们的福利有关深切的关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美国人并不经常把这种价值观付诸实施。同时,人道主义价值观与美国人其他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存在逻辑矛盾。比如,个人成就的价值观就使很多美国人难以接受国家福利计划。在他们看来,让社会的一部分人来养活那些根本不工作的人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其他人显然是由于其自身难以抗拒的原因而陷入贫困的(例如水灾受害者),则大部分美国人的态度是十分慷慨的。要解决诸如上述个人成就与道德关怀之类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很困难的,而且很容易导致个人层次的混乱和不稳定。

4.效率和实用主义。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这是否可行呢?是否值得这么做?这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传统的影响。边缘地区的危险环境使当时的殖民者对那些缺乏效率和不够实用的工具、武器甚至人都十分轻视。

5.进步和物质增长。作为一个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国家,美国一直对进步的思想感兴趣。这种思想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工作的重视,它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早期的美国人努力提高他们的物质繁荣和享受的水平,这种努力使进步的思想和技术革新相联系起来:如果一种事物是新的,那它肯定就是好的。由于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它们都意味着“美好

生活”。由此,在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中出现诸如“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这样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广告也竭力使我们购买它所宣传的产品,因为它是“新的”和“进步的”。

6.平等。由于早期的美国殖民者大多来自殖民国的中下层阶级,所以他们大多反对严格划分阶级的观念。因此,“旧世界”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美国则不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家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供应,从而更增强了平等的观念。

7.自由。在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自由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美国人而言,自由意味着行为不受约束,又代表着一个明确的、完全的自由体制,包括:新闻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维持多党政府的自由以及私人经营企业的自由等。

8.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部分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而且应被其他国家沿用。即使到今天,那些对美国社会提出建设性批评的美国公民有时会被认为是不爱国的。

一.中国文化特征:

1.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2.重视群体的合作精神,倡导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3.重视人和,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一种和谐、协调的总体观念;

4.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强调用个人的直觉和内心的感情去认识世界;

5.重义轻利。

二.中国人的价值观

1、“富贵”。

就是指金钱美女、权力地位名誉。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的这句格言一语道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真实的人生追求,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谓“以禄取人,人可竭”,历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谋臣武士“修得文武术,卖与帝王家”,为的也无不是富贵二字。多少英雄豪杰拎着脑袋打天下,也是被“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所激励,背后的动机都是富贵二字。孟子衡量大丈夫,也是把“富贵不能淫”放在第一位,可见这富贵二字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而且不管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来看,这都是符合人性特点的。

从现实来看也最契合实际。在当下中国,成功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就算不是唯一也是首要的标准。不但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也是个人衡量其自身人生价值的标准。而当今所谓的成功,无非就是富贵这种价值观含蓄文雅一点的说法而已。一个人拿到了世界金牌,但是沦为搓澡工,没有人会认为她是成功的。邓稼轩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但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也为有识者戒。所以说,如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富贵是否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还有待商榷,那么作为当下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却应该没有多少疑义。

2、太平。

也是举国一致追求的理想,包括平安,平静以及和等意思。

太平是治理国家的第一法则,是衡量政治的最高标准。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等。太平也是生活的第一法则。对老百姓,普遍的生活追求也是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岁月。有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老百姓求的就是太平”,“平安就好”,“好人一生平安”等等;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息事宁人”等格言,其本质都是追求太平;在生活中,人们对那些不安分动不动就想求变求新的人,也往往加以斥责:“太平日子不过,为什么要左搞右搞!”“又要搞什么名堂!”,“好好的日子不过,搞什么搞!”等等。

3、忠孝。

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可说无与伦比,所谓“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孝的地位是无可复加的。在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被指责为不忠,还可以出来见人,如果被指为不孝,那就没法做人了。所以,哪怕是无恶不作之徒,只要还能尽孝,就可以获得最后的道德庇护所,灵魂也可以得到最终救赎。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某人奸淫烧杀,做下无数灭绝人性之事,人人欲食其肉,但只要最后有一句:“不过此人是个大孝子”或:“此人事母至孝”,大家就会给与一丝原谅,觉得此人本性并不是那么坏,还有救。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心理,就像西方人,只要最后有一句:“不管如何,此人信仰上帝”,那他的灵魂就可以得到拯救,而不管他身前有多少罪恶。

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三纲之中的第一纲——君为臣纲,讲的就是忠。民间崇拜第一人——关羽,也是忠义的化身。忠孝忠孝,从来都是忠在孝前,忠孝不能两全时,要优先考虑忠,从这个角度,似乎忠的地位还要高过孝。关于忠,中国人同时存在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一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一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符合辩证法,左右逢源,提供灵活性;弊端则是可以各取所需,人为取舍,损害原则性。

4、仁义

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为五常之首,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仁本第一”,所以应该够格入选核心价值观。义”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则比较广泛,义除了本身有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涵盖仁、孝、忠、节等方面,比如可以认为仁也是一种义,叫仁义;孝也是一种义,叫孝义;忠叫忠义;节为节义;德是德义;信是信义等等。所谓“孔子重仁,孟子尚义”,义和仁同为儒家的两大核心概念之一,地位虽略低于仁,但对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影响,则要远远超过仁。

中国人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就是——升官发财,讨好上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提拔一下我。于是乎,就见到许多下层、没钱没背景的中国人拼了命地入党,为了入党什么脸皮都不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还是有人喜欢跪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其他文明同样可以孕育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所谓现代的、先进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品。

第二, 文化具有民族性,即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将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和管理模式。

篇6: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Z理论,7S管理架构)Z理论是由威廉·大内在1981年提出代表日本式管理的理论。其内容为

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 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 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及时 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 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 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 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7S管理架构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员(staff)、风格(style)、技能(skills)、共有的价值观(shared value),其中前3项属性属硬性管理,后4项属软性管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而共有的价值观(即组织文化)是核心.硬件要素分析 战略: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对可得资源进行分配,以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结构:战略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协调,结构的组织要素包括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就是企业结构。制度:企业的发展和战略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而实际上各项制度又是企业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制定与战略思想相一致的制度体系,要防止制度的不配套、不协调,更要避免背离战略的制度出现; 软件要素分析 风格:包括组织结构的文化风格和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7S模型的核心,如组织对战略的理解和掌握、组织的信仰和态度; 人员:员工是产生效能的源泉,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技能:员工的个人能力是企业作为整体多反映出来的独特竞争力,但是员工要掌握一定的技能,需要依靠严格、系统的培训。

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一,从雇佣期比较:

1中国的国有企业采取长期雇佣制,员工一旦进入企业,一般不会被开除,直

至到达退休年龄,并且退休后可获得退休金和一定的工资以保证其生活保障。而私营企业通常是短期的雇佣关系,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期间可能会因为个人情况或公司的情况被辞退或员工自己辞职。

2日本终身雇佣的用工制度。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是一种发展了的带有忠诚主义、温情主义、集体主义特色的家族制度,其特点是员工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企业的初级岗位上的基本工作,只要不严重违反公司制度、没有重大责任事故和不主动提交辞呈的情况下,可在企业中工作直至退休,一般不会被解雇,即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不能胜任某职位,工资的增加采用年功序列制,即使没有职位上的晋升,但只要随着在本公司工作年限的增加,员工工资也会增加。终身雇佣制也是忠孝文化在劳动雇佣领域具体表现;同时“大和精神”所倡导的无阶层文化即在非正式场合的上下级亲如一家的和谐人际也有效支撑着终身雇佣制的落地

3美国采用自由雇佣制,在美国辞职和解雇是经常发生的。短期雇佣制造成了员工的临时观点和短期行为。导致公司的员工流动性强。

二.从管理特点比较

1中国强调集约式管理。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2日本企业大多数都是实施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重视对人的管理,日本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人是有感情的”,要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职工在感情上觉着企业就是自己的“家”,在利益上与企业“共命运”。日本企业普遍重视对职工的培训教育。在他们看来,任何先进的技术,都要靠人去掌握、使用、创造,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竞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职工的素质和才能。创造了一整套全面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质量管理体制。日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强调全员综合管理为主,但也不忽视成品的检验,而是不断加强成品的检验,并且不断增加现代化自动化的检验设备。持续创新的危机管理。日本一些企业都成立了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企业风险.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比较注重由“危”向“机”的转化.日本企业认为危机管理的关键点是“发现风险”,以“寻找风险为龙头”实施危机管理。从“查找风险”开始,而风险主要是在下面、在生产一线,所以他们的管理制度形成必然是“自下而上”。流程是:(在岗位)找到风险——(在管理层)制定防范计划——实施对策——对业绩(管理方案)进行评估——进一步改善。核心是“不断地消除风险”。

3美国重视契约规制,美国企业重视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比较重视硬性管理。企业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各种定量方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尊重科学、依章办事、追求合理,很少受人情关系影响。强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从实际需要出发,解聘或解雇工人完全靠合同契约维持员工

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情面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影响劳资关系。

重视冒险与创新,宽容错误与失败。.美国企业鼓励寻找新的事物,和解决新的问题,鼓励员工打破常规,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从挫败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从成功中得到鼓励。并为员工提供创新的平台。创新总免不了要犯错误和失败,但美国企业只要员工去做了,无论失败与否都给与奖励。

三从社会责任感比较

1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正逐渐加强但仍然相对较低。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丧失了自己经济行为的底线,漠视自己对社会、对消费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这种扭曲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2、日本,内外协调的社会责任感.很多日本大型企业的经营理念大多是强调社会责任,它们虽然竭力追求利润,但并不把“赚取利润”定为首要目标,而是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

3、美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支持社会公益。美国立法部门制定了许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并将社会责任明确地写进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美国的一些企业为了更好地对有关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管理,纷纷设置了直属董事会领导下的企业道德委员会或道德责任者等专门机构。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形象诉求的重点,成为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企业公开社会责任报告,建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察和管理制度并建立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制度。

四 从企业共有价值观比较

1中国以人为本,以德治企。受儒家仁德的影响,中国企业注重以德服人,实行人性化管理。使企业充满和谐的氛围。并重视职业道德。受人本思想影响,认为人才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企业积极吸收人才。为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企业给做出成就的员工给与奖励。给有才华的员工升迁的机会。强调诚信经营,追求创新。诚信是一个企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的立业之本。企业用诚信铸造辉煌,用诚信教育员工,用诚信和以义取利精神来善待顾客。创新是企业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坚持不懈的追求创新。

2、日本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或者说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它要求将组织内的人放在要素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充分尊重和关注人的生命、个性、自由、尊严、解放、价值与幸福。

日本企业重视集体价值认为自我是成长的障碍,因而要求个人行为与集体活动一致,并在企业生活中对谦虚和自我控制给与很高的评价。日本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利来自于他们以往的成绩和长期的工作经验,权利的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为了将工作做好的条件,因此并不害怕与别人分享权利,并能坦率的承认下级和普

通职工的价值。

3、美国重视自我价值,突出个人能力忽视集体价值。美国企业文化不着眼于整体,而着眼于个人,鼓励个人努力奋斗,突出个人能力,企业内部充满平等自由精神,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员工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自由,尊重个人价值。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物力、人力对员工进行知识和岗位能力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并为员工搭建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重视企业价值观建构,强调以个人奋斗为核心。强调个人负责、个人决策,根据个人完成任务,尽职尽责情况,给与个人奖励。有力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美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重视权利的价值,轻视下级和职工的价值。重视利润目标的价值,忽视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目标的价值。

五.从人员和人事政策比较

1中国企业较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及培训。在进入企业前通常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鼓励员工学习。但只比较关心员工的工作情况,不在乎员工除却工作外的其他需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日本管理人员认为,照顾一个人的整体生活是企业的职责,而不能推卸给其他机构,认为只有当个人的需要在公司内能得到满足时,他们才有精力从事生产工作。并且重视人员,重视管理人员发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传授给他们的接班人。重视员工培训,对员工非常关心尽量缩短企业与员工的距离。3美国,认为企业的使命仅限于满足职工的经济需要,把满足人的其他需要的责任推给国家、教会、社会和家庭。美国的高级管理人员,往往把人看成是用来达到他个人目标的客体,是被动受管制的工具。因此并不重视人的作用。美国企业喜欢与职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重视训练和指导下属人员。

六.从作风上比较

1中国企业的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拖沓、遇事推诿,呈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只知道发号施令、搪塞应付,不关心工作效率、企业效率 2日本的作风是事必躬亲,深入现场,谢敬员工,培育下属,赏罚适度创造和谐。崇尚体谅和同情的作风,有礼貌的语言,不使人过于难堪的行动,处处以赢得人心为最高准则。

上一篇:我心中的明灯作文下一篇:文明安全出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