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545第二、三乐章曲式分析

2022-09-10

《C大调钢琴奏鸣曲》 (K545) 是莫扎特晚期1788年所写, 是莫扎特最后六首奏鸣曲中的一首, 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 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 人人熟知的名曲。这首乐曲明朗可爱, 技巧简单。此曲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章为奏鸣曲式, 第二章为三部曲式, 第三章为回旋曲式。里面突出了莫扎特器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即旋律极富有歌唱性, 优美而细腻, 流畅而多变化。在他的作品中, 即使是最令人感动的段落, 或忧郁悲哀或饱含激情也都是听起来和谐与合理的, 这是启蒙时代的艺术观念, 他追求的是用一种完美平衡将一切对立矛盾融解的艺术境界。

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分析图:

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此曲的第二乐章是一个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采用行板的速度, 较慢, 抒情, 具有歌唱性, 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拍子变成3/4拍, 调性由之前的前面的主调C大调转到其属调G大调上。此曲的B部分属于插部型中部, 体现在其中较强的不稳定性且调性变化较大。最后A再现部分, 并在结尾处扩展了11个小节作为结束段。结束段采用了A部分和B部分的材料。低音声部采用了大量的“阿贝蒂”低音进行, 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流动性。第二乐章中从音域、音区、节奏和速度中可以体现声乐化特征, 具有歌剧咏叹调的一些特征。

A部分是由一个8+8乐句构成的单二曲式。第1-2小节是由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派生出来的主题, 是由核心材料倒影变化而成。

A部分的调性比较统一, 结构规整, 调性始终是G大调。低音声部采用大量的“啊贝蒂”低音, 仿佛是持续不断的悠闲脚步。

在第3小节处, 运用了Caug7 (D-#F-#A-#D) 和弦, 使得音乐更加婉转, 从乐段a到乐段b上和声运用了IV-k46-I的终止进行, 使得音乐有较强的的中之感, 同时又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乐段。

最后在G大调上终止。

B部分 (17-32) , 属于插部式中部。D大调开始, 音区更高、更活跃。17-18小节可看做一个乐节, 19-20小节是上一个乐节的上方二度模进, 第22小节是21小节下方二度模进, 通过#C和D, 采用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将调性从D大调转到其下属调G大调上, 25小节开始再现b乐段。

A1部分是A部分的在再现, 但在再现之前加了新的材料, 调性由之前的G大调转到同名小调g小调。e部分的调性变化较大, 由g小调到#B大调到f小调再到D大调最后回到g小调。最后在49小节处开始再现b乐段。

Coda (65-74) 综合了e和c1的材料, 最后V-I完全终止。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图: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轻快活跃, 速度变成小快板, 2/4拍子。

主部A主题是第一乐章核心材料A (C-E-G) 纵向结合逆行发展而来。 (如下图)

主部A是一个4+4形式的方整型二段式, 在C大调上开始, 体现古典主义的创作风格。

开始主题的节奏音型很有特征, 两个平八节奏型, 之后采取了复调的对位法写作。

插部1 (B) 开始转到属调G大调上, 前五小节旋律以下行级进为主, 后又转上行。低音声部上行跳进为主, 两声部旋律方向进行, 增强音乐的张力。从21小节开始, 半音阶然后通过#F再现主部A。插部II (C) 转到a小调, 此段和声主要是I-V-I的进行。

43-54小节属于假再现, 出现于主题再现前, 对正式再现起到预示。第55小节开始, 再现主部A。第63小节开始进入coda, 第63-66小节的乐句和67-69是两个重复的乐句, 且高低声部旋律是反向进行, 旋律声部主要以下行级进。最后结束在C大调上。

总结:

这首C大调小奏鸣曲整体上看旋律流畅, 结构清晰, 听起来令人振奋, 也体现了莫扎特创作中的一些独特的魅力。首先, 作品中表现了器乐化特点。在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中能突显他本人的演奏能力, 不会刻意的追求技巧性而是突出键盘的性能, 所以演奏起来非常流畅。其次, 通过中部音乐的音域, 速度等的特点反应了音乐的声乐化特点, 突出歌剧唱腔的特点, 主题和音乐形象与人物性格特征相吻合, 尤其是在第二章当中, 似乎每一个乐句都源于主题, 每个长音像歌剧唱腔, 极富歌唱性, 音乐细腻而有表情。第三, 通过这首作品的分析, 可以看出莫扎特作品创作中完美的平衡性,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乐章的速度是快-慢-快, 调性布局是C-G-C, 使该作品音乐中整体的协调和平衡大到完美。这首作品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在第一乐章中,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是从下属调F大调再现的, 在莫扎特时代的古典奏鸣曲中是一种很大的创新。可看出, 莫扎特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和对纯真音乐的理想, 同时莫扎特音乐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上一篇:如何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下一篇:浅淡动漫角色对话口形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