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

2024-05-0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精选6篇)

篇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

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

摘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西方钢琴音乐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古典 浪漫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整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本文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论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

早期为古典传统时期(约1792-1800),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他此时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鸣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鸣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探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曲中的旋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为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

(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此外,贝多芬突破了奏鸣套曲的方整性结构,不再墨守乐章的篇章数目,奏鸣曲套曲乐章由三、四个乐章减少到两个乐章构成。如第19、20、22、24、27以及第32首作品均由两个乐章构成。

(二)对创作重点的转移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

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239个小节。

三、曲式结构

(一)曲式结构的灵活安排

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作品在曲式上严格而简洁地遵循了古典原则:第一乐章均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曲式一般多用复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曲式多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最多。

贝多芬在中后期不断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奏鸣曲式的运用非常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打破了第一乐章必用奏鸣曲式的常规。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是从变奏曲结构开始的,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的快板;《#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二,将进行曲引入了奏鸣曲。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奏鸣曲各部分的容量扩大

以往作曲家创作的引子篇幅很小,动机发展也不复杂,但是贝多芬在《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中,将引子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缓慢长大的引子为呈示部积蓄了力量。

再如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前期作品的尾声都较为简单。随着自我风格的逐渐成熟,贝多芬将尾声大大扩展,使之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几乎相当于第二展开部。例如在《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尾声长达53个小节,具有极强的动力性和紧张度,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忠实地记录了他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和创作生涯,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作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古典时期的海顿和莫扎特,其崇高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深刻的哲思和非凡的技巧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家。这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是全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孔庆浩.以乐为本 以变求新—有感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钢琴艺术.(2).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版.

[3]朱智.“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天地.(8).

[4]唐若甫.贝多芬与钢琴.钢琴艺术.(6).

篇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44)(1—16)主要主题(bA)(17—23)连接(24—44)副主题(bE)(45)连接

篇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

一、贝多芬钢琴鸣奏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

1. 使用了不协和和弦

在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不稳定的属功能和下属功能中, 属功能的应用范围要更广一些。在乐曲中, 有大量的属七和弦的原位和各种转位的使用, 为的是加强音乐紧张的力度和支撑主功能的稳定感。例如在钢琴鸣奏曲第一章, 整个展开部都在属七和弦、导七和弦, 转位和弦上进行, 还有很多的导五六和弦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这就让整个音乐的氛围更加紧张, 但是也衬托了再现部的稳定。[1]另外在钢琴鸣奏曲中, 只要有降二级音的出现, 自然调式音阶上的各个音调之间的关系、整个乐曲调式和弦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而不协和和弦的增多就会增加音乐的紧张感, 丰富了音乐进行中的和声内容, 加深了整个音乐的色彩感和情绪感。

2. 使用转调的手法

同主音转调一般都是用在大调结构和小调结构之间的, 转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音调的调式色彩。随着同主音转调, 音乐前后的色彩就发生了变化, 也让大小调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些手法虽然在其他音乐中有所体现, 但是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中的运用更加明显和合理。例如在第九首钢琴鸣奏曲中的第一章展开部贝多芬利用相同的主音转调, e小调和e大调之间的转调。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展开部的结束常常出现四度和五度的转调, 然后通过同主音转调进入到主调和属和弦, 为再现部的演奏做好准备。

二、贝多芬钢琴鸣奏曲展开部调性动力分析

1. 调性布局规律

音乐的调性对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的展开部中, 调性的布局有着明显的规律。第一点就是集中对称的特点, 例如在第一首钢琴鸣奏曲的一个章节中, 整个调性的布局是以c小调为中心的, 对称分布的特点是b A, b B, C, b B, b A.这样对称分布体现出了橄榄型调性的张力。第二种特征是功能性, 例如说在第十六首第一个章节中, 展开部调性布局是G e F b B e d g G。四度和五度关系强调功能性, 一般是用在展开部的结尾和再现部的开头。

2. 转调手法多样化

奏鸣曲式是由音乐内容发展而来, 展开部是矛盾冲突和激烈的地方, 所以常常会采用转调的手法, 并且在演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突然转调的方法, 并且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转调。最为常见的是同主音上的转调, 同主音转调能够获得调性色彩上的对比, 展现出音乐色彩上的明亮和柔和, 也避免了音乐调性色彩上过于单调的局面。[2]另外一个就是等音和等和弦的转调, 这种方式能够避免过多的调号发生改变, 更加有利于后调的连接。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中, 减七和弦转调最常用的手段, 目的是赋予展开部音乐更强的动力, 能够展现音乐更加丰富的情感。[3]

3. 独特的转调方式

大三度向下转调是浪漫派音乐的基础, 也是浪漫派音乐常用的转调方式。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 用bb小调的V, 和弦直接转到G大调主和弦, 这期间没有过渡的和弦, 音乐色彩的变化随着转调方式的独特也更加丰富。贝多芬转调手法新颖独特, 并且简单明了, 获得了和声的音响色彩, 更给浪漫派音乐和声做了重要的贡献, 让和声从传统的功能性过渡转向强调色彩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为贝多芬本人性格上的独特决定了他就该是创新的音乐家, 在音乐的创作中, 大胆的采用一些创新的手法, 使他的音乐有着更多的张力和创新的色彩[4]。

三、总结

作为钢琴音乐的引领者,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确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品, 他对古典音乐的总结, 对浪漫派音乐的指导都注定了贝多芬在音乐界的地位,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值得我们不断的开发和研究。不断寻找其中的内涵, 为音乐创作做出正确有意义的指导。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我们依然还有广阔的分析空间, 还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有意义的内容为音乐的创作做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序超, 杜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展开部分析[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 (05) .

[2]金丹, 王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J].音乐论坛, 2011 (09) .

[3]梁超, 徐佳.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的发展[J].上海音乐学院学院学报, 2009 (02) .

篇4: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  第四钢琴奏鸣曲  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99

连接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是一位终生追求着“自由和进步”的艺术家,他的音乐充满了令人感动的力量,充满了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勇气与顽强毅力。他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单是钢琴奏鸣曲就创作了32首之多。他的钢琴奏鸣曲被喻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是每个钢琴家的必弹曲目。他的奏鸣曲创作贯穿其一生,数量众多,风格多变,显示出他在岁月变迁中音乐观念的变化。

音乐学界普遍认为,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前10首奏鸣曲更接近海顿、莫扎特式的古典主义风格,其中的一首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贝多芬作于1796-1797年的作品,是一首规模极为宏大的作品,在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长度也位居第二,内容非常翔实。他将这首优雅的奏鸣曲赠给了他曾言“并不漂亮”的伯爵千金芭芭拉,贝多芬怀着思念的热切心情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因着这样的情绪,当时的人们将这首奏鸣曲称作“所爱的女郎”,贝多芬则亲自为它题上了“爱情”的题目。全曲共四个乐章,本文将主要分析第一乐章音乐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一、呈示部(1-136小节)

1.主部主题(1-17小节)在主调bE大调上呈现,节拍特征为律动鲜明的6/8拍。主题结构为带有补充的一句性乐段结构(12+5小节),主要包含了两组动机材料:纵向型柱式和弦的下行三度进行(1-2小节)和流动的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3-4小节)。尤其是第二组动机在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典型的6/8拍的节拍律动特征,在副部和展开部中都有贯穿,主题以K46-V7-I形成终止后又融合前面的材料继续了5小节的补充。最后结束在主调完满的全终止上。整个主题性鲜明、流动性强,表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质。

2.连接部(18-39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引用主部材料发展的承上部分(8-24小节),转调过渡部分(25-34小节),副部主题的属准备部分(35-39小节),承上部分采用主部的八分音符动机写成,上下声部均为流动性的级进进行。转调部分开始引进了新的材料,其新的抑扬格的节奏律动特征在其后的副部和展开部中部都有体现。调性依次经过了be-bb,最后以同主音大小调的共同V和弦引入第一副主题。

3.副部主题I(40-59小节),在属调bB大调上进行,为一个平行、方整、收拢性的乐段(10,10),在这里再次运用了连续的八分音符进行(如谱例2所示)。第一乐句(40-49小节)主题从b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声部里上行七度进行F-bE)开始,之后便是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以K46-V7-I在bB大调上完满终止。第二乐句(50-59小节)为第一句的变化发展,上下声部交替,加入跳音演奏,更显活泼欢快。最后同样以K46-V7-I在bB大调上完满终止。整个主题表现出明媚阳光的性格。由于与主部动机材料上的联系,因而对比性不是很强。

4.副部主题II(60-93小节),依然在bB大调上呈示,速度稍微放慢。主题以附点四分音符安详地进行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又再次出现。但这次有所不同,以弱起开始,结合跳音演奏,以此动机贯穿发展,一气呵成。在转入C大调形成不完满终止后又以8小节的补充逐渐转回bB大调,并以完满终止结束。

5.结束部I(93-111小节),始终在bB大调上进行,贯穿着第二副主题的跳音式动机,结构为一个平行的两句体乐段,最后落在bB大调上完满终止。

6.结束部II(111-136小节),开始为较长的主持续音的段落,最后出现新的切分动机,为展开部提供了又一发展材料。最后在bB大调上完满终止,结束这个较为大型的呈示部的呈示。

二、展开部(137-188小节)

由导入部分(137-140小节)和展开中心(141-188小节)两部分组成。

1.导入部分(137-140小节),以主部主题下行三度进行的和弦动机在C大调上的重复,力度加强。

2.展开中心(141-188小节),由于该乐曲的呈示部已经比较庞大,因此展开部反而显得规模较小,但还是对呈示部中各个部分的材料都有一定程度的展开,包括主部的和弦和八分音符动机。连接部和第二副部中的抑扬格节奏特征及结束部II中最后的切分音动机。但都仿佛只是对这些乐思材料或典型的节奏律动特征的加固一般,均没有进行过多的展开发展,以最后两小节bE大调的属和弦算是为再现部作了短小的准备,中心部分的调性一次经过了C大-bA-f-g-a-d-bE。

三、再现部(189-312小节)

1.主部(189-201小节),为缩减再现,原本的补充演化成了连接部,最后在主调?E上完满终止。

2.连接部(201-219小节),开始由主部的补充段落演化而来,省去了原本的转调过渡的段落,调性布局为bA-be。

3.副部主题I(220-239小节),转回主调,无变化再现。

4.副部主题II(240-273小节),转回主调,无变化再现,调性经过了bE-F-bE。

5.结束部I(273-291小节),在主调上无变化再现。

6.结束部II(291-312小节),同样为主调上无变化再现。

四、尾声(312-362小节)

综合主部、副部、结束部的材料写成,对整首乐曲作了较好的总结,富于动力性和收束感。最后在ff的力度上以刚劲有力的纵向型主、属和弦的交替,并结束在主调I级完满终止,结束整个乐章。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文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的分析报告[J].音乐时空,2013,(7).

篇5:浅论贝多芬奏鸣曲

摘要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完成于1804年,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冯·华尔斯坦伯爵,所以这首作品也叫做《华尔斯坦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作品之一,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由于其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性。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最能体现整首乐曲的内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视角,试图解读贝多芬作品的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从而更好的发现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价值,并渴望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演奏,体会

在不同历史时期,“奏鸣曲”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奏鸣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语、uonare意即发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17世纪的奏鸣曲主要指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由几首风格化了的舞曲组成,后演变成今天的组曲;教堂奏鸣曲在乐谱上表现为三行谱的室内乐形式,因而称其为三重奏鸣曲,后来发展为两个分支分别为近代奏鸣曲和大协奏曲。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得到确立,后经过贝多芬达到成熟。奏鸣曲在1840年以后虽然有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规则模式进行创作,但其意义已同古典奏鸣曲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一)创作背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波恩时期他的一位庇护者和挚友、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华尔斯坦伯爵所作。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伯爵比贝多芬大八岁,在1787岁至波恩和贝多芬。在贝多芬年轻时,他就认清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是贝多芬青年时期的热烈支持者,给予贝多芬充足的经济支持,并送给贝多芬新的钢琴,而这架钢琴更加的灵活,可以快速的弹奏跳跃的声音,也能够弹奏出和弦的颤音与震音,贝多芬很可能为要试验并发挥其出色的本能,运用了他的全部写作技艺,创作了了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黎明》,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和大自然光辉的景象。

(二)作者简介

维希·凡·贝多芬(1700-182),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与海顿、莫扎特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R.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贝多芬出生十德国波恩城的贫民家庭,很早就显T出了音才能,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枪》《热情》等。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风格和音乐特性

(一)风格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这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乐章,主题旋律描绘出细腻生动的形象,赋予给它一个丰富的内涵,旱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有养独特的风格。

在主题的节奏,在轻柔的低音旋律,表明自然即将到来。然后在高音区出现快速的旋律,像清晨鸟儿欢鸣,在泉水流淌。音乐强调高低音的对比度,采用两种有力的对比来展现两种不同的气氛的感觉,同时,优美的音色的组合,优美的线条清晰流畅。主题旋律的幅度非常大,给人一种闪烁的感觉,它以广阔的气氛和灿烂的色调组和微妙的和谐乐章,从开始到结束在整个运动,音乐描绘了一幅黎明微微的画而,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接养,第_个主题出现在主题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简单的民间小调,它与C大主题形成三度的关系。由此音乐变得更加热情和稳定,并使得主旋律形成羡慕的色彩、情感和形象的对比。

主部主题的旋律缩减后在出现在展开部的第一阶段,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在旋律、节奏、力度、和声、色彩等各方而进行各种变化,增强了音乐的活跃气氛,造成乐思发展的积极动力。在动机的高音的主题被压缩,突出旋律和节奏紧凑,形成一个强大的动力。减少的旋律是贝多芬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在高低音来同地跳跃的动机再次出现时,旋律给人紧迫感为湍流,鸟儿歌唱争先恐后。在主部与副部的主题调性的不统一,按照奏鸣曲一般原则,再现部分的主、副部主题在调性上应取得一致。这首奏鸣曲是个例外,由于副部主题部分的变化,连接部分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了音乐思维发展的另一阶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

(二)音乐特性

《黎明》的音乐特性我们以它的第一乐章来分析,第一乐章是非常独特的奏鸣曲乐章,充满戏剧性,具有协奏曲一样的华丽的风格,整个作品就是情感的碰撞,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具表现力和最具丰富情感的乐章。从整个奏鸣曲乐章来看,第一乐章整体的情感是属于雄伟的、庄严的、阳光的,表现的有黎明的自然风光景象,也有黎明前的黑暗,代表着黎明的戏剧性形象也是贝多芬矛盾情感的爆发与抒发。在整个奏鸣曲中,第一乐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为作品的情感奠定了基调,也为情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从其音乐中逐渐的引申出了整个作品情感。

三、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结构和技巧运用

由于“黎明”的旋律主要出现在第二乐章,而第二乐章前有

一个简短的序奏,所以下而我将重点分析这两部分的曲式结构与技巧运用。

(一)序奏曲式结构

以序奏为例,序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乐章,而木质是第二乐章的导入部,单二部曲式,F大调,6/8拍,慢板。短短的二十八个小节里蕴涵了无穷的深意:朦胧暗淡,有着一种幻想的沉思和庄严的宁静。此序奏A段是以附点的大跳音型为主,左手浑厚低沉的八度和右手带附点的大跳进行,缓慢并以极弱的演奏,表现出一种安静,如梦境般的美。B段是以A段的基木音型变化发展而来,新出现的连续小切分模糊了拍点,更加增添了幻想和憧憬的意境。A'是第一部分装饰性的变化再现,右手大跳音程的幅度更大,左手织体更加丰富,随着内心情绪的增长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在结尾处,柔和明亮的右手长音像远处传来的牧笛声,预不着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乐场而的出现。

(二)技巧运用

这一乐段集中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乐句线条长和力度对比鲜明的特点,谱而上无处不在的大小连线与力度标记显不出了作者在这力一而极高的要求,力度表情标记是作者写给演奏者的话,只有按照谱而所给记号精准的演奏,才可能与距离作曲家的创作初衷更近一些。乐句是音乐中的呼吸,把握好乐句的起落是关键,第一大乐句即A段,(1-9小节)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两小节为一个层次,以PP为起点,随着音高音量及感情上层层递进,在第6小节时达到sf,再缓缓落下,以PP结束。弹奏时,对十力度的控制要注意触键时的速度与深度,虽然很弱但也要缓慢地把每个音弹到底、弹扎实,随着力度的加大那就要借助手臂甚至是腰部的力量把音乐推向高潮。在乐句中不停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应格外注意,它的存在虽然使音响暂时停卡了,但音乐中的意境和感情仍然在继续,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如果练习时一看到休止符便潦学地把手抬起,那么,音乐的连贯性就会被打断,情感的起伏与音乐的流动更是无从谈起。同时,踏板的转换必须要干净利落,不能将前音的音响延留到休止符处。第二大乐句即B段,(9-16小节),是序奏的主旋律。这一乐句的开始与上一乐句的结束在同一小节,音域的降低与突强的力度标记使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此乐句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是根据音区的变化和力度表情记号的转换来划分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对比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小乐句是在C,D音突强后迅速减弱并收住。第二小乐句是从11小节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开始的,整体音域提高且力度很轻,与前一句形成较大反差,就如两个人在-应一答的对话一般。弹奏时,应注意节奏,不能囚为是另一句子的开始而在连续的一六分音符上有所停顿,并要迅速转换思维和触键力一式,只用指尖轻柔的弹下琴键的二分之一深度即可,甚至可以弱到似有似无,在演奏B段时应重点弹奏出音乐的层次,要使音乐具有立体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平而上。

总结

在《黎明》的第一乐章中,作者描绘的就是大自然曙色初现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音乐表演者来说,一定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勇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无论是文学、绘画、摄影还是戏剧等方面都要涉足,不能仅仅埋头练技术,若不能热爱自然,没有细腻的情感,则不能体会大自然所带给贝多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

篇6: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背景资料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悲怆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奏鸣曲式,由极慢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在序奏中掩埋着悲怆动机。这一部分出现在第1,2,3小节中,表现出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将精神的防线击溃的那种情形,随后的几个小节中有所缓和。如果说前面几小节是悲痛的话,那么紧接着的几小节就是悲伤。随后主部的第一主题展开,在一系列的断音爬过钢琴键盘的小字二组,小字一组后,有种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一种感情,这一部分共有五次的持续的感情上升,可以说是热情澎湃。随后第二主题展开,这一部分轻快而富有流动感,从第65小节开始,加入了大量上波音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第90小节。随后进入发展部,总体来说在发展部从音乐中可以听见第一主题中的大量不断上升的断音,从内容上来讲,是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进入快板而发展的第一主题,至300小节,进入曲末,在上升的断音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气氛,形式为三段体。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题,风格与第一乐章迥异。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进行之中也悄悄地从三声部变奏为了四声部(9小节),随后进入了第二段,(从第38小节开始)一种意兴阑珊之感也涌上心头,此段中大量出现的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三连音的伴奏,在第42小节时一度出现紧张感,但是一闪而过至51小节重新演奏第一段进入第三段,幅度也渐小,渐渐的恢复平静。

上一篇:高三英语暑期培训体会下一篇:刘集司法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