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

2022-04-18

跨欧亚的土耳其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勇猛的近卫军东征西战,军乐梅赫特也随之传遍了大半个欧洲,它不但推动了欧洲各国军乐团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它新奇的“异国情调”也为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 篇1:

浅谈莫扎特音乐作品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

摘要: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他共创作了22部。《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本文以《费加罗的婚礼》中两首著名选段为例,对作者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分析;艺术特点;咏叹调

一、莫扎特生平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等地进行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表演。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首歌剧。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1773年底,17岁的莫扎特带着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返回萨尔茨堡继续学习和创作。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可他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二、莫扎特创作特点

(一)音乐清新、优美。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高贵的“贵族气质”,旋律优美、动听,如孩子般纯真。其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作品的音乐优美、清新,十分流畅。

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二)莫扎特的“平衡”。莫扎特的创作贯穿着平衡理念。首先,音乐与戏剧性得到了平衡。莫扎特巧妙的将戏剧与音乐完美的结合,用音乐塑造人物,突出音乐的戏剧性。唱段音乐优美,又戏剧性的歌词紧密结合。其次,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交替、调式、调性、曲式、力度术语、表情术语的平衡。在分析莫扎特咏叹调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莫扎特音乐的精细与巧妙,音乐的方方面面都在一个平衡的布局之中。最后,喜歌剧与正歌剧的平衡,古典与浪漫的平衡。在莫扎特喜歌剧咏叹调作品中,很容易看到正歌剧的因素,同时,身处古典时期的莫扎特的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浪漫乐派音乐的因素。莫扎特将其很好的融入了创作之中,丰富了音乐从而达到了音乐上的平衡。

(三)戏剧性与现实性。 莫扎特的作品戏剧性很强。由于歌剧作品很多选择了具有现实意义题材使得唱段有着很深的思想内涵。从莫扎特个人的人生经历上看,与大主教的决裂,对社会不同层面的认识,使莫扎特的歌剧可以从戏剧的角度深刻的反映现实,这正是莫扎特音乐生命力的體现。

(四)贯穿始终的完整“线条”。莫扎特的作品十分细腻,其中声音、情感、力度、速度、和声、伴奏等在每首作品中都十分的完整。从唱段的开始至结束都好似一条贯穿始终的线条一样。首先声音线条流畅、起伏,完整的声音线条贯穿于每首咏叹调的始终。它与波澜起伏的情感线条紧密结合,表现了最基本的音乐色彩,力度的线条与速度线条相互影响,速度变化时力度大多也随之变化,和声线条与伴奏线条紧密联系,和声线条的变化又预示着调性线条的变化。声音线条、情感线条、力度线条、速度线条、和声线条、伴奏线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音乐上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

三、《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

(一)故事背景。《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是第一幕中费加罗知道伯爵对苏珊娜有意图并且妄图恢复初夜权时候所唱的咏叹调。气愤中的费加罗此时唱出了该剧第一个节奏轻快而明朗的咏叹调:“亲爱的伯爵如果你想跳舞,就由我来为你伴奏”,这个节奏欢快的咏叹给故事的继续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同时也预示着闹剧的开始。

(二)音乐分析。这首咏叹的首部和再现部最突出的特点是声乐与伴奏为同样的节奏。这种节奏上的一致性产生了非常坚定有力的音响效果,体现了费加罗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当莫扎特要表现费加罗的聪明才智时,音乐马上进入另一种情境。中部的两个段落是对比性的。前段主要体现了费加罗要伯爵对抗的决心,在5 个“真好”歌词的地方,声乐与伴奏配合非常巧妙。声乐是短暂的弱拍向强拍的快速进行,非常有力量。而伴奏也很有特色,快速音阶不断的向上模进,节奏的强烈对比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完美的体现了费加罗打定主意要教训伯爵内心得意的样子。第二段的音乐节奏很快,形成快速、持续的紧张效果,在欣赏的时候听者能体会出费加罗要战胜伯爵的内心的急切和紧张。

四、《再不要去做情郎》

(一)故事背景。《再不要去做情郎》是第一幕快结束时,费加罗规劝童仆凯鲁比诺时的一段咏叹调。凯鲁比诺被伯爵辞退了,但很想留下,因为他很钟情伯爵夫人。而后凯鲁比诺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爵向苏珊娜求爱,伯爵发现了凯鲁比诺,恼羞成怒地决定让凯鲁比诺马上离开他的家,到军队里去服役。伯爵走后,凯鲁比诺很难过,费加罗像大哥哥一样唱了这段选曲规劝他。

(二)音乐分析。这首乐曲是C大调,4/4拍,急速的快板,用三段体,分节歌形式写成。A段前十二小节基本上是主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分解和弦上构成的曲调,明快有力;B段曲调变得比较温柔,它带有宣叙调性质。这是费加罗亲切地劝导凯鲁比诺不要天天想谈情说爱,讲究修饰,打扮,然后A段曲调再现,C段又带宣叙调性质,然后A段再现,最后接尾声。接下去是雄壮的音乐,到这时,凯鲁比诺终于被费加罗说服,愉快地到军队去了。《再不要去做情郎》这段选曲,在音乐创作上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上都十分成功,它已成为男中音歌唱家们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作者简介:王晓璇(1991-),女,回族,籍贯:安徽省亳州市。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声乐专业。

作者:王晓璇

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 篇2:

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土耳其因素

跨欧亚的土耳其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勇猛的近卫军东征西战,军乐梅赫特也随之传遍了大半个欧洲,它不但推动了欧洲各国军乐团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它新奇的“异国情调”也为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其实,在欧洲文化历史上,这股席卷欧洲的“土耳其风潮”发端于戏剧舞台,当时的欧洲音乐领域还未明显受到土耳其风的影响。许多大作曲家纷纷创作出一些对后世有影响的土耳其风格的音乐作品。但18世纪之前出现在欧洲舞台上的这种对于“异国情调”的追求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直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和发挥才将这一潮流推向了顶峰。在海顿的《军队交响曲》、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管弦乐曲《雅典的废墟》和伟大的《第九交响曲》中,都能看到受到“土耳其风”影响而留下的印记。

一、歌剧《后宫诱逃》中的土耳其因素

作为古典主义杰出代表人物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在众多创作领域中都留下了大量经典性作品。其中最能体现莫扎特音乐创作精神、最重要的领域当属歌剧,并且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1781—1791)达到了顶峰。《后宫诱逃》①是一部在莫扎特歌剧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不仅从这部歌剧开始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创作中新的、质的转变,而且这也是一部具有典型“土耳其风格”的作品。由于《后宫诱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土耳其世界的故事,因而莫扎特从音乐素材、舞台场景、人物角色等方面生动地向观众们展示出一个他想象的、充满东方异国情调的土耳其后宫。

由于歌剧的主题是写东方的土耳其,因此在整部歌剧所选择的土耳其的宫殿、后宫、花园等场景都着意营造充满神秘色彩的、浓重的土耳其氛围。大到每一幕场景中建筑物、装饰物所透出的土耳其风格,小到一个酒壶、烟袋等小道具的精心安排,都将充满异国色彩的土耳其风格表现得细致入微。另外,在歌剧中具有土耳其身份的人物在衣着装饰和举止神态上也是惟妙惟肖。像现实中一样,歌剧中的土耳其男人们都有着浓密的头发与胡须,头上包着头巾,身着东方风格的长袍,一副气宇轩昂的姿态;而土耳其的女人们则身披长巾,用衣巾蒙住头发和脸颊,表现得非常腼腆和羞怯。这些外在环境与衣着的逼真模仿,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莫扎特在管弦乐队中也运用了大量具有土耳其音乐特色的因素,不仅配合了剧情的发展,而且也渲染了一种异国的情调。如大量使用带有装饰音和装饰性质的曲调。(见谱例1)

谱例1:《后宫诱逃》序曲中具有土耳其风格的主题

谱例1所示的是出现在序曲中的一个具有土耳其风格的主题。其中装饰音和具有装饰性的旋律都是土耳其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素。在这段旋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第七小节中具有典型土耳其风格的倚音装饰音。第十和第十二小节的最后一拍上的三连音,实际上也是起到了一种装饰性的作用,并且这个装饰性主题还是整部歌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动机,经常出现在后面代表土耳其人物形象的音乐段落中。另外,莫扎特在序曲和几个宏大场面中,还为管弦乐队加入了土耳其三角铁、钹和大鼓等特色打击乐器,不仅强化了异国情调的氛围,而且也展现出一种辉煌的气势。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非常具有土耳其特色的场面。这就是在歌剧的结尾,土耳其军人以士气饱满的合唱来歌颂伟大的塞利姆合唱。虽然这种合唱形式并不是土耳其音乐所特有的,但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出于剧情的需要,借助这种形式营造的壮观和伟大的气氛则是作曲家从“土耳其军乐”中所感悟到的。他希望通过“土耳其因素”传达给观众们的一种与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所不同的审美趋向——戏剧中不再只是浮华奢侈的场面和单纯炫技的音乐,而是蕴涵了一种更加大气、更具英雄气质的精神。从这部作品开始,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世界观和美学观的深刻变化以及创作中富于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尝试。

其实,莫扎特选择《后宫诱逃》这样具有典型“异国情调”题材的剧本进行创作并不是单纯的、刻意的追求“与众不同”,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因素。像《后宫诱逃》这样充满神奇、历经艰险、最终大团圆的浪漫故事题材,在18世纪通常会选择东方为背景的。因为在这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中诗人和作曲家的想象力可以任意驰骋,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在另一个遥远、神奇的世界里得到精神上的实现。②而土耳其成为欧洲人创作需求的首选是有历史原因的。由于从14到17这几个世纪之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大陆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土耳其成为欧洲民众最早接触到的来自东方的世界,并且欧洲人难以想象的是,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竟然来自那些具有神奇战斗力的近卫军团和动人心魄的土耳其军乐队。虽然这些“土耳其因素”曾经在欧洲人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震慑和恐惧,但也从一开始就使土耳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十七世纪末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微,欧洲人有机会以更平常的心态去贴近和接触土耳其的事物。苏丹王使节对欧洲的访问使欧洲人第一次在和平环境下亲眼目睹了气宇轩昂的近卫军乐队,欧洲宫廷开始模仿组建自己的军乐队,每逢国事大典,大使高官们也都会在所谓的近卫军音乐伴奏下穿街而过。这一切对土耳其近卫军乐队的模仿逐渐蔓延成为18世纪席卷欧洲的“土耳其风”。因而,在欧洲人眼中土耳其成为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世界”的象征,一切带有异国情调的东西都属于土耳其世界,一切表现异国情调、浪漫神奇题材的作品也自然都被披上了“土耳其”的外衣。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艺术领域中的“土耳其风”,实际上也反映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在艺术领域中所产生的强大冲击,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光明的启蒙主义理想一定能够战胜黑暗的封建禁锢的一种期待。因而,《后宫诱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莫扎特选择了当时深受欧洲人喜爱的“异国情调”的故事题材,将这个在欧洲人眼中充满神奇浪漫的世界通过舞台描绘得惟妙惟肖,给观众一种既新奇又切近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中,通过赋予特定人物独特的个性和挖掘各角色之间戏剧性的矛盾,表现出了一种反封建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实现“光明、胜利”理想的执著追求。而当时土耳其军乐的饱满、威武的气质正是可以体现这种精神的最佳选择。③

二、《土耳其进行曲》中的土耳其因素

《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331)是莫扎特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创作领域——钢琴奏鸣曲领域中一首具有典型土耳其军乐特征的作品。它与歌剧《后宫诱逃》几乎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可见这个时期“土耳其风”对莫扎特创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与海顿的《军队交响曲》非常相似,莫扎特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得以著名,也因为有了具有土耳其军乐风格的第三乐章。在这个作品中,莫扎特打破了18世纪下半叶的奏鸣曲末乐章一般是采用法国式轮舞曲体裁的传统模式,有意以钢琴模仿土耳其军乐的军鼓效果,创作了一首挺拔、积极、富有活力的进行曲。为此莫扎特还特意在乐谱上标明这是一个“alla turca”(土耳其风格)的乐章。直到今天这首短小精悍的“土耳其进行曲”仍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首作品。

像莫扎特很多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模仿天赋一样,《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也显示出莫扎特惊人的模仿力与吸收能力。他用钢琴这样一件乐器,通过艺术化的创造力,将土耳其军乐队游行时的威风传达得活灵活现。下面通过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来具体说明莫扎特究竟是如何在这个乐章中高度艺术化地运用具有“土耳其风格”特征的音乐语言的,以及该乐章与其他乐章相结合所产生的整体效果。

首先,在这个乐章中,土耳其风格的、回音式的旋律音型和倚音装饰音在莫扎特的笔下显得更为流畅,更为自如(见谱例2)。

谱例2:

谱例2是这首乐曲中最著名的第一主题,在开头的四小节中,连续使用的都是回音式的音型,好似在模仿土耳其乐队中唢呐吹奏出的迂回蜿蜒的旋律。从第六小节开始又出现了连续三小节的倚音装饰音,力图把土耳其管乐器的装饰音效果非常形象地模仿出来。

谱例3:

谱例3是这首乐曲中的第三主题,也是一个极具土耳其装饰性旋律特征的主题。该主题由连续不断的、回音式旋律的十六分音符组成,同样是模仿唢呐吹奏的流畅、明丽的声音,为这首进行曲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其次,该乐曲保持了简洁、单一、规整的军乐节奏风格。在乐曲的第二部分(A大调部分)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土耳其军乐风格的雄壮有力的主题(见谱例4)。

谱例4:

依谱例所示,由八度音奏出的右手旋律声部有如嘹亮的军号在吹奏胜利的凯歌,而左手通过以琶音装饰开头的主音重复,极力模仿出土耳其军乐队中打击乐器的效果。

这个“土耳其进行曲”乐章采用的是回旋曲体裁,在三个有内在联系的主部之间,插入了三次非常强劲有力的插部,好似土耳其军乐演奏的乐器过门。这种回旋曲的体裁结构是非常典型具有“土耳其风格”特征的。

另外,在每一个主部与插部之间,调性的安排上都采用了大小调的交替。所有的主部都以a小调出现,进入带有独特伴奏音型的插部立刻转到A大调。这种大小调交替的调式虽然不是土耳其军乐原有的调式,但已经成了作曲家们喜欢用的一种表现“异国情调”的手法之一。海顿《军队交响曲》的调式安排也使用了这种大小调的交替。

《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除了具有明显“土耳其风格”的第三乐章之外,在其它两个乐章的创作以及作品整体风格上也显示出莫扎特作品中少有的“组曲风格”。第一乐章是一套著名的变奏曲,由主题和六首变奏组成。主题具有法国色彩、西西里民族舞曲的特征。整个音乐形象纯朴、柔美、内涵,但又带有一丝悲切。④

第二乐章是一首小步舞曲,代替了通常的行板。但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步舞曲,或者说标题虽为小步舞曲,实际只有一些小步舞曲的要素,而且规模相当大。在这个乐章中,既有强有力的左右手齐奏,又有歌唱性十足的旋律,因而,音乐既拥有光辉的驱策力和无尽的动感,又显示出一种悠扬而高贵的风格。⑤

由此可见,《A大调钢琴奏鸣曲》各乐章之间的情绪对比是非常鲜明的,同时在三个乐章之间我们又能明显地感受到音乐情绪上的不断高涨——音乐从充满浪漫气息和舞蹈性质的变奏曲开始,通过具有高贵气质和悠闲的小步舞曲逐渐储备充满激情的力量,最终以振奋人心的“土耳其进行曲”将充满戏剧性的音乐推向了顶峰。

莫扎特在歌剧《后宫诱逃》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对于“土耳其因素”的运用不只是模仿“土耳其因素”的表面效果,而是在他的作品中蕴涵了一种更加具有尖锐对比和戏剧力量的宏大精神。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莫扎特作品中更多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正是莫扎特通过“土耳其军乐因素”所感悟到的一种强大力量之所在。

结 语

欧洲音乐中的“土耳其风”是一个有趣而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出独特的文化内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土耳其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以吸收阿拉伯、波斯,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为主。因此,在西方人眼中土耳其是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甚至将其作为东方文化的模式,进而产生了追求异国情调的“土耳其风”现象;从时间上看,以军乐为代表的“土耳其风”在欧洲的盛行不是在奥斯曼帝国国力和军事力量最强盛之时,而是在帝国大势已去、国力衰微之后。这种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步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也为我们认识、解读其他文化现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土耳其风”在18世纪的欧洲乐坛风靡一时的内在因素是由于欧洲音乐的发展需要注入具有“阳刚之气”和“英雄气质”的需要。因此,欧洲人对符合他们审美需求的土耳其军乐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接受的,更加促成了“土耳其风”现象在欧洲的流行。通过对“土耳其风”文化特征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公正地来看待这个曾经让欧洲人痴迷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眼1?演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眼2?演?眼韩国?演《欧洲土耳其风的来历》,载《韩国鐄音乐文集(三)》,台北:乐韵出版社1999年版。

?眼3?演?眼德?演罗伯特·京特《十九世纪东方音乐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眼4?演?眼匈?演雅·卡尔帕帝《非欧洲因素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张伟华译,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外国音乐参考资料》。

?眼5?演Alla turca,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London, 19806.East Meets West-Turkish Influences on the Viennese Classics, http://www.zildjian.com/enjoy/index/cultural/perspec8.htm

①《后宫诱逃》讲述的是发生于16世纪的土耳其的故事。西班牙贵族贝尔蒙特的未婚妻康斯坦丝及女仆被海盗劫去并卖给了土耳其巴夏塞利姆。塞利姆向康斯坦丝求爱遭到拒绝。贝尔蒙特及仆人为营救他们潜入了塞利姆的宫廷。当他们策划并准备逃走时,被巴夏的卫队抓住。塞利姆同时了解到贝尔蒙特的父亲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因此要处死他们。在即将行刑时,塞利姆突然改变做法,不但不惩罚他们,还宣布恢复他们四个人的自由,送他们返回西班牙。最后,该剧以卫兵们的合唱《巴夏塞利姆万岁》的大团圆结局结束。

②[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563页。

③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④⑤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邢媛媛

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 篇3:

莫扎特小提琴音乐作品运弓技巧研究

摘  要:莫扎特是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一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为小提琴这门器乐创作了七首小提琴协奏曲、26首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作品。这些小提琴文献,为我们研究和诠释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技法和风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古典主义音乐优美、单纯的风格特征,莫扎特适度、有节制地运用小提琴演奏技巧,决不滥用技巧以免破坏音乐结构形式的均衡感。在演奏莫扎特小提琴作品时,每个乐句,每组音,甚至每一个音都能代表一个音乐形象,需要细心地使用弓速和弓长体现出来。

关键词:莫扎特;古典主义;琴弓构造;运弓风格

在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他是一位早慧的天才艺术家,无论是在声乐还是器乐领域里都给后人留下了众多音乐佳作。受其父亲??莱奥波德.莫扎特的熏陶,莫扎特对小提琴也是情有独钟并谱写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七首小提琴协奏曲、26首小提琴奏鸣曲等。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以技术作为内容的表现手段,而不以展示技术作为唯一目的。为了体现古典主义音乐优美、单纯的风格特征,莫扎特适度地、有节制地运用小提琴演奏技巧表达其音乐内容,决不滥用技巧以免破坏音乐结构形式的均衡感。事实上,如果能够严格掌握莫扎特小提琴音乐的运弓技巧,对于其他小提琴音乐作品的运弓技巧及音乐风格的把握也都能够迎刃而解。

右手运弓就如同歌唱中的呼吸,一首音乐作品演奏风格的把握、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等小提琴演奏中的诸多要素,皆与右手运弓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弓除了让琴弦产生物理振动发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塑造声音的个性,赋予音符生命活力。用同一把琴和琴弓,不同的演奏者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演奏效果,运弓技巧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研究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运弓技巧,我们需从两方面出发:一、古典主义时期琴弓的结构;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古典主義时期的琴弓在形制上尚处于巴洛克与现代琴弓之间的过渡状态,直到18世纪晚期由法国制弓师托尔特(Tourte 1747-1835)制造出适应于现代要求的琴弓后才基本定型。在巴洛克时期通行的弓称为“巴赫弓”,现在改称为“巴洛克弓”。弓子的长度比现代弓要短,弓杆的弧度向外弯曲(即离开弓毛的方向),实际可用的弓量与现代弓相比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时的作品一般不使用连弓,大都使用快速的不离开琴弦的分弓演奏,音响效果与现在的自然跳弓相似。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有节制的音量,微妙的发音,要求琴弓富有弹性并比现代琴弓更为轻巧。到了古典主义中期,意大利小提琴家塔蒂尼对弓的构造进行了改进,使用质地轻巧坚硬、弹性丰富的巴西木为原材料。将弓根开槽,弓头缩短,弓变得更直更凹了,已经具备现代琴弓的雏形 ,但是凸形的“巴洛克”弓仍然继续沿用了很多年,尤其是在德国。由于早期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简单化,凸形的“巴洛克”弓就能满足各种需要。到了18世纪中叶小提琴演奏技术日趋复杂,各种新弓法和丰富的音色变化只有凹形弓杆才能满足。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在音量上比巴洛克时期要大得多,以适应在众多听众的公共场合演奏,演奏者施加压力会导致凸形弓弧线的内弯,缩短弓杆的距离,使得弓毛变松弛,限制了演奏技巧的发挥,尤其是不便于连弓的演奏。演奏技巧的发展推进了琴弓设计的革新,使用凹形弓进行演奏对弓杆施压反而使得弓距加长,弓子弹性增加,更加适合于演奏跳弓(staccato),击跳弓(spiccato)和顿弓(martele)之类的弓法,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

莫扎特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时正值古典主义中期,提琴制造技艺日臻成熟完善,为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客观技术保障,他的父亲莱奥波德.莫扎特的专著《小提琴基础教程》也为其演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谈到小提琴的运弓发音问题时莱奥波德.莫扎特这样说道:每一个音,甚至是最强的音都有一段很小而且轻柔的破弓音,它有可能不易察觉,也有可能产生撕裂的噪音,在每一弓的结束时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因此每一弓都需做到由弱到强再到弱,合理地运用压力和放松,以产生优美流畅、有推动力的声音。依照上述分析他将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的运弓风格特征归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又称作美声法(Messa di Voce),这种方法借用了十五六世纪声乐的演唱方法,先弱到强再弱。这种弓法适用于长分弓演奏的单音或带有装饰音的单音,常在抒情的慢板乐章中使用。

第二类:(>)由强开始逐渐减弱到无声,此弓法适用于较短的单音或快速度的长音上。

第三类:(<)是一种渐强的弓法,缓缓渐强并终止于强音上。莱奥波德.莫扎特提出加快或减慢运弓的弓速也可增加或减小音量,运弓速度的控制也是调节音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18世纪的论著中,唯有莱奥波德.莫扎特认为运弓的弓速影响音量的大小,这个时期的演奏家及理论家普遍认为调节运弓的压力可改变音量和音质。

第四类:(<><>)这种弓法就是第一种弓法——美声法的连续演奏,可增加音乐的抒情性和歌唱性。

以上对古典弓法风格特征的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运弓的演奏技巧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曲家将心中的乐思以谱例的方式谱写出来,这时的音乐以静态的方式停留在乐谱的表面。作为一门时间和听觉的艺术,音乐更需要演奏家进行二度创作,将它以动态的音响方式呈现给听众。对于小提琴演奏艺术来说,我们应当以表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征为基础,结合当代演奏艺术的时代感和听众的欣赏口味指导自己的演奏。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处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中间阶段,他从J.C.巴赫、海顿等作曲家身上继承了巴洛克风格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的基础。莫扎特的音乐体现出一种乐观、轻快的特点。做到动作轻快是正确演奏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还需找到表现轻快音乐风格的具体方法。否则,轻快就成了浮于表面、空洞的纸上谈兵,而不能够真正深入到莫扎特音乐的精神内涵。通常在演奏莫扎特音乐作品的快板或小快板时,用不着真把某些音符的时值奏拉满来,特别是较快速度下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应予缩短,类似通常情况下Staccato的演奏方法那样。例如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正确的演奏方法应如下例所示:

????????????

我们采用第二类(>)渐弱的弓法进行演奏,缩短了弓子在琴弦上延续的时间,但没有缩短谱例中音符的实际节奏时值的长短。尾腔不拖尽,好使音头先微微透口气是莫扎特小提琴音乐特有的运弓方式,这样就使得音乐富有弹性,体现出轻快活泼的音乐风格。莱奥波德.莫扎特和塔蒂尼都认为弓子的运行就像呼吸一样,起弓舒缓,收弓放松。莫扎特的音乐因不断地推动和放松而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种“运弓呼吸”是把握其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的关键。当然这种运弓的感觉也并非是绝对的,在演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慢乐章或带连线的四分或八分音符时,则需注意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将音符的时值拉满来。另外,做到动作灵敏、轻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用重力。利用重力参与到右手运弓动作中使得拉下弓时处于积极的放松状态,可保持肌肉的良性收缩,避免过分压迫某一部分肌肉或使一部分肌肉过渡疲劳,保持张弛间的一定均衡。将重力法则适度地运用到演奏当中,把整个演奏引入到客观理性的世界,更加有助于表达莫扎特音乐的理性、均衡、轻快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人为了获得莫扎特音乐轻快的风格始终保持半声(mezza voce),致使声音发虚缺乏力度对比,音乐情感表达平淡无奇。仅仅用一种音色和力度是不能够表现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的,莫扎特音乐的强(f)要结实、明亮,弱(p)既要柔和、温暖,又要能够将声音清晰地传入听众的耳朵。同时我们还需注意,莫扎特音乐力度的特色是“典雅的”节制,特别要注意避免过分的力度对比,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运弓没有浪漫时期音乐中那种为实现渐强而必须的压力和紧张。虽然莫扎特音乐中的力度对比较为精炼,但其丰富的层次感和强烈的情绪变化仍可在节奏时值方面深度挖掘。在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找不到十分复杂的节奏型,但对于各种时值的音符根据音乐的需要可以运用不同的弓法进行演奏。理解这一点为我们正确掌握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在古典时期前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其节奏多是一成不变的,在巴赫的协奏曲中经常出现一些单一节奏的音乐段落,海顿的一些弦乐四重奏的末乐章也均由十六分音符写成。但莫扎特的作品在节奏上已经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那种持续单一的节奏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已经较少见到,但莫扎特小提琴音乐作品的节奏有着均匀的内在律动,有如指挥棒有序地指挥着小提琴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一般采用下列几种弓法进行演奏。

四分音符:单个音符用顿弓(Staccato)或点弓(Spiccato),在组合音符的情况下用波弓(Portato)。

八分音符:用点弓(Spiccato)。

十六分音符:用分弓(détaché)或跳弓(Sautillé)。

八分音符Spiccato是莫扎特小提琴音樂的风格标志,它要求运弓时右手要轻巧、灵活。Spiccato是衡量右手是否准确握弓的准绳,它的基本动作是单律动的摆式动作,右手运弓过于紧张或者僵硬就会限制 Spiccato在琴上的自由演奏。这种形式的弓法,每一个音由弦上落下再提起,整个动作过程成一弧状。弓与弦在圆弧的最底端相接触,整个动作过程分成垂直和水平两个环节。当较注重水平动作时弧状较为平坦,弓与弦接触的弓段较长,声音会变得较长而有点歌唱的性质,音色柔软、圆滑、宽广,我们称之为“歌唱式的点弓”(Singing spiccato)。注重垂直动作时弧状较窄、较深,音色较锋锐、强烈、有冲击性。

该段旋律的第三小节的八分音符采用短促的点弓演奏,使音乐的情绪前后产生对比。这两种类型的Spiccato为我们准确掌握莫扎特小提琴音乐的演奏风格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四分音符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起着节奏脉搏的作用,并且这种富有弹性的节奏脉搏跳动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间隙,内在均匀的律动引导演奏者更加完美地表现莫扎特音乐中的和谐与均衡。在莫扎特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中,不用连线的四分音符常用Staccato进行演奏。Staccato对于18世纪的小提琴演奏家来说,这个术语包含了和现代不同的意义。对于现代小提琴演奏来说Staccato表示在一弓中演奏一系列重音,而18世纪Staccato所指示的是音与音之间需要分开的音符。莫扎特时代,由于没有使用太多的外加压力,一个长弓的发音在音量上呈一种波浪形(<>)的特点,而现代的运弓给人一种“平坦”的感觉。18世纪的小提琴演奏中,音与音之间的间隔比现在的演奏要明显,音符更具有颗粒性和弹性。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把握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四分音符的演奏及其音乐风格是十分重要的。莫扎特音乐中的四分音符除了单指一个四分音符外,也兼指这一节奏值内所包含的一组音符。四分音符在莫扎特音乐中的节奏脉搏跳动现象,不仅仅只针对每个单独的四分音符而言,在四分组合音符的情况下同样也起着相同的作用。

在上例中,用连音线连接成的一对一对的八分音符组节拍上构成了四分音符,通常用波弓(Portato)去演奏。用连音线连接的三连音、四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亦可构成四分组合音符的形态。

上例两个旋律片断的十六分音符按照4个音一组用连音线连接起来,每一弓的节奏值恰好是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长。每组字都应该强调第一个音(节拍重音),两组字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体现出四分音符为基准的均匀律动。

分弓(détaché)或跳弓(Sautillé)较广泛地用于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不用连线连接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分弓(détaché)多在上半弓演奏,旋律多以自然音阶形态呈现,演奏要有歌唱性、流畅性。跳弓(Sautillé)在弓中偏弓根的部位演奏,音乐较之分弓更加富有弹性和活力。

该段旋律前半部分用快速的跳弓演奏,后半部分则用小分弓演奏,音乐性格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抛弓(Ricochet)也频繁运用于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这种弓法完全使用弓本身的弹性来演奏,运弓时第一个音给予一点动力使弓打击在弦上,随后利用弓本身的自然弹性在琴弦上跳动。在某种意义上抛弓可称之为“无控制”的弓法,但是抛弓可由变换拉弓位置与控制反弹高度调节其演奏速度。

上例中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带圆点的八分音符在弓根部位,用连续的三个上抛弓演奏。

只有合理运用各种弓法演绎莫扎特小提琴音乐作品,才能完美体现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莫扎特的音乐突出地体现了维也纳乐派的音乐特点,他追求理性和感性、理智和情感之间的平衡,各种对立因素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取得了高度的平衡和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莫扎特之后他音乐中的这种平衡就逐渐消失了,这种完美的和谐均衡是其他作曲家所无法企及的。莫扎特的音乐犹如古希腊的“雕像”,有着优美清晰的外部轮廓,结构比例匀称,每条旋律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著名的歌剧当中,莫扎特创作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与他的器乐作品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能够借鉴其中的戏剧化特点更好地诠释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歌剧中每个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的面孔都需要分别进行刻画,音乐的内心情感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在演奏莫扎特小提琴音乐作品时,每个乐句、每组音,甚至每一个音都能代表一个音乐形象,需要细心地使用弓速和弓长体现出来。从技术的角度讲我们需要运用由局部到整体的方法,把一部作品分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去加以表现,从而在音乐内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技艺和听众的音乐审美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如何正确诠释莫扎特小提琴音乐作品,需要我们把握古典音乐的风格特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83.

[2]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8.

[3]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7.

[4]刘小龙.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01.

[5]钱仁康.莫扎特书信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66.

作者简介:周游,硕士,九江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作者:周游

上一篇:公益性教育培训论文下一篇:水资源给水排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