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本文论述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1:

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功能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作者:杨晓娜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摘要】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本文论述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内涵 途径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1.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

1.2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1.3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1.4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2.1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4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2.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2.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3.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2.4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体制性约束,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的长期过度索取;对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歧视性待遇;政府对农业的干预过多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视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制度障碍。其实,家庭经营制度是天然适应农业特点的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纵观世界各国,凡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因此,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向家庭经营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城镇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市场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经济技术服务。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种生产经营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状况,是我国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因此,必须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作者:耿 静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3:

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其路径选择

摘 要:在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约束性日益凸显的情形下,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农业产业创新能实现农业产业链再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分化新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创新的路径包括: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创新。

关键词:创新 农业产业 作用机理 路径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资源、土地及环境约束性进一步凸显,在投资及内需乏力的情境之下,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及转型的“核动力”。创新作为内涵增长的驱动力,就是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提升国家竞争力。{1}农业现代化现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引擎,但农业发展同样也面临资源及环境约束,另外伴随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农业发展阻力和压力也进一步现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力农业发展转型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打破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农业产业发展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产业发展思路模式,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思维,结合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运用新理论、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制度促进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一、农业产业创新内涵

农业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和风险大的产业发展特点,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关联产业较多,产业生产对象复杂、面广。农业产业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发展创新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农业产业创新是指促进农业产业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及功能发展变化的知识、科技,制度、管理、模式等创新。农业产业创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农业产业发展知识层面创新,如产业发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等;第二层次是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层面创新,如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创新、产业发展政策创新、人才培育制度创新、产业金融服务制度创新、产业科研制度创新等;第三层次是农业产发展执行层面创新,如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及产业企业管理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农业产业创新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次创新是农业产业创新的内核,是创新的源泉,指引第二层次创新;第二层次创新是对第一层次创新成果的固化,指导第三层创新,同时对第一层创新有反馈和检验作用;第三层次创新是对第二层创新的执行,是创新实施和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同时对第二层创新具有反馈和验证作用。农业产业创新涉及农业产业链诸多生产环节及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因此,农业产业创新需要寻找着力点、突破点和切入点,这样创新才能起到良好“引爆”效果。同时,创新需要出“组合拳”,而不是“散打”,需要形成机制和体系,这样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二、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机理

1.创新驱动农业产业链再造。农业产业链再造是指对原农业产业链结构、组织模式、功能及产业纵横发展方向进行变革。农业产业链再造是一种突变式的产业发展方式,需要产业要素发生质的变化,由产业要素裂变驱动产业链再造,而产业要素革新变化源于创新驱使。创新驱动农业产业链再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设备、流程,变革原有农业产业链结构。二是通过农业产业发展理念及管理创新,对原有农业产业发展组织进行重组、重构,对原有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变革,实现产业链再造。三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引入其他产业生产要素,改变原来产业要素结构,丰富产业功能,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改变产业链纵向、横向发展方向和延伸空间。

2.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种渐进式的产业演变模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常是指原农业产业由低竞争力水平向高竞争水平演进,原农业产业由低的生产率向高的生产率演进,原农业产业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是建立在消耗资源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基础之上的,在资源和环境、土地约束增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改造原有产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产业生产力。二是通过产业管理创新,优化原有产业运营组织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率。三是通过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化产业生产要素或实现原有生产要素替代,改变原有产业生产方式,提升产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创新驱动农业新兴产业培育。农业新兴产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培育出来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新农业产业的分化产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伸和创造。创新驱动农业新兴产业培育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理念及管理创新,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丰富农业产业功能,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教育认知农业等,实现农业与旅游业、教育产业融合。二是通过理念创新,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功能,如农业创意产业。三是通过理念及技术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新价值领域发展,如农业医药、保健产业、美容产业等。四是通过科技创新、发明,培育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如生物农药、肥料、环保产品等。五是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以农业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如基因工程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

三、农业产业发展创新路径选择

1.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创新。创新源于人的知识及经验积累,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与人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创新关键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业高端人才聚集数量越多,产业创新供给量就会越大。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创新:第一,要改变传统农业高等院校重视技术型人才而轻管理型人才培育的模式,其实农产业发展最稀缺的人才是企业家型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加强农业复合型科研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使农业科研成果论文“写在大地上”,并运用于大地之上,实现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而不是仅成为礼品、样品、展品“三品”产品。第三,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育知识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人才,才能确保引进和创新的新技术得到有效运用,同时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第四,加强农业创业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创业人才从事农业产业,为培养农业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及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奠定基础。

2.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是运用战略思维,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方向、路径、产业运营模式等提升产业生率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关键是以产业品牌创建为导向,结合产业发展规律特征,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培育产业竞争优势。进行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第一,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降低交易费、知识技术外溢、集体学习、聚集产业资源的集成效应,是创建产业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发展路径。第二,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促使区域农业向外部市场拓展,扩大区域农业发展空间,抢点市场制高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第三,运用全球化农业产业发展思维进行农业产业跨区域整合,整合境外农业资源、如土地、农业生产资源、品种等,使区域农业产业链向境外延伸。第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产业价值及产品价值为目标,结合区域农业特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3.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在资源、土地、环境约束压力加大的情形下,在现有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依然可以提升农业产业生效率。当然,科技创新也需要投入,但科技外溢性使科技投入具有较高的产出率和正的经济外部性。科技创新实际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即科学和技术创新。{2}但科技转化为产业生产力也需要创新,因此,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三是技术转化创新。进行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第一,要用协同创新理念,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产业四方力量,围绕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共建研究平台,进行协同创新。第二,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思维,整合世界农业领域研究的前沿科技及研究人才,与境外农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构建科技研究战略联盟。第三,加强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提升科技成果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转化率。从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器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和条件。第四,农业产业科技投入创新。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特点,使农业产业科技投入在农业产业基础研究领域、产业运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运用技术研究领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形成梯队型的产业科技转化机制体系。

4.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制度是指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产业发展、服务政策等制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制度可以改变资源配置流向和权益分配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另外,制度体系可以降低社会经济运行和其他创新的交易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中规定创新的演进路径。{3}进行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第一,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机制作用,改变传统产业政策“均贫富”的政策导向。实际上产业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当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旦形成,必然会反哺或使相关产业受益。所以,产业政策导向要集中资源优势,优先培育有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农业分类产业。第二,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杠杆效应。产业政策运用要能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切入点和引爆点,通过政策“引爆”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资源配置。另外,要充分发挥政策引领整合效应,整合产业发展相关力量,形成产业合力。第三,要创新农业发展基础环境制度,创新农业土地流转制度,使农业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在农民权益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促进农用土地适度集中经营,提升土地生产效率。第四,创新农业产业投融资制度。促进资本流入农业产业,解决农产业发展资本短缺问题,农业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引导资本增强产业“造血”机能,使资本流向优势产业,新兴分化农业产业。以资本导入促进农业产业自身资本积累投资。别外,利用资本加大农业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产业劳动者职业及专业素质。

5.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创新。技术和管理是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仅重视技术创新远远不够,必须同时重视管理创新。{4}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创新产业管理理论、方法、工具、手段等提升农业产业生产效率。而且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存在农业产业管理包括产业发展管理和产业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产业管理和企业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进行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创新:第一,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提升农业产业运行效率,确保农业产品食安全。第二,运用价值链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农业产业链进行管理,抢占农业产业价值创造的制高点,采用产业外包、产业战略生产联盟等产业运营管理方式优化农业产业链。第三,运用全产业链管理思想,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中心,构建农业产业发展生态链,提升产业协同竞争力。第四,采用产业项目管理模式,集成政府、产业自律组织、产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社会市场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协同化、战略型的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注释:

{1}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11.

{2}洪银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科学,2014(1):56- 64.

{3}陈建青.创新、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互依性[J].南开经济研究,2004(4):29-31.

{4}苏敬勤,崔焱.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适配演化[J].管理科学,2010(2):28-36.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第一作者简介:向明生(1972—),男,云南省峨山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产业化,农村中小企业]

(责编:若佳)

作者:向明生 宋丽华 普雁翔

上一篇:农业信贷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医院设计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