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单靠工业的推动将后劲不足,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该文通过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提升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并以福建省龙岩市城镇化发展为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1:

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性发展模式研究——以富民县为例

摘要 区域产业协同性将成为影响产业整个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特征,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提出富民县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并且在利益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出战略协同互补模式、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Taking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U Bo-cheng1, YI Fei1, ZHUANG Fei2

(1.Yunnan Vision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000;2.Yunnan Tongyuan Land Affairs (Group) Co., Ltd.,Dali,Yunnan  6710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Model

作者简介 储博程(1984—),男,苗族,湖南怀化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4;修回日期 2021-02-20

“十四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协同发展应是围绕区域同一产业目标,基于国土空间环境容量,以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的理念,协调两类或两个以上产业分工,形成共同发力的目标导向,使得相关产业资源要素处于一个良性竞争的产业复合系统。

经合组织(OECD)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1-2]。该研究选取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聚体——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和富民县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果蔬)两个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为两大集群在富民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富民县农业产业概况

2019年富民县农林牧渔产值21.83亿元,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6.0%。富民县境内海拔高差大,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物种均呈多样性,县域盛产大米、樱桃稻谷、茭瓜、杨梅、葡萄、冬桃等粮经作物。另外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截至2019年富民县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多个,主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成。

2 两大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从核心功能看,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以单一的水果作为产业集聚核心,以水果交易、总部经济、科研双创、大数据为手段,赚取旅游收入、土地收益、商业收入、特许经营等收入;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产品结构较为综合,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打造的是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最终形成联营交易、数据信息共享、电商平台交易的盈利模式,具体特征见表1。

3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模式研究

在分析两大产业集群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富民县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即两大集群通过特定的模式/方式实现集群要素资源共享,从农业产业协同的效应来看,降低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提升农业创新水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富民县县域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

3.1 基本原理

根据哈肯协同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3],并结合富民县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提出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而且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4],在研究寻找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子系统的协同模式,再总结出协同后的产业协同平衡状态各类子系统对外表现状态,具体见图1。

3.2 构建模式的原则

3.2.1 利益最大化原則[5-6]。

两大产业集群将大量联系密切的总部经济企业、创业团体/个人、组织、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同时参与机构之间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交互式流动,使得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两大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3.2.2 高质量发展原则。

以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为手段,优化集群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实现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2.3 龙头企业带动原则。

依托富民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富民特色和都市经济圈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集群、流通集群、平台交易集群龙头企业。

3.3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子系统模式

3.3.1 利益相关分析。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决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向[4]。富民县政府、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全部(表2)。

3.3.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

在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上,构建两个集群战略优势互补协同模式[7],首先从战略的高度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更加从国际化的视角去进行一类农产品的专业化运营,强调聚焦专一性,实施“4+1”战略——“云果大宗交易中心、云果总部经济集群体、大数据中心、云果科研双创中心云果4个功能模块”+“云果B2B线上交易平台1个门户窗口”,即通过“云果”大宗交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云果”全产业大数据汇聚信息,聚焦“云果”全产业研发产业前沿;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交易为核心,打造批发交易、冷链物流、检验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产业综合性较强,差异化战略特征明显。经以上分析发现,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相对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存在着显著的高端产业资源聚集优势,可向农产品交易中心提供国际化营销渠道、高端优质企业助力,可进一步提升交易中心的运营质量;而从战略功能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缺少物流配套,可利用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专业化“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进行物流链条上的信息流联合互动,具体战略层面互补模式见图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效益如下:

(1)以产业战略共享发展为基础,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双方各自利用资本、渠道、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赋能一个战略优势互补的利益体,推进协同创新一个良好发展的利益共享体,让两大集群主体优势要素互补、分工明确功能协同。

(2)在渠道和互补物流服务的催化下,形成互补型创新性竞争体,使得被协同的整个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协同升级进化,让两大集群产业内达到相对竞争平衡,最终使得县域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3.3.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

由于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辅助支持,因此物流技术的开发为两者共性技术开发方向,可进行知识技术要素协同共享,由于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主导产业及相关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与竞争者建立共性技术决策机制对于辐射和带动集群网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内企业间在地理上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提升产业集群内的劳动、资金和技术吸纳效应和科技创新能力[8]。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见图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可形成购买第三方知识服务的议价联合体,能增强对第三方知识服务商的择优录取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

(2)利用技术要素赋能于两大产业集群,帮助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知识技术循环发展新格局。

(3)知识需求端强烈的拉动作用,将使得知识服务供给端在县域范围发生一定的聚集,随着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加深,将形成产业+知识技术的新高地,让协同发展溢出效益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3.3.4 基于需求和数据驱动下的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是促进水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而水果供给端适度规模经营将逐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新形势,如何构建一个无差别化的组织协同平台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产业集群将建设一个以“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果产业组织互联网协同数字经济平台,知识协同将以互联网技术协同的形态出现,即免费向新型经营主体端提供水果展示区、微信小程序,经营主体可获得水果实时价格、客户需求、物流等信息,可获得融资、检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等各类综合服务,云果信息化平台与其他使用产业组织之间实现良好的双循环,具体见图4。

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以从业组织主体为载体的循环类协同型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类生产要素在循

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稳定的经济输出。

(2)在国内外大量水果需求的刺激下无形中也将提升云南整个水果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3)将形成一种以市场需求为指导目标,拥有强大盈利能力的竞争型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4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4.1 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合作的文化氛围

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型文化[9],是县域集群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前提,即全部的合作是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之上,求同存异;并且鼓励两大产业集群建立企业之间文化价值观交流沟通机制,如举办员工联谊会、定期广泛信息沟通等,而且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成为促进集群组织运营主体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使得由利益矛盾向利益共建、共享转变。

4.2 加强人才有效供给

瞄准县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人才短板,创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机制,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多层次人才[10],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增强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动能。完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配套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从业人员素质,以人才作为增强集群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因素。

4.3 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型协同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11-12],鼓励各类科技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行县域产业集群,建并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联盟[13],以赋能整个创新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从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协调。

参考文献

[1] 白孝忠.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6):5-8.

[2] 周珊.万州区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0.

[3] 顾祎晛.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理论探讨,2013(5):95-98.

[4] 侯兵,黄震方.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78-87.

[5] 黄清乐.闽台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9-20.

[6] 赖作莲.奶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新西部,2020(Z7):8-9.

[7] 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59-63.

[8] 崔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情报科学,2016,34(1):155-159,166.

[9] 张敬文,吴丽金,喻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行为及促进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74-82,168.

[10] 李艳玲.河南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學院学报,2017,30(4):72-77.

[11] 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25-28,31.

[12] 朱春江,古龙高.基于SWOT分析的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95-1097.

[13] 李春成.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J].创新科技,2020,20(1):62-69.

作者:储博程 易飞 庄飞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2: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摘 要: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单靠工业的推动将后劲不足,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该文通过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提升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并以福建省龙岩市城镇化发展为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业产业;产业集群;县域城镇化

Thought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Urbanization——A Case of Longyan City in Fujian

XIAO Xingfang, QIAN Dingwei, XU Wenx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e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 county urbanization

统计表明,现在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的2.73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3倍[1]。城镇化是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载体,农村区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2种途径:一是农村人口往大城市就业定居,大批的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特别是涌向东南沿海;二是一些发展较好的小型乡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就地或者就近城镇化[2]。当城镇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可吸收的人数也在趋近饱和,所以大城市对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也在逐渐减弱。2007年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侧重发展县域城镇化,县域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层次,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2016年国务院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进一步要求加强县域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三产”融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促进“三产”融合,加快縣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1 农业产业集群及县域城镇化的内涵

1.1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集群就是许多群体集聚在一起,农业产业集群就是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各种企业或机构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具有某种特性的群体;是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及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发展和获利[3]。农业产业集群依赖于当地农业资源,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各有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4]。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当地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效缓解农业的弱质性,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有效提升农业的地位,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短板的地位,提升农业抵御市场的能力。农业产业集群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能有效发展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业走资源集约化路子,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改善耕地、水资源等农用资源短缺的现象,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三产融合并且使产业链延长,为产业发展提供商机,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投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2-3,5,7-9]。

1.2 县域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中心城市化和就近就地城镇化(也称为县域城镇化)。大城市城镇化比率已经很大,相较大中城市,大多数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提升空间更大,发展成本更低,发展效益较大[10]。在新形势下,中央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县域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承载体[11]。县乃国之基,县域城镇化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县域城镇化是以县级城镇为主要载体,通过加速县域范围内农村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为城镇居民的一种城镇化发展范式。县域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作为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层次和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县域城镇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总体进程。县域地区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政策偏好、资金投入等约束,发展一直较为滞后,与城市地区差距较大。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然而还有很多县的城镇化率都达不到这个水平,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工作,能稳定在大城市的难度不断加大,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大幅提升县域城镇化率正是时候。

发展以县级城镇为主的中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将是无限的。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布局的关键,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县域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衔接城市与乡镇的重要节点。但是县域地区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与城镇化的进程存在矛盾。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处在县级城镇核心地带的城镇规模小,难以起到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转移的作用和功能,缺乏集聚效应。“三产”融合将有效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促进“三产”融合,加快县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2 农业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2.1 提升农民的就业率

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在大城市中生活成本太高,迫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继续留在大城市成为城市人口。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及土地流转加速等因素作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急剧减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呈现基数大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在家待业。几年来,政府一直在采取许多措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改变。根据具体县域农业资源的特色,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促使“三产融合”,可以促进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能延长及扩展农业及相关企业的产业链,形成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大大提高就业率,这将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

2.2 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还能促进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农业产业集群可以使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土地集中耕种,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农业产业集群带动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发展,作为劳动者的农民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同时,城镇化也是人的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全国一线城市房价上升趋势未减,二线城市房价正在跟进,这对农民群众来说压力巨大。较低的县城房价,对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显然阻力更小,更容易实现在城镇扎根。县域城镇更低的生活成本使农民以同样的收入水平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实现相对意义上的收入提高。

2.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城镇化发展阻碍因素其中就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一直以来就是比较落后的,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保证生活条件等基本相同,如何改进乡镇的基础设施水平一直都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想要形成集聚效应就必须先把基础设施建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农业产业进行集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介于二者的相互作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一定会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促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3 龙岩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龙岩市地处福建西部,是福建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龙岩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中心城市带动力弱、各县(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能充分发挥。而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根据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2015年底龙岩市城镇人口1183046人,比2014年末增加204998人;2015年底城镇化率为38.4%,比2014年增加了7.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福建省的城镇化率为62.7%,龙岩市城镇化水平为52.6%,低于于全国及福建省平均水平。龙岩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

3.1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在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福建省作为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2014年福建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为61.80%(表1)。而龙岩市各地区除新罗区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表1)。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的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全国及福建省平均水平。

3.2 农业产业发展落后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就业总人数)分别为29.50%、29.90%和40.60%,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差距甚小。龙岩市2014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依次是:第一产业11.58%,第二产业53.85%,第三产业34.57%(表2、表3)。其中,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最低,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的发展是落后的。也就是说,龙岩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较多,但是对GDP的贡献率却很低,就业人员比重与农业的GDP贡献率不相符。

3.3 城乡差距明显

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龙岩各地区均低于福建平均水平,尤其是长汀县仅为18250元,与福建平均水平差距明显(表4)。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龙岩市除新

罗区和永定县外,其他各地区均低于福建平均水平,长汀县与连城县存在明显差距(表4)。本文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化系数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化系数S=1-s1/s2,s1表示农村居民收入,s2表示城市居民收入。当s>0.5,反映城乡二元结构明显;0.2

4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龙岩县域城镇化路径探究

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与工业化相提并论的,将原先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从而降低第一产业的人数。但是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县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促使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真正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1 利用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助推龙岩县域城镇化发展

利用农业的先天优势,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的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农业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三产融合”,以农业辐射整个产业链的形式融合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包括人的集聚和物质资源的集聚。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将吸纳大量的人员,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在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会降低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产生剩余劳动力通过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吸纳。同时,农业产业集群带来的商机也将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而加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将人和物质资源集聚,大量的资源和人员的流入有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4.2 利用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助推龙岩县域城镇化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技术及产品的创新。农业技术的创新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支撑;农业技术的大量推广需要工业进行辅助,这些都可以使“三产融合”。这些方面的融合使得三个产业相互发展,同时也使县域经济得到提升。县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保障,只有县域资金充足了才能保证城镇化的进程。县域经济发展了也会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對农民进行城镇化起到推动作用。农业产业集群在培育、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加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可以使农作物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实现循环农业,进一步的延伸农业产业链,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增加收入。

4.3 利用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助推龙岩县域城镇化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可以使粗放式经营的农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业粗放型经营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少的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农作物水平较低,农民可能经营大面积的土地得到的却是较低的收入。农业集约化生产可以使多余农用土地进行流转,加上农业技术的使用,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益。集约化经营可以解放劳动力,使全职农民往兼业农民转变,使更多的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民城镇化。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的县域城镇化,可以使兼顾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农民提供可能,兼业化农民是往城镇化过渡的阶段,使兼业农民更大程度上增加收入,可以有力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5 结论

龙岩地区要使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县域城镇化是有效的措施,以农业产业集群辐射的“三产融合”发展可以很好地助推县域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创新效应、规模效应可以缓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城镇化人员及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龙岩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低、农业产业化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促使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辛闻.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EB/OL]. http://news.china.com.cn/2016-01/29/content_37693660.htm.

[2]白建国,梁红岩. 发展产业集群 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 经济问题,2005(2):34-35.

[3]向会娟,曹明宏,潘泽江. 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 农村经济,2005(3):47-49.

[4]尹成杰. 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79.

[5]唐华俊,罗其友. 农产品产业带形成机制与建设战略[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1):2-7.

[6]姚春玲.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318-321,327.

[7]白鸽. 中国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4(1):56-58.

[8]闫志利,林瑞敏.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168-172.

[9]刘君.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2009(8):38-40.

[10]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 西北人口,2009(5):18-22.

[11]顾晓波. 江苏省县域城镇化质量的格局演化研究[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8-133.

作者:肖杏芳 钱鼎炜 许文兴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3:

浅析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从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党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决策,同时这也是能够将科学观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城乡和县域发展的重要决策,能够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想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能够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要想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县域经济问题意义重大。

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从2020年以来一直形势严峻,山东省一直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全会精神,并且在山东省政府的领导下,以新的发展政策作为引导,以稳中求进作为发展,理念,奠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概括

县域经济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主要操作平台,同时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在发展的关键环节。截止到目前为止,根据我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统计中心可以得知,我国各地区的县级行政区总共有2860个,总体县域人口高达9.1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量的70.9%。而我国的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4%,有874万平方千米。与全国GDP总值相比,全国县域经济的GDP值占有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党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曾经提到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因此,加快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并且弥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当前省级部门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山东省内包括91个县级城市,占全国总县市数量的3.2%。人口数量达到了6546.2万人次,山东省县域人口数量占全国县域人口数量的7%,到2020年,山东省经济的GDP已经达到了73129亿元,比2019上升3.6%。从规模上可以看出,与全国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要高许多。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省县域地区的人口总量、GDP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位列全国基本竞争力排行榜当中的第五位、第三位和第五位,与江苏省并列全国百强县的第二位。山东省有七个百强县的前30名,这就说明了山东省的自身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国家的前列,但是山东省的单项竞争力水平还有所不足,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依旧要低于山东省全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省的GDP生产总值相比,县域经济要低0.7%。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山东县域的人口、地域面积和行政区划分在山东省内占有主要地位,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依旧要低于山东省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山东省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调整滞后

山东省的主要产业类型是第三产业,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以发展第三产业经济为主,但是产生的效益却不高。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难以突破,山东省县域经济区域内的资源型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能力弱;山东省内缺少现代科技产业,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高科技产业在飞速的发展,但是企业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起步发展时间较晚,不能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农业和非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值比重为20.6:79.4,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阶段,然而,与江苏省相比,非农业企业的占有比重要低3.7,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差距。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且有不平衡性

目前为止,從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两方面来看,山东省县域经济总体落后于江浙地区。山东省的GDP总量要相对较高,但是人均值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山东省县域经济与江浙省县域经济相比,收益相对较少,目前为止,山东省县域地区的个人平均收入大约保持在325元,与江浙地区人均收入相比,相差200~300元。山东省拥有众多的县域地区,各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山东省发展较为迅速的县域经济主要位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大多数为发展滞后的县域地区,山东地区在2020年全国百强县中占有10个,其中大多集中在山东东部地区,少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三)经济自主增长乏力

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产业就是第三产业,近年来,我省县域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服务业仍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太高,存在结构层次不优、信息化程度不够高、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问题。在工业产业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不足,在全省经济发展当中,没有突出工业产业的地位,而且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开展的工业企业大多为传统工业,大多为粗加工产业,而少有精加工产品,导致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性的危机,很难调整工业结构。传统工业的缺点还在于,虽然生产了较多的大众化产品,然而却难以生产出品牌产品,没有较高的市场活力和竞争性,山东省县域地区的重复建设也使产品的优势难以持久。在山东省县域地区发展的工业经济大多都处于落后状态,山东省内的国有经济大多数都已破产倒闭,民营经济依旧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没有办法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有效的支持。

四、发展山东省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以特色经济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方向

要想促进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就应该发挥特色经济的优势,克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结构,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地域面积较大,而且气候、地形地貌也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可以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有效的条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山东省县域可以依托山东省独特的地域地形条件,形成具有各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主要发展格局,这样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山东省县域的发展优势,从而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实践也可以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提高在市场经济当中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造特色县域经济,主要就是将当地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培养出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将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发挥出来,打开内外市场,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知名产品,并且能够将其发展为个县域地区的支柱产业,带动周围县域一同发展。只要在县域内部发展出一两个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那么才能够使县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山东省县域地区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就是应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模式和强势企业。

(二)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大力发展山东省县域地区经济,首先就应该打破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因此可以从制度和政策上提供支持,将县域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创新完善,使城乡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更加的融洽。改变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政策,来使县域经济向城市方向发展,实现无差别的对待。其次,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和土地轮转制度,在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益不被改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将农村的土地资本化,使农民拥有土地经营的权利,将土地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完善。第三,在进一步改革农村税费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完善奖惩制度,帮助县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县级财政能够拥有自我发展、自给自足的能力。第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扶,将县域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的改善,促进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建设

优化城乡布局。要想进一步促进县域结构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建设,首先就应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全省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使县域地区经济能够向着城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县域经济体系,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也应该解决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建立现代化的乡村经济,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能够有所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应该大力推动科技兴农战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产品创新,立足于各地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市场经济的重点,建设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四)以縣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部资金的引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使县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要紧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抓住与江浙地区发展合作的机遇,加强东部资金的引入,大力吸引民间投资。到目前为止,工业产业是东部地区的主要发展产业,并且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产业成本,东部地区的产业模式已经开始向劳动、资源密集型型产业转变,开始走入西部地区寻找发展商机。因此,西部相对经济落后的县域地区为了能够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应该抢占先机,从东部引入民间投资,按照各地区的产业规划来引导人们投资,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的农业产业和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既能够将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还能够提高产品的档次,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发展适合本地经济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五)发掘人文资源,搭建旅游产业

各地区都有当地的人文文化,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将各地区的人文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搭建适合当地的旅游产业,既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加快山东省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城市景观于旅游区风景融合在一起,打到一张独属于山东的文化名片。。

五、结语

要想进一步推动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除了应该突破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山东县域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山东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使山东省县域地区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以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根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规划,使山东省县域经济能够获得突破式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作者单位:冠县服务业发展中心)

作者:许宁

上一篇:标准化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差速器工程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