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具有知识点数量多、容量大、时间属性强的特征,培养时间观念、应用时间因素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有助于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背景,首先分析时间观念的重要性,随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时间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历史中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中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历史新课程有效课堂探究

摘 要: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究,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强调以新课程教材为基础,针对历史背景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展开。首先要求注意历史教学的时序性,教会学生在通史的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事件的背景,同时要求整合各种版本教材的优势去探究历史背景。着重探讨介绍了历史背景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学习方法;整合归纳;有效课堂

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计思路编写的教科书采取了中外混编的形式,在每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完全像旧人教版那样形成通史体例,目前这样的教材编排最大的好处是把相关内容进行集中,进行板块式教学,由于内容相似,从中就可以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同时,这样的教学编排也给教学提出挑战,由课程打破了通史体例,使得历史的时序性不强,教师必须整合各个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重视历史纵向联系的同时,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笔者在一线教学中,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出了不少教学体会与经验,与大家一同探讨。

学习历史,首先要学好历史背景,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把握上。基于新课程的设计,在很多地方没有更多强调历史事件的背景。比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着重强调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而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交代不清,学习时应向学生强调:无论英国、法国还是美国、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确立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兴起以后,要求反封建专制统治,实行民主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每讲到一个国家就不断给学生强调这点,学生对知识就能形成学习方法。对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同时向学生强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兴起的背景,同样也是它。世界近代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世界历史的大事件都与资本主义发展这个大背景分不开。这样,以点带面,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印象,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类似的教学还可以用在必修三第五单元讲中国各阶级救国方案的提出。我们知道,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的大背景是鸦片战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外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大背景也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背景下产生,无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救国方案的出台,都是在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近代中国史是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正是民族危机,有识之士进行探索才会有救国思想。同样向学生强调:把握中国近代史这个特点也就掌握了学习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很难按通史体例去把握教材,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把握成了学习难点,经常记不清时间,或对事件时间概念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数,注意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加以联系和归纳,让学生形成通史体例的知识体系。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背景时,要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政治史,强调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阶级思想专制加强的政治背景,学生才能理解明清反专制思想的出现,其次,还要强调必修二经济史内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引起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才出现反主流,要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讲百家争鸣,学生要知道必修一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即诸侯争霸,同时也要清楚必修二:春秋战国时期铁牛耕推广使用,生产力提高。只要讲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就一定要讲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以及思想背景。这样讲历史事件背景就形成了方法。

新课程改革,有自己的编写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和面面俱到。有时候,教师还要把其他版本的教材融合进来,进行取长补短。比如:在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背景时,我给学生补充讲了汉初刘邦白马之盟:“非刘姓不王,非功臣不侯”,实行分封制,所以产生了王国问题,除此之外,还面临匈奴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理论指导,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完成大一统的需要。以此为点,也要强调: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离不开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总之,新一轮的课改有优势,它是一个教学的蓝本,但不可能完美无瑕,所以对教师是挑战,我们只有不断钻研才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沈素英.创建历史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1(6).

[2]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3]宋九全.高中历史课堂生生合作学习的模式[D].湖南师范大學,2006.

作者:廖凤声

高中历史中课程设计论文 篇2: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摘 要:高中历史学科具有知识点数量多、容量大、时间属性强的特征,培养时间观念、应用时间因素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有助于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背景,首先分析时间观念的重要性,随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时间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时间观念

时间因素与历史学科有着紧密关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同样如此,时间观念以及时间因素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这种能力,探索培养时间观念的路径。

一、时间观念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时间观念概念。时间观念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因素,历史研究者或者历史学习者在具备历史时间常识的基础上,从时间角度出发看待历史事件,探索其间的隐含联系以及发展规律,站在更高的层次、更鲜明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梳理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规律。

(二)时间观念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与时间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时间观念是重要的学科能力。單纯的历史事件可能是枯燥的,但是带着时间观念投入到历史学科学习中,一个个历史事件则会变得生动鲜活,学生对高中历史内容的认识和思考也会更加成熟深刻。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不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上升。

二、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原则

(一)结合性原则

想要清楚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事物,那么就需要将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如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将两者人为地进行分割或只重视其中一方面,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觉机械枯燥,甚至也不能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无法掌握基于历史现象背后所产生事件的原因,更不能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核心素养,将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将史实置于历史的框架当中进行观察和分析。比如:在《辛丑条约》签订以来到清王朝灭亡,在此期间的中华大地出现很多独特的历史现象,尤其需要结合这段时间国内外的形势以及相关的人文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而不能只是单纯从某个时间段或者是人物要素去分析。

(二)发展性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所取得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在今后长时间的发展。所以部分教师误认为时空观念的培养,主要还是在于让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所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环境,然而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是片面的认识。所谓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于层次递进的过程。历史教学需要遵循当前学生在认知发展上的规律,要结合该学科的持续性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再结合课文内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也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其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教师,不应当过多专注于具体的时间和日期,而是应当在现有的时空框架下,让学生了解事物变化以及延续的规律,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和评判历史。

(三)针对性原则

在过往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会将历史与地理和政治等相关的学科进行联系,然而在开展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时在具体的流程上欠缺火候,从而导致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也让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产生混乱。因此就需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要充分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历史视角以及思维和情感感悟方面进行考虑,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资料开展教学实践。而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联系时间以及故事的背景,才能够对该年代历史进行详细分析,也只有站在时代的角度,分析出来的结论才不会脱离于历史框架,有助于拓宽广大学生的历史时空思维。

三、教师层面时间观念培养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高中教师在设定历史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历史教学课程的要求。具体到每次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都要有详细的目标和要求。现行高中历史教学标准体系已经明确了时间观念的地位,并将时间观念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素养;但是关于该素养的培养要求并不会清晰体现在每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目标体现高中历史时间观念的教学要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掌握时间顺序、建立时间观念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在教授高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讲解课本内容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讲解课本内容时需要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探讨历史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以时间为维度建立课程教学框架。当前高中历史教材的谋篇布局更多采用模块方式,突出“专题”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在每一个“专题”内部的内容编排仍然按照时间顺序。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过程中,从课时、专题和通史三个方面构建教学目标;以“政治制度演变”课程教学为例,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通过讲授汉朝到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照时间顺序总结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在概括总结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师在设计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需要清晰列出从汉朝到元朝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结构,体现出政治制度与时间因素之间的关系。政治制度课程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古代王朝的用官选官制度,在讲授用官选官制度变化过程中要代入到所处的时间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制度内容以及内在联系。总体来讲,在政治制度演变课程教学目标中,应当紧紧抓住时间线索,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的经济史、文化史也有大量类似的布局方式,需要将时间观念融合在教学目标中。

(二)教学内容设计。历史与时间注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讲授高中历史知识时必须按照时间因素,通过时间的推进体现历史事件的变化状况,从中探索历史演变的规律以及不同时期历史时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宏观性和连续性,进而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某种规律。教师在设计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时,要有时间观念,并注重时间观念与历史事件、历史概念之间的融合。

1.围绕时间观念设计内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时间”的编排模式,每一个专题对应一种历史研究领域,按照时间轴说明该专题领域内的历史事件、历史内容。高中历史课时编排明显体现出时序性原则,也是设计教学内容必须关注的因素。例如:必修教材中“民族资本曲折发展”一课,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有关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民族资本发展的曲折性和命运多舛的特征。该课程的前一课内容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教师以前一课内容为切入点布局在教学内容中,并导入到本次课程的教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课程内容,将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五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概况和特征各有不同,都与时间段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直接关系。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该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上述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表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清晰体现,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理解课程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历史时间观念。教师可以引入坐标轴方式,两个坐标分别代表时间年份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学生借助坐标图直观掌握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和状态,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晰。

2.通过历史事件渗透时间观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任何概念,都与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课程,重点探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属于两种动态要素,影响动态要素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时代背景,也就是时间因素。时间轴的推进、时代的演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并在形成基础上不断发展。该次课程设计了四个课时,分别对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四个发展时期、发展阶段,分别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在讲授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时间因素,例如: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内容时,需要结合所处的时间背景与特征,分析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突出时间因素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时间观念和时间思维;在教师引导下建立本次课程的知识框架,以表格形式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发展特征,历史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学方式设计。基于时间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互动教学等多种方式。应用多媒体技术则有效拓宽高中历史课堂知识范围,通过多种表现方式体现历史事件的“原原本本”;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动态展示历史事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时间观念的培养与板书教学密切相关,也是衡量高中历史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具有明显时间属性的历史学科,灵活使用板书教学方式的作用更加明显。以“辛亥革命”课程教学为例,“辛亥革命”前后共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事件以及造成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历史事件先后发展顺序的基础上,以板书形式概括“辛亥革命”事件的来龙去脉;板书内容要说明各个时间阶段的起止点,简要说明代表事件和过程结果,并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的板书使得历史课程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课程内容时,切入到所处的时间年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立体全面。高中历史教学的诸多内容可能涉及历史时间换算,该阶段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全部学生参与到历史时间的换算任务中,选择部分学生在台上进行换算,当堂掌握历史时间的换算方法,时间观念也就随之形成。

四、学生层面时间观念培养策略

(一)掌握历史阶段划分规律。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史为例,可以细分为古代史等多個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多个时期,例如: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多个时期;对世界史来讲同样如此。历史时期划分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宏观层面看待历史、掌握历史内容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讲授过程也要严格按照教材中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历史时期依据切入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学生在培养历史时间观念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时期分期有敏感的认识,无论学习任何高中历史内容,都要将其代入到所处的历史时期,在掌握历史阶段划分规律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掌握历史时间换算规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公元纪年、干支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同时还包括对不同世纪、不同年代的划分。时间换算对于掌握高中历史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历史时间换算,确定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方可从时间角度出发看待历史事件并掌握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干支纪年因素,诸多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包含干支纪年法。以“戊戌变法”为例,在讲授该课程时有必要说明“戊”和“戌”的来历,分别为天干和地支其中之一,由此引申到我国干支纪年法中使用的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引导学生建立对天干地支的认识以及纪年法的计算规律。此后选择多个以干支纪年法命名的历史事件,学生通过干支纪年法到公元年份的换算规律,计算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对历史事件年份的记忆过程无须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同时促成时间观念。

(三)掌握时间记忆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列表方式将某一时间段内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时间段的总结成果放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大事纪年表。很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较为零散,这一特征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高中历史教材中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历史纪年列表,学生也应当亲自动手,根据本人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成果,将历史知识中的事件按照时间段列为表格。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从时间观念角度出发,对过往学习的高中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兼顾时间观念和“温故而知新”的要求。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时间观念的作用,紧紧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以培养时间观念为抓手,全面锻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开展更深层次的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小燕.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J].求学,2021(36):67-68.

[2]李林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研究[J].天津教育,2021(26):124-125,128.

[3]周文芳.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1):1.

作者简介:李宝娜(198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山东省邹平市第二中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李宝娜

高中历史中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与策略探究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设计、学科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根据多年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下笔者简要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若干思考,供同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把历史看成副科,对其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而且,学校在设置历史课程时,也没有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浅显的历史知识。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对学生学习高中历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从客观上看,历史具有发展性、延展性和规律性,高中历史是初中历史的延续和拓展,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学习。然而,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没有发挥效用,且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不足,导致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

(3)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一个因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率。然而,有些教师至今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掌控了整堂课,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更没有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其他方面的教学资源。

(4)由于在课程设置时,没有合理地安排历史教学时间,再加之有些教师没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有些教师为了完了教学任务,常常把几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不仅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么多的内容,分不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广大历史教师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去解决问题。

1.大胆创新备课,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有超越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勇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观点,历史教学过程应当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以历史教材为基础,通过钻研和解读教材,大胆摒弃教材中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滞后性观点,重新整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形成自己的想法;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应以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最后,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解决显性存在的问题,又要解决学生内在隐藏的知识难点,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多种导课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故事法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适当地在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故事,通过讲解典型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音乐法

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时事法

虽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历史与现实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老师用时事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设计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提问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多问一些突破传统的新颖问题,在调动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问的难度要适宜。既不能随意提问,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得太难,让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

作者:谢树红

上一篇:教育公平科学发展观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中初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