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是使教育成本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一定管理形式和方法。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文章从成本控制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教育成本及成本控制的意义,指出了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措施,旨在控制持续增长的高校教育成本。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 篇1:

基于主动性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探析

一、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概述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高校教育成本是对象化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为培养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发生的一切教育资源价值。它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成本,它是指高校支付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2)固定资产成本,它指高校直接或间接用于教学的建筑物、房屋、仪器设备、公用设备等的折旧费;(3)公用成本,它指高校的公务费、业务费、小额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等。

(二)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内涵及构成 控制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有组织行为,因此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就是指高校为使教育成本达到预期目标,从而采取一定的管理形式和方法,对各种教育费用的发生额进行约束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工作范式。它可分为三个部分:(1)教育成本预防控制,它是指通过制定教育目标成本计划,力求对运行结果实现目标管理;(2)教育成本运行控制,它是指对每一个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的跟踪管理;(3)教育成本反馈控制,它是指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反馈有用的信息,对教育成本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现实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而高等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我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目的就是在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高校,竞争不可避免,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要建设、要购置设备、要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资金,一旦能获得充足的办学资金,就能使高校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然而目前一方面由于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经费紧缺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同时也存在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更要加强教育成本的控制,杜绝浪费,降低高校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甚至使高校濒临破产的地步。因此,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能为高校发展注入活力,为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打下经济基础,有利于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方面的缺失——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自身很少有进行成本控制的意识,广大教职员工及管理干部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这也是高校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没有交纳所得税的要求,税务部门不要求提供利润信息,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高校没有计量培养成本的要求,因此,高校没有面临计量教育成本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治理结构决定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进行计量成本的内在要求。在高校内部,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在收费问题上他们与接受培养的学生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都会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追求舒适的办公条件、购买豪华轿车、公款吃喝等。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高校既没有足够的外在压力,也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追求成本最小化或效率最大化,相反还衍生和助长了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投资、攀比,不计算投入与产出,忽视效益。

(二)制度方面的缺失——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资金运动过程中规定经济组织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制度。成本管理要依托财务管理,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高校财务工作应侧重于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反映财务收支和向上级单位提供财务报告。高校财务管理应对高校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追踪。虽然,我国高校对一些大宗项目的决策也进行了事前的考察、预测、分析、论证,但这些决策往往有一些不科学、片面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的损失和浪费。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性质、历史、规模等原因,致使其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严密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管理人才,管理思路落后和管理手段匮乏,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三)管理方面的缺失——高校资源耗费不合理 具体包括:

(1)高校人力资源耗费偏高,工作效率低。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高校人力资源是将高校中的人力因素资产化处理,是高校拥有、支配并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和社会财富创造力的人员的总和。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学、行政人员随之增加,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不少冗员,而政府所拨的日常运行经费是以在校学生人数决定,与教职工人数并不直接挂钩,不少学校只能将绝大部分资金用来发放工资,这样人力资源成本比例偏高。同时,由于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人事制度的僵化,高校体制臃肿,人浮于事,不仅没有效益可言,而且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而且对于高校重金培养、引进的人才,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都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2)高校固定资产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固定资产是高校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各种教学科研设施和文体娱乐、生活服务设施等。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的全部和教育成本中的公用费用的大部分都与这些固定资产的兴建、购买、使用和维修相关。高校内部各成体系,许多固定资产长时间闲置或低负荷运转,使用率低。这是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制度不健全,产权意识淡薄,管理混乱;另一方面,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为了扩大规模,都进行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增盖教学办公大楼,购置先进设备等,但是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尤其是个别高校贷款规模大大超出其承受能力,不仅带来了教育成本的急剧提高,而且利息支出也成了学校的沉重负担。

三、基于主动性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对策

(一)空间维度上 空间维度上,可将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做以拓展。纵向拓展是指向高校教育成本形成的两端拓展,横向拓展是指要将高校教育成本控制从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部门向其他管理和服务部门平行推进,形成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总之,教育成本控制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对外界环境的开放性、对外部大环境的主动适应性和内部组织的有序性、信息流动通畅。

(1)树立经营高校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都必须采用企业理念进行管理和经营,高校自然也能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高校有联系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团体。学校和受教育者个人、社会团体之间形成了提供服务与消费服务的关系,而学校与学校之间成为竞争对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存环境,抛弃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办学模式,开放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依照市场导向确定学校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引进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形成低成本发展模式,用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来指导办学,从观念上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和经营意识,提高办学效益,在社会变革中既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2)建立主动成本控制系统的组织体系。主动成本控制系统可以分为成本决策层、成本控制层和成本执行层,其中成本决策层负责企业的总体性决策和成本目标,成本控制层负责成本的计划、标准和目标制定,而成本执行层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成本管理要依托财务管理,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成本系统运转的先决条件,具体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以人事、教学、科研、后勤等各职能部门为横向,以各院、系、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财务管理网络系统,建立起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率的、互相制约、协调运转的成本管理及控制系统。

(二)时间维度上 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强化成本的运行控制,完善成本的事后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起较为完善与高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在正确规划企业成本控制主线的基础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在一起,把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结合在一起,对成本进行全面、综合的控制。

(1)事前控制——教育成本预防控制,是指进行控制之前,对影响教育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事前规划,选择最佳的降低成本措施,确定计划期内的目标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对高校成本的事前控制,可以通过预算的编制实现。高校成本预算是指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活动的支出计划,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计划的货币表现,反映了高校新增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高校的发展规模、方向和速度等

(2)事中控制——教育成本运行控制,是指对教育活动过程中成本的形成及时进行监督和揭示,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保证教育成本目标的实现。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着眼于各教育功能成本的监督和控制。如:(1)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高校人员成本占的比例很大,是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进行机构精简,控制教职工数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尽量层次少,将一些工作联系紧密、条件成熟的部门合并,压缩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创造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起岗位、工资能上能下的人事工资制度,保持学校合理的人员工资结构。此外,还要合理规划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2)强化固定资产成本控制。固定资产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重点。高校可以实施统一预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具体是指以高校的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按照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严格审核学校各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添置或更新要求;审核通过的项目,由学校专门部门集中购买,而不是单纯地按照院系要求进行招标购买,实现有限资金的优化配置;由学校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全校的固定资产,而不是单纯的各学院管理各学院的,只有统一管理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减少浪费,使教育成本大幅度下降。

(3)事后控制——教育成本反馈控制,是指在实际成本形成之后,综合分析评价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及原因,以便提出改进措施,以利于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作用于下一循环。一是成本分析。根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校历史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成本水平行比较,确定成本差异,反映高校各项活动实际成本的相对水平,揭示各部门成本控制的实际状况。二是成本考核。定期对教育成本目标和标准的执行情况作出考核和评价,查找和分析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做到奖罚分明,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改善管理,改进技术,变更方案来降低成本,为修订标准等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成本考核还必须与学校奖惩制度相结合,以便充分调动教职工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定任务的积极性。三是纠正偏差。通过考核成本控制结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找出其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去调整未来行为。如果发现执行结果与标准教育成本有偏差,应根据偏差的大小和控制能力,制定纠正偏差的方案。此外,高校教育成本偏差的纠正还应包括通过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论

总之,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成本的事前控制、运行控制、事前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个体最优未必导致整体最优”,要使系统其充分发挥最佳功能,还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控制教育成本时,要从高校的整体管理战略出发,将控制重点放在对学校全局有影响的学校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等结构性动因上,把握学校整体的成本态势,然后再加大对各个执行性动因的控制力度;其次,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系统状态;然后,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这是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最后要将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公开披露,以便接收广大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王良驹:《成本性态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控制探微》,《教育财会研究》2010年第2期。

[2]李志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内容新议》,《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

[3]王群:《我国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控制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任晓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初探》,《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燕红波:《高等学校成本战略》,《经济师》2007年第12期。

[6]姜原子:《基于主动成本控制的组织循环模型构建》,《管理学报》2005年第7期。

(编辑 杜 昌)

作者:吴宁 韩东梅 张华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 篇2: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核算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摘要]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是使教育成本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一定管理形式和方法。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文章从成本控制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教育成本及成本控制的意义,指出了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措施,旨在控制持续增长的高校教育成本。

[关键词] 教育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原则;问题

1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公平

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是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我国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政策的出发点,有利于促进高教公平的实现。《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部门,根据在校学生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校年内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可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财政拨款和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各高校间成本可比性差,难以满足学生、家长及全社会了解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要求。因此,高教成本要建立一种由国家、个人与社会共同合理分担与补偿的机制,首先就必须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为其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1.2 有利于教育投资的需求

任何投资都是以得到合理回报为目的的,教育投资也是一样。政府通过投资,希望有一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社会和企业通过投资,希望培养一批专门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家长和个人通过投资,希望能学以致用,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些投资人在作出决策前,必须利用教育的相关信息,对投资前景进行预测,避免盲目性,其中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教育成本,所以,要全面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加强财务管理,以使投资得到必要的补偿。

1.3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高教经费既有严重的短缺的一面,又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一面,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比如,师生比偏高,规模效益差,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离退休职工人数过大,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比重偏大,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比年年攀升,真正用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偏小;各院系(部)设备重复建设多,闲置设备教多,使用率不高等。造成这些人、财、物的极大浪费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高校成本核算与管理滞后,未树立起教育成本观念,忽视经济效益。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必须引入成本核算与管理机制,合理确定全校办学规模,对各院、系、部定编、定岗、定员,并在全校范围内合理调配教学办公设施和设备及物资,使校内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1.4 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制度出现“所有者缺位”,即出资者主要是国家,国家不要求得到资产偿还,也不分享经济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而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尽管已经开始重视办学成本问题,但计划经济体制意识仍然存在,资金管理意识淡薄,财务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核算内容简单化,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财经纪律不严,过分强调领导财权的运用,忽视相应的经济责任,即使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也没有落实等等。因此,高校应将教育成本核算与考核指标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使成本与绩效相匹配,增强成本的可比性和可分析性,为决策者及相关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和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高校应重视教育成本的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力争以最少的教育资源消耗,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只有这样,高校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5 有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与偿债能力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运行,高校面临着我国国内经济转轨带来的严重挑战,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的“扶强”特性,使得高校间竞争更加激烈。高校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必须有效地控制各院、系、行政部门的成本费用,降低教育成本,从而降低保本点,扩大安全边际,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现在许多高校都与银行开展了“校银合作”,通过贷款来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也有些高校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教育经费,以弥补政府对高校教育投入的不足。由此可见,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控制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教育财务管理的作用,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筹集到更多的经费。

1.6 有利于对教育资源使用实施有效监督

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而高等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国家之所以斥巨资投资高等教育,目的就是在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协调一致而达到此目的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确保高等教育能够按社会需要协调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依赖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因此加强对高校内部管理的监督职能,是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保持正常的教育发展秩序,建立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高校才能步入整体协调发展的轨道。教育财务监督是一种经济约束。从教育成本控制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必要的监督,是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高校经济行为和资金运动的控制和监督,使学校各院、系、部门的经济行为处于法制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对节省行为进行奖励,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使整个高校内部形成正确的导向,产生巨大的激励或约束作用,督促各部门和个人努力改进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 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控制认识偏差

成本控制没有得到高校的青睐,成本控制过程参与人员缺乏,根本没有进行成本全过程控制,也没有对执行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是将预算交与执行。没有任何员工的参与,完完全全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职能责任中心人员的事,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模式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这种状况只注意了收支平衡却忽视了支出的合理性和经费的使用效益。

2.2 成本控制工作基础不规范

成本控制的实施措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性工作,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归口的成本管理部门及统一的管理人员,成本控制的难度很大、高校各级单位成本的界限划分不明,成本交叉占用的现象严重,已经到了难以分解的地步,某些收支手续欠缺,甚至最后只能销账,这些无疑给成本控制增加了难度。

2.3 预算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缺乏合理性,成本控制的基础是预算,然而,各部门的预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盲目进行,缺乏依据,同时编制的时间不合适,预算的内容存在缺陷。成本预算的编制中,高校内部各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信息不对称使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成本出入很大,而且经常是一刀切。没有充分地使用基础资料,编制出的预算很难以对成本起到事前的控制作用,且缺乏应有的跟踪监督机制,往往预算控制一经下达,便不再问津,没有起到实际控制作用。

2.4 人力资源成本偏高

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有不少高校仍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冗员,教职员工缺少流动,只进不出,只升不降,越来越多的闲杂人员使学校人员经费不断增加。后勤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比例大大超过国外,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超过40%,这种结构布局,影响了本来就少的教育经费的集中使用。后勤行政人员的过度膨胀,造成教师经费支出中,管理人员支出比重过高,教育成本增加。

2.5 资产浪费现象严重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归口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统一的管理人员,往往是谁使用谁就是管理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管理,缺乏目标成本管理的意识,不注重勤俭节约,加入了成本开支,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而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的混乱现象更是严重,校内团体、教师、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随意使用学校名称的现象十分普遍,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很不健全,对教师及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不能实施有效的成本监控,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2.6 成本控制范围有限

高校成本控制中一般只关心日常的支出,没有统一的控制标准,针对不同人,不同项目会有处理的差异,仅仅针对职能部门为责任中心成本控制,没有全校性的控制,如果说存在全校性的控制,也只是各个责任中心的叠加,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系统控制。更没有将学校成本支出的上游与下游作业纳入成本控制范围,不利于全面的成本控制。因而缺乏高校成本控制的整体规划且过分注重目前的情况而没有过多考虑长远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1).

[2]孟东军,张美凤,俞华锋.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成本分担中的现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50-52.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任晓萌.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5]康玉超,杨洛新.高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9(8).

[6]韩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失控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7]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J].新西部:下半月,2010(6).

[8]张华,周志文.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探讨[J].商业时代,2008(21):63-64.

[9]张建初.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苏州大学学报,2009(1).

作者:姚小菊 张文惠 任正学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 篇3:

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控制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成本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出发,提出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1 高校成本含义

高校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它是以学生为主导产品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耗费的特殊生产过程。因此,高校产业与一般生产活动在成本分类与核算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着自身特点。高校教育成本可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经常性成本与资本化成本进行划分,以便于核算。

高校的固定成本是指办学成本总额不受学生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影响,而保持相对不变的成本,如教学仪器、教室、宿舍、实验室等。这一部分是高校经过长时间投入和积累形成的实物形态在长时间内部发生变化的资产。高校变动成本是指办学成本总额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相关成本,如教职工工资、学生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等消耗性支出。在办学过程中,学生数量变动对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总额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发生额看,固定成本不受学生数量变动的影响,而变动成本则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减变动而变动。从生均占有量来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固定成本的生均占有量随之降低和升高,而变动成本的生均占有量变化不大。

经常性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就要更换或添置的物资及其他费用。经常性成本也被称为“教育经常费用”,它包括两部分:人员经费和公用费用。主要指教职工工资、奖金、津贴、日常教学科研用品、行政办公用品、水电煤费等不计入高校固定资产项目中的各项成本支出。资本化成本是指一次性购进或建造,可以长时间使用的资产成本,这一部分构成高校的固定成本。主要包括:校舍等建筑物、体育设施、卫生保健仪器、教学科研设施、图书资料等建造或购置费用。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2.1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首先要考虑提供某一具体教育单位的成本信息,也就是说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主体。对于成本核算的主体主要是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这方面考虑。具体在教育成本主体选择方面,要考虑的就是学校,还有一种说法是学校中的院系也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在组织具体核算事宜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一级核算教育成本,学校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学校级合算的公共成本按照一定方法分摊到教育成本中去,从而计算教育的总成本。对于附属于学校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如医院、幼儿园等不能并入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就是说其费用的发生或学校对其进行补贴、拨款均不能计入学校教育成本,而应以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2.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1)教师、教学辅助、行政以及工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

(2)教学、科研等业务费用支出;

(3)为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办公以及水、电、暖等各种费用;

(4)学生活动、招生就业指导支出;

(5)其他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如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学科建设费、固定资产的购置费和基建支出以及相关的贷款利息、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对学生或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提供服务的支出,如校园绿化等。

3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分析

3.1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是匡算法和实算法。

匡算法就是用于培养学生的生均基本建设投资、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这是一种最简洁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需要的数据容易收集,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缺点在于它没能分离与培养成本无关的费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成本数据有限且准确性较差,影响教育成本信息在制定教育制度和高校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它是一种不完整、不严格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此种方法被理论界广泛采用,然而高校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却基本上不使用这种方法。实践中多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表。

实算法是根据高等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等资料,按照教育成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得出教育成本的方法。此种方法把一切与学生受教育无关的费用剔除出去,更接近教育成本的实际数额,较为科学。但是此种方法计算较复杂,而且此种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与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会计制度相冲突,没有顾及到目前会计制度的要求,则是违背了会计相关性原则。

3.2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适宜性

一方面按目前高校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进行收支核算,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按教育成本核算要求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正确计算教育成本以满足学校微观管理的需要。笔者结合当今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及看法,总结借鉴已有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新思路——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的应用。

“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高校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人才培养过程,这一过程按照价值链展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又可根据其成本管理需要和经济效益原则划分为一项或几项作业,每一项作业都要发生一定的成本。因此高校教育生产环节是用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第一步是成本前馈控制,即分析内外部实际情况,衡量客观的需求和主管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高校教育成本目标并制定成本控制的战略、计划。然后通过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一个人人负责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计划中的各个经济指标,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每个院系、每个部门,实行分级归口制度。第三则是成本运行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确定费用是否合理,从而确保费用的使用效果。在运行控制中要把消耗和费用同所制定的成本费用标准进行对比和比较分析,就需要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能够反映成本发生情况的数据。最后进行成本反馈控制,按照各成本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编制业绩报告和学校的财务决算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控制數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考核各成本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存在问题的各有关责任成本中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问题改进,并按要求进行营运管理活动。

4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模式的构想

4.1 划分费用要素,确定教育成本支出范围

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首先要明确费用要素以及教育成本支出范围。根据教育成本的含义,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支出范畴的应该包括在教育过程中,与培养学生相关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费用的总和,但与教学项目无关的科学研究或社会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根据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若干费用要素,具体包括工资福利、商品服务(办公运行保障)、离退及家庭补助(含学生)、其他资本支出(修缮、设备购置、债务还本付息等)。高校的后勤支出中,餐饮、物业等实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其成本可通过收费补偿,目前已经形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核算管理体系,所以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对于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对学生或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提供服务的支出,如校园绿化等,应计入教育成本。

4.2 识别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高校培养具有某种能力或专长的学生即生产教育产品的过程,可分为两类活动: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与培养学生直接相关的招生、入学教育、教学、毕业设计、毕业派遣等活动;辅助活动是用于辅助基本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比如提供高校的基础设施、人员管理、教学项目研究、教育教学设备等活动。通过这些辅助活动,将高校各个不同的职能部分联系起来,与基本活动一同支持高校教育生产的整个价值链条。与之相对应,高校的生产作业也被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两部分,基本作业是与培养学生、生产教育产品直接相关的作业,辅助作业视为基本作业服务的作业。

4.3 分析资源动因,归集作业成本

资源动因是指各种资源被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的消耗是按照具体的资源动因分配给不同作业的。教育成本核算中的资源动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终极资源动因,即可以将此种资源消耗直接计入某一终级成本项目的资源动因,也就是指一些直接费用,不用经过作业的归集和分配,直接可以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例如各项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费用支出;第二类是专项资源动因,即属于作业中心直接费用并且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比如各院系用于支付的各专职学工人员的工资,可以直接计入各院系日常管理费用开支,直接计入该辅助作业中心,然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第三类是间接资源动因,即必须经过先分解然后才能计入各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如各作业中心耗用的水电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先通过仪表计量总量后,再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资源动因的数据一般来源于各个部门,所以为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4.4 分析作业动因,计算不同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作业动因是指各作业被终极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是用来表明作业消耗量和产出量关系的概念。将各作业中心成本归集到基本作业中心后,要按照作业动因将其分配计入各个终极教育产品对象,最终得到一定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确定合理的作业动因要基于全面的作业动因分析基础上,主要应考虑三方面因素:确保作业动因与作业的实际消耗高度相关,确保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确保数据易于取得并便于计算,例如教師的课时费,应选择课时数作为作业动因,专职学工人员的工资应以学生人数作为作业动因等;在分析和确定一所学校的作业动因时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作者简介]何晓红(1962—),女,河北保定人,中级会计师职称。现任职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财务处,负责学院日常经费的核算管理,参与学院决算的报送以及预算的编制工作。

作者:何晓红

上一篇:我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下一篇:教学技能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