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高校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19

[摘要]从内部控制理论来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能够解决潜在的经济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本文针对我国公立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新环境发展需求,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立高校内部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立高校内部控制论文 篇1:

党的巡视与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

党的巡视工作作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的重要监督机制,已经演变成一种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省级以上巡视组的对公立高校的巡视总结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问题及 “回头看”的效果,并针对公立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设提出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和样本选择

巡视工作是全年从严治党的利器,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实现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将党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巡视中心任务。在加强巡视工作的同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来制约政府内部权力,财政部出台一系列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具体任务、实施步骤、报告要求和完成时限,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从经济活动扩展到权力运行和全部业务领域中。尽管2016年财政部先后发布《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等,但是各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方面参差不齐,目前尚无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巡视过程中巡视组和被巡视单位信息披露中的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2016年党的十轮中央巡视反馈问题及落实整改情况作为研究样本,对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也有效探索了如何借助合力有效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现路径。

本文选取了十八大以来省级以上的巡视工作开展完毕的10轮巡视所对应单位的巡视报告文件最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手工下载、整理并收集巡视报告中有关内部控制相关内容。

二、巡视报告中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主体的认识不深

公立高校领导缺乏全面理解正确认识。公立高校领导包括所有校级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与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必然在学校内部产生深刻的示范效应。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内部的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系统、全面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了解内部控制为何物,导致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确切与全面。二是片面理解内部控制。如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与审计部门的工作,简单将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忽略了内部控制是需要环境营造、有效执行、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忽略了内部各部门都是内部控制主体的客观现实。只有共同参与,才能构成高校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全程性。三是内部控制形式化、随意化、简约化。即形式上表现为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上却表现为有选择地加以运用,时有时无,时紧时松,因人因事而异地随意执行。四是没有建立起党政共管的内部控制机制,缺乏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无法真正履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从而导致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整体性都比较薄弱。

(二)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标准

目前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缺乏相应标准,致使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无据可依。主要表现:一是定性标准多,容易陷入人为评判难以服人的困境。二是重经费开支活动,轻业务流程控制。三是事前不定标准,事后评价无据。四是定量标准过少。这是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最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对各部门的考核也由于量化指标太少,甚至完全没有量化指标,导致众说各理,难以评价,矛盾迭出。

(三)财务预算控制不科学

尽管预算编制应由财务部门牵头,并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预算涉及到所有部門,必须有他们的主动参与,才能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一些公立高校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以财务部门代替其他部门,用主观臆断代替客观现实,以领导意见代替部门沟通等,致使编制的预算缺乏客观基础,执行时频繁变更,基本起不到预算控制的作用。而且多数高校重发展、轻风险,超过财力巨额负债,赤字运行,严重弱化预算约束的行为,使高校财务面临着总体失衡的风险。同时由于没有制定预算执行协商、跟踪、分析与评价制度,无法对各部门使用的经费作出具体详细、真实准确、全面完整的评价。

(四)内部控制流程不合理

首先,经费开支审核审批程序倒置。经费开支可分为财务部门先审核学校领导后审批与学校领导先审批财务部门后审核两种方式。理论上应当采用前者,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管理理念、人员素质、领导权欲等方面的影响,实行起来十分困难。其次,控制流程不全面。控制流程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事前控制。但事实上是很多计划、方案、开支及项目实施效果在事前没有充分论证,即事前就缺乏控制依据。由于缺乏评价标准,所以事中控制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由于预算执行难评价,所以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第三,内部控制程序不透明。在大额资金管理上一些高校存在着集体讨论不充分,主要领导一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虽然经过了会议讨论,但事前准备不够,所需材料不齐全,结论不明确,会议情况不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导致决策程序不透明、不规范、不严谨。

(五)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不强

在公立高校经营管理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违反法律法规与不慎合同等带来的法律风险;教学质量不高、校办产业转嫁、办学效益低下、同行竞争下降、师资力量不足等带来的经营风险;资本预算随意、收支不确定、高额负债等带来的财务风险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高校领导却认为公立高校是国家的,不会有风险,即使有风险,最终也是由国家承担。因此,普遍不太关注客观存在的风险问题。部分高校对过度扩张中的巨额银行贷款产生的风险不加分析,由此引发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导致高校负债累累。一些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支出就占学校收入的 20%,甚至是 40%~80%。这种不对风险进行分析及评价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最后多属高校没有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三、“回头看”对公立高校内部建设效果分析

为进一步加大巡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巡视开始采用“回头看”方式,对原本巡视过的公立高校的整改成效进行重新巡视。截止到第十轮巡视,已经开展“回头看”并已经反馈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单位共18家,对比开展“回头看”前后两次巡视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回头看”的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分析

ICQUORG ICQUOBUS ICQU ICADORG ICADBUS ICAD

第一轮巡视结果 1.625 2.75 4.75 2.125 1.5 4.625

回头看巡视结果 2.889 1.111 4.556 2.889 0.778 4.000

差异对比 1.264 -1.639 -0.194 0.764 -0.722 -0.62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巡视工作确实对被巡视公立高校落实内部控制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本文认为巡视工作对巡视工作中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促进了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高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

四、加强公立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一)科学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

内部控制有效性标准将始终引领高校内部控制的行为。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涉及到了高校的所有方面及众多环节,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有效性的具体衡量标准应该包括:办学战略目标的衡量、遵纪守法(规则、制度)目标的衡量和资产安全目标的衡量、风险控制目标的衡量、信息真实目标的衡量及绩效考核目标的衡量等六个方面。高校内部控制不能停留在防错、查错、纠错的阶段,应该追求更高的管理水平,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确保绩效目标实现。

(二)夯实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证力量

内部控制有效性要得到保证,首先应该明确高校领导的责任主体地位。高校领导的态度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只有高校领导重视内部控制工作,高校内部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应该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责任制,明确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各部门(二级学院)正副职、科长、科员等全过程所有人员的职责、权限、流程、行为准则、奖优罚差等责任,逐层负责,以形成内部控制责任链。第三,加强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精神,并建立健全对他们的考核,使其愿意接受约束并转化为内部控制的自觉行为。

(三)加大风险控制力度

首先是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并学会识别及控制;其次是建立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如筹资风险防范控制制度、投资风险评价控制制度、合同风险控制制度等;最后是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一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机制,提前预警可能的风险。高校财务最大的风险表现是到期后应当支付却无力支付引发的债务危机和不讲资产设备使用效果与不讲经济效益,投资随意,不负责任。

其次是要规范岗位责任,防范责任风险,推行层层负责制,使各级管理者都能自觉关注内部管理控制,在办理所有经济活动时,既形成上下多层级审核(批)的纵向控制责任链,又形成互不隶属的相互监督的多岗位(部门)横向控制责任链。

第三是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高识别虚假与不当活动可能产生重大错弊乃至犯罪的能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最大的风险表现在财务人员的业务熟识度与识别力,职业道德,尽心尽力,敢于负责等。

最后要提高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能力。内部审计者的首要角色是监督者,但是要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只承担监督者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审计者还应是宣传者、协调者、信息员、示范员、服务员、参谋者和参与者,要让相关部门及个人认识到内部审计者是在帮助提高本部門及自己的业务水平。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只有真正肩负起这些角色,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同时内审要实现审计模式转变,从被动审计向主动审计转变,重点是开展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以衡量业务工作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作者单位为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黄晓敏

公立高校内部控制论文 篇2: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分析

[摘 要] 从内部控制理论来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能够解决潜在的经济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本文针对我国公立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新环境发展需求,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7. 013

1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1.1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特点

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来看,公立高校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性使大量教育资源使用无效,进而削弱了成本最小化的激励机制,最终使高校经营呈现经营非市场化、管理水平低效的特点。此外又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这种由高校自身属性特征决定的内部控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控制目标不同、控制范围不同、研究程度不同、关注程度不同等。因此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以下特点:一是高校为非营利性单位,其具有国有性质;二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衡;三是高校业务活动多元化。

1.2 公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不断发展,高校规模建设投入越来越大,这需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质量,及时跟上相应的步伐。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公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经历了近些年的发展之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是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无法满足高校财务发展的需求;二是落后的领导体制制约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三是高校资产管理不科学,单独资产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这容易使整个资产账实管理失控;四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五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惩罚机制,以及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以上问题的出现是由多个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比如高校管理体制滞后的历史原因,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非自发进行。

2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

2.1 内部控制评价在内控运行环节的重要地位

内部控制的运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其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的环节主要包括设计、执行、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内部控制设计是内控循环的基础,内部控制执行是高校各部门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具体运用,在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和高校日常运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评价是针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执行而独立展开的分析与评估活动,是内部控制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改进则是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补充。

2.2 我国公立高校开展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现状来看,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统一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规范,二是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不明确,三是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狭窄,专项可控制评价开展较少,四是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容易使评价走向偏差甚至错误。内部控制评价既包含内部审计,又包含外部审计,而二者之间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内容范围上的交叉造成审计内容重复,以及意见分歧,

3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及原则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对当前内部控制与高校相符性进行明确定位,并依据高校自身特征属性与二者关联建立科学合理的参照与依据。总体来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包括促进高校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促进高校管理者及各级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高校增强业务、财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促进提高高校风险管理水平。针对当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现状,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反馈原则、灵活适用原则等。

3.2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方法

模糊评价方法的提出为内部控制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能够有效的评价高校内部控制能力。模糊评价方法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其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具体步骤为:确定综合评价对象的因素集→确定合理的评价集合→进行单因素评价→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函数得到评价结果。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需要通过询问高校财务部门有关人员,并结合相关内部控制文件建立指标体系,然后挖掘评价因素并根据因素之间的关联建立因素集并构建模糊评价矩阵,之后建立评价集,确定权重,最后通过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生成模糊评价结果向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5).

[2]王娟英.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3]王小虹,张明哲.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5(3).

作者:魏莹

公立高校内部控制论文 篇3: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研究

摘要: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高校资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然而,就我国高校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文章从高校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最后就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必要性;现状;控制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在各方面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金的筹集运用等都能够根据学校的办学目的自行确定。然而,如何对高校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确保其良好地运行和发展,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建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高校的经营不仅仅包括对教育的投资,还包括自身的经营和发展。通过内部控制体系,高校能够正确地制定经营战略,防止风险,提高高校的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

与此同时,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还能优化高校目前的管理结构,确保高校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如通过内部控制加强对教职工工作的监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有利于高校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顺利进行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高校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起到良好的管理和控制作用,能够促进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决策的顺利执行。高校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管理问题,强制性地对其进行调整和纠正并帮助找出应对措施,从而保证高校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有利于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独立权将会进一步增大,能对资产进行自主地管理和使用。为了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避免造成浪费,必须通过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控制。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对高校资产的购置、验收、计量和存储等各个环节进行定期盘点、限制接近、记录保护、财产保险等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制止浪费贪污现象的发生,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曝光,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层贪污现象被公之于众。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机构,其领导层不仅没有做好示范的作用,反而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给高校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使得社会对高校的信任度降低。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逐步增加,几乎与教学权利形成均衡的态势,这虽然有利于高校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权利的过度集中。

(二)机构臃肿,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是公立学校,属于国有资产,因此高校也具有国企的特点与不足。高校的机构臃肿,表现在设置了许多的行政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闲置,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工作人员上班也只是走过场,既降低了高校的运作效率,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上。例如,部分高校在内部设置了许多多余的部门,这些部门的教职工每月领取和其他教职工一样的工资,但是每月只是完成其他教职工一半左右的工作。

此外,高校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高校只是个别的部门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为财务部门,而涉及高校发展规划、人员管理、后勤保障、教务活动等的部门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管控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过于片面,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体系的不健全,内部控制结论和反馈数据往往被工作人员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导致了其传递不及时,甚至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错误的情况,降低了内部控制报告、结论、反馈数据应该发挥的参考价值。

(三)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完善

高校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审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往往只是走形式,检查发现错误的资金只是要求高校予以改正或没收,没有提出惩戒方案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得审计监督流于形式。

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的缺乏使得高校处于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不必担心内部审计的监督。对于高校的领导层来说,对内没有严明的审计监督制约,对外没有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助长了高校领导层的不良行为与违法行为。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体系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见图1)。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也遵循这五个部分。

建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结合高校办学宗旨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制订正确的控制目标。在控制目标下,内部控制体系有三大环节。

(一)第一环节:风险评估

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包括经营风险评估、财务风险评估、会计风险评估和法律风险评估。其中,经营风险评估是对因教学、科研原因而给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评估,如企业用人、科研人才流失的风险评估,科研成果投入转化的风险评估,专业设置和改革风险评估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风险评估等;财务风险的评估包括对采购资金、成本预算、费用结算、举债风险等的评估。高校应通过制定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度,对资金负债率、投资收益率等进行计算和评估,制定适合高校发展的投资战略和经营战略,降低高校的经济风险,促进高校的发展。会计风险评估是指对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评估。法律风险评估是对高校在对内管理和对外民事活动中承担的法律责任的风险评估。

高校在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后,应结合评估结果,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规划与制约,即内部控制的第二环节。

(二)第二环节:控制环境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受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影响,是内外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高校受管理制度、用人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及责任制度的制约,这些制度的相互组合,共同构成良好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则是指政府、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尤其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和制约。

控制环境的规划不仅受风险评估的影响,还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起着重要的规制作用,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第三环节。

(三)第三环节: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

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平行的三大要素,其中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高校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对各方面的内部控制,能够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对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良好沟通和合作起到促进作用,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控制体系。与此同时,信息的有效沟通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信息沟通要求工作人员、部门之间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达。高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增加不同部门之间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对部门工作的监督。最后,通过建立严明有效的监督体制,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和领导严格按照规定行使权利,履行职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应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员工之间、部门之间、领导之间的监督,更包括下对上的监督,尤其强调工作人员对领导的监督。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通过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进行,也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领导的定期评估进行,高校应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得全校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效率,实现高校的生产经营目标。

三大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高校进行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只有正确进行风险评估才能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高校整体环境的控制,从宏观上完善体系的整体性,进一步实现对具体活动的控制及信息的沟通与监督,在微观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辉,仇成涛.高校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2(11).

[2]李同琴.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1(32).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李守江

上一篇:化工专业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环境会计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