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日益受到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中成绩斐然,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的实施和完善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技能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技能物流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港口物流岗位职业技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依托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通过对物流岗位需求的分析,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基础水平、课程目标之间的协调,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技术性和职业性,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关键词】港口物流岗位 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完整是高职院校能否培养高质量学生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

二、港口物流岗位分析及工作内容分析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之一是注重应用的原则,即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社会、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而没有社会的岗位需求,应用无疑是句空话,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先进行岗位及工作内容分析。

港口物流管理职业岗位分主要职业岗位、相关岗位、发展岗位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主要职业岗位包括:(1).仓储业务操作,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货物入库受理、货物在库保管、货物出库;(2).库存理货: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货物装卸交接时的点数、货物装卸交接时货物质量的检查、理货单证的制作、指导货物装卸,库场堆码等;(3).外轮理货: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货物的积载图的绘制、与外籍船员就理货情况办理签证、指导货物装卸,堆码。第二层为相关岗位包括:(1).国际船舶代理: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船舶进出港业务;货运组织工作;船舶供应和船舶服务方面;安排货物装卸;集装箱管理;(2). 货运代理操作: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接受货主委托组织.实施和协调海洋运输过程;办理有关货物报关、交接、仓储、调拨、检验、包装、转运、订车皮、租船、订舱等业务。第三层是发展岗位,包括:(1). 车辆、设备调度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集装箱车辆的调度;码头装卸工具的调度;车辆、装卸设施的维修与保养;(2). 海上运输保险与理赔,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为接受客户投保、现场定损、理赔。

三、基于港口物流岗位的职业技能分析

根据以上岗位及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对港口物流岗位的职业技能的分析如下:

1.掌握船舶理货、库场理货业务流程、单证以及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外轮理货英语,能够胜任外轮船舶理货和港口库场理货操作。

2.掌握港口生产业务管理知识,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软件操作,能够制定码头生产计划、胜任泊位、船舶、库场生产调度组织工作;能够完成闸口业务操作和港口商务业务处理。

3.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船舶代理和货运代理业务,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完成货运代理操作、船舶代理操作。

4.掌握国际货运保险与理赔业务知识,能够完成港航企业保险与理赔业务操作。

5.能进行仓储的入库、在库保管和出库作业的操作。

6.能分析港口物流业务工作流程。

7.具有解决港口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

8.具有港口物流管理创新能力。

四、基于港口物流岗位职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来构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我校的地方性特征和办学特色。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以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模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更加清晰,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环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内容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由物流职业认知实践、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综合实习实训。其中物流职业认知实践包括沙盘演练、视频观摩、企业参观;专项技能实训包括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运输作业、国际货代作业、电动叉车实训、柴油叉车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包括物流综合实训、港口沙盘模拟实训、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国际航运模拟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综合实习实训包括物流综合素质拓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职业认知实践、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综合实习实训,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四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见表1),同时也是相互关联和相通的,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表1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类别

类别 教学目的 教学地点

职业认知实践 理论与知识点的理解;职业岗位认知 实训室、企业

专项技能实训 专项技能实践 实训基地

综合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践 实训基地

综合实习实训 职业岗位实践 实训基地、企业

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

1.“双师型”教师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

2.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点组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仅需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模拟仿真操作,而且也需要在校外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有差距。规范的工作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得到磨练。

3.实践课程教材

实践课程的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很少,因此港口物流实践课程教材开发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莫高丽,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6(5).

[2]钱亭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J].中国市场,2008.

[3]谭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4]黄惠春.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耗时间[J].物流技术,2011.

作者:唐凤范

教学技能物流管理论文 篇2:

以技能大赛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近年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日益受到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中成绩斐然,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的实施和完善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物流专业 技能大赛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改课题的主要成果之一,《基于物流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13Z46。

引言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定位于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已成为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诺思”杯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竞赛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举行,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代表队在首次参加陕西省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取得一等奖后,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的佳绩,成绩居本次大赛西部地区之首。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几年来学院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学校实训条件、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以上各方面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希望能引起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现状及主要问题

查阅相关资料,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物流技能竞赛的消息。从2006年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天津市内十几所高职院校的竞赛开始,上海、浙江、江西、北京、广西等省市也开始组织一些与物流职业有关的技能竞赛。全国高职院校物流技能竞赛总体趋势是参赛队伍越来越多,竞赛规格越来越高,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同时各院校参赛热情也越来越高。物流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高,各地举办物流技能竞赛商业化越来越浓,有些竞赛含金量逐渐降低,举办机构也是鱼龙混杂,甚至出现只要参加就能获奖的情况。因此,认真筛选竞赛类别,参加组织级别高、含金量大的竞赛,参加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竞赛非常重要。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仍然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物流技能大赛的普及性有待提高、技能大赛的运行模式有待创新、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有待提高等。

以竞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线,设计科学的竞赛项目和内容,这是对高职学生管理、设计、规划能力的检验,也是对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更是对高职学生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检验,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进一步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以竞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调动了教师和学生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解决物流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课程实训环节的落实。

3.促进物流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参加课堂内外技能竞赛,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尝试以竞赛学分代替课程学分,弥补理论考试的不足。以竞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赛代考”考核方式的革新,促使教师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使“以赛代考”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推手。

4.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竞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说技能大赛是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不如说是对专业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考核。通过参与大赛和指导学生参赛,引导和激励教师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的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基于竞赛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上,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定位,采取“教、学、做、赛”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院已建的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合作企业两大实训平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认知实践阶段→课程教学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践阶段。在各阶段设计竞赛内容时,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将技能大赛内容与岗位要求衔接,将大赛理论知识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解到具体课程中,构建了全方位、综合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技能

在专业认知学习阶段,通过校内认知实训、校外参观实训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明确物流岗位技能需求,总结物流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研究物流技能大赛项目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设计竞赛内容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设计以竞赛为导向的课程实践教学项目

在确定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取几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省赛国赛项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设计比赛内容、形式、评分标准以及与期末考试的学分转换。结合课程内容和软硬件功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1)《仓储与配送管理》“以赛代考”实训项目设计。结合“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竞赛中的考核知识点,将《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内容分解成11个不同的任务,分别是入库订单处理、入库验收作业、入库理货作业、入库搬运作业、入库上架作业、出库订单处理、整箱出库作业、拣选作业、打包作业、拣选搬运作业、发货作业等11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按照评分标准,评出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并对竞赛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实训设计,可在教学中设计不同的课程比赛,如商品出入库比赛、商品堆码的比赛、打包机比赛,并且这种比赛内容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占课程总考核分数的一定百分比,不断改革考试方式,达到“以赛促教”的教学目的。

(3)《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可根据课程和竞赛项目内容,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模拟谈判竞赛,在软件上完成物资的采购流程,获得的比赛成绩分别计入相应的项目得分。

物流管理专业还有很多课程,也都可以设计成竞赛的形式,目前我校除了上述3门课程之外,《国际货运代理》、《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均采取了课程竞赛和“以赛代考”的方式。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并安排每一个模块作为课程竞赛项目和考核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竞赛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甚至采取“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效果也比理论考试好很多。

3.组织物流专业竞赛,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经历了课程竞赛和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学生对国赛物流技能竞赛项目也有所了解,认真分析物流大赛的类别和等级,筛选质量较高的竞赛类别,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全国范围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有影响力的主要是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竞赛、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国际物流单证技能比赛等三种。学校可根据自身软硬件实训条件,选择一个或几个竞赛项目,在综合实训阶段,全部学生都要参加初赛,然后再从中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物流技能大赛,评出优秀的小组,为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作好人才储备,从而达到赛训结合,学做合一,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4.将技能竞赛内容与企业真实情境相结合

在设计课程和专业竞赛内容时,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如国际商务单证技能竞赛通过我校合作办学企业海程邦达的真实报关报检等商务单证为内容,设计竞赛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主题主要来源于连锁超市或运输企业等储存和配送的实际情境案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设计得科学合理,还可以指导实践,真正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尽快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以竞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成效分析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根据制定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和课程竞赛管理办法,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已经建成的物流综合实训中心的相关软硬件,在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3个班级中进行了专业竞赛和《国际货运代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以赛代考”的实践活动。专业和课程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检验了选手的企业物流设计能力及物流活动的操作能力,全面考核了参赛选手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以及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及快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等职业素养。

2013年我校首次参加陕西省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代表陕西参加全国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大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导向,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同时,通过竞赛,也促进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在技能大赛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了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体系,合并和删除了一些课程,如将《仓储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实务》合并为《仓储与配送管理》,同时增加了《储配方案优化设计与实施》等课程,使所开设的课程与岗位贴切,并把行业职业资格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它又像一个杠杆,“撬动”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使它加快发展。这对于引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王小强.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对策——以物流管理为例[J].探索与研究,2010,(7):96-97.

[2]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建荣,范祖贤.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7.

[4]吕景泉.谈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特色和价值内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9-11.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苗晓锋 付琪

教学技能物流管理论文 篇3:

专业共同体视角下高职旅游教师即时教学技能行动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行动研究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的主要路径,也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主要方面,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及动力的重要环节。以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的内涵和研究内容为基础,从校本研究共同体、同伴互助共同体和科技研究共同体等专业共同体角度,研究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师;即时教学技能;专业发展;专业共同体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一期职教教改研究课题“即时技能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YE16)

作者简介:李强,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旅游职业教育;范慧芳,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专业共同体模式参与行动研究,是实现教师在职业岗位上专业得以良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高职院校的专业共同体,是指具有强烈学习愿景和共同研究兴趣的同一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或行业研究型专家,能够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或项目,自觉自愿地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追求的领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探究,创造并传承知识,以促进教师和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金汉(Buckingham)在《教师的研究》(Researcher for teachers)中指出:“事实上,教师研究并非专门领域,而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一种方式和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迅速地推进教学技能的发展,还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尤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对教学过程应当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师对教学研究和对教学过程的质疑和探究是专业发展的基础。[1]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除了与其他教师一样需具备教学的基本功外,还由于职业岗位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礼仪形象、口语技巧、技能示范、情景模拟、即时讲解和专业应变技巧等展示,我们将此称为即时教学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这种现场即时表现的教学技能出现的差错和失误从时空上无法弥补,其教学效果非此即彼。[2]教学行动研究是指“参与”研究的教师(行动者)在学校内部或在“校外研究者”的合作和帮助下,为改进教学实践过程和效果而在自己“参与”的教学行动中主动进行研究,对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过程进行有计划、系统性和持续性公开的科学探究过程。[3]

针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开展即时教学技能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作为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水平的主要路径,而且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及动力都十分重要。

一、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一)即时教学技能的内涵

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包括即时教学素质技能和专业即时教学技能。教学即时素质技能主要是指仪表举止、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等课堂教学过程即时显现的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专业即时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体现旅游专业特点专业教学中即时表现的现场示范展示、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如对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导游带团服务规范、导游讲解规范、餐厅的服务规范、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下的应变技巧等。

联系即时教学技能与专业紧密,例如,仪表举止、语言表达等是旅游专业的显著特点,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就不具有这些特点,因此,在旅游专业强化礼仪、普通话教学成为必然。此外,教师是否胜任职业岗位教学基本功尤其是教学即时素质技能不容小视。就旅游专业教师来说,经过高等教育系统专业的学习,不仅掌握了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也具有了一定的企业实践能力,但真正站到三尺讲台上好课,胜任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相当一部分取决于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口语技巧、应变能力等即时教学素质技能,而并非完全取决于对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4]

(二)即时教学技能的内容和教学活动形式

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素质技能主要包括教师普通话、仪表举止、语言表达技能技巧、职业意识与职业心理素质等;专业即时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在导游、餐厅等各专业方向教学时的即时教学技能等。其研究内容和教学活动形式可见表1。

二、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互动交流的基础平台——校本研究共同体

校本研究是指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和特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学校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校本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是以学校的各个专业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为单元,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举行教师研讨、集体备课、组织示范课、青蓝工程结对、教师总结和自我反思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教学研究基础平台,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促进全体教师的职业发展。

虽然校本研究共同体作为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这种合作形式成为必然,但部分高校过度关注这种合作需求,完全罔顾教师的需求、感受和合作意愿,仅从追逐教育潮流来考虑,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促成教师校本研究共同体,结果导致校本研究共同体在合作研究中出现“搭便车现象”,缺乏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极大地影响了共同体成员合作研究的效果,也影响了一些教师参与教学合作研究的热情,导致校本研究共同体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教師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

校本研究共同体要长期有效地开展活动,需要共同体成员具备主动意识和积极心理,需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专业发展外部动力的内化。首先,要确立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其次,要把个人愿景融入其中;最后,要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模式”转变为“主动追求模式”。[5]专业需要只有通过内部动机激发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淡薄,外部动力的内化力不足,这种校本研究共同体组织形式再丰富,专业发展的路径再多,共同体内教师专业发展成效也不会太明显。以旅游专业为例,虽然教师之间存在存在差异,有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教师们所任教班级不同、任教课程不一,教师对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技能要求及考试等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旅游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讲演能力、礼仪表现和职业意识等专业基本即时技能,需要融入旅游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教学之中,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帮助学生提升的活动,同时,也需要教师达到一定水准的教学技能。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提升内容其校本研究共同体行动研究内容见表2。

三、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教学行动研究——同伴互助共同体

同伴互助共同体,即教师之间在教学及研究全过程中通过指导、协作和支持形成的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道尔顿与莫伊尔(Daiton & Moir)首次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享资源的互相促进的过程,其目的是加强教师合作以提高教师学习、教学及科研能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同伴互助共同体是充分体现了以教师群体为基础,由教师个体参与和群体与个体都分享教学及研究成果的理念,从而实现共同体成员专业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6]首先,同伴互助共同体有利于引导共同体内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意识,在相互切磋探究中更加关注教学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效果。其次,同伴互助共同体弥补了教师个体的不足,催生了合力甚至产生了“1+1>2”的效果,使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融洽,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知识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通过同伴互助共同体,群体整体素质和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得以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知识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一个教育家有权单干。”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也可以激发产生新知识和提升教学技能水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行动研究中,同伴互助形式既包括同一专业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共同体,也包括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共同体。同一专业教师间合作可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分享,不同专业教师间合作可以促进相关专业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实现先进教育理论的转化、专业延伸拓展及专业群的建设。[7]

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存在着对专业一般技能和核心技能界定不清,造成旅游专业技能教学出现偏差,技能训练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毕业生到企业不能顶岗。由于旅游企业实际服务岗位中的动态技能要素考核难度大,所以在职业资格考核中往往避开“动态”而考核属于“静态”的固有内容,即旅游职业岗位中的基本技能。职业资格考核的偏差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甚至到企业顶岗前还要进行二次“回炉”培训。因此,通过旅游专业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进行职业技能考核,改变了职业资格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如在导游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时,由过去的导游证考核面试中学生只要提前背诵熟练指定的几个景点的导游词,变成现在主要考核现场服务技能技巧等即时技能项目的内容。在技能考核中紧密结合旅游服务技能实际,通过服务情景模拟和案例,考核这些原本属于“动态”的技能规范、设计和应变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到一线岗位实习时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极大提升了旅游专业的“技术”含量,也增强了人们对该专业的认可度和吸引力。

旅游职业岗位服务的综合性决定岗位参与者之间同伴互助的必要性,与其相应的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也同样需要在同伴互助共同体作用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促进教师群体与个体的专业发展。同伴互助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在实践中,可以将多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组合,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应该充分调动并发挥团队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并使之常态化。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同伴互助共同体行动研究见表3。

四、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行动反思研究——科技研究共同体

只会授课而不研究教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一名“教书匠”,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是具有综合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科技研究既是评价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还是树立高校办学品牌的核心要素。[8]现今高校更是视“科研”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硬件”。提升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开展即时教学技能科技研究。笔者认为,旅游专业教师即时教学技能科技研究主要包括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目标、旅游专业教师的主题教学模式、旅游专业师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和旅游专业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及课题等方面,其对应的目标要求与活动及组织形式如表4。教师在科技研究中,与个体奋力拼搏、单打独斗相比,科技研究共同体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9]例如,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即时技能水平的提升。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将旅游专业按照导游、餐饮等不同的专业方向由相关教师组成教师研究共同体,以团队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辅导。在科技研究共用体中可以采用独立横向协作模式,即研究共同体既要考虑成员的专业发展,也要考虑个体的发展,共同体成员间的协作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表4可以看出,在旅游专业教师科技研究共同体的内容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即时教学技能的范畴,如结合旅游专业特点提出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四个一”目标,教与学都具有非此即彼的技能效果;彰显旅游专业教学特色的“项目—情景教学”模式,符合旅游职业情景操作的实际;针对专业教学效果的反思研究与专业科技研究,为教学改革有效进行打下基础。此外,在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听读过程中随手速记笔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即时技能。这项即时技能符合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对将来从事旅游业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是其职业发展必备的技能之一。

科技研究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和教学技能水平离不开成员个体的努力和科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其提升策略既需要通过科技研究共同体的有效组织,也要求个体自我学习意识的觉醒、不断自主反思研究来积蓄能量。作为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来说,其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应网络学习模式,通过提供正规、系统的培训课程,模拟教学示范、情

境性问题等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10]教育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学习模式既是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0 .

[2]李強.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探析高职即时技能训练[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78-82.

[3] 南希.解构共同体[M].苏哲安,译.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

[4] 李强.旅游业学生即时技能训练的实现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2(27):80-83.

[5] 牛利华.教师专业共用体的实践焦虑与现实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7):59-65.

[6] 张妮妮,姚伟.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1):68-74.

[7] 李琼,吴丹丹.如何保持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与动力:国外教师心理韧性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287(12):23-27.

[8]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58.

[10] 秦丹.网络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4(5):66-70.

作者:李强 范慧芳

上一篇: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