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传承分析

2022-09-10

我国近年来一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2004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2015年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效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果全都依靠国家力量来维持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很难长久持续进行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传承,使得传统手工业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消费促进生产,以经济利益驱使人们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苏绣产业化传承发展现状

首先,在政府的扶持下,苏绣产业快速发展。苏绣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2009年镇湖街道投入4000万进行绣品街改造,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政府的扶持下,苏绣产业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其次,苏绣产业空间分布呈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如今苏绣产业化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其中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迅速。苏绣产业主要以镇湖刺绣产业集群、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及少数独立且规模较大的企业几种形式存在。随着苏绣产业的发展,当地的劳动力成本提高,部分刺绣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把刺绣的生产地转移到拥有较为廉价的劳动力的地区,再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绣娘的专业技能。现如今苏州刺绣产业生产和销售环节主要在苏州市镇湖镇。如今镇湖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据统计,由于镇湖“绣娘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超过12000名,镇湖的劳动力就业率超过95%,刺绣收入达到人均收入的70%[1]。2017年3月申报省发改委《关于开展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申报工作的通知》,苏绣小镇以苏绣文化为基础,以苏绣产业为核心,文化旅游、创意经济、链接国际,多维度驱动产业升级,实现苏绣文化产业化,逐步完善提升涵盖设计、版权、生产、交易、人才等产业要素的苏绣全产业链,建设独一无二的特色小镇。截至2018年7月苏绣小镇完成投资额12.96亿元,小镇总产值12.2亿元,其中,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78亿元[2]。

第三,产业传承相关的支撑平台逐步完善。一是人才培育平台,主要通过与当地的工艺美术学校合作举办刺绣班以及委托当地高校培育刺绣专业人才,为刺绣产业打造专门的人才队伍,提高刺绣后备人才的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此外,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也会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来教授、传承相关知识,但是在培育人才数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平台,2009年镇湖就开始与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建设苏州市刺绣作品版权交易平台,该平台在2010年9月正式开通,苏州市版权局投资50万元。知识产权平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也有效地减少了知识产权问题的纠纷[3]。

二、苏绣产业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如今苏州刺绣早已名扬海内外,回顾苏绣产业的发展传承历史,苏绣生产经历了绣庄发放、集中生产、个体经营几个阶段,但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大环境从古至今差异巨大,所以苏绣想要适应如今的社会,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

第一,苏绣成品已由生活用品转变为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苏绣已经被应用于装饰衣物,也可以作为工艺品用来装饰。到了明朝时期苏绣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而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民俗也逐渐被人们忽略,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也都随之而改变,苏绣已经不能作为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日用品来传承发展了,而更多的是被当作艺术品来收藏。

第二,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发展到如今,服装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且有了众多专门加工服装的工厂,此外,女子的工作机会众多,刺绣已经不再是女子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而苏绣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在时间的积淀中被前辈们研究出来的相关的技法也分外丰富,因此如今对从事刺绣相关工作的人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艺术修养还要有文化修养,而如今的苏绣产业中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流动性低等特点,即使是有诸多相关从业人员,但真正有着高超技艺,能够独立做出高品质绣品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而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传承人,需要八到十年之久,还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这些明显制约了苏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如今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去学习一项技能了。因此,刺绣作品作为一种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存在于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它的需求量自然减少,而作为传统手工艺品,需要传承人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而最后却得不到与付出相当的利益回报,传承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刺绣题材受到局限,并且缺乏创新。由于苏绣特殊的表现形式,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得它的题材通常是山水、花鸟画;再加上刺绣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使得刺绣题材受到了局限。此外,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样稿无法满足如今人们的审美需求。苏绣题材需要创新、发展以展现它自身的特色与个性。

第四,缺乏市场竞争规则,市场秩序混乱。苏绣生产经历了绣庄发放、集中生产、个体经营几个阶段。从业者受到利益的驱使,生产出粗制滥造的次品、随意借鉴模仿他人作品、冒用他人品牌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今苏绣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与规模,但诸多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苏绣产业化传承的对策

首先,需要转变思维。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眼中的固有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需要传承与保护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也可以作为商品,具有经济价值。苏绣的技法需要被保护被传承,同时也要进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利用经济利益促进苏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其次,增强苏绣的实用性,积极创新。苏绣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早已经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与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苏绣已经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也由生活实用品逐渐转变为工艺品,要让苏绣重新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就需要增强它的实用性,可以将苏绣与服装设计品牌相结合,互惠互利,既增强了苏绣的实用性,提高了影响力,也使得服装品牌更加的有艺术气息。让它重新走入平凡人家,而不是作为工艺品被少数人收藏。让苏绣不单单是需要保护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保留苏绣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对苏绣作品底稿进行创新,要求苏绣作品既能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能保留它的独特风格。

第三,加强苏绣人才的培养和技艺传承。建立相关的人才培训机构,对从业的绣娘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专业技法,还要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得绣娘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到作品之中,创作出具有个人感情色彩的独特作品,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借鉴;还要建立相关交流平台,使各从业人员及苏绣爱好者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学习各刺绣技艺;将人才都集中起来,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形成规模,统一化管理。

同时,还需要引进刺绣、美工等专业人才,而管理、物流、外贸等这些并非刺绣专业人才也需要引进,以保证苏绣产业链的完整性,以促进苏绣产业的发展,使得苏绣逐渐融入市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此外,还要对从业者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苏绣作品在传播与生产的过程中所用的底稿有许多是前人的画作,所生产出的雷同作品数量众多且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也出现过作品底稿的版权纠纷问题。毛矛、张梅在《苏州刺绣产业版权保护研究》中指出要注重版权保护问题需要: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绣娘版权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提供优良版权服务;建立作品数据库,开展版权许可交易;保护原创作品,激励引导自主创新;加强版权管理,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版权保护问题需要政府与各相关从业人员共同努力[4]。

第四,政府加强对苏绣传承的支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一方面为苏绣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提高苏绣市场的准入门槛,在政府政策的帮助下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减少粗制滥造产品的出现,降低低价劣品对苏绣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为苏绣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技艺传授平台和福利,使得从业人员生活得到保障,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刺绣产业提供服务。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十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并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政策法规,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只依靠政府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很难持续进行,这就需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传承,以传承保护技艺,以消费促进生产,以经济利益驱使人们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苏绣产业的现状、条件及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传承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传承,苏绣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ttp://news.snd.gov.cn/zt/2011zhxpj/xwnews.asp?newsid=316

[2] 数据来源:http://www.jstsxz.com/2018-07/17/c_1123138465.htm

[3] 熊有强.苏州市刺绣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

[4] 毛矛,张梅.苏州刺绣产业版权保护研究[J].中国版权,2011(04):56-59.

[5]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7-112.

上一篇:小儿多动症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下一篇:简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营业收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