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探究——以银川市为例

2022-09-1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载体。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的祁庆富老先生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 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 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将传承人定义为:“通晓某一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代表人物、只有本人及其徒弟熟练掌握制作技艺, 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艺人和通晓并保存有原始文献资料、实物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中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部认定的, 肩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任的, 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人。

(一) 传承人的分类

传承人以国家认定为标准分为两种:一为普通的传承人, 二为经申请, 由国家、政府评审, 成为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以传承方式为标准分为两种, 一为个体传承, 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 如剪纸、刺绣、汤瓶八诊。二为群体传承, 需要一个群体共同参与, 如回族的花儿。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地位

对传承人进行法律保护, 明确相关权利义务, 是对传承人法律地位进行具体了解的重要途径。在现行保护实践中, 存在两个主体, 一个为保护主体, 另一个为传承主体。前者是以国家为代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管理、归档, 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等;后者以传承人保护方式, 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习、宣传和保护。两者不能成为同一保护主体, 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否则会出现政府寻租、主体错位的严重后果。所以法律必须规定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唯一合法主体, 享有独立人格, 以国家为代表的保护主体则放置重要主体地位, 两者各司其职。

二、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老龄化与自然衰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活态传承, 存在于传承人的记忆和手艺中, 然而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遍呈现“老龄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 传承人年龄基本偏高, 50-60岁的传承人所占比例为62.5%, 60岁以上的传承人所占比例为37.5%, 可见代表性传承人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如宁夏的“山花儿”传承人张明星, 在2008年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 因年龄过大, 2010年去世。本次调研对象回族民间乐器口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兰花, 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传承人时已经68岁了, 于2017年11月份去世。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传承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密切相关, 文化水平会影响传承的受众面。调研中发现在传承人之间, 传承人文化程度并不高, 最高文化程度是大专, 其中还有文盲。文化程度较高的传承人会对其传承项目撰写书刊进行发表, 同时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加强传承技艺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文化程度低的人只能苦练和面授提高技艺并传承, 对于不识字的他们, 对《知识产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基本不了解, 很容易出现权益被侵害的现象。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意识淡薄

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个人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传承人是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了相关调研。在相关知识产权内容了解程度上, 50%的传承人了解, 25%的传承人知道但不了解具体内容, 25%的人对知识产权完全不了解。而在这些了解知识产权的传承人中, 对知识产权的了解程度也是参差不齐, 有的是经由他人建议在申请商标、专利时对商标权、专利权进行了了解;有的是在传承中出版书刊时对著作权进行了了解, 几乎没有传承人对知识产权进行过全面的了解。多数传承人对仿冒、翻录等侵权现象持不追究、不在乎的态度。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资金投入不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是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扶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20000元, 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3000元, 市级没有具体的标准。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示资金扶持太少, 例如回族器乐马氏口弦传承人马义珍, 家里人口较多, 若要维持生计单凭政府给予的3000元补助, 难以传承, 这是传承人数减少的一大原因。

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现状

宁夏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的时间比较早,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从2004年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首个基础性的地方法规, 不仅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层面极具代表性, 在内容上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其全文共分为五章, 共四十四条, 分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政府为主的保护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的认定条件和传承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障措施、传承人的权利义务、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在此基础上宁夏随后颁布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和规章, 但是多都以中央所指定的配套政策法规为模板, 较少的能因时因地的作出凸显地方特色的自治法规、单行条例。

(二)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有很多方式, 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传承人进行法律保护,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宁夏本地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现根据相关法律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障不足

2011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规定了传承人应尽的义务, 对所享有权利的规定却很少。该法第三十一条, 传承人应当履行所规定的义务, 而且第二款规定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无法履行传承人义务、怠于履行义务的将会取消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确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 但是这是扶持资金而非传承人传承活动的劳务费, 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取消剥夺该传承人的传承资格, 取消国家给予的代表性传承人的“金字招牌”是不合理的。根据法理, 传承人承担相应的义务, 就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 而今传承人传承本来就困难重重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只会打击传承人的积极性, 也就是破坏了的传承的源头, 这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相违背的。

该法第六条, 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中, 该规定易导致政府将保护非物质文化视为政绩来抓, 致使公权过度的干预。基于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 与开发利用者展开谈判的是国家,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宣传等都依赖于国家, 不难想象在这种“经纪人”与“规制主体”合一的状态下, 防止政府权利寻租现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私权保护不足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多以见效快、范围广、力度大的行政性保护为主, 但公法保护投入毕竟有限、滞后, 又没有相适用的知识产权条文, 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商业传播以及销售活动中的表演者权、著作权等私权利受到侵害。

司法实践中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纠纷却多根据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做为审判依据的。在司法审判案例中, 真正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精神对案件作出判决的案例非常少。如汤瓶八诊的传承人杨华祥与山东东营天泽汤瓶八诊保健有限公司 (现该公司已注销) 纠纷一案, 一审、二审都是围绕商标法的法理基础与规定进行审判的。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3. 传承人的申报与认定不严格

传承人的申报与认定程序有效的保护了传承人, 但传承人在申请时是自行申报的, 认定方面也是单一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决议, 便出现了以下问题:

(1) 没文化、地方偏的传承人申报困难

由于宁夏的居住环境, 地广人稀, 随着城市化, 许多民间手工艺人都搬迁进城区或者更为偏远的地区, 面对繁杂市区、偏远山区, 普查的频率低, 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的情况下自然会遗漏部分拥有精湛技艺的传承人。所需的申请书、申报片、审批文件以及限制名额等因素导致自行申报成功的几率较低。

(2) 认定程序过于单一, 虚假申报现象严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程序中基层部门的审核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批, 主要根据《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作申报评定办法》中第五条、第十一条进行评审。而这些标准过于笼统, 存在很大的漏洞, 有投机者为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 捏造传承谱系、制作虚假的申报片, 这使得真正具有传承技艺的传承人却屈指可数。我们对“在您周围传承人中有无虚假申报的情况”的调研中发现, 没有虚假申报的占25%, 有虚假申报的占据75%。这也体现了政府在认定工作时调查数据基础薄弱, 普查工作不够深入的特点。长此以往, 会严重打击传承人的积极性。

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面对现如今的传承人保护现状, 必须坚持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抓手, 树立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理念, 加强制度设计, 建立完善保护传承机制, 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保护, 推动整体保护传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这个目标之下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

对传承人的权利义务规定, 不能仅凭借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就规定传承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一旦不履行就取消传承人资格, 这就使得责任主体和传承主体相混合, 无法达到传承为主, 行政保护为辅的良好状态。

对传承人赋予义务的同时就应该赋予传承人权利, 所以应该对传承人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可规定传承人享有获得报酬权、许可权、名誉权这三种权利, 具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部分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 即尊重原则、来源披露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和惠益分享原则四大原则来设立。

(二) 积极推进宁夏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17) 第十四条中规定被补助的传承人为遵守规定开展传承活动或从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无关的事项的, 相关部门可根据情况, 做出核减、停拨补助费或者收回已拨补助费的处理。但是具体的监管主体、惩处主体没有明确。

可以设立资金审批制度, 传承人如需使用资金, 将注明用途、时间的申请表上报当地文化馆盖章并开具证明文件, 经县级以上文化馆财政部门审批下拨。经费超过10000元, 报经自治区文化厅财政部门审批后下拨。不仅防止了传承人补助经费的滥用, 也解决了传承人传承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救济制度

对现行知识产权加以扩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入知识产权保护中, 可以产生极好的保护作用的。运用著作权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 著作权保护客体是作品, 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相似, 对其进行侵权的表现为剽窃、复制以及不正当的占有。民间文学作品的作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因为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体传承即所有权人是一个家族、团体、国家。这是与著作权之间矛盾的地方。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所有权人的多重身份进行调整, 比如某个民间文学属于某个村, 所有权人即这个村的村民, 面对多元化的传承人, 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组织或代表主体, 从而防止无法形成合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死亡。

运用专利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达到专利的实质要件, 对于权利主体同著作权保护主体性质一样, 基于所有者的智力成果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传统医药、传统的手工技艺, 都可以授予专利权。所以是否授予专利, 就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从中糅合了所有权人的再创造和智力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少数人掌握, 其他人根本无法掌握的“秘方”可用知识产权中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但需要其极具保密性、实用性, 在商业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 传承人用商标达到独占、许可、转让、质押的效果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 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认定机制

传承人申报认定机制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 我们在提交申请文件之前, 增加一个程序——传承技艺展示。文化水平过低的传承人不会因为缺少申请材料无法得到认定, 也防止了无技艺的人虚假申报的情况。除此之外, 在申报环节增加群众推荐和申报备案两套制度, 群众推荐制度也是为防止文化水平低、消息闭塞而出现无法申报的情况, 申报备案制解决了同一个传承人因名额限制年年申报的情况, 可在下一批优先考虑、优先申报。这种“一程序两制度”的增设, 再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进一步评审, 传承人队伍将会焕发崭新的精神面貌。

(五)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

化水平、法律意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 对传承人进行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专题培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及基础知识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 进景区、进乡村, 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经常性开办专题讲座, 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增强传承人群的法律意识。

五、结语

本文以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调研对象,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以及建议。保护初期政府应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工作, 以行政手段通过媒体、报刊等各个方面进行宣传, 继续做好普查工作, 加大财政拨款、人员调配等各方面的支持, 才能做到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的效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讲, 严格规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使用方式, 使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一旦发现有冒用、盗用等侵权现象, 一经发现, 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行政手段与私法保护的完美结合, 才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更好的传承下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智慧、文化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守护者。对传承人进行保护是传承的基础, 法律保护应居首位。当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益增多,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还存在问题。本文从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问题展开调研, 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2] 杨建武.知识产权体系下非物质传统资源权利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3]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 董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权保护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5] 蒋万来.传承与秩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6] 梁莉莉.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7.

[7] 参见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级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3) .

[8] 龙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9] 安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10] 田雨果.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上一篇:国企如何当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下一篇:浅谈高校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