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章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模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篇1: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五效合一”路径探析

摘要 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对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进行价值分析,依托八义窑红绿彩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3个发展启示:坚持乡村文化自信,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五效合一;八义窑红绿彩

Key words Rural cultural heritage;Industrialization;Five effect syncretic;Bayi kiln red and green color

目前,产业化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路径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产业化的价值大多数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而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所带来的其他效益并没有进行综合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审视乡村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统筹产业化带来的综合效益,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运用“五位一体”的创新视角,以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为例,对其产业化道路进行综合分析,探析“五效合一”的发展路径。

1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1.1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

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致富[1],同时要求提高乡村自身建设能力,为乡村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产业化其中包含着资本、市场、科技、人才等一系列要素的注入。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现,首先,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乡村建设缺乏资金的难题,从而奠定物质基础;其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而产业能提供就业岗位,乡村闲置劳动力得以安置,解决农村就业难题;再次,伴随主导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传统的 “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卖菜的不如做菜的”产业困境被打破,产业链延长,产品价值增值。因此说,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

1.2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增强村民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意识凝聚力强弱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治理水平[3]。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首次在地方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4]”。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村民意识形态凝聚力具体在乡村表现为农民精气神旺不旺、乡村人多不多、人心齐不齐、乡风好不好、乡情浓不浓等方面,进而才能形成以地缘或血缘为基础的富有凝聚力的价值共同体。首先,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促增收,增强农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乡村文化的自豪感,乡村生活的归属感;其次,解决了农民就地就业问题,为其他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返乡人口增多,乡村总人口呈上升趋势,随之传统淳朴的乡风民情也回暖重建;再次,伴随着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农民自主建立了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管理,人心紧紧地凝聚在产业发展上,乡村建设上,自己的命运上。因此说,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增强村民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1.3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乡村文化的传承是让乡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保障[5]。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保护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6]。乡村文化历经人类世代传承得以保留下来,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与陆益龙在《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与我们渐行渐远”[7]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首先,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现,使传统优秀文化焕发新生机,乡村文化内部活力被激发,不仅避免了文化走向消亡,反而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活性因子;其次,实践证明了产业化完全符合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再发展,正是依赖产业化,传统文化被赋予新时代多元内涵,人们不再漠视传统手工艺品,大量精美的手工艺品逐渐走入人们生活;再次,通过产业化,乡村优秀文化被重新唤醒。而这些对现代人的精神品质追求的涵养作用,对开启农民思想启蒙,守住农民内心的“本分”与“淳朴”,保障农民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规划,改变农民“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说,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4 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完善乡村治理格局的关键举措

乡村振兴,村庄是最基本的振兴单位,是国家、市场和农民共同发挥作用的地方,完善鄉村治理结构,才能实现乡村振兴[8]。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产业化需要基层党组织牵头,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相关支持,这有利于提升党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密切党和群众联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战斗力和领导力;产业化模式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让农民们通过贸、工、农的链条,有机组合成一个专业化、市场化、规律化的产业化组织[9]。这有利于增强农民信用机制,促进金融流通,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通市场渠道,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也必然要依托于产业化组织;同样,也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打破传统农村的封建陋习,提升农民素质,树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培养出“两懂一爱”的人才队伍。通过这些可以完善乡村治理格局。因此说,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完善乡村治理格局的关键举措。

1.5 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0]。产业带动乡村发展已成为共识,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的实现,为村容村貌环境整治解决了资金问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资金投入大,回本周期长的问题,如果单单依靠政府扶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产业化的带动下,用自身的产业化效益打造青山绿水,而青山绿水又可以转变为生态资本,进一步服务于产业化,实现资金回流。其次,有助于培育农民的生态环保观念。乡村环境整治,最根本依赖于人。人的观念如果不发生转变,只是一味地从外部塑造,是不够的。产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进而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会提升。再次,有利于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来之不易,更要求在农村一二三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创新发展模式,变革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乡村。因此说,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长治县八义窑红绿彩就是在产业化作用下带动当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案例。

2 长治县东山村八义窑红绿彩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2.1 八义窑红绿彩的文化内涵

结合目前的文物出土资料来看,生产红绿彩的窑址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经过科学家考古认证的主要有河北的磁县诸窑,山西长治八义窑,河南焦作牛庆窑等[11]。八义窑瓷器的显著特点就是“红绿彩”,这是我国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据史料记载,宋、金是八义瓷窑的鼎盛时期,号称“瓷都”。据说当时的村中瓷窑就有108座,当时的八义瓷器远销全国各地,还专门为皇室烧制贡品。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大量瓷窑被毁,大量的制陶手工艺人南迁。随后,八义窑陶瓷逐渐走向了衰败,到了明代,已经没落。到了民国末年,当地已经不再烧窑制窑。直到1996年,山西省考古所对八义窑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地证明八义窑红绿彩瓷器开创了中国红绿彩瓷器的先河。2010年的“维基百科”中已知的中国古代瓷窑有146个,分布在19个省和直辖市内,其中山西省13个,八义窑排在第一。由此可见,八义窑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分工和专业化是乡村衰落的直接原因”[12]。八义窑的发展条件先天受限,窑址只集中在东山村当地,长期停留在匠人技艺与手工作坊相结合的阶段。制陶工艺单一,创作水平取决于工匠,达不到专业化程度,没有科学理论的宏观指导和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另外随着当时城市发展,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加强,大量乡村本土陶瓷手工匠人进入城市谋生,导致当地人口急剧流失,人口缺失直接导致乡村没落,也就进而导致了八义窑的衰落。

2.2 八义窑红绿彩产业的产业化之路

2012年,山西省经济处于转型期,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受到威胁,全省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缺乏新动能等一系列问题。当时,东山村的经济支柱为东山煤矿,随着煤炭行业低迷,村民被迫寻找新出路。在此背景下,村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当地文化遗产——红绿彩陶瓷,希望借助陶瓷的产业化来带动当地经济。2012年3月,八义镇和东山村政府共同商讨恢复八义窑红绿彩生产,弘扬八义窑瓷文化,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随后在2012年7月13日,由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开发中心合作注册的 “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在八义镇东山村宣布成立,相关的“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投产项目书”也通过审批,该项目占地超过4 hm2,总建筑面积15 000 m2,总投资8 000万元,分两期进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八义瓷窑文化博物馆、八义瓷窑主题公园、传统瓷窑作坊和现代瓷器生产区、绿化工程及附属配套设施等。旨在打造八义窑陶瓷文化品牌,推出高质量陶瓷文化产品。

2014年初,傳统瓷窑和现代化瓷器生产区正式投产,瓷窑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陶瓷主题公园于2018年10月份对外开放;绿化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底全部完成。

2.3 八义窑红绿彩产业的综合效益

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民族文化多元化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整体概括,同样也是对文化产业多元化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整体概括[13]。八义窑陶瓷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物尽其用,初步实现了陶瓷厂、瓷窑博物馆、主题公园等统一协调发展,产业综合效益良好。

2.3.1 经济水平提高。陶瓷厂的投产,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乡村变化是显著的,通过表1可有一个简单了解。

如表1所示,以建厂前2年与建厂后2年进行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建厂前后的诸多变化:村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交通趋于便利,村民就业问题解决,常住人口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多。乡村振兴不再是当地的发展口号,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都是陶瓷厂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

2.3.2 村民意识形态凝聚力增强。随着陶瓷厂建立,吸引外流人口返乡,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乡村生活日益丰富,村民关心乡村产业发展,关心乡村建设,人心集中统一,村民精气神高涨,干群关系密切,相关政策落实时效性强,许多丢失的乡村文化被找回,村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归属感增强,在周围乡村中的影响扩大,当地村民对乡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3.3 窑瓷文化得以传承。八义窑知名度得到提升,八义窑的优秀历史窑文化,八义窑的兴衰发展历程,以及当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对于工艺技术的不懈追求,被人们所认知,延续了传统的民族记忆与技艺,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融合,匠心与技术的融合,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14];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日常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增多,乡村归属感增强,当地民风民情民貌有了明显改观。

2.3.4 乡村治理格局改善。在建厂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先进带头作用,积极投入建设,关注民情民意,做好上下沟通工作,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打通内外市场,拓宽产品销路,逐步建立市场营销机制,确保产品市场竞争力,尊重农民主体性地位,开展政策宣讲,普法教育,扫黑除恶等,确保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完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乡村振兴。

2.3.5 生态环境改善。陶瓷厂机器设备更新,采用天然气高温烧陶,改变以往用煤炭木柴烧地窖制陶的局面,植被得以保护,大气污染现象缓解,垃圾分类处理,环境质量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绿色消费观念逐渐树立,在对游客讲解时,自觉向游客倡导节能环保,距离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八义窑红绿彩产业的发展启示

3.1 坚持乡村文化自信,强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手段

八义窑红绿彩产业化的实现得益于东山村村民坚持乡村文化自信,看到八义窑红绿彩蕴含的多元价值,积极开发,抓住发展机遇,走上产业化道路,实现当地经济转型。乡村文化自信就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乡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自己理想信念的充分认定,对本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15]。坚持乡村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正确审视乡村价值,改变以往对乡村的偏见认知,认识到乡村与城市二者是等值,只有尊重乡村,走进乡村,才能了解乡村,认识到乡村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城市化,忽视乡村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手段,探索新手段,寻求新方法,在保证乡村资源自身价值最大化利用的基础上注意保护性开发,同时,也要结合新需求,适应市场、时代发展要求,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3.2 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基于文化结构的三分法视角[16],乡村文化资源可分为乡村物质性文化、乡村制度性文化、乡村精神性文化3种资源类型[17]。八义窑红绿彩陶瓷作为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在当地村政府的重视下,運用产业化模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树立科学开发理念,开发一定要坚持保护性原则,规避乡村文化资源的本真性被商业化破坏,要落实相关主体驱动,不能单一依靠某一方,而是要各方合力开发,相关主体在开发过程中要权责明确,齐抓共管,保证乡村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不照搬照抄,而是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落实资金人才支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为人才孵化创造内外环境,要能引进技术、管理不同类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能留得住人才,落实人才保障政策,切实提高人才待遇,消除后顾之忧。

3.3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综合效益

八义窑红绿彩,在进行传统陶瓷手工艺制造的同时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发展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产业内部也出现了互补和延伸[18]。因此,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的创新,现代技术可应用于产业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同时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可以拓宽销售途径,科学技术渗透在产业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只有与其他产业进行交叉融合,才能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产业模式,单一的产业效益是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必须在其基本功能上,将现实消费、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提升产业内涵与市场竞争力,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韩立达,史敦友.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研究:以西藏山南市滴新村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13-120.

[2]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3] 陶元浩.农村社区凝聚力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贵州省塘约村等三个行政村调查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67-76.

[4] 习近平.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EB/OL].(2017-12-13)[2019-03-05].http://politics.gmw.cn/ 2017-12/13/content_27096363.htm.

[5] 刘正阳.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人民论坛,2018(21):130-131.

[6]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9-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Html.

[7]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15.

[8] 王晓毅.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2-88.

[9] 张志英.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路径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55-57.

[10] 何瑞霞.统筹推动“五大振兴” 促进乡村蓬勃发展[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1):57-60.

[11] 曾昭冬.关于山西红绿彩瓷的初步探讨[J].文物世界,2014(4):6-10.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6-358.

[13] 周真刚.贵州世居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0):42-47.

[14] 张福昌.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与设计振兴战略思考[J].设计,2013(10):136-143.

[15] 王庭美.乡村振兴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N].安徽日报,2017-12-12(05)

[16] 张善峰.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2):127-130.

[17] 单福彬,李馨.创意农业中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分析[J].北方园艺,2016(15):198-202.

[18] 程静,何燕,丁晧希.山西省红枣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4):686-689.

作者:刘剑 田云刚

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篇2:

浅谈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摘 要:文章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模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改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将非物质文化由过去单一的事业管理转为事业管理与企业经营并重,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以此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双赢。

关键词: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模式构建

(一)建立并完善非遗产业化评估评价体系

是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适宜搞产业化经营呢?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建立非遗产业化评估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做出客观评价,首先确定哪些非遗项目能进行产业化运作,如何运作、以及产业化发展状况如何等,避免盲目开发。

(二)坚持非遗核心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

博大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地体现了的地方文化特征,非遗产业化项目只有坚持其本源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其传统技艺,才能保持文化产品的市场差异性和竞争力。

(三)对非遗产业化实行差异化发展

作为产业运作的文化资源,非遗本身并不构成文化产业。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指规模化地生产非物质文化产品。在借助政府、企业、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等多方力量施行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根据非遗产业化评估结果,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实行差异化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模式构建

(一)广泛、深入地宣传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但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要想对其进行产业化运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文化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其潜在的消费群体。

(二)将非遗项目融入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

在这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传承人”赵本山“就将 “二人转” 这一民间艺术融入演出业,建立了 “刘老根大舞台”,成功地将“二人转”艺术传播到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将各类相关的非遗项目和资源融入相应的文化产业来保护与开发,就可以实行如前所述的“对非遗产业化实行差异化发展”。

(三)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注意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包括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

(四)建立利用高校教育平台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机制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相结合,例如将“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引入《手工印染技法》、《服装设计》以及《服饰配件》课程等手段。通过课题研究和课程看教学等手段,建立利用高校教育平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机制,保护、传承和弘扬地区非物质文化,也为文化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1、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其合理配置问题,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形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形成“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这对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说,具有异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为在文化经济时代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赢得主动。

3、为在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中取得资本优势做好准备。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被不少企业列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发展优势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传承。

2、有利于文化资本的不断积累。

3、符合对节能降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4、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 延长产业链, 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

(三)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非遗静态保护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产业化大背景下,应针对不同的遗产类型、潜在的市场价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模式和产业化运作模式,对各类非遗实行融入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运作的差异化发展,实现非遗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彪.文化产业概念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分析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2]陈兵.浙江文化产业重在差异化发展[J].浙江经济,2013(4).

[3]李昕.符号消费一文化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8).

[4]徐勤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4(2).

[5]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5(1).

作者:杰恩斯.哈列力

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产业化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层次化和科技化。科学合理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可以助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模式;四川

前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们习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物质文化生活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鉴于这种情况,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或许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相关研究进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借鉴。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宏观研究。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认为民俗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省市发展相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遗存厚重的省市。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个案分析研究。马木兰、汪宇明[1]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三种主要模式,并从开发特点、开发形式、开发形态、载体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劣势比较。陈炜、高艳玲[2]以壮剧为例,进行了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行性旅游开发研究。吕妍沁[3]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为例,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吕屏[4]从旧州绣球产业发展的角度,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的关联。辛儒、张淑芬[5]以河北曲阳石雕为例,论述了产业化与产业化升级是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苑利、顾军[6]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闫新新[7]以蒙古族为例,指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道路能确保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产业化或许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研究则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探讨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学术文献关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讨论尚且不足,因此值得人们思考。

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绵竹木版年画、大禹传说、川江号子、藏族唐卡、薅草锣鼓、都江堰放水节、火龙灯舞、川剧、竹编、格萨尔、四川皮影戏、木偶戏、蜀绣、泥塑、火把节、羌年等均已列入国家级遗产名录;四川省行政区划内几乎所有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除此之外,四川各地也在积极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如四川自贡中国彩灯文化发展园区、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四川建川实业集团、四川广元市女皇文化园、成都市三圣花乡景,成都市兴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九寨沟演艺产业群、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等等。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有几点思考。

(一)企业化

企业化指以盈利为主要导向,将企业内部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对可控费用进行预算与考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手段为杠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企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加工增值、规模化发展,以满足市场文化需求,通过市场需求这一自然动力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在选择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选择适合产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凸显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化竞争力。

(二)标准化

标准化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企业标准化即以获得企业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主要指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生产,对于其文化产品的规格、质量进行统一,采用质量控制的加工环节,以满足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需求。

(三)品牌化

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品牌化的本质是创造差别使自身与众不同。企业通过给自己的产品规定商业名称,形成品牌识别点完成品牌化过程。品牌点一般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要素组合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也是通过非遗文化产品,赋予这一文化产品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利用文化特色拥有自身的品牌识别点,统一注册品牌商标,开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营销,实现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

(四)层次化

层次化是从资料收集、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管理,在全部按照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同时,通过分级收购、包装、定价和销售,针对不同消费者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四川非遗文化产品可以利用产品生产的简单性与复杂性,将文化产品分为简单制作型和技艺烦琐型等级进行分级生产、包装、定价和销售,为消费者市场提供灵活可选的文化产品。

(五)科技化

科技化是通过利用先进科学设备和技术,创造出新功能、新视角的产品过程。四川非遗文化产品的科技化主要通过最新科学设备和科学技术,超越先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引进新思维,生产更加具有科学含量,更加能够展现非遗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无论从非遗文化的体现形式还是再现质量,都能够更好地契合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有利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结语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产业化发展,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层次化和科技化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地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一定能够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 陈炜,高艳玲.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壮剧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吕妍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中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探索——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创设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 吕屏,彭家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旧州绣球的产业化发展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 辛儒,张淑芬.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是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以河北曲阳石雕与旅游开发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5).

[6]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4).

[7] 闫新新.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J].前沿,2011,(1).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dustrialization;mode;Sichuan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匡翼云

上一篇: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