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2022-09-10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众人文素质的提升, 涉及我国典籍、生活、数字等文化开始形成了深层次的交互现象, 无形之中更赋予我们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但是因为诸多现实因素约束, 使得我国在正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遭受一些瓶颈问题, 为了快速形成社会公认与民众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机制, 选择及时规划出富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 显得势在必行。

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遗留的瓶颈问题

(一) 民族文化自觉尚未真正形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动力有限

尽管说截至至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较多成就, 不过却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弊端问题, 如地方政府经常会出现重申报、轻保护的状况, 即前期宣传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 后续保护工作落实进度则严重滞后, 基本上就是借助遗产保护的名义进行旅游产品开发销售,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为了商业目的而随意伪造遗产, 这一切弊端的根源, 就在于目前我国社会尚未形成切实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我们必须尽快明确, 如今部分国家级项目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行为, 并非是以文化自觉作为支撑的, 通常都是基于利益驱动, 因此往往本末倒置, 没有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反而过分追逐于地方知名度的扩大、旅游产品的打造、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等。

(二) 城镇化改建中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逐步丧失, 无法做到全面性保护

须知一切资源都是在特定环境下衍生, 同时在其中经历兴盛和衰落等重大历程, 而经过我国现代化城镇改进速度不断加快, 有关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极为深刻的困境, 对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然也暴露出各式各样的瓶颈问题。如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开始, 沧州木板大鼓等传统文化地位日渐微弱, 主要原因就是经过电视等现代化传播模式贯穿之后, 令民众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业余生活条件, 无形之中给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造成极为强劲的冲击效应, 但是归根结底, 根源始终在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固步自封。如沧州木板大鼓长期以来利用口传心授这类模式进行授徒, 并没有提供明确的文字记载, 这样是难以做到全方位推广传播的;又如因为长期经受市场化侵蚀, 使得许多从事该类艺术的人员收入愈来愈少, 在不得已状况下选择从事其余收入较高的行当;再如木板大鼓人才一直以来青黄不接, 能够传承该类艺术的人基本上都是年岁过高, 如若长期放置不管, 难保不会后继无人。另外, 由于相关推广宣传工作处理不积极和及时, 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于沧州木板大鼓十分陌生, 根本就不能够谈上钟爱。这样一来, 沧州木板大鼓这类独特的艺术形式, 就会慢慢的被人所遗忘, 在市场空间持续萎缩的状况下, 开始濒临失传的瓶颈危机。

三、日后消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瓶颈的可靠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刻承受生态环境、人文素养等各方因素交织化作用, 在该类动态化演变历程当中, 涉及传统的小农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丧失应有的文化生态特征, 所以今后保护工作的重点, 就在于尽快创建一类方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良性存在的文化生态体系。

(一) 基于政府的主导作用, 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目标

不管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发展秩序协调等方面, 政府都完全有义务和职责进行主导功能发挥。首先, 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开发使用、强化监管”等规范性守则,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融合速率, 进一步衍生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的规划方针。其次, 基于城市精神的铸造途径, 进行一系列可靠性措施拓展, 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尤其是作为公共文化宣传单位, 必须以身作则并强化宣传力度, 在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的文化空间得以有机拓宽过后, 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的传承指标。最后, 实施产业化保护模式。这里所强调的产业化, 实际上就是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销售等形式, 令该类文化遗产和民众日常生活生态紧密关联, 在确保令相关传承主体实时性获取特定收益的基础上, 透过根本层面上遏制传承上的瓶颈危机。

(二) 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培养更加专业化的人力资源

第一, 不同层级政府须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具体就是透过消夏书场和专门曲艺演出筹资举办、知名艺人邀请等途径, 令相关传统文化演出活动遍及到城镇、乡村等各类基层区域, 真正扩大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畴。与此同时, 将本地传统民间艺术推广到舞台之上, 使得社会大众能够透过省市电视台等播放的专题节目中, 或是全国汇演活动中了解到这类文化, 进而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第二, 提升传承艺人的社会地位。政府在此期间, 要努力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针对那些在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发展上有着卓越贡献, 或是德高望重的艺人, 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伟大称号, 并赋予这类人员更加高水准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令他们在享受必要的荣誉和津贴过后, 努力发挥更加强烈的余热效应。第三, 政府应该努力集合各方资金, 进行相关区域文艺培训班举办, 令小学生可以及时参与到本地文化兴趣班、高校学生能够加入到本地文艺特长班等, 久而久之, 在这方面培养更多德艺双修的合格人才。

(三) 革新既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新式

首先, 收集更多相关性资料。即借助上门访问、互联网等途径, 收集更多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 随后制作成为不同形式的资料, 包括音像和视频等等, 令特定区域传统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命脉得到细致性梳理, 内在精髓得到深入性挖掘。除此之外, 还可以考虑借助民间组织等力量, 在校园、企业、社区、基金会等征集更多愿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志愿者, 随后定期安排这类群体进行宣传教育、开发出特色类的非遗校本课程, 并带动有关产品的积极性开发、生产、消费, 进一步逐步树立起更加积极向上的公众参与机制。如作为地区图书馆, 可以考虑在完整化收集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过后, 进行其历史风貌原汁原味、完整地呈现, 进一步令其作为一种文化表征而引起社会各界深入性认知和永久性记忆传承。其次, 避免一味的口传心授现象, 做好有关文字信息的留存工作。即借助音像、视频光盘等播放途径, 将不同区域传统文艺内容进行丰富性地演绎, 并做到统一性的编辑出版, 这样经过文化市场空间内广泛流通后, 就可以方便广大爱好者进行集体阅读和跟唱, 从此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获更多且稳定的群众基础。最后, 借助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多媒体采集制作、虚拟建模等创新技术, 进行民间文化资源、旅游服务信息、地理空间信息等系统化整合, 形成标准完善化的元数据体系, 即所谓的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地图、具有集成应用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平台, 使得各类社会大众能够随时借助网络APP、3D虚拟式场景等体验各类传统文化, 进一步感受到各地文化的外貌特征和历史变迁轨迹。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尽管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 会遭遇不同样式的瓶颈问题, 不过只要工作人员持续努力, 进行便利性的教育服务平台创建, 激发各类社会群体的民族文化自觉性, 势必能够获得更加理想化的改善成效。久而久之, 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得愈加丰富多元, 收获到适当规模的受众群体, 并且得到长远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尽管说现阶段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已经足够重视, 不过实际保护效果却始终不尽人意, 主要原因就是各区域传统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过于繁琐, 一旦说保护过程中忽略任何细节, 都会令新因子遭受破坏, 导致现实中的保护力量持续微弱。在此类背景下, 本文将在客观阐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基础上, 结合实际探讨日后可靠的处理对策, 希望能够为日后各类文化合理性保护、传承、发展等, 提供保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瓶颈,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薛文娟.文化生态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 28 (02) :91-99.

[2] 张洁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与科学保护[J].美与时代 (城市版, 2016, 31 (12) :77-84.

[3] 汪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讨——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22 (12) :111-117.

[4] 巫宇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及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 2016, 29 (03) :149.

[5] 李萍.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研究——基于文化产业开发的视角[J].艺术研究, 2017, 17 (01) :120-133.

上一篇:岩土工程中基础地质勘察技术的探讨下一篇:传统专业媒体的新媒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