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苏联友好外交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与苏联友好外交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2.政权的统

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3.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

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

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衰亡的教训

1.特权阶层贪污腐败致使苏共失去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建国初期的十来年后就渐渐显露,二战后形成了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干部的稳定,“终身制”开始大行其道。这样的结果是形成“官僚氏族集团”,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些官僚氏族集团腐蚀了苏共的执政能力,使苏共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直至完全丧失民心,得不到人民支持,惨淡解散,政权旁落。更严重的是特权阶级的渎职,致使苏联国内问题不能反映到决

策层,使政策越来越脱离实际,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落后欧美,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倒向了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

纵观历史,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改朝换代不胜枚举,虽然苏联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政权更替,但他的命运依旧没逃过历史的碾压,最终被腐蚀了根基,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令世人震惊、深思。贪污腐败虽不能说要为苏联的解体负全责,但这是重要原因之一了。况且除了强敌入侵、自然天灾,又有几个国家是因为单一的原因亡国的?都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贪污腐败太常见罢了。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僵化、农业失败造成国家崩溃

苏联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极度发达,其军力在70年代甚至超越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力在世界各地与美国针锋相对。虽然苏联成立之后,俄罗斯人不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倚靠雄厚国力称雄全球,但可能是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使苏联人热衷于武力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军工,展开军备竞赛,致使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失衡的结果是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苏联国力的提升而同步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一直处在战时经济体制的紧缺状态下,引起了普通群众的普遍不满,致使部分人倒向了西方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吸引力。

苏联农业的失败,也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源之一。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一切工业的基础,虽然工业化开始时不得不靠工农业的剪刀差去发展工业,但这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到了后来,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但苏联领导人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农民看做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把他们当做阶级敌人对待,一直剥削农民,以致农民们失去劳动积极性,苏联农业长时间萎靡不振,粮食产量不足,到后来竟要依靠进口粮食,不得不说苏联农业总体上讲是彻底失败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得不确保粮食安全,所以必须重视农业问题。

3.错误处理民族问题导致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联,最终苏联解体

众所周知,苏联国土面积世界第一,但苏俄土地大多是沙俄时期侵略扩张的战利品。沙俄征服了120多个民族,但也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祸根。列宁认为苏联采取联邦制度是向最终统一的过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去完成民族融合,但继任者过于急于求成,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为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不顾及历史沿袭,以行政命令代替协商解决,造成民族关系紧张,且占总人口不足50%的俄罗斯人却拥有90%以上的政府要职,享有政治特权。苏联领导人忽视了实际情况,认为民族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的建成已经解决,错误估计形势,造成民族分离主义大肆传播,特别是90年代初加盟共和国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顶峰,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退出苏联,直至俄罗斯共和国退出,苏联解体。民族分离主义虽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在解体过程中充当了主角,是苏联解体的推手。

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始终有着重要地位,虽然强大的主体民族可以暂时的压制少数民族,但压制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商解决才可能不出问题。压制的后果就是问题最终集中地爆发,爆发得彻底,爆发得无可挽回。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

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也许如新加坡那样高薪养廉、严厉罚贪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让各层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为物质问题分心进而贪腐。这是物质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仅只有物质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加强先进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必须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

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今我国工业过度依赖出口贸易,致使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周期性的经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通过转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也在几次危机中通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顺利复苏,但这种危机能保证每次都被化解吗?我们要看到自由经济

的弊端,在未发生危机时就用国家力量正确适度地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危机。也许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另一次大战的祸根,或者说导致又一些国家分崩离析。

同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农业必定是立国的根本,我们不得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力水平,是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13亿人的吃饭问题高于其他一切问题,13亿人的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结束语:

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不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长远的沉思。如普金所言,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是没有良心,但想恢复苏联是没有头脑。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苏联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是在苏联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资料

《苏联兴亡史论》陆南泉

《大国崛起》

百度百科

第二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东台中学 金松涛

【背景材料】 一.国际关系

1.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相关讲话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单边主义倾向有新的发展,局部冲突不断,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给各国人民带来严峻挑战。 坚持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继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深化睦邻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平等对话与磋商,逐步解决存在的分歧,促进相互关系的稳定发展。

拓展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时指出:

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反恐问题

2003年11月20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发生针对英国机构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27人死亡,450人受伤。另外,在巴以、印尼、俄罗斯、西班牙马德里等地也出现了相关情况。

新一轮国际恐怖活动在全世界袭击的新特点是采用连环式,同时针对多个目标。 三.中东问题

伊拉克局势使人担忧。美想转由伊拉克人掌握权力,但又要将伊作为反恐实验场。 巴以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一再搁浅。阿拉法特仍掌权,沙龙有所思考。 “精神领袖”亚辛死后余波震荡。不少国家加强防范。 四.朝鲜问题

按照朝美1994年达成的核框架协议,美国承诺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而朝方承诺放弃核项目。美国自2002年12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严重违反了朝美核框架协议,导致朝鲜采取解除核冻结的措施。2002年12月朝鲜公开声明宣布解除核冻结,正式恢复核计划,启动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朝鲜政府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核危机产生。

中国认为,1994年核框架协议有利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有关各方都有责任维护和遵守。我们希望通过对话缓和目前的紧张局势,以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朝、美、韩、俄、日6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攸关的国家举行了“六方会谈”,表达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 五.大国关系调整

温家宝访美,中美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台湾问题、经贸摩擦仍在。

美与法、德等欧洲国家间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有分歧。但现在美已经不再傲慢,德法也在谋求与美修复关系(在不涉及根本利益冲突下)。 英国在追随美国中也有不同声音。欧洲的大势也促使其进一步融入欧洲,推进与德法的合作。 美俄之间互有需求又相互防范。俄继续力避与美正面对抗,将进一步与美拉开距离,发展与欧、中、日、印的关系。

中日关系相对滞后。中日经贸等的合作深远,日本有意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但日本对中国在亚太影响的扩大心有不甘,继续在参叩神社问题、台海问题上搞小动作,以牵制中国,并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打楔子”。 六.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03年10月8日,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10月17至27日,胡锦涛主席对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出席了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月30日,第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京举行。温家宝主持会晤。 11月2日至3日,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举行,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温家宝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共赢》为题发表演讲。

12月7至16日,温家宝访问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四国。

12月15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举行。温家宝总理出席并讲话。会议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

2004年1月4日至6日,南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举行,期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举行会晤,翻开印巴关系新篇章。

【近年高考题解析】

1.2003年不定项选择:27.十六大报告指出“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过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上述论断表明 A.世界还很不安宁 B.冷战还没有结束

C.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D.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分析:本题引用十六报告对国际局势复杂性的两种表述,考查学生对其辩证关系的理解。B项说法错误,C项夸大了恐怖主义的影响。 答案:AD

2.2002年辨析题:36.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

分析:国际关系表面复杂多样,变化莫测。其实也是有规律的。本题考查点主要是国际关系的表现及决定因素。 答案:这一说法不正确。

(1)国际关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共处与合作,也可以是竞争与冲突,但并非是无规律可循的。

(2)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也是一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国家间关系的分离聚合,主要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3)国家间关系往往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

1.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我们应当不断推进中美合作关系的发展。上述讲话表明

A.我们应把大国外交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中心来抓 B.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C.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D.主权平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就发展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提出,要互利共赢,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身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这表明 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③主权国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 ④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01年11月,多哈部长会议成功启动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然而2003年9月1日至14日召开的坎昆会议谈判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员扩大农产品进口,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产品出口补贴深表不满。这告诉我们

A.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南北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国际经济合作中断的根本原因 C.国家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和冲突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2003年10月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据此回答4——6题

4.所谓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A.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无条件性 B.事物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C.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5.所谓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从政治常识角度看,这表明我国行使下列职能

A.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B.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防御外敌侵入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

6.所谓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B.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当今世界生产逐步走向社会化、国际化 D.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 二.不定项选择

1.世人关注的朝鲜核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背景。但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遵守核框架协议,未能履约向朝提供工业发展所需的重油,从而导致朝鲜于2003年1月10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朝、美、韩、俄、日6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攸关的国家举行了“六方会谈”,表达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从哲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A.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B.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

D.原因与结果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2.2003年10月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这既是对近年来我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总结,又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进一步阐述。从十六大确定“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到温总理提出“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主张,所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有关朝鲜问题的六方会谈于2003年8月27—29日在北京进行,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同时也应关注朝鲜提出的安全问题,最佳途径只有对话与会谈。这一基本立场体现了

A.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B.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2003年10月8日,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中国的加入和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表明 A.中国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地位 B.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D.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三.简答题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安全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请分析说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意义。

四.辨析题

1.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都只顾本国利益。

2.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五.论述题

材料一:近年来,美国不断在武器销售、知识产权、人权、台湾、西藏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这中国的发展和两国关系和改善制造麻烦,致使中美关系波澜曲折。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与中美关系》的演讲中指出:“影响中美关系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多年来的事实一再证明,在台湾问题得到较好处理时期,中美关系的以展就比较顺利;反之,两国关系便波折迭起,麻烦不断。” 材料三:“中国历来十分重视中美关系,但是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也绝不会屈从于外国的压力。为此,中 国在一系列事关自己主权的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自己的主权的尊严。” 布什上台之初,曾把中国视为“战争竞争者”,“9。11”事件后又把中美关系定性为合作关系。这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重大的调整。 江泽民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相信,只要从各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长期、稳定、良好的中美关系是能够建立起来的。” (1)材料一中:“致使中美关系波澜曲折”,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的结论,谈谈这些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以及对外政策基本点在哪些方面?

(3)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作如此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C, 3.C, 4.C, 5.D, 6.B 二.不定项选择

1.AB, 2.ABC, 3.ABC, 4.CD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助于解决和平问题,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助于解决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四.辨析题 1.(1)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是其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其外交政策。因此,这些主张和做法,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主要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题目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2)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定负有不干涉他国内政等的义务。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不仅要维护国家利益,而且要符合国际关系准则,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不能只顾本国利益,更不能为了顾及本国利益而损害他国利益,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不同性质的国家在谋求本国利益时的做法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活动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不会因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乃至损害他国利益。 2.(1)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并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不管经济发达与否,哪一国家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多,所作的贡献就大。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保障,而那些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其经济越发达,则对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就越大。 五.论述题

(1)中美关系波澜曲折的根本原因是:①世界“冷战”结束后,美国方面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形势,总想干涉中国的内政,迫使中国屈服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美方违背了三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原则。 (2)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材料中体现了我这对外政策的基本点的这些方面: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中美关系上,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了这一基本立场。第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的举足轻重的力量,“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正体现了这一基本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采取以遏制为主的对华政策,不但对中国不利,而且对美国也没有好处。“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要,布什政府不得不迅速调整对华政策。这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亚太地区对美国不仅有重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有重大的战略利益。

第三篇:中国理性外交与中越关系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自古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两国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近代,在抗击外来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两国人民互相支持,共同奋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中越两国于1950年元月18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地缘上,中越是邻国;在意识形态上,又同属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对中越来说,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国际交往的依据,两国都开始抛弃冷战思维,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友好往来。目前,两国的多边、全方位外交已卓有成效。然而,仍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俄美间谍案就是例证,也发生在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只是手段变得隐蔽而多样。因此,两国在国内加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干部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就当前的中越说,两国不存在重大意识形态分歧,都已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中,探索着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但在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两国的理论认识有同有异。对于差异,两国通过扩大政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与借鉴,深化了对不同国情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放眼未来,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国也将面对各种新环境与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与应对方式,两国不可采取论战的方式,应继续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加强合作,才真正符合双边发展大局。

对越关系是中国实现睦邻战略极其重要的一环。从地缘位置上,越南几乎涵盖了南海的整个西海岸,是中国通向印度洋,远航中亚、非洲和欧洲的必经之地;从地缘经济上,越南是东盟国家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国家,与中国的云南和广西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关系,中越贸易连年跃升;从地缘安全上,越南是东南亚的军事强国,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国家抱负,它还是东盟的成员国,中国与越南关系也直接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与合作。所以,对越关系直接关系着中国实现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自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关系一直在稳定向前发展。1999年,双方确立了“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针后,两国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两国最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互访,发表了公报、声明等多个政治文件。随着关系的深化,2004年双方完成了北部湾划界,2009年双方最终完成了陆地边界的勘定工作,勘界议定书于今年正式生效,这样双方完成了除南海岛屿以外的所有边界勘定和划界工作。另外,中越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根据2008年的统计,当年的双边贸易额是194.6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长了28.8%。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28.2亿美元,与前一年同比增长49.5%,全年有望实现250亿美元的贸易额。双方在投资、工程承包等方面的贸易额非常巨大,中越关系的发展为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从未来一段时间看,维持一个稳定、良好的中越关系对突破中国和平崛起的瓶颈具有战略意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凸显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及西方的战略界对华决策的思路已经出现了调整,一方面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其说是共治,不如说是转嫁危机。另一方面,开始利用领土争端以及新疆西藏台湾等问题,来牵制中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与中国存有领土争端、又曾经发生过冲突的越南,其破坏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利用价值被西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越南也是与中国存有岛屿争端最多的国家,东盟国家也都在观察中国如何处理与越南的关系,也都在以此来判断兴起的中国如何对待它们。因此,处理好对越关系事关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是否能维持下去,事关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实现。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中越关系的有利因素要大大超过存在的问题,因此两国关系正常化10多年来,尽管时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中越关系仍然而且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会继续沿着两党总书记提出的16字方针继续稳定往前发展。而且双方对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越来越务实,努力从双边关系的长远友好、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出发,处理好相关的事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大背景下,越南学者提出要发挥越南和中国南方省份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在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中,相比较其他东盟国家,越南有如下优势:一是,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地区,与中国最近,又有相当好的基础设施,便于适应东盟与中国之间贸易、经营关系的各项交流需求;二是,越南处于贯穿泛亚交通线路、东—西走廊和湄公河次区域各线路的中心地带;三是,越南与中国有长期相互了解的关系,作为东盟成员的越南应当在东盟中发挥作用。为此,越南应与中国为建设泛亚交通线路展开各项活动。要开通南宁可以直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7国的公路和铁路。河内—南宁的货物运输将很便利,对东盟各国与中国华南地区之间将得到互补和加强。”

还有越南学者提出要很好地利用一年一度在中国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于地理上接近,文化上有许多相同点,加上交通便利和经济互补等方面的原因,越南参加博览会十分便利。从中越边境到南宁约170公里,从河内到南宁也大约只有300多公里,坐汽车、火车只需几个小时。这给越南的企业和游客参加博览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南宁博览会不仅是进行商品销售、增强越南企业出口的地方,同时也是让越南企业扩大宣传、进行企业产品和企业本身形象广告的地方,参加博览会的各方可以发展联营合作关系和吸引投资。

第四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的对外贸易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目前贸易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

(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随着欧盟组织的扩大,欧洲各国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 。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 。进入9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从原来的封闭式、内向型、极端进口替代开放式、外向型、出口导向转变。这种调整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而且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学院: 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八班

姓名:王国龙

学号:201002070814

第五篇:2012年 中国外交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之年。这一年中国外交在国际形势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和错综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现在,中国在外交上机遇和挑战并存,两者都在加重,机遇继续大于挑战。

一、中国外交的主要亮点

这一年中国外交的亮点甚多,主要有三个。

(一)中国和各大国关系普遍提升

1、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尽管美国坚持对华推行“接触加遏制”的两面政策,且两面都在强化,但接触一面仍是主要的,强化的力度也更大,双方并都加大了发展双边关系的努力,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积极面明显上升。胡锦涛主席指出,中美关系现在“无论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政治领域,胡主席1月份访美取得历史性成果。两国元首在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提出“中美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美已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典范”。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如此明确、深刻、积极地点明两国关系的定位、性质、意义、在建交以来还是第一次,这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和走向有重要指导意义。两国在经济、安全、外交等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也取得显著成绩。

2、中俄战略协作关系跃升新台阶。双方以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10周年为契机,着力提升相互关系。胡主席6月访俄有里程碑意义,两国元首发表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联合声明》,签署了《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从1996年确定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就当前国际形势和共同应对全球重大热点问题达成一致立场。双方还签署了投资、电力、企业融资、银行、可再生能源、节能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协议,确立了到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增加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增加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标志着中俄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0月中旬普京总理访华,同温家宝总理举行两国总理第16次定期会晤,也取得丰硕成果,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新水平。在欧盟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经济极端困难之际,胡主席、温总理分别访问了多个欧盟国家,都取得重要成果。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他们施以援手,支持他们克服危机,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使欧债危机化为加强中欧关系的契机,推动业已建立的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4、中日关系增强了良性互动和发展势头。双方高层接触频繁,成效显著。特别是温总理5月赴日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同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会谈;野田首相12月下旬访华,双方就进一步充实与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有力地推进了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势头。尤其是中国发扬守望相助精神,支持日本灾后重建和经济振兴,成为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深入发展的新动力。两国在经贸、环保、节能、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有重要进展。

(二)多边外交放异彩

2011年中国多边外交取得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由国家高层领导人引领,为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的圆满成功和有关多边组织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

4月,胡主席主持了金砖国家第三次首脑会议。此后又先后出席了上合组织、G20和APEC年度峰会。温家宝总理先后出席了第4次中韩领导人会议和东亚系列峰会。他们在会上所作的主旨讲话中,对如何开好会议和推进有关多边机制的发展提出了务实、平衡、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主张和建议,受到各方普遍赞赏与认同,不少内容化为了会议成果,为这些会议的成功举行奠定了基调和基础,并有力地引导了有关多边组织和区域及国际合作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这些多边组织领导人会议都取得重要成果,其中四次峰会成果尤为突出。一是胡主席在三亚主持召开的中、印、俄、巴西和南非五个金砖国家第三次首脑会议达成三项重大成果: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提出五国将逐步扩大本币贸易和本币结算规模,这是他们在相互贸易和投资中逐步“去美元化”的重大举措,将对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了金砖合作机制行动计划,拓宽和深化了合作领域;在国际层面,会议凝聚了诸多共识。三亚峰会表明,金砖国家在联合自强、共同崛起,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是上合组织峰会在加快该组织一体化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对待西亚北非**问题上发出了正义、理性的声音。会议提出,致力于到2020年实现各成员国在商品、资金、银行、技术四个方面自由流动的目标,绘出了上合组织一体化进程的“路线图”。会议对西亚北非动荡局势深表关切,强调其内部冲突和危机只能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其他国家不应强行介入,而应严格遵守国际法准则,恪守不干涉内政原则。这对防止利比亚事件在中东重演,促进该地区恢复和平稳定将产生积极影响。三是东亚系列峰会排除干扰,坚持合作正道。2011年东盟峰会、“10+1”和“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是在域内外一些国家热炒南海问题,企图使之国际化和美、俄成为东亚峰会新成员的复杂形势下召开的。温总理在讲话中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一贯立场,强调在新形势下,东亚区域合作仍应由东盟主导,峰会不能偏离团结、协商、发展、合作的主题。在中国的推动下,东亚系列峰会坚持了东亚合作模式,即东亚峰会机制是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性质;东亚区域合作以东盟为主导,以“10+1”、“10+3”为主渠道。这有利于确保东亚区域合作的健康发展。南海和南海航道问题最终没有列入系列峰会的议程,使某些试图插手南海问题的势力的打算落空。四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获得重大突破。5月在东京召开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就全面推进三国面向未来的合作伙伴关系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会议决定加强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建设,年内在韩国设立秘书处。会议最大的成果是决定加快三国自贸区建设进程,将原定于2012年完成自贸区联合研究的时间提前一年,并将采取必要的后续步骤。温总理提出的2012年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的建议可望落实。

(三)经济外交新跨越

尽管欧美经济深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不景气,但中国通过深化与扩大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更深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对外经济逆势上扬,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在投资领域,1月至10月,中国实际吸收外资超过950亿美元,同增15.86%,全年可望实际吸收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到2011年底,中国实际吸收外资累计将超过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650亿美元,同增14.1%,全年有望达760亿美元,破历史最高纪录。到2011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投资将超过4000亿美元,跻身于世界投资大国之列。2011年的前7个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513.8亿美元,同增20.4%。截至2011年5月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达4679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工程承包国之一。在外贸领域,2011年1月至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达33096.5亿美元,同增23.6%,其中出口17240.1亿美元,同增21.1%,进口15856.4亿美元,同增26.4%,全年进出口额将超过3.6万亿美元,创中国和全球最高纪录。中国自2004年以来,外贸接连实现三个大跨越,即2004年外贸超1万亿美元,2007年超2万亿美元,2011年超3.6万亿美元,先后超过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贸国。

二、面临的挑战加重

2012年,中国外交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当前,中国面临的地区和国际环境是冷战后最为复杂和严峻的。

(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矛头主要针对中国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和综合国力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取得空前成功,这就为坚持冷战思维和称霸世界战略的美国所不容和忌恨,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东移,锋芒所向主要是冲着中国。这是中国外交面临的最大和最主要挑战。

其一,对中国安全、主权、领土完整的挑战和潜在威胁增大。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将其军事布局重点移至亚太,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二是美国加强亚太兵力部暑,明显有加强其干预和“协防”台湾的军事力量,牵制两岸统一的考量,对中国的统一事业将形成更大掣肘。三是美国将更大力插手中国与邻国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使之更加复杂化和更难获得妥善解决。四是加强军事同盟,企图对中国实施战略围堵。近一年来,它显著增强了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双边军事同盟,同印度和东盟国家加强和深化了双边军事合作,并拉帮结派,拼凑所谓“民主国家同盟”,还计划筹组“东方北约”,即亚太地区的多边军事组织。这些主要是针对中国的,隐含着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的意图。

其二,中国地缘经济面临严重挑战。奥巴马政府把加强同亚太国家的经济关系,确立美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作为美国“重返亚洲”的优先战略目标,这也是美国将其对外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主要出发点之一。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两大步骤: 一是大力提升同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将其作为美国实施“出口倍增”战略的主攻目标和重点对象。这势必加剧它同中国对亚太市场的竞争,增大我对该地区的出口压力。二是加紧谋取对亚太区域合作的主导。主要通过加快由其一手操控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进程,希图以TPP架空以至取代APEC,确立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和主导地位,并挤压和排斥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

其三,美国强化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攻势,干扰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奥巴马政府明确宣示美国要“重返亚洲”,将其外交重点向亚太转移,对该地区国家展开了罕见凌厉的外交攻势。其主旨之一是牵制中国的周边外交。它坚持宣扬“中国威胁论”,插手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甚至赤裸裸地挑拨离间邻国与中国的关系,在中国与邻国之间打进楔子。

(二)中国周边环境趋于严峻和复杂化

除了美国这个主要因素外,中国同邻国关系不顺的一面增多。首先,一些周边大国不能正确、理智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增大了对华防范与牵制意识。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在亚洲的主要对手,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心存妒忌,特别是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它之后,其心理更加不平衡,其制衡中国的意图明朗化。它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为加强牵制中国造舆论;公然将日美安保条约的涵盖范围扩大到钓鱼岛,妄图借助美国力量永远霸占中国领土钓鱼岛;调整军事战略部署,将军力布局重点从面向俄罗斯的西北方向,转到面向中国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西南方向,实际上把中国作为其重点对付的“假想敌”,等等。日本实际成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强化对华遏制的密切配合者。

印度对中国有着浓重的“瑜亮情结”,把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它在加强同美国军事合作的同时,增加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动作:在中印边境增强军力;推行“东进战略”,把海军力量从印度洋向太平洋伸展;不顾中国反对,同越南签订在中越有争议海域合作开采石油协定,这些都将在中印关系中留下阴影。

其他有些国家在同美国改善与发展关系的同时, 受“中国威胁论”和美国挑拨的影响,增加了对中国的疑虑,滋生了疏离中国的倾向。如某个一向同中国关系密切友好的邻邦,突然单方面取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同其合作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这是颇不寻常的。

(三)中国南海主权遭遇更严峻挑战

南海(诸)岛(礁)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其中的大部分却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占据了。尽管中国根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致力于缓解争议,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并提出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合理主张,但有关国家还是我行我素,不断强化对有关岛礁的占据,甚至采取恶化局势的行动。他们拒绝中国提出的合理主张,力图使双边问题国际化,希图借助外力使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占领合法化、永久化。这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是南海争端久拖不决,有时还在升温的症结所在。现在,美国强行介入,支持他们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诉求,实际是在“拉偏架”。日本和印度也掺和进来,和美国一起站在他们一边。他们因而更加有恃无恐地坚持对中国岛礁及海洋权益的主权要求和非法占领。这加大了南海问题公正合理解决的难度。中国在南海的主权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四)国际大环境负面因素增多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严峻的一面凸显。经济上,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散,欧美分别陷入深度主权债务危机和困境,经济景气低迷,世界经济受其拖累,增幅滑落。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增长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政治上,国际形势紧张动荡加剧,地区热点升温,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环境与生态等全球性问题和危机加重。特别是西亚北非形势发生剧变,美国和北约插手该地区**,造成4个国家政权更迭,其中利比亚“改朝换代”是他们以对利发动大规模空袭并大力支持利反政府武装的方式实现的。现在,它们又加紧干预叙利亚内乱,试图将利模式在叙复制,并对伊朗进行战争威胁。这使得中东地区战云密布,形势更加紧张动荡。中东乱局固然促使一些国家的伊斯兰宗教势力快速崛起,激化了该地区人民同美国的矛盾,但也扩大了美国和该地区亲美政权的影响,总体上对美国和西方有利。这些对中国构建和平

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对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和扩大与加深同该地区国家的关系有所挂碍。

三、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其一,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面是积极的,中国能继续确保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总基调和主流是和平、稳定、缓和,战争、动荡、紧张是局部的和次要的。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积极变化。美欧实力加速衰降,受债务危机困扰,2011年其经济平均增速大约只有1%多一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仍然强劲,同年其经济平均增速约达6%,是前者的5倍;各地区联合自强,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政治模式多元化、南北力量均衡化的趋势进一步深入发展。二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和深化。美欧债务问题缠身,经济萧条,更加依赖于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同新兴经济体扩大经贸关系以摆脱困境;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及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更加深化和扩大;各种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方兴未艾。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快速发展。三是大国关系稳定发展。西方大国加强了合作、协调,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都有明显进展,俄罗斯与西方大国虽有龃龉,但总体保持了稳定、改善势头,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得到新的提升。上述充分说明,和平、稳定、发展、合作仍是这一年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主调。

其二,美国虽加强了对华遏制,但也提升了与华合作,且合作的一面仍是主要的。它将其战略重心东移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但它这样做,主要是一种防范、戒备性质,而不具进攻性,更不是直接挑衅中国。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始终是美国重大利益所在,而这离不开同中国的合作。它不愿也不敢冒同中国正面冲突、对抗的风险。所以它在将战略重心移向亚太的同时,又同中国建立了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加强了同中国的磋商、合作与协调,且其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其“东移”的主要考量之一是加强与扩大同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为其扩大出口战略服务。而这必然离不开加强同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的合作。

其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增强,美国围堵中国的图谋不会得逞。周边邻国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都愿意也都需要同中国发展和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他们希望并要求美国留驻亚太,主要出于保持地区力量均势的考虑。他们认为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搞平衡,是确保地区稳定及其国家安全的可靠保障。他们普遍独立自主意识很强,不会向美国一边倒,更不会充当美国的附庸和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和工具。同时,中国同所有邻国建立了极其密切的经济关系,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东盟等美国盟国及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主要相互投资国,它们在经济上同中国联系的密切度和相互依存度远远超过美国。中国还同东盟建成了自贸区,同日、韩建立自贸区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紧密的经济关系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是将邻国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牢固纽带和坚实的基础。不断同中国加强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周边邻国根本利益所在和外交政策优先选择。除少数美国的军事盟国外,他们普遍致力于同中国扩大与深化合作,决不会追随美国去遏制、围堵中国。

其四,中国实行和平发展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称霸原则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及“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站在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和肯定。中国用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对任何国家都不是威胁,而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好朋友。这是中国能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同所有邻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的恒定因素和政策保证。

对中国来说,主要机遇在于中国自身,主要挑战也在于中国自身。只要中国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正确的内外政策,那么,中国外交的机遇始终大于挑战,中国就能在外交上无往而不胜.

上一篇:做个有思想的点灯人下一篇:综合部部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