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2022-06-26

第一篇: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精选)

一.引言。

国际恐怖主义(international terrorism)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后,国际恐怖主义罪行的惩治问题愈加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罪行具有国际性、跨国性、 有组织性、活动方式多样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征,在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际社会的应变措施时常显得捉襟见肘,世界各国的刑事对策也出现滞后的现象。 因此,如何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需要迫切因应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恐怖主 义的界定着手,进而分析其犯罪的性质,并就国际恐怖主义惩治的相关理论及法律对策加以论述。

二.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

1.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国际恐怖主义是在恐怖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学术界、各国立法及有关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对恐怖主义的暴力性、政治性、恐怖性和刑事违法性等基本内涵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恐怖主义具有了跨国性这一特征时,国际恐怖主义便出现了。

从历史上看,国际恐怖主义经历了萌芽、形成、泛滥、回落、猖獗五个阶段,其产生的原因是世界范围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累积交互作用而生成。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是殖民主义制造的历史遗物,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更是南北矛盾、宗教、民族极端主义激化的产物。 冷战后,中东、中亚、拉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根由在其经济贫困、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等,而西方发达国家遭受恐怖活动袭击愈益频繁,则与其社 会危机深化、社会管理体系的缺陷、贫富差距加大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宗教矛盾是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主要 根源。由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极力充当国际反恐怖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维护世界安全的超级大国角色,加之它在9·11事件后采取的反恐行动和 政策的失误,加剧的全球反美情绪的激化,致使它更多地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打击的对象。国际恐怖主义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与大众传媒的负效应更加助长了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与杀伤力。

2.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主要有四类:

(1)、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如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法国的“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俄罗斯的车臣民族分裂组织等。

(2)、宗教型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宗教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如“穆斯林兄弟会”和哈马斯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

(3)、极端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极“左”派和极右派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持不同政见者,如德国的新法西斯组织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行动队”、“红色旅”等。

(4)国家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如本·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曾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支持。

三.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

概括而言,当前恐怖主义活动表现为五大特点:

一是情绪更狂热。很多恐怖组织表现为强烈的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乃至邪教倾向。一些恐怖组织甚至以世界末日大决战的想象为动力.以升天为个人价值实现目标.具有了更强的攻击性和狂热性。

二是指向更盲目。传统的带“革命”色彩的恐怖活动减少.恐怖袭击越来越多地指向非政府、非军事目标.转向更易得手的商业目标和平民。

三是范围更广泛。根据美中央情报局纪录在案的恐怖组织就达3000多个.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历史上各恐怖组织单独行动的方式不同,当代恐怖主义组织经常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分子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为着共同的目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给国际社会打击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四是手段更多样,后果更严重。除爆炸、袭击、绑架与劫持人质、暗杀、劫机等常规手段外,已发展到利用民用交通工具.甚至可能出现所谓的NBC(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恐怖主义,也可能使用网络武器、电磁武器。新技术革命为恐怖主义分子提拱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和各种极具杀伤力、破坏力的高科技经常为恐怖主义分子所使用。这一方面增加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威力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难度。

五.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当代恐怖主义受到一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外交设施、护照、庇护、专家、训练营地、武器和爆炸物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对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恐怖主义的影响,增强其威胁力。

正因为有着这些特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国际社会的应对

1.国际联合反恐存在的问题 (1)惩治滞后性

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

(2)严重依赖军事手段,造成新的混乱

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强硬武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有效,能够压制住恐怖主义活动的气焰.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却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源。这是因为,消除恐怖主义绝对不能以肉体 毁灭或政权更替为目标。

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袭击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对于美国而言,这次事件确实损失惨重;另 一方面,美国为惩治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拉登基地组织进行的武装打击行为,同样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治标不治本

就当前而言,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策略较消除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更简便易行。近年来适用的非刑事法律的手段,是对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家或组织直接采取 经济制裁;近期适用的法律手段,则是通过法律措施摧毁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物质基础暨资助的源头,严惩给予恐怖主义犯罪各种帮助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然而, 单纯的武力镇压、经济制裁只能治标,却不根治其内在动因。

(4)“双重标准”混淆是非

恐怖主义袭击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无疑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的形式甚至已经难以准确地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反恐怖行动同样使用世界秩序陷入一种暂时的混乱状态。美国2001年12月13日单方提出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这不仅撼动了核威胁的平衡基石,而且预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容易导致新的军备竞赛,从而出现“核恐怖”和“军事恐怖”的局面。 (5)国际合作不彻底

例如引 渡制度是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合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成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引渡制度在处理现代恐怖主义分子过程中不会太奏效,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政治不引渡原则的例外规定。根据该原则,即便是传统义务,一国也可以拒绝引渡被指控出于政治动机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在国家支持和国家发起的恐怖 主义行为中,罪犯很容易获得保护伞。

2.反恐要从治本下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根本性的矛盾无法得到缓解,迫使一些弱势群体选择了极端的抗争方式。这些矛盾主要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 的矛盾、美国霸权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贫富差距造成的矛盾、国内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这些矛盾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矛盾对立中弱势一方往往无法找到有 效的、合法的手段进行诉求,而强势一方非但不主动缓解这种对立,反而试图采用强硬手段消除对立,变本加厉,激化矛盾。这种对立发展到极致,就成为此起彼伏 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从根本上讲,如果不能较好地缓解世界上的这些重大矛盾,就谈不上对恐怖主义进行”治本”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应该给予贫穷人口更多的人道关怀,帮助落后国 家和地区走上发展之路,尊重国家主权和人们宗教信仰的自由,避免采取带有暴力色彩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淡化恐怖主义的气息,治愈人类社 会身上的毒瘤。 (1)各国要凝聚共识,制定反恐政策和国家战略

(2)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各种文明问的对话、交流、沟通与合作 (3)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

五.结语。

国际反恐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采取一致行动。反对恐怖主义不仅要消灭从事恐怖行动的人和组 织(所谓“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也就是“治本”)。军事行动是短期的,其目标集中于具体的人、组织或者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而 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则复杂得多。恐怖组织依附掌控一定的民族、宗教,要将它与特定的民族宗教剥离和区隔.是个艰巨的工作。恐怖主义的产生跟国家利益的 矛盾、社会的腐败、民族、种族和宗教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分子走上恐怖道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而消除恐怖主义还 需要采取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教育的、文化的途径与手段。要有效消除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当正视当前反恐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分歧,本着„求大同、存小 异‟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多共识,进一步推动反恐斗争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

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宇 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来追求超道德价值,但科学往前进一步,宗教就往后退一步。幸好,出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

因此,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

四,“入世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

人虽有各种,但各种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

么呢?中国哲学家的答案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人如果要得到这个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否定“生”?

某些哲学家回答说,这是必须的。这种哲学就是普通所谓的“出世的哲学”

另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得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讲的“入世的哲学”。

专就中国哲学中得主要传统来说,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五,哲学的功用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



六,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并非不问世务的人。

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的;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机会为王无关宏旨,是另外一回事。

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还要养成这种人格。不单是要知道它,还是要体验它。

对于这个问题,冯先生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大段话,来说明知道哲学和体验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的身上存在哲学家的合命题(入世和出世的统一),.....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来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做在靠椅中,处在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说到金岳霖先生,我的大脑里不禁打了三个大问号。金教授自然是以身载道的哲学大师,但他对人生的领悟,对于情感的领悟,让我费解。据说,他因为林徽音终生未娶,而甘做她的邻居。这是否也在他的哲学体系之内呢,他为何为自己写出如此奇特的人生传记呢?



七,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多为语录,书信,多名言隽语,多比喻例证,富于暗示。

富于暗示不单是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也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例如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理想也影响了哲学家的表达。例如,《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到家则说,道不可道。这个特点一直影响中国的人方方面面,在西方,两个人相爱就会大胆直白的说“I love you”,而中国人要说“月亮代表我的心”,爱不爱你,自己去揣摩吧,不可道。



八,哲学的特色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人们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就就构成哲学的特色。



九,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国土就是世界,所以创造“天下”“四海之内”既表示世界,又表示国家。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人,无法理解理解这些词语是同义,换句话说,因为这个基本的背景,他们创造发展了不同的哲学。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的地理条件大不一样,经济条件也大不相同。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土地是财富的基源。因此,在中国的哲学家眼里,存在着“本”“末”之分。“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因此,贯穿中国历史的,农业都是主线,政策都是“重本轻末”。因而跟土地相关的两个主要职业“农民”和“士——地主”是值得自豪的。而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是如此的不同,在建立强大的帝国之前,他们甚至都是处于分散在各自小小的城邦(这也大概是为什么西方的童话果故事里多得是公主和王子,在中国王子基本上只有一个,相互残杀的厉害),各自为政,经济靠海洋,和贸易。(关于古希腊的起源和政治经济,《顾准日记》里面有详细的论证)

家族制度。农业靠土地,土地不可移动,人就这样被禁锢下来,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从而建立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最好的制度之一。中国传统的五中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可以按家族来理解。同样的原因,祖先的崇拜也发展起来了。儒家学说大部分是在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

这种家族制度既是地理条件的产物也是经济条件的产物。近年来,针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混乱和迷失,有学者寄希望于重建家族制度,从它所依赖的条件来说,或许已经不再适宜了。



十,“反者道之动”

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有一个都支持的理论,就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话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儒家也说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昃,月盈则食” 。

冯先生说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困难,贡献很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就是怀着“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的信念,度过了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奸是做不得的,毕竟不长久。



十一,新儒家和新道家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到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公元三,四世纪的时候,有些到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接近儒家,十一,十二世纪的时候,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是儒家更接近于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正是这种改变,是中国的哲学即出世又入世。



十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诺思罗普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

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

西方哲学以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中国哲学以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其结果是,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很自然地占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

佛家加强了道家的负的方法。道家与佛家的结合产生了禅宗,禅宗的哲学可以说是静默的哲学。谁若了解和认识了静默的意义,谁就对于形上学的对象有所得。

在西方,康德曾经应用过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发现了不可知者,即本体。在康德和其他西方哲学家看来,不可知就是不可知,因而不“能”对它说什么。但是对于习惯于负的方法的人们看来,正因为不可知是不可知,所以不“应该”对它说什么 ,这是理所当然的。

形上学的任务不在于,对不可知者说些什么;而仅仅在于,对于不可知这个事实,说些什么。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算对于它有所知。关于这点,康德做了许多工作。

负的方法实质上是神秘主义的方法。 哲学上一切伟大的形上学系统,无论它在方法论上是正的还是负的,无一不是把自己戴上“神秘主义”的帽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那里,正的方法用的好极了,可是他们的系统的顶点也都有神秘性质。

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该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

中国哲学史上,正的方法从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必须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或缺的训练。它也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

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人必须在先说很多话后然后保持沉默。

第三篇: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通俗简明的阐释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中国人的最高精神是伦理道德,作者认为精神世界还有超伦理道德价值和宗教价值,既就是通向更高价值的通道包括哲学和宗教,而哲学比宗教更直接,达到的精神世界更纯,不掺杂想想和迷信。

第四篇:中国气象简史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战略研究成果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提出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战略思想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了“大气象”的宏伟格局。

新年伊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这是对战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对中国气象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这些基于发展的宏伟战略带动和引领,使“十五”气象事业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晰。当前,全国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跟随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的进行曲,战略的提升指挥出愈加激越和跳动的和声。

“十五”创辉煌

在“十五”气象事业的辉煌乐章里,我们可以找出无数跳跃的音符,沿着它们澎湃的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鼓舞雀跃的内驱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领悟着气象事业交响的宏大主题。

主题词一: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十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气象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研究型业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我国科学家担任了国际一些重要气象学术组织的委员和国际刊物的编委。叶笃正先生荣获2003年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WMO青年科学家奖自1993年以来曾六度授予我国青年科学家。这些都表明了国际国内对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围绕我国重大天气和气候灾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数值预报技术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东亚气候变动理论和预测、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温室气体排放和地气碳氮交换、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和预报、中层大气探测理论和技术、天气过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气象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近400项。我国气象科技论文的数量大幅攀升。——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已拥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体系。“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系统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514个自动气象站和风云一号D、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并投入业务运行,引进了21.5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各级政府对平台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为气象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组织的活动和科学计划。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国内各相关部门的专家广泛参与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IPCC、地球观测组织(GE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和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国际双边和多边气象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科学大会,表明了中国气象国际地位与科技影响力日益提高。

主题词二: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气象局是“十五”期间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部门之一,所属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顺利完成了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变等改革任务,2004年10月,首家通过了由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组织的联合验收。国家级业务在探测、信息传输处理、预报服务、科研等方面都进

行了必要的调整,建成了国家和省(区、市)两级气象科研机构体系,加强了区域气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资料和数据的共享水平和集约化服务能力,促进了研究与业务的结合,使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构调整后,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专业从原来的74个凝练到51个,专业学科研究布局更趋合理,突出了国家目标,适应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实现了气象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现行业务技术体制逐渐显现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3号文件,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的需要;是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加业务科技含量、优化站网布局和业务分工、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是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中国气象局确定了近期改革重点: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8个业务体系,进而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新一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全面展开。

主题词三:创新

创新是腾飞的羽翼。“十五”期间,气象科技创新亮点频现,异彩纷呈。

——研发了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组建了中国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通过联合攻关,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预报模式、区域中尺度预报模式、资料变分同化系统以及面向超级城市群的精细化数值预报示范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开发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系列产品,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集中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科技的发展水平,解决了静止气象卫星定位这个世界难题,实现了气象卫星天地系统的一体化和“大运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在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科学数据率先实现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站在国家的高度,率先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为打破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分布式的数据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包括国家级的主平台和6个省的分平台,为46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7项“863”计划项目、37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8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成立了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布设了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并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开展国家大气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体系建设。由该中心研制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入选“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气候预测成果写进IPCC评估报告。经过十年的科技攻关,我国科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气候预测模式系统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并投入业务化运行。该系统由海洋资料同化系统、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组成,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实以及所持的观点已提供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并得到了承认与采纳。

我们能够听到这首激昂的进行曲里,“创新”始终是嘹亮的最强音。

“创新”无止境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的召开将为我们奏响“加速科技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气象强国”的序曲。创新无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个时段和概念,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舞台上。

我们能够感到肩上的任务和心中的远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实现农业气象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科技支撑;实现全球和区域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气候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实现气象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系统集成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改善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回顾历史,50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8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今天,十几亿中国人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今天,气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开创气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这次科技大会后,一幅波澜壮阔的自主创新的画卷随之展开。气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动起来,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继往开来,奋力开拓,为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竭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简史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外国列强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逐步加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多少仁人志士为寻求革命真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在中国大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得到有机结合,中国工人阶级逐步成长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

中国无产阶级日益成长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于是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同志的精心组织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相继在上海、北京、长沙、广州等地成立了地方共产党组织,并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7个地方的13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决议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的重要会议和重要工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

21、

7、—19

49、

10、

1、)

1、北伐战争时期(19

21、

7、—19

27、

8、

1、) 北伐战争时期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会议和主要工作是:

(1)、1922年7月,召开了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

(2)、组织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广州、香港大罢工等工人和农民运动。

(3)、出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a、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c、与国民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d、讨伐北洋军阀(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结束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大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蒋介石、汪精卫背信弃义叛变革命,加之党内陈独秀妥协、退让的右倾错误,大革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它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提高了党在人民中的政治威望,为日后独立的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

27、

8、—19

37、

7、) 土地革命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

八、一”南昌起义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看到与国民党合作无望,于是于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

(2)、“

八、七”会议

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路线,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到井冈山,1928年4月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4)、五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1933年9月,蒋介石为彻底消灭共产党,五次调集兵力对共产党进行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由于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干扰,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5)、红军长征(19

34、

10、—19

36、

10、)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付出巨大伤亡后,被迫于1934年10月由江西瑞金出发北上抗日,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途中经历了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1936年10月,红

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6)、遵义会议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政治局常委,后又组成有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全权处理军事指挥工作)。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是关系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越过大草地,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会师的胜利。

(7)、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由于蒋介石实行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不抵抗主义,激起民愤。张学良、杨虎诚苦谏无望,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

3、抗日战争时期(19

37、

7、—19

45、

8、) (1)

七、七芦沟桥事变

自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东北全境沦陷,3000万同胞惨遭日军蹂躏,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县芦沟桥发动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在平型关与日军的战斗,歼敌1000余人,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抗日的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大屠杀,中国军民30余万人被杀害。

(4)、台儿庄大捷

1938年3月—4月,国民党军队与日寇在台儿庄的战争,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5)、百团大战(1940、

8、20、—

12、

5、)

八路军对日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参战部队达105个团约20余万人。百团大战历经108天,进行大小战役1820余次,毙伤日伪军25800多人,俘虏大批日伪军,破坏铁路940多里,公路3000多里。

(6)、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美国设于太平洋珍珠港海军所在地,同时轰炸英、美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与美、英配合,牵制敌人,使日寇遭到狠狠打击。

(7)、整风运动

1942年2月,针对遵义会议后出现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为纯洁党风,开展了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打破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普遍提高了全党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团结。

(8)、党的七大

党的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9)、抗日战争的胜利

自抗日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肆意烧杀抢劫,中国人民惨遭蹂躏,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用毛主席论持久战等重要战略思想,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至1945年8月15日,日军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八年的抗日战争。

4、解放战争时期(19

45、

8、—19

49、

10、) (1)、和谈时期(19

45、

8、——19

46、

6、)

a、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妄图独吞胜利果实,妄图利用和谈假像争取时间做好军事部署,连续三次致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1945年8月28日,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两党就军队和解放区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为了争取和平,共产党在谈判中作了必要的让步,最后两党于10月10日签定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的签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和平的诚意,争取了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同情,对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孤立蒋介石起了重大作用。

b、停战协议:1946年1月10日,公布国共两党签署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和声明》、《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双方规定停战令的同时,又秘密下达“尽速抢占战略要点”的作战令。

(2)、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以30万大军围攻中共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刘胡兰英勇就义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阎锡山用锄刀杀害,年仅15岁,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4)、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27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越过黄泛区,渡过淮河,胜利进入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5)、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在攻打热河隆化城时,敌人碉堡挡住解放军部队的进攻之路,董存瑞挺身而出承担炸毁桥头堡的任务,他机智地到达暗堡下面,发现无放炸药包处,于是手擎炸药包,舍身炸碉堡,年仅19岁。 (6)、三大战役

a、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在林彪、罗荣恒指挥下,东北野战军举行辽沈战役,此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b、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淮海战役,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指挥,此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c、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在林彪、罗荣恒、聂荣臻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联合发动平津战役,此战役历时64天,歼敌52万余人。

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6月2日,人民解放军第

二、第三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100万人,举行渡江战役,强渡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结束国民党22年的统治,上海、武汉、南京等地相继解放。

解放战争共歼敌744.5万余人。

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28年的斗争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旧制度,建立新政权。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叫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

49、

10、——19

56、

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从而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清匪反霸:人民解放军继续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匪帮,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3)、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民经济。 (4)、土改运动(1950年6月—1952年底)

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颁布命令,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通过土改,全国有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都获得了土地,使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得到彻底消灭。 (5)、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29日) 1950年6月,美国武装介入朝鲜内战,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为保家卫国,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策,由总司令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历时3年1个月,朝中部队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名,击伤击落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坦克3064辆,击沉击伤敌舰船257艘,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轮流参战130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载入史册。

(6)、镇反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上还残留着大批政治土匪和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及反动会道门头子,他们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分子认为时机已到,颠覆破坏活动更加猖狂。为了打击反革命,保卫胜利果实,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1950年7月,政务院发出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0月10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的右倾偏向的指示》。从此,全国范围内的镇反运动开始。镇反运动至51年10月的一年时间内,共杀、关、管各类反革命分子300万余人,在大陆上彻底摧毁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反动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复辟阴谋,使我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局面,有力地保证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7)、“三反”、“五反”运动(51年12月—52年6月)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随后又向违法的资本家展开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三反”、“五反”中,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因贪污挪用公款约200亿(现200万)元左右被枪毙。

“三反”运动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教育了广大干部。“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两个运动增强了广大党员和干部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抵抗力,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8)、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一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期间,出现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等运动。

在社会主义过渡(改造)时期,人民军队继续清匪反霸,农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运动。城市进行“三反”、“五反”、“肃反”等运动,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知识分子等实行改造,使社会主义改造初见成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使中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9月—1966年4月) (1)、党的八大:党的八大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八大是在新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

和社会转型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党代会。它提出解决了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会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但八大精神并未得到贯彻执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出现“左”的错误,如反右斗争扩大化,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由于忽视了客观规律,反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2)、大跃进:1958年——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虚报浮夸风,为了超英赶美,砸锅炼铁,大炼钢铁,粮食亩产报到130435斤/亩,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3)、人民公社:搞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等平均主义、大刮共产风。

(4)、庐山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会上彭德怀对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后被毛泽东确定为右倾错误进行批判,反右斗争在全国展开。

(5)、中、苏两党关系破裂:1960年6月至7月,中、苏两党因政治观点分歧,导致关系破裂。七月十六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片面地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几百个协议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60年至62年为国家三年困难时期。)

(6)、“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针对58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开了八届九次会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58年“大跃进”以来,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重要转变。

(7)、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就1958年以来党在工作上的失误,承认了错误,这次大会纠正了左的错误,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3年至65年,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生产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又进行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的出台,标志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

2、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作出了极端扩大化的错误认识,因而导致了一场严重混淆敌我的政治大**。

3、文化大革命所做工作 (1)、中心工作:抓阶级斗争。

(2)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击迫害一大批领导干部,刘少奇、贺龙、邓小平等一大批老干部受迫害,其中刘少奇、贺龙、彭德怀等同志被迫害致死。

(3)、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辨论,由此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的天下大乱,组织机构被冲垮、政府机构被解散、司法机关被砸烂、科学文化被扰乱、国民经济被阻滞。学生不读书,搞全国大串联、工人不做工,停工闹革命,由此造成物质严重匮乏(一切物品皆用票证供应。),经济停滞不前。

4、粉碎林彪反党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党集团阴谋败露后,带老婆、儿子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随后林彪反党集团被彻底清查。

5、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阴谋败露,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对四人帮及其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粉碎了他们的罪恶阴谋。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

6、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利用,导致国家一片混乱的十年内乱、十年浩劫。

在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不做工,学生不读书,全力抓阶级斗争,导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停滞不前,物质供不应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机构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粗暴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受严重损害。

(四)、文革后徘徊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1月)

1、进行国家组织的整顿,平反冤假错案(包括天安门事件),落实党的政策,特别是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

2、批判了华国锋“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3、调整充实党政军各级领导班子。

4、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扭转长期以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5、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为了真正从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1978年5月,在全党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讨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延安整风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推进了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为新的历史转折提供了重要的干部条件和群众基础。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 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5)、对“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进行认真清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表明了自1976年10月以来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结束了,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1)、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逐步解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2)、综合国力得到日益增强

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国民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日益增强,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加入世贸组织、申奥的成功并成功举办,充分体现我国正日益富强,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提高

经过农村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已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4)、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工业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的发展,使我国人民基本消灭了贫困、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神

五、神

六、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飞行,标志着我国尖端科学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3、党的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18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邓小平同志理论思想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4、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11月14日)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党的建设得到不断加深和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5、党的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10月21日)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显著提高,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宏伟目标。目前,我们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度党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