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新时期中国外交范文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恪守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和谐世界”,就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对话”。 第一,经济领域的发展的危机

对外经济依赖越 ,经济的脆弱性就越大。海盗猖獗,没有国家敢于治理 ;原来所依赖的能源短缺,如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科学发展观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能再靠现有的资源来维系经济的增长。过去中国经济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进口有保障,未来这个路是越来越窄了,越来越走不通了,只有靠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比如靠原子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甚至是潮汐能等

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

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国土概念和新的邻国数目概念,以更好地来捍卫我们的权益。现在,中国有12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960万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是海洋国土,我们的邻国数量也不一样了,过去由于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大国,中国邻国主要是指各个接壤的国家,比如俄罗斯、朝鲜、印度、越南等边界靠在一起的国家有14个。现在这个说法不全面了,因为有一个非接壤邻国的概念,韩国、日本就是例子。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面对的主权纠纷也格外错综复杂,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一个,所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对我们的最大挑战 第三,国际领域中的国际压力

三股势力”就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三股势力”给中国带来的麻烦正在与日俱增,并已经在我国的西部和边疆多民族居住区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骚乱和人为的社会地震。

第二篇:浅析新时期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

周边外交历来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消周边一些国家对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疑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要“安定四邦”;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际局势趋缓,邓小平提出了“立足亚太,稳定周边”;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2005年,中国睦邻外交再谱新篇,国家领导人出访了许多周边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睦邻外交是指“相邻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并友好合作、和平解决彼此争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以邻为壑、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等”。现阶段中国的睦邻外交主要是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为主要方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家利益为政策基础,以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对等互惠为主要条件,以实现中国的统一与崛起、维护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外交政策

受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到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倡导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国家安全形势与外交政策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由于我国的边境地理环境复杂,这决定了我国周边形势的复杂和外交政策的多重性。周恩来外交思想中有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观点,叫做“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就充满了这种智慧,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失控。正因为如此,尽管中国周边各类矛盾纠结、复杂异常,问题有时甚至很尖锐,但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周边总体上是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中国外交为中国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尽管现在国民有部分人在看待国家外交政策上说太过弱势,现在的中国是大国了,今非昔比了,不需要在忍气吞声了„„,我原来也一直这样认为。可是多方考虑来看,中国目前的形势还真不让人乐观。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在如今的外交中仍然适用。弱国无外交不是空话。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强制干涉他国事物,没人敢说一个不字。我想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切都是基于其铁血手段为基础的。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想借这个机会真正的强打起来,必须要制定一个适合中国自己的外交政策,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既要保全自己、发展自己,还要担负起“一个负责的大国”应尽的责任。

美国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必然把中国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在各方面遏制中国发展。从“藏独”,“台独”,“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等一系列事件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国家都对中国持敌对台独,对于萨科奇公然会见**这样名目敌视的事件不少,所以中国外交政策的防御重点在于这些国家,当然则并不是说要武力相向,能在外交手段上改变最好。看中国现在的外交,我个人认为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外交政策上也可以看出中国采取的是睦邻友好的政策,对于某些国家的挑衅,我国也从来没有用武力回复,尽量用最和平的方式来应对这些事变。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变革进程将继续演进,各国围绕后危机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合作与互动将继续深化。2011年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目标一致,合作领域更加广阔,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积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从杨部长的致辞从,可以看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的外交政策仍是以努力搞好双边关系,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主要目的。

外交部在新时期对周边问题上,有人用“稳定两翼,强固后背,经略东南,斗而不破,打牢依托”来勾画。看过其文章后,我个人总结:“稳定两翼”具体就是稳住朝鲜、日本和印度。“强固后背”就是巩固发展中俄关系,把欧亚大陆发展成中国的战略腹地;“经略东南”就是解决台湾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国际地位;“斗而不破”就是不管和美国的关系好不好,但表面上都不能撕破脸;“打牢依托”是形成以我国为首的圈子,即发展自己的伙伴。外交部提出过,现今中国要加强首脑外交,增强中国和邻国之间的信任,消除周边国家的戒心和疑虑。

纵观中国近几年的活动,我个人认为中国如一个巨人一样,开始站起来了。尽管国际上阿以冲突不断,伊朗核问题严重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但中国依然在如此动荡的世界格局中展现自己,奥运会的壮丽举办,世博会强势展现都表明了现今的中国在慢慢崛起了。外交上,我国积极与各国的合作,来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从金融危机中可看到中国外交的成功。最近的钓鱼岛事件,中国外交强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多余敌对势力,我国是不会妥协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上,以和平发展为主,但必要时刻仍会采取强硬措施

第三篇: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导入播放2004年胡锦涛访澳、温家宝访欧、胡锦涛访拉美等录像片段;多媒体展示媒体报道:《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如今很难想象哪个国家是中国的敌人,而就在不久前,还很难想象这么多国家都会成为它的朋友。请学生分析:

1、你能用几个字总结近几年来中国的外交成就吗?

2、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展开讨论,从而导入新课。观看

教师点拨:从清政府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到孙中山的“凡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说明在近代中国,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都应以实力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已形成了面向21世纪全方位外交格局,朋友遍天下!(回应新课导入)但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畅谈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按课程标准要求,本课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内涵,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并能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认识到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2、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通过分析国内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和外交实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外交政策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活动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中国的多边外交,使学生懂得国家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转移的,一切外交活动都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通过学习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体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教学重点: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说明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知识网络构建】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重难点导析】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的原因

国内: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③随着世界经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形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搞闭关自守,只有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④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大有希望。

(2)调整的内容

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改变:认为比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改变了过去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一个出发点。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④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1982宪法。

(3)影响 ①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②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合实力

2.中国为什么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从这一时期的形势看,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有所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第

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

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他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

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不断加强经济外交,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3.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原因:

①联合国是二战后期建立的战后国家合作组织,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中国作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因此,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主要表现

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合理、公正地解决。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④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奋斗。

四.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原因: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十一界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展。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有利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

③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需要。 (2)主要表现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地位

1、从中国外交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既是对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的总结,又是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起点。

2、从中国政治活动史来看,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国家利益展开。

3、从改革开放的伟业来看,对外开放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

4、从国际大背景去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理解。

(二)教材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是由各国外交史组成的,中国外交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既是历史,又是时事政治,更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学习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2、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外交政策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都以实力为基础,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通过学习中国的多边外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一切外交政策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任何外交活动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

(3)、通过学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多媒体及软件,录像资料(1949年开国大典、1992年邓小平南巡、2004年胡锦涛访澳、温家宝访欧、胡锦涛访拉美、2004年中国在中东舞台中的外交活动)、录音资料(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图片资料(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画面、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表的对外讲话画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与会者合影、2004年中法军事演习、2004年法

国文化节在中国举行)、图表(中国外交史图表)等,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时事性,增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外交

2014-01-06 09:20 《学习时报》 赵可金 我要评论0 字号:

核心提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能否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外交全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主动谋划,强调布局,善于谋势,积极运筹与主要大国关系,全力稳定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在外交布局上更加全面均衡,在外交安排上更加科学高效,在外交运筹上更加务实高效,实现了外交运行理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中国外交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新气象,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观大势、谋大事,科学运筹新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对外战略,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为运筹中长期外交整体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顶层设计的关键,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最根本的外部影响因素。一年来,中国坚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中美进入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时期,中欧合作确定了2020战略规划,中国同发展中大国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中国大国外交布局更加均衡,合作水平明显提升,正在步入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轨道。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签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俄联合声明》,签署了一大批被称为“世纪合同”的合作协议,中俄元首一年来五次会面,相互合作和国际战略协调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典范。2013年6月,中美元首实现庄园会晤,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明确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内涵,中美元首在2013年实现两次会晤,拜登副总统访华,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第四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对话成功举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正在不断得到充实。此外,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成果举办,双方宣布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5~10年的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出席金砖领导人峰会,中国与发展中大国的伙伴关系有了新的提升。可见,构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中心,开启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方向。

经略周边战略。在科学谋划大国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和平发

展大局,将经略周边作为中国战略重心,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就任后首访首站都选择了周边国家,中国同周边21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全覆盖。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工作座谈会,对周边战略目标、外交方针、总体布局和工作思路进行了科学部署,明确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积极推动10+

1、10+

3、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种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发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安定了四邻,巩固了周边,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正确义利观。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能否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外交全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等非洲三国,会见1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发展的新措施,巩固了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拉美三国,签署了24项合作文件,与加勒比地区八国领导人分别举行双边会谈,宣布支持加勒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受到各方热烈欢迎。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强调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大力弘扬正确义利观,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的方针,“要讲感情,讲危难之中见真情”,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不仅把自己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外交关系时更加进取担当,更强调履行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经济、政治乃至话语权上的支持。

负责任大国。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日益强调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一年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以及阿富汗和平重建等问题的解决,坚定不移地做和平维护者和促进者,为叙利亚问题重回政治解决轨道、六国与伊朗达成协议以及管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达成WTO诞生18年来的首个贸易协定,为这一全球贸易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参与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领导人积极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G20、东亚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冰岛、瑞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谈判进展顺利。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信息,得到了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统筹型外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善于把握大局,科学统筹全局,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加强对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健全了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统筹实施的统筹协调体系,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涉外各部门牢固树立“外交一盘棋”理念,保障了中央对对外工作的领导、决策、管理、处置等各项功能顺利实施,保证了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实现。2013年以来,在总书记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加强了有关机制建设,逐步理顺体制机制,制定了明确规定,加强与规范外事和外事管理工作,有力改进和加强了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特别是加强务实外交,围绕群众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大督查落实,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效率,加强部际协调机制、央地沟通机制、内外联动机制和官民合作机制建设,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和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逐步探索建立多方联动的外交服务共同体。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着力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这是外交科学统筹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中央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综合施策,必将开辟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积极策略运筹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要想将顶层设计的国家纲领和战略规划贯彻落实,离不开在对外政策的具体执行环节顺势而为,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策略。2013年,中央统筹内政外交战略全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着眼于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加强策略运筹,主动布局,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新实践,实现了中国外交的新突破。

增强战略定力。作为经济体量居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克服内外压力最关键的是稳定国内外的信心,增强战略定力。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成为统率中国战略全局的核心。2013年1月28日,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作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中国增强战略定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上。在201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方针,全力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强调,中国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大国自信,选择了一条兼顾当前和长远的转型升级之路。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改革上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中国外交越

来越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外交正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展开。

注重科学运筹。中国有170多个建交国家,参与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如果不能有效运筹有限的外交资源,是不能达到日益上升的外交需求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方式上进行了科学运筹,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在多边外交中强化双边外交,实现了外交效果的务实高效。

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出访行程安排来看,十分重视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德班访问期间,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早餐会,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与拉美11国领导人举行午餐会。李克强访问罗马尼亚期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开展了很好的对话和交流。此种在双边外交中构建多边外交舞台,大大节省了外交资源,拓展了中国多边外交的舞台,取得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利用多边外交舞台开展双边外交,增强多边外交的影响力。习近平在出席G20峰会前后,安排对一些重要国家进行访问,提前就一些重大问题释放声音,引发各方面的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行双边会晤,交流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为多边外交提供中国方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后,也开展对一些国家的访问,提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外交倡议,并在峰会期间与多国领导人开展双边会晤,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深化双边协调和务实合作,效果突出。

此外,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创新外交方式,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比如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开展的庄园外交,受到世界关注,对增进中美理解和扩大共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巴厘岛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为普京总统送上生日礼物,开展“蛋糕外交”,以及彭丽媛作为主席夫人开展“第一夫人”外交,为首脑外交锦上添花。所有这些外交创新,符合外交科学规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抓住主要矛盾。策略运筹并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013年的中国外交,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直面矛盾和挑战,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进取担当,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主动发声,下先手棋,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此前一度被动的外交态势,赢得了中国外交的良好开局。

面对中国周边环境“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复杂局面,中央领导频频出访,采取“先外围后周边”的思路,努力寻求缓和周边外交局势的对策。总书记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发展的方向,保持了高位运行,稳定了周边外交的半壁江山。随后,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得到印度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2013年下半年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出席一系列东亚领导人峰会,提出了许多受到高度关注的外交倡议,中国周边局势得以稳定。特别是在

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管控钓鱼岛争端、推动南中国海合作方面,中国领导人果断决策,夯实了中国周边战略的稳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工作会议,对经略周边提出全面部署,巩固了外交胜利果实。

坚持底线思维

一个国家越具有国际影响力,面对各种明枪暗箭式的战略考验越大,越要求其外交具有底线思维。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既要争取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一年来,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外交坚守底线,敢于和善于捍卫国家利益,牢牢把控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

坚守原则底线。大国必须是一个有原则的国家,而且在原则问题强调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大国担当。一年来,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东海防卫识别区、南中国海争端等事关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不仅自己要坚守原则底线,而且还要重视履约践诺的底线,如果其他国家挑战中国坚持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原则,中国则敢于动用全部资源施加反制。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外交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主动发生,主动布局,赢得了有利于我国的外交态势。在划设东海防卫识别区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主动施策,精巧发力,顶住各种压力,维护了我国正当权益。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国坚持原则,掌握尺度,你进一步,我进一步,绝不吃亏,也不升级,实现了“打破实控未失控”。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牢牢把握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积极致力于互利共赢,推动外交谈判顺利进行,反映出日臻娴熟的外交技巧。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行和外交表态,中国也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并采取适当举措,在不升级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外交斗争。即便中国卷入周边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必须恪守在内政问题上的国际关系原则,不能逾越外交政策底线。

树立大国心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一个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和社会模式与众不同的大国,受到来自各方的怀疑、批评乃至打压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批评和打压,中国不怕批评,不怕打压,甚至面对打压,从容应对,妥善处理,呈现出大国必备的心态。

中国领导人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积极引导舆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要么主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要么在外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主动向世界介绍出访的目的和中国的政策主张,不回避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表现出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选派专家学者和相关官员,应邀到各国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政策变化,主动解释中国的政策,回应外国的关切,正在走向良性互动。 同时,培养大国心态,关键是振奋民族精神。2013年8月,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2013年的公共外交强调奋发有为,孔子学院、友好

城市、对外传播等有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已与世界上131个国家,建立了2022对友好城市市洲,关系友好城市已成为中外地方政府和城市在各个领域交流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布点已经覆盖了占世界人口88%的国家,有120个国家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8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还有400所国外大学在排队申办,等待审批。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为代表,实施传播走出去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网络,主动设置议题,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影响力日益上升。文化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工作,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加大。国侨办侨务公共外交也发展迅猛,美国华侨反对ABC主播的抗议活动影响力受到重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力实施服务企业走出去工程,多次召开研讨会,推动外交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统筹利用。此外,在热点问题上,中国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危机公共外交,效果良好。

做好两手准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向好的方向争取和发展的可能,也有恶化乃至失控的危险。一年来,中国坚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力遏制了个别国家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非法行径。同时,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中方同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与海上合作达成一致,维护了南海的和平稳定。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中国既要不急不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事情向积极的一面转化,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成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相比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只要不改变现状,不挑战原先达成的原则和共识,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一些国家暂时有困难,中国也可以伸以援手,共克时艰。但如果非得要以此挑战底线,进而引发冲突和更严重的后果,中国也不怕,要做好最坏情况的打算,特别是军事斗争的准备。总之,和平欢迎,战争也不怕,唯有坚持原则,进退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上是如此,在其他问题上亦是如此。

做好两手准备,并不意味着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和计划,而是实现有备无患。坚持底线思维,意味着在处理外交事务时要改变以往“防守反击”的消极思维,贯彻主动规划、主动部署和主动调整的积极思维,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要做好各种预案,甚至进行模拟演练,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因此,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来说,既要有立足于和平发展的各种计划和办法,也要有处理最危险情况的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也才能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为中国长期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中国的“新三环外交”

王义桅:中国的“新三环外交”

王义桅

2014年07月24日

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在重返世界;美国在实现亚太再平衡,中国在推行全球化再平衡。这,就是中国“新三环外交”的应有之义。

(联合早报网薛之白编辑)“中国在挖美国的拉美墙脚”;“金砖国家银行叫板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二次拉美之行所听到最多的国际评论。美国今年春正式宣布放弃“门罗主义”,果真中国要乘机填补真空?其实,中国绝非效仿美国,而是超越古今中外,开启“新三环外交”。

从旧三环外交,到新三环外交

战后英国曾推行“三环外交”,旨在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曾推行中国特色的“三环外交”——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后来又增加了一句话“多边是舞台”。这是中国的开放逻辑决定的。中国对外开放,市场、资金、技术首先来自西方大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市场,周边是中国的首要安全关切,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在这种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扮演基础性作用,多边成为中国接触世界的舞台。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迈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也在悄然变动,出现新的分层:

内核——周边国家,秉承亲、诚、惠、容理念,着力打造责任共同体。亚洲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家园,各方有责任共同维护好和平繁荣稳定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

中间地带——发展中国家,秉承真、实、亲、诚理念,倡导正确的义利观,着力打造命运共同体。所谓命运共同体,通俗的说,就是同甘共苦,最终追求共同的归宿和身份。共同利益,只是同甘;共同安全,才是共苦。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随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低端迈向高端,与发达国家竞争性上升,而与发展中国家互补性增强——发展中国家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后方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大国合作更具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的战略意义。

外围——发达国家,秉承互利共赢、相互尊重理念,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所谓外围,并非边缘,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仍有挖掘空间,发达国家也竞相抓住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巨大机遇。继续做大与发达国家间的利益蛋糕,仍然大可期许。为规避竞争性,增强合作性,中国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倡导与欧洲国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正在加宽、加厚中国外交的外围。 这就是中国正在推行的“新三环外交”。它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国与世界关系逻辑演变的结果。

从中国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

这个世界变天了!以前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如今是世界向中国开放。

改革开放前三十五年,中国向世界开放,并通过改革融入全球化,在全球GDP争夺战中拿下亚军角色,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后三十五年,正好是第二个一百年节点,改革不再是中国的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中国与欧盟等成为“改革的伙伴”就是典型写照,世界在向中国开放,开放中国的投资。如今,在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同时拥有人、财、物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的竞争力从劳动力、技术、资本向规则迈进。比如,国家电网进入世界前十强,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发达国家面临改造老化的基础设施艰巨任务、发展中国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压力,这为中国基础设施走出去并推动企业、劳务、技术、标准、人民币走出去,提供巨大机遇。这也是转移中国产能过剩的紧迫需要。

中国向世界开放,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世界向中国开放,将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奇迹。中美、中欧推进的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人民币海外清算、交易中心,双边货币互换等,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

抓住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机遇,中国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奋发有为,打造中国的全球化。 从被全球化塑造,到塑造全球化

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舆论将中国塑造为全球化最大得益方、搭便车者,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国内也有发展靠摸着石头过河的言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里应外合,出现看衰中国的苗头。美国更是加紧推进TPP、TTIP谈判,设立更高标准全球化,将中国排斥在外,或者逼迫中国付出更高成本重新融入它所主导的国际体系。

继续被全球化所塑造,还是塑造全球化,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选择。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路一带”,成为中国塑造欧亚大陆版本全球化的积极倡议,其关键是将中国开发西部的战略,通过与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互联互通,与欧亚经济一体化密切联系起来,推动形成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为此,赋予了周边外交与中欧关系、中俄关系全新的时代意义。

如此,近代以来“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逻辑,正在朝向“塑造世界,塑造自己”的逻辑转变;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让位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地区治理过程中实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世界梦。

回到习近平的第二次拉美之行和金砖国家峰会,简单认为是盯着美国就显得十分狭隘了。有评论指,人民币国际化、金砖银行、金砖机制推行去美元化、去美国化,便有些夸大其词。但美国和西方无法主导全球化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中国从被全球化塑造到主动塑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新三环外交”在中国与二十国集团(G20)关系中也可见一斑。G20总体分为三类国家:七国集团(G7)、金砖国家(BRICS)及中等强国(如韩国、印尼、土耳其、加拿大等)。G20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三类国家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中国可明确支持韩国等牵头建立中等强国网络,在G20内形成与金砖国家合作对话机制,或将一些中等强国吸纳进金砖国家,做大做强金砖机制,有效应对G7的战略压力,推动国际秩序朝向更有利于新兴国家、中等强国、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2016年中国承办G20峰会,便十分值得期许。

一言以蔽之,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在重返世界;美国在实现亚太再平衡,中国在推行全球化再平衡。这,就是中国“新三环外交”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教授)

上一篇:销售人员承诺书范文下一篇:学生会管理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