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2023-02-22

第一篇: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亡党亡国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众多原因中,腐败的蔓延和滋生是导致苏共最后解散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从严治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杜绝腐败。

关键词:苏联解体;腐败;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52-02

苏联,这个世界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曾经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和老大哥,它的解体给苏联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使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国家和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内出现的特权阶层不断壮大,贪污腐败盛行。这对于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惩治腐败刻不容缓,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一、苏联腐败问题的历史演变

腐败是指官员在职位上作风不正,行为不正当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由作风不正进而产生的结党营私、循私枉法、颠倒黑白等各种犯罪。也可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权利、熟人关系进行贪污枉法,吃喝享乐。苏联固然毁于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一代,但有人认为苏共倒台的全部原因都归咎于戈尔巴乔夫,这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苏联崩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历史结果,而腐败是一个过程,苏联的腐败则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的。

(一)列宁执政时期党内风气公开透明

列宁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使苏联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执政期间,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联合夹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巩固政权,团结人民,在列宁的积极推动下,共产党人建立了一整套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完善而独立的纪检监察制度。列宁对党内腐败的危害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一再告诫全党不要让腐败现象有任何产生的机会。当时强调党的纪律性,在成立了中央监察机构和工农检察院之后,并于1921年党的十大赋予中央监察委员会很大的权力。基于这一时期苏联各项国家权力是公开透明地运行的,使得不受控制的绝对权力和特权阶级没法形成,因此有力地抑制了政府和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腐败现象开始滋生

斯大林执政后,为了快速巩固苏维埃政权,加速其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由苏共中央管理一切,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也必然伴随着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等现象的出现。随着斯大林绝对领导地位的确立,他开始有意识地扩大党政要员的特权,公开建立干部等级制,并按干部官阶高低赋予不同的特权。这就使党群关系紧张,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开始扩散。

(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腐败走向普遍化、常态化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开始出现问题。他片面追求领导干部的稳定,最终形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不但使领导阶层缺乏应有的活力,而且非常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果不其然,在其执政后期,形成了强大的特权阶级,并且领导干部的特权进一步制度化。这个时期苏联几桩著名的腐败案,如“黑鱼子酱案”“钻石走私案”“驸马案”等,都与勃列日涅夫的直系亲属或本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有恃无恐,官僚特权集团也不断膨胀,使苏共越来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腐败分子利益合法化,最终导致苏共垮台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领导干部中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当特权阶层不仅满足于自己享受,还希望将这些特权永久占有并传给后代的时候,他们发现只要苏联还是共产党执政,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他们通过特权得来的财产就得不到保护,财产就无法代代相传。因此他们认为原有的特权必须得到根本改变,而资本主义则是使他们需求得到满足最合适的制度。因此苏联搞了“公开化、民主化”的运动,最终马克思主义被否定了,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转而投向西方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共产党员听之任之,特权阶级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不仅继续为腐败提供有利条件,更将腐败分子的既得利益合法化,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二、苏联时期腐败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究竟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当中,腐败是怎样在党内迅速地产生发展,最终导致政党的失败、国家的灭亡呢?这既有其政治经济上的原因,还有在苏共内部特权阶级的强大导致官僚主义盛行的原因,这些都造就了腐败在苏联的盛行。

(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执政期间着重强调民主集中制,然而到了斯大林执政时期,高度集权统治不断地发展为个人的专断,“斯大林的一言一行都被看作是绝对正确的,他的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被看作是合理合法的。作为几乎被神化的人”。[1]35斯大林在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造成党群关系紧张,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缺失,这就从根本上腐蚀了执政党的根基,动摇了政权存在的阶级基础,是苏联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体制一成不变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

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期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政策在当时的背景下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几乎一成不变,没有经历任何实质性改革。1957年赫鲁晓夫失败的经济体系改革,使得苏联的“影子经济”开始产生,非法的地下作坊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获得国家严格控制的原材料和设备,这些东西在当时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取得,那么只能通过贿赂工商行政部门干部和国营企业负责人等非法途径取得。这种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导致了“影子经济”大量产生和快速发展,是苏联腐败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特权阶级强大,官僚主义盛行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形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之后,就造就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官僚特权阶层,“苏联官僚特权集团成员的新特点是他们本人并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未必有很多存款。其特权是来源于他们掌握的权力,这种权力基础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包括由他们掌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资产。”[2]68官僚特权阶层十分反对来自党内党外的监督,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造成国家的损失和社会的落后也在所不惜。并且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由于特权阶层势力的强大,造成了裙带风、官官相护风等官僚主义作风盛行,是苏联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苏联亡党亡国对我国反腐建设的启示

苏联共产党由于腐败而导致解体的教训,对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开展了高强度的新一轮反腐后,大批官员落马,我国反腐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反腐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上防范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这本身就容易产生腐败。为了避免我国在改革深水区腐败问题的滋生发展,我们要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善,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反腐败斗争胜利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近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共同存在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于解决腐败问题起了很好的制约作用,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国在反腐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加大权力制衡力度,需要对监督权力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经济领域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体制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呈日渐加重的趋势,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遭受到了损害。腐败问题再得不到有效遏制,我国将和苏联一样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从当代国际社会看,解决腐败最有效的手段是零容忍,在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国家公职人员会因为不申报财产或偷税漏税等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正是因为国家对腐败的零容忍造成了腐败现象无法生存。习近平提出了“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3],这使多年以来官官相护,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然而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4],要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三)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保障

在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已经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以至于在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民群众不是和党站在一起来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反而被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所利用。这都和苏共的党员干部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由此造成党员蜕化变质,使得党严重脱离群众是分不开的。

我国要从严治党首先就要加强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白“人民公仆”的责任和义务。一是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二是要抓好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的考验;三是要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廉洁操守。只有首先从思想上入党,从源头上控制腐败思想的产生,这样才能够杜绝腐败现象的繁衍。

第二篇: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2.政权的统

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3.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

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

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衰亡的教训

1.特权阶层贪污腐败致使苏共失去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建国初期的十来年后就渐渐显露,二战后形成了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干部的稳定,“终身制”开始大行其道。这样的结果是形成“官僚氏族集团”,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些官僚氏族集团腐蚀了苏共的执政能力,使苏共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直至完全丧失民心,得不到人民支持,惨淡解散,政权旁落。更严重的是特权阶级的渎职,致使苏联国内问题不能反映到决

策层,使政策越来越脱离实际,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落后欧美,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倒向了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

纵观历史,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改朝换代不胜枚举,虽然苏联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政权更替,但他的命运依旧没逃过历史的碾压,最终被腐蚀了根基,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令世人震惊、深思。贪污腐败虽不能说要为苏联的解体负全责,但这是重要原因之一了。况且除了强敌入侵、自然天灾,又有几个国家是因为单一的原因亡国的?都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贪污腐败太常见罢了。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僵化、农业失败造成国家崩溃

苏联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极度发达,其军力在70年代甚至超越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力在世界各地与美国针锋相对。虽然苏联成立之后,俄罗斯人不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倚靠雄厚国力称雄全球,但可能是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使苏联人热衷于武力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军工,展开军备竞赛,致使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失衡的结果是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苏联国力的提升而同步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一直处在战时经济体制的紧缺状态下,引起了普通群众的普遍不满,致使部分人倒向了西方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吸引力。

苏联农业的失败,也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源之一。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一切工业的基础,虽然工业化开始时不得不靠工农业的剪刀差去发展工业,但这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到了后来,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但苏联领导人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农民看做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把他们当做阶级敌人对待,一直剥削农民,以致农民们失去劳动积极性,苏联农业长时间萎靡不振,粮食产量不足,到后来竟要依靠进口粮食,不得不说苏联农业总体上讲是彻底失败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得不确保粮食安全,所以必须重视农业问题。

3.错误处理民族问题导致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联,最终苏联解体

众所周知,苏联国土面积世界第一,但苏俄土地大多是沙俄时期侵略扩张的战利品。沙俄征服了120多个民族,但也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祸根。列宁认为苏联采取联邦制度是向最终统一的过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去完成民族融合,但继任者过于急于求成,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为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不顾及历史沿袭,以行政命令代替协商解决,造成民族关系紧张,且占总人口不足50%的俄罗斯人却拥有90%以上的政府要职,享有政治特权。苏联领导人忽视了实际情况,认为民族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的建成已经解决,错误估计形势,造成民族分离主义大肆传播,特别是90年代初加盟共和国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顶峰,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退出苏联,直至俄罗斯共和国退出,苏联解体。民族分离主义虽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在解体过程中充当了主角,是苏联解体的推手。

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始终有着重要地位,虽然强大的主体民族可以暂时的压制少数民族,但压制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商解决才可能不出问题。压制的后果就是问题最终集中地爆发,爆发得彻底,爆发得无可挽回。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

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也许如新加坡那样高薪养廉、严厉罚贪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让各层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为物质问题分心进而贪腐。这是物质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仅只有物质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加强先进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必须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

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今我国工业过度依赖出口贸易,致使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周期性的经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通过转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也在几次危机中通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顺利复苏,但这种危机能保证每次都被化解吗?我们要看到自由经济

的弊端,在未发生危机时就用国家力量正确适度地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危机。也许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另一次大战的祸根,或者说导致又一些国家分崩离析。

同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农业必定是立国的根本,我们不得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力水平,是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13亿人的吃饭问题高于其他一切问题,13亿人的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结束语:

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不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长远的沉思。如普金所言,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是没有良心,但想恢复苏联是没有头脑。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苏联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是在苏联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资料

《苏联兴亡史论》陆南泉

《大国崛起》

百度百科

第三篇: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第四篇:苏联亡党亡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亡党亡国的综合原因,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有经济原因、民族政治原因;有外因、更有内因。 1. 苏联模式带来的的弊端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而政治不民主,学术言论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失望。 2. 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在实行民主化时,他极端急躁,从权威的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意识形态也是苏联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支柱之一,因此任何大的改革都要意识形态基础,这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弱点,虽然他提出过"新思维"的口号,但是却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思维。 3. 苏共薄弱的党组织建设

这也是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更是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 4. 错误估计民族关系发展状况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苏联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前景过于乐观。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后国内已经消灭了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实际上苏联民族众多,民族关系更是复杂。苏联错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表现,混淆了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于是苏联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纠纷,加深了民族关系危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民族分裂运动愈加猖獗,并且苏联的双重主权国家原则为民族分裂提供了合法依据。 5.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二、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1. 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苏联解体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空间。解体后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短时间不能消除的。任何分裂行为都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2.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在贫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只有社会主义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苏联后期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3. 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正确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任何经济发展方式或者部分社会发展方式没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分,只有是否利于本国国情之分。苏联过度中央集权导致人民没有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过度的舆论约束使人民缺乏表达想法的机会,所以经济社会的发展缺少吸引人民的亮点,且明显的固定模式化。

4. 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有其客观的规律,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到国家和阶级消亡之后民族才能消亡,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而且,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存在,是与社会发展中其他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致使民族矛盾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正确认识本国实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这不仅对解决民族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必须遵循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决策,运用民主和法律手段,正确引导和妥善解决民族关系问题。 5. 健全社会民主义法制

苏联、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不正常,由此导致的官僚主义和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党政关系上以党代政,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所有这些,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西方搞和平演变的反动势力正是看中了这一弱点,集中在"民主"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煽风点火,把"和平演变"称为推行"民主化"。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这个教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6. 加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增加凝聚力,走群众路线

苏联、东欧剧变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关键时刻,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发生了分裂,党自己改换旗帜,拱手交出政权。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可见,只有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把党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7. 处理好国际关系,又要警惕和平演变

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复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总之,苏联解体有着深深的必然性,令人反思。它的解体是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低谷,但是也标志着会有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到来。

第五篇: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两次中国历史上靠得最近的重大改革的命运和结果迥然不同。总结中国历次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外国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和推动,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保守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仅仅进行103天就寿终正寝。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宪政意义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用血的教训给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从政的美德是节制和谨慎,改革需取得保守集团的中立并拥有相当实力的支持者,通盘计划与具体推进协调进行,用地方改革拉动全局改革。

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多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与历史上那些惨遭失败的变法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以中国迄今唯一成功的改革范例载入了历史。为什么过去的改革大都失败,唯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改革者们能功德圆满呢?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戊戌变法因为朝中大臣多为慈禧亲信,所以最终导向维护保守派的利益。维新派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并且急切的对慈禧展开进攻,操之过急,树敌太广,这是改革大忌。

任何旨在革除积弊,缓和矛盾,推动发展,富国强兵的变革,都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谁来发动、领导和支持改革运动,却与改革的命运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一开始就是由中国共产党亲自发动和全力推动的, 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邓小平是党的领袖,是改革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对改革的发动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独特的作用。但改革不是靠他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不是靠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靠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话,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意志和行动。

二是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世界上一切改革与革命的终极关怀,无不是为大多数人谋福祉。清末的中国民众正处在空前的水深火热之中。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在政治改革上激情燃烧,而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上却一筹莫展,从而远远地脱离了底层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众。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数以百计,却没有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如此,某些新政措施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地方老百姓对维新派的种种措施讨厌已极。

改革开放,固然有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提高执政能力的考虑,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它领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革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长治久安。

判断改革是非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主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一切改革举措以人民利益为依归。人民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改革的主人,直接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普遍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现在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未来希望,因而衷心支持改革。 三是改革策略正确

在改革顺序上,先农村,后城市。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相对来说,农村情况较简单,改革容易推开,城市较复杂,改革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农村改革见效快, 第 1 页

可以为城市改革提供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保障;农村改革成功能为整个改革积累经验,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

先侧重经济改革,同时不失时机地在某些政治领域进行改革。废除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既是重大政治改革,又比较容易做到。规定领导职务任期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把政治改革引向深入。这些年来,围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政治领域在民主和法制轨道上取得显著进步。先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经济特区建设、国企改革、税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农村基层选举改革等,无不在试点基础上推开的。

循序渐进,或“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历程,仍方兴未艾,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深懂得,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道路不会平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会一帆风顺,但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举国举世公认。任何否定改革开放、让改革开放停顿或倒退的企图,都是不可能得逞的。改革的目标必将全面实现,一个现代化的、繁荣昌盛的、民主文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必将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 2 页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监理汇报下一篇:水利工程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