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几种基本形态及构建策略

2022-09-11

教育是一种更偏重于精神的, 与文学、音乐等并列的文化。学校文化隶属于教育, 是教育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留下了师生的情感、思想、智慧的足迹。透过学校文化, 我们能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生活, 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物化状态的文化。学校教育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都闪烁着学校文化的影子。

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人文发展, 多元并存”, 就文化形态而言, 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观念文化、个体品质文化和教学文化等方面。

一、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既是一种隐性文化, 也是一种显形性文化, 是一种会“说话”的文化, 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建构环境文化的关键是着力打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充满人性光辉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校园。其着力点是精心打造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让“儿童文化”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处自然景观, 每一处建筑, 每一个角落, 让文化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滋润师生心灵, 陪伴师生一同成长。打造校园环境, 其实就是在提炼文化。

(一) 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 突出温馨

让校园真正靓丽起来, 让校园春有花, 夏有荫, 秋有果, 冬有绿, 绿化美化, 充满诗情画意, 富于文化韵味, 这是一所学校最外显最直观的文化封面。其装帧的好坏美丑, 直达人的情感与精神深处, 隐喻着学校的层次及文化心境, 这份宁静而清新的自然文化, 最能感动人, 震撼人, 进而起到陶冶人, 提升人, 塑造人的目的。

1. 让绿色拥抱校园。

结合绿色校园的建设, 在校园绿化、美化上舍得投入,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 对校园一些景点重新设计、改造。校园里四季如春, 美景如画, 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师生或者客人走进校园, 哪怕是片刻的停留, 校园的一景一色, 一草一木都会在心中留下一丝回味, 注入一抹新绿, 让人感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教育。

2. 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状况要保持良好, 道路整洁、用水卫生、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景点美观、绿树成荫。教室、公共场所、厕所都有专人清洁, 空气流通, 干净而无臭味。校内所有的生活垃圾, 每天都按时统一清运。同时, 设立垃圾回收箱, 回收校园内垃圾物品。学校医务室定期对全校各场所进行消毒、灭蚊灭蝇工作, 确保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无乱堆放杂物的现象。食堂的餐厅、厨房, 符合卫生标准。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 创设各种环境教育内容, 从知识性内容、提醒语、环保宣传到学生成果和活动展示,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境教育的熏陶,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 让每个学生成为环保工作的小卫士。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 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是一幅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精美画卷, 温馨宜人;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立体的教科书,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强大的推动力量。

景美则心旷, 心旷则神怡, 神怡则智清, 智清则学佳, 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二) 营造底蕴丰厚的人文环境

宽松而人文的环境, 其作用在于激发师生的真情, 营造师生快乐成长的人际氛围。它在认识层面上有如下一些关键词汇:1.“平等”:平等的个体生命, 平等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2.“尊重”:尊重人格,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对生活的理解, 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情趣爱好, 讲究包容精神;3.“和谐、向上、共进”:“和谐”指关系, 指团结, 指相交相处的融洽氛围;“向上”是指学校、师生的整体生长态势, 精神状态充满生机与活力;“共进”指目标一致, 相互依靠, 相互帮助, 相互理解与信任, 荣辱同当, 快乐同享。

在实践中, 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贯彻: (1) 通过创设文化墙、教育展版、文化雕塑、师生书画作品长廊等, 突出审美; (2) 放手让师生自由而自主地布置教室、办公室、功能室, 突出个性; (3) 定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推普周、教师赛课等活动, 突出学校文化的传承; (4) 注重人文沟通, 突破心灵设防, 构建以“关爱、宽容、互助”为核心的人际氛围, 架设对话、沟通、交流的桥梁, 生成平等、自由、宽容的人际关系, 让师生在充满人性温暖的人文环境中, 心灵干净, 生活舒心, 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充满自信。

环境文化是物化体系, 它是指符合地域特点及学校特色的校园建筑、物质设施以及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等。合理的建筑布局, 能培养师生的审美意识;校园环境的美化, 可以强化师生的创美能力;文化墙、教育展版、文化雕塑、板报宣传栏的导向力, 能激发师生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环境的整洁卫生, 能诱发和保持师生良好的心境;现代教学手段。因此, 这种物化系统的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不可忽视的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观念文化

所谓观念文化, 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即由全体教职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以及管理服务活动中, 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学校观念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 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 汇聚到同一个方向, 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 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旨在突出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支持, 其中最具文化特质的是学校精神和学校共同愿景的建立。

(一) 学校精神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下来、为师生认同和信守的价值观念, 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对学校全体成员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学校精神体现着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诉求, 但它并不排斥师生的个人信仰与追求, 而是坚守“求同存异”的原则, 比如坚持教育的本真, 服膺教育真理;追求民主与自由;崇尚人本主义, 个性解放;坚决反对唯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 反对知识工具对人的精神异化;拒绝接受一切形式的霸权、奴役、压抑与禁锢等。学校精神主要通过学校的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和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等得以集中体现。

(二) 学校共同愿景是指学校的理想定位, 是学校发展的“未来景象”和学校师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

愿景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热情, 能持久地作用于人的行动, 推动学校的发展。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言:“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 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愿景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 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共同愿景是一个方向舵, 能够使学习过程在遭遇混乱或阻力时, 继续循正确的路径前进。”

要使观念文化落到实处, 学校应建构起唤醒师生潜能的有效途径。其构建策略是:1.顺应自然。即顺应教育规律, 人性规律。人本向善, 人本多情, 人本多维, 因此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少命令, 少强迫, 少唯心速成, 少人为限制, 应以大度的胸怀, 爱师生所爱, 恶师生所恶。如此, 便会形成师生健康发展的情感场域, 形成情感共振效应。2.拥有闲暇。让师生拥有闲暇, 师生就多了一份独立的追求, 独立的思考, 独立的爱好和兴趣, 独立的精神追求。人的独立, 即人的真正解放。管理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有时满负荷的运转, 一味的任务驱驶, 非但不能造就人才。相反, 还会生产出许多听话的、规格一致的、型号统一的庸才和奴才。这是教育的悲哀, 而不是教育的福址。3.肯定自我或者肯定独特个性。肯定自我意味着自信, 肯定个性意味着创造, 创造性蕴含于无数“独特”个性的伸展之中。4.鼓励创新, 奖励成功。奖励成功意味着价值彰显, 奖励的功效会让师生增强自信, 继续成功。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师生的激情和快乐, 就是在无数次的追求成功, 获得成功的奋斗历程中。5.提升层次。重点是学校的发展要上层次, 师生的精神生活要上层次。任何形式的原地踏步都不可能产生快乐和激情。激情源于对新目标的好奇, 快乐源于进入生命新层次的陶醉和满足。提升层次类似于登山,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太山而小天下”, 何以如此?就在于境界不同, 教育的视野不同, 因而对教育的贡献也有着质的不同。

观念文化是学校最高的原则和理想。观念文化是学校教育本质、内涵、个性、风貌的集中反映, 是学校文化最深层的体现, 是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三、个体品质文化

个体品质文化是带有职业特征的个性文化, 就学校而言的“职业人”, 通常指的是校长、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一) 校长文化

校长文化可解读为“在学校文化进程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特征”。校长是学校文化的代表,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起着引领教师, 感化学生的作用。因此, 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建构中决不能屈服于强权意志, 流于世俗、低糜与浅薄。有怎样的校长, 就有怎样的学校。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二) 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包括教师群体公认或默许的教育思想、教学境界、职业情操、文化素养、学术风格、行为方式、人格心理等在内的一切行为准则, 这些准则是教师心灵的自觉认可。

(三) 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指全体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所共同拥有的情感、态度、习惯、价值观和文化取向, 它来源于学校的文化土壤和“教师文化”这面心灵旗帜的浸润、引领, 植根于学生整个生命历程之中, 并将决定着学生在以后的文化征程中所走路程的远近和生命的质量。

在这三种个体文化中, 教师起着联系校长与学生的关键作用。所以, 加强教师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地讲, 要注重以下两点:

1. 要为教师的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要用先进的、丰盈的教育思想照亮教育前程。“高度决定视野”, 笛卡尔的“我思, 故我在”说明教育的生命, 教师的生命, 从根本上存在于思想之中。

教师必须是一个胸怀理想, 充满激情和诗意的人。教育灵性和悟性来源于对梦的追求, 冲动停止, 教育就会终结。

教师必须是一个自信、自强, 不断挑战自我的人。目标有多远, 路就有多远, 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

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合作, 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在竞争的过程中合作, 才可能产生共赢。“林子效应”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爱心, 受学生尊敬的人。爱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师实现自己教育追求、成就自己教育境界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没有爱的教育, 是灰色的教育;没有爱的教师, 只能是一个冷冰冰的“教育警察”。

教师必须是一个追求卓越,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一个勤于学习, 不断充实自我的人;一个关注人类命运, 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和人生磨难低头弯腰的人。

2. 要为教师搭建起有效的发展途径。

即“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 在发展中成长”。

(1) 在实践中研究。着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二是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 立足于教学实践;三是研究的结果最终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2) 在研究中学习。教然后知困。“知困”就得“想方设法”去解决, 教师不仅行动着, 而且思想着。“解困”的办法要么自我“追踪”, 要么向他人、书本借鉴。但不管哪种形式, 其共同点都指向“学习”。研究和学习是不可分的, 一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心理学原理、课程理念等, 只有在“学习”研究中, 才能由模糊走向明朗, 由表层走向深刻, 由零星走向整合。

(3) 在学习中发展。发展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由一个个“旧我”不断从生命历程中淡出, 一个个“新我”又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诞生、成熟、睿智而丰满的过程。发展理念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

(4) 在发展中成长。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最惬意的主题, 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主要指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 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这意味着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 从一般教师到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其间有一个专业成熟的过程, 它包括专业眼光、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

教师成长, 重要的有两点:首先学校、社会要给予教师成长的机遇和条件;其次是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心态和能力, 即要有主动“成长”的欲望, 要自己完成“心灵的教育”。

四、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的文化, 它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教学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 它激活和创造了师生之间分享资源、传递信息、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识等方面的行动和变化;教学文化是一种关系的文化, 它通过一定的活动建立课堂内外的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关系, 营造了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也反映了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教学文化是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文化, 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也传承、改造和创新了其特有的文化。重点体现在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和特色教研之中。

(一) 课堂教学

课堂是生命相遇, 心灵相约的场域, 是质疑问难的场所, 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是涵养性情、享受文化快乐的精神家园。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化的、充满关爱和激情的人文课堂, 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一直是课堂教学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由于课堂是学生求知向善审美的主阵地, 课堂的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将来的人文素养, 也决定着他们未来的命运。缺失人文的教育, 是“半人教育”, 而一直从人文关怀中走出的孩子, 必然充满爱心, 充满人性的慈悲。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呈现上要切实体现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在师生关系上充分体现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师生共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情感, 共同丰富教学内容, 随课堂一起成长;教学策略上, 努力创生课程资源, 讲究教学艺术, 注重教学细节, 关注学生发展, 激活学生潜能, 教会学生关心社会, 关心人类, 敬畏生命, 学会与生活、与世界对话, 教学充满诗意, 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因而, 人文课堂的本质属性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让教师闪光, 让学生精彩的教学文化。

(二) 教学反思

安德鲁·卡内基说“不会思考的人是傻瓜, 不想思考的人冥顽不化, 而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教学反思是教师反过来思考教学的成败得失, 反思的形式有教学过程反思、案例课例反思、课后质疑、撰写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能力, 并逐渐积淀成自己的文化素养, 经过内化而重新建构起更加完备的文化心理结构, 达到一种教育悟性与直觉, 从而更加“敏感的观照”课堂教学。

(三) 特色教研

特色教研的形式很多, 除常规的听课评课, 专题讲座外, 还有“经典”阅读、小课题研究、教研沙龙论坛、网络教研和校际联动教研等。

(四) “经典”阅读

指教师通过系统地阅读优秀的教育文献, 建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的认知平台, 从而形成对教育的基本判断力、鉴赏力、批判性的思考力。教师只有长期坚持与经典对话, 与大师对话, 教育才会开口对教师讲话, 教师才会感到教育的力量与伟大, 才能上层次, 有大的教育“境界”。

(五)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小课题虽“小”, 但“质”却不轻。一是因为它小巧灵活, 便于操作;二是主题鲜明, 不庞杂, 研究更容易深刻, 更能够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点”带“面”的效果;三是它切合于教师实际, 即一线的教师, 应用性研究应该远远大于理论性研究。加之小课题耗时少, 研究周期短, 能较快地作用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所以, 小课题虽不如大课题那么好听, 但实用、实效。小课题蕴含着教育“大乾坤”。

(六) 教研沙龙论坛

教研沙龙论坛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说的场域, 教研成员在这一话语场域中, 不求严谨古板, 但求随和亲近, 敞开心扉, 听、评、说、思、议、辩, 全凭自觉“放胆”。这种形式, 不仅人文, 甚至在成员间无拘束、无设防的对话中, 更容易让研究者听清真理的声音。

特色教研文化的形式很多, 但其文化的本位核心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教研”越特色, 思想就越前卫, 因而也就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促进学校文化的整体建构。

教学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教学价值观念和教学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 是一种教学背景下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课堂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有了教, 才有特色;正是因为有了学, 才有灵魂。教师应努力使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 真正地关注生命, 关注师生的心灵世界。

总之, 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绝不是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所能代替和涵盖的。它不仅涉及到学校建设的显性方面, 还涉及到隐性方面, 是显性和隐性的综合。学校文化的几种基本形态各有侧重, 互为补充、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整体, 统一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一核心。

摘要:学校文化隶属于教育, 是教育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担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留下了师生的情感、思想、智慧的足迹。透过学校文化, 我们能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生活, 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物化状态的文化。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人文发展, 多元并存”, 就文化形态而言, 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观念文化、个体品质文化和教学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学校文化,基本形态,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2006.4.25.

[2] 方明莲.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2010.5.22.

上一篇:我国淡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下一篇:浅析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应用